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崇祯窃听系统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叫天
对于这一点,其实崇祯皇帝有料到了。只是对于古人的态度,他多少有点没把握,就试着提出来,如果能接受,那就是最好了,不能接受,那他可以退一步。
刚才之所以还考虑了一会再回答,是因为他原本是想回答薛国观的问题的。
如果废除了免费的役,那所有的压力就都在这个税上面。按照这个时代的人来理解,光靠税是不可能支持朝廷的运转的。但对来自后世的崇祯皇帝来说,却完全不是问题。只要大力发展商业,各地沟通有无,就能极大地促进各地的生产力。只要商业总量提升上去了,那么在商业税方面以及商业发展所带动的各地产业税收的增加,就能弥补役这一块的免除。甚至他已经在计划内的打算,也能给朝廷,给他带来足够的利润来支撑朝廷的运转。
不过崇祯皇帝最终考虑到,这些事情,对于古人来说,解释起来还是有点难。与其浪费口水,不如先做个试点,以此来推广,遇到的阻力应该能大大减少。
要不然,再好地政策,下到地方执行后,以华夏人的聪明才智,都能给你解读并执行到一个你怎么样都想不到的歪路上去。
这一点,历史上已经很多次证明了。特别是国家越大,这种制度上的改革,就越是艰难。
此时,听到崇祯皇帝让步了,薛国观看看卢象升和孙传庭,用眼神交流了一下后,才向皇上奏道:“陛下,此事一定要做么?”
看样子,他们还是想再劝劝皇帝。
崇祯皇帝听了,不得不再解释道:“朕问卿等,一直以来的劳役,百姓可有热情?能积极主动地去做事么?还是说,要靠官府的监督、鞭挞、强压才能完成该做得事情?”
这个事情,都不用回答,在场的这几个封疆大吏,自然知道答案是什么。道理他们也都懂,只有和那些百姓切身利益相关的,他们的积极性才会高一些。比如说,兴修水利,本地的百姓就会比其他地方的积极不少。当然,偷懒的人也一样存在。这个,其实就是大锅饭的道理。
崇祯皇帝不用他们回答,就接着又说道:“不说其他,光是朕之前巡查了兵仗局的工匠,就非常不满意。都是什么样的工匠啊!用不客气的话来说,就是一群混吃等死,在耗时间等着匠役服完。他们的水平,不用说,卿等应该也知道。那些有精湛技艺的工匠,都是出银子代劳役,才不会来服匠役。”
看到孙传庭似乎想说话,他料到了,就看着孙传庭说道:“那对他们严加管束,敢偷懒耍奸就严惩,一如其他劳役一般地用上监督、鞭挞、严惩、强压等手段?”
“没错,这样或者能让他们完成要做的事情,可也仅此而已了。”崇祯皇帝说到这里,面容严肃,看着面前的三个臣子说道,“可兵仗局制造的可是军械护甲,这种事情上,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卿等自己也说了,建虏的军械护甲就比我大明的要好。可如果反过来,我大明的比建虏地要好,那是不是能极大地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有的时候,事情的真相其实很简单,但是,基于惯性思维,就不会再往深处想一想。可要是有人提了,就会让人觉得,这个事情其实就这样,很好理解。
“陛下,那或者给其奖励不也可以么?”卢象升听到这里,就又奏道。
崇祯皇帝点点头,奖罚分明这点,特别是这些带兵的大臣都能理解。不过他还是补充说道:“是可以,但真不是想要一锤子买卖,而是作为一个制度,长久流传下去。卿等想一下,如果连基本的生活保证都没有,那又有多少人会愿意去搏一个奖赏呢?因此,朕的想法,就是给他们发俸禄,让他们能衣食无忧,从而能投入更多的精力在军械护甲的打造上。并且在这个基础上,再给予必要的奖赏,提高他们的创新积极性。如此一来,朕就不信了,以我大明的人力,还打造不出更精良和厉害的军械护甲?”
薛国观听了,第一个叛变了立场,立刻拥护道:“陛下圣明,微臣以为,这和陛下给大明官员涨俸禄是一个道理!”
卢象升和孙传庭两人看了他一眼,随后看向皇帝,都表示没有异议了。
对于军备方面,他们两人绝对比其他任何臣子都要有感触。如果大明能在军械护甲的精良程度上压倒建虏,那对一个保定总督,一个蓟辽总督来说,压力会大大减轻。
谁知崇祯皇帝却还没完,又接着说道:“朕的这个革新公布之后,当能召集大明最聪明的工匠,让他们衣食无忧之后的还有另外一个用意,就是准备让他们把自己所学的记录下来,形成一整套授徒的记录,把这个经验手艺传给其他人……”
“收徒?”薛国观听到这里,忍不住插话道。
或者也只有薛蛮子,才会在惊讶之余插话了。
“对,没错!”崇祯皇帝不以为意,反而带着微笑点头道,“不过这个收徒,不是工匠私人的事情,而是官府的事情。就目前来说,是皇家出面。卿可以理解为类似县学,不过不是教授四书五经,而是军械护甲的打造手艺!如此一来,手艺便能传承下去,而不用担心失传。”
他的这个说法,又是一种全新的东西了。皇家出面,类似县学,不教四书五经,而只是教工匠手艺,世代传承?
这种事情,自古以来都是没有的。哪怕是在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教授,那也是各自民间的行为,并不是官府,更不是皇家所创办。
这种全新地观点,被崇祯皇帝一说出来,对卢象升等人便又是一个冲击。他们感觉,怎么今天皇上的想法一个接一个,全都是那么怪,可听起来,似乎又很有道理?
看到他们在沉思的样子,崇祯皇帝便又补充说道:“后面的这个事情,也要建立在俸禄基础上,不但衣食无忧,甚至还能获得一些另外的东西,比如,见官不拜。甚至对于有大贡献的,可以封爵……”
听到这个,薛国观等人不由得大为吃惊,连忙便先劝阻。区区工匠,竟然还要封爵,太骇人听闻了!
不过崇祯皇帝没给他们机会,抢先解释道:“当然,这是朕得初步想法,这个爵位,不是我大明目前已有的爵位,而是类似先秦军功爵位的那种。创建一套匠人的爵位,给予其对应的身份和财富。如此一来,朕相信,不但他们的积极性会非常高,且会很主动地去创造新的军械护甲,也愿意把自己所学传授给别人!”
当然了,他说得是一种大概情况。毕竟任何事情,都有特例。哪怕崇祯皇帝给出的条件再优越,也一样有人会敝帚自珍。
听到崇祯皇帝的解释,薛国观等人不由得松了口气,还好,还好,那是被匠人封了个公侯伯的,让寒窗苦读出来的读书人怎么办?
基于崇祯皇帝举得是兵仗局的例子,关系到打仗方面的。卢象升和孙传庭考虑了之后,便没有反对了。但是,薛国观作为读书人的代表,还是有点犹豫。就听他对崇祯皇帝奏道:“陛下,工匠封爵,哪怕是类似先秦所创爵位,也还是要慎重点好,要不然,就匠人那粗活,不说读书人,种地的百姓都会有意见……”
“薛卿还是想得太差了!”崇祯皇帝一听,笑着摇摇头道,“如果朕告诉你,工匠要是能造出天上飞的车子,能带人上天的,你说这还是粗活,别人还会有意见么?如果造出能自动行走的车、船什么的,你说着还是粗活么?如果能打造出的火枪,不用现在这样换弹药,而是连绵不绝地发射铅弹呢……”
听着他的一个个反问,一个个地举例,不要说薛国观了,就是边上的卢象升和孙传庭,也全都听傻了。
天上飞的车子?自动走的车、船?还能连续不断发射铅弹的火枪?
这……这怎么可能呢!皇上啊,你到底是听了谁如此胡言乱语还是自己做梦,给梦见什么了啊?
这么想着,薛国观说话有点不利索地说道:“陛下,这……这不可能啊!”
“是啊,陛下!”直性子的孙传庭也跟着奏道,“其他的微臣不知,可这火铳,却绝对不能连续不断地发射。”
说到这里,他想起什么,就又补充道:“微臣无法理解,就算是三眼铳、五眼铳,那也就那么几下而已,断然做不到连续不断地发射!”
这个时候,大明已经有三眼铳,甚至连五眼铳都有。在他的认识里,根据崇祯皇帝的话,加以想象了一下,那铳管要多少根?跟蜂窝一样?可就算这样,也还是做不到连续不断啊,每根预装的铅弹打完就没了啊!
卢象升虽然没说话,可他其实也差不多,想不出皇上所说得那些,有实现得可能!
谁知,崇祯皇帝面对他们的质疑,却又是一笑道:“孙卿可以换个思路,如果如今的火铳跟佛郎机一样,不从铳口装铅弹,而是从后装的呢?或者从侧面装。而且不是火绳点火,而是靠击发点火,铅弹也不只是铅弹,而是和发射药装在一起,能快速地自动装弹呢?”
这个时候,其实已经有燧发枪了。以卢象升和孙传庭的见识和经历,自然也是知道的。但是,他们还是没法想象皇上描述的这种。
可皇帝所说,又好像是有依据的。就比如说,击发点火,燧发枪就是,后装铅弹,佛郎机就是。铅弹和发射药在一起,军中也是这么干的。只不过在装的时候咬破包装纸,倒入火药,再装入铅弹……
每一样,似乎都有例子可循。可是,每一样,又都是那么不可思议!
一时之间,他们都被崇祯皇帝的脑洞,给听呆了。





崇祯窃听系统 209 解困之道
相对来说,薛国观对于军事上的懂得要少一些,因此他最先回过神来说道:“陛下,这……这不可能吧?”
他再次表达了自己的意见,说得话还是一样,甚至照样带着结巴。
这一次,崇祯皇帝却是一脸地严肃了,看着他问道:“有什么不可能?朕来问你,以前的时候,攻城用得是投石车,那个时候,能想到用火药来推动铁弹的红夷大炮么?以前的时候,火药用来放烟花,可有想到过,火药配方改进之后,却能用于战争……”
听着他举得一个个例子,薛国观这次连结巴地话都说不出来了。因为崇祯皇帝的话,他没法否认!
崇祯皇帝说了一会后,再看向其他两人,语重心长地说道:“我们大明的匠人水平,已经停留在原地太长时间了。很多方面,西夷已经走在了我们的前面。相信你们或多或少都见识过那些西夷传教士带来的东西了吧?”
事实上,就连红夷大炮,都是西夷带来的。也因此,才叫做红夷大炮。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东西,比如望远镜,镜子,钟表等等,全都是西夷所带来的。
以卢象升等人的聪明,已经猜出了皇上想表达地意思。别人可能会对此不以为然。可卢象升和孙传庭却知道,红夷大炮、望远镜,还有西夷地铸炮手段,炮兵地技术,确实已经比大明厉害。如果长此以往下去的话,如果西夷离大明近得话,那后果就难以想象了。
因此,他们两人的表情,立刻便严肃了起来。其中孙传庭更是向崇祯皇帝奏道:“陛下圣明,我大明也该是变一变的时候了!”
其他两人,虽然他们可能还是无法想象皇上所举的例子,可是,这不妨碍他们最终赞成皇帝的想法。
于是,具体的细节,君臣就开始进一步讨论了起来。
崇祯皇帝有后世的脑洞和经验,而他的臣子,是活在当代的顶尖人物,一起讨论出来的,就能接地气,具有可操作性。
在结束讨论的时候,孙传庭和卢象升就要去赴任了。
崇祯皇帝看向孙传庭,交代他道:“卿去了山海关,放手去干,替朕看好山海关。给朕一些时间,等来日稳妥了再反攻辽东,收复失地!”
“微臣遵旨!”孙传庭听了,立刻领旨道。
接着崇祯皇帝又转向卢象升,也给他交代道:“卿所提议的组建骑军之事,朕会尽量满足的。只是大明目前缺马,凑集战马还需要时间。另外,水师的事情,乃是卿重建东江镇的基础,不用等福建水师的消息,自己先打造战船,招募水兵。”
“微臣遵旨!”卢象升听了,也是立刻领旨道。
他一直主张走精兵路线,领到的旨意,是他重建东江镇,牵制住辽东建虏,那最好的,还是有一支战力强悍的骑军,只有这样,才能让建虏不敢主力尽出,绕道蒙古草原袭击关内。
因为,他的想法,之前的时候已经给崇祯皇帝提过。也是如此,才有了崇祯皇帝的这番话。
他们都知道,就目前来说,大明军队还不是建虏军队的对手。哪怕御马监辖下的三大营都派出去,哪怕是有过天津大捷,可也一样不会是建虏军队的对手。
因为如今的三大营,有将近三分之一左右的兵力是新招募的将士;而且他们的军械护甲什么的,也不如建虏,且兵力还比建虏主力都少;已经没有了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可能,正面作战,想打赢建虏,太难了。
因此,必须稳住目前的情况,一步步来,凭借大明的国力,扭转双方的军力差距,直到踏平辽东。
等说完了这些之后,天色已黑,君臣之间也就没再继续议事了。
几天之后,铁匠柳成业和他媳妇从城外回到城西,邻居看到,便道一声:“回来了?”
“嗯,回来了!”柳成业就这么答应一声,准备走回自家院子时,忽然想到什么,便又问邻居道:“有没有衙门的人来找过我?”
“不知道啊!”他邻居回答道,“我也就比你早回来半天而已。”
他家这个邻居,叫王东明,也是个手艺人,做木工的,同样家在城外,有亲人死于这次的建虏之手。
说到这里,就听王东明忽然长舒了口气道,“拜祭了之后,就感觉轻松了不少。要不然,整天想着他们!”
柳成业听了,点点头。这些天,京师的不少百姓都和他们一样,回去拜祭亲人,把通虏内奸的事情说了下,也算是让亲人能安息一点了。
看着媳妇的眼睛还有点肿,柳成业便没再说什么,和媳妇进了屋,把行李放好。
忙完这些,两人坐在桌子边,相对无语了一会。他媳妇正想说话时,就见他站了起来,走到屋子一角,拿起了放在那里的一块木板,伸手去了下灰尘,仔细看了下,然后就转身走向门口。
他媳妇看到了,有点意外道:“还挂招牌干什么,我们不是准备去江南了么?”
听到她说话,柳成业的脚步只是停了一下就继续走出去,同时说道:“不去了!”
他媳妇听了一愣,等他回到屋里时,便有点担心地问道:“是不是担心路引的事情?”
“不是。”柳成业听了,摇头否认,可他不想告诉他媳妇,有关他的那个承诺,怕他媳妇担心。
他媳妇听了,沉默了片刻,便又问道:“那怎么办?京师这边,我们都快活不下去了!”
听到这个,柳成业也是发愁。
他打听过了,那个放他走的大官,叫卢象升,是保定总督。放他离开,是个好官,那自己就不能失信一个好官。说了不会逃,就一定不能逃。
可是,京师这边,一如媳妇所说,实在是难以维持下去了。如今的铁匠铺,基本上就难有开火的时候,好不容易卖出去一点铁器,可赚来的这点钱,都还不够买粮食的。要不是如今京师的粮食管制,一家两口子都要饿死了。
而且,打铁是个力气活,要是吃不饱肚子,打铁都没力气,又怎么能打出好的铁器来?打不出好的铁器,就更少人来光顾,这样就更难赚钱了。
如今,该怎么办好呢?去卖力气么?可这年头,都不缺卖力气的人!
左想右想,就是想不出有什么好办法,来解决眼前的困境。
以前积赚下来的一点钱,哪怕一直省吃俭用,也已经差不多快要用完了。那接下来,该怎么办是好?柳成业想着眼下的处境,不由得有点发愁了。
不过就算如此,他也没想过,要背弃诺言,立刻这里去南方讨生活。
他媳妇应该也看出了自己夫君的为难,并没有质问什么,只是静静地坐着。
就这样,两人相对无语,坐了不知道多久,直到门外传来脚步声,随后响起急促地敲门声,还有王东明似乎带着一点兴奋地喊声:“柳师傅,在么?快开门,大喜事啊……”
还能有什么大喜事?夫妻两人互相看了一眼,都有点疑惑。
想不明白,却不妨碍柳成业过去把门打开,就见王东明一脸地汗,但却带着兴奋之意站在门口。
一见柳成业开门,王东明就带着笑容,兴奋地说道:“快去看,朝廷有公告,我们有救了……”
这话说得莫名其妙,可他的情绪却带动了柳成业,毕竟他刚才正在为以后的生计发愁,因此一听,便带着好奇,连忙问道:“什么公告?”
“我们可以去为皇上干活了!”王东明兴奋地说道,“给钱的,原来的工匠解散了,钱很多啊,还说做得好,另有封赏,这样一来,就不用为生计发愁了……”
建虏的一次肆虐,京师物价的暴涨,把类似柳成业这样的家庭,一下打回到了贫困线下面,王东阳家同样也是如此。
虽然听得还是有点不清不楚,可柳成业却是听出一点东西了,连忙问道:“你说匠役取消了?改雇佣我们了?这……这不可能吧?”
他第一时间内想到了军队。原来的时候,军队都是由军户组成,世代为军。可到了后来,那种军户组成的军队根本不能打,在嘉靖年间,据说在南边,被几十个倭寇,都一路杀到应天府城下。由此,就有了募军,就是给军饷的那种。
看来,匠人这块,也是要变了。可是,匠人又不同军户,没有那么重要吧,这也会变?
在他看来,军队无能的话,就如同眼下这般,流贼遍地,建虏肆虐,威胁到了官府的统治。因此要改变,那是能想到的。可是匠人呢?匠人无能,似乎对朝廷也没有什么大的影响吧?
这么想着,柳成业就有点不敢相信。王东阳看出来了,拉着他便走,同时兴奋地说道:“你要不信,就去看看啊,我跟你说啊,想去都不一定能去,要考核的,只有通过考核才能进的……”
“我家夫君考核肯定不会有问题的。”柳成业的媳妇突然冒出来,非常自信地说了句。
柳成业转头看去,却见媳妇正在看着他,眼神中充满了希望。
柳成业便点了点头,然后不用王东阳拉,赶紧跟他去看布告了。
一路上,他发现有不少认识的手艺人,都在兴奋地往同一个目的地赶。很显然,大家都是听到消息了,要赶去核实一下。
如今这个世道,除了那些当官的,还有大富大贵人家之外,谁家日子都很难过。要是有这么好的事情,就正好解决了他们的困境,自然都是抢着要去干活了。这一点,就连崇祯皇帝和卢象升等人,都没有预料到,会引发这么热切地反应。
柳成业赶到了贴布告的地方,那边已经站满了人。基本上都是匠人,都在兴奋地说着话。
柳成业一见,莫名地更加激动起来,一边往里面挤,一边竖着耳朵听他们说得话。
“是去宫里做事啊!给俸禄,看看,就连普通的匠人都是一个月二两银子,这真是太好了!”
“可不是,这比当兵的月饷都要高,会不会是真的啊?”
“怎么不会是真的?这布告上的还能有假?”
“是啊,不是抄了那些晋商的家么?那一车车的金银珠宝,可都是数都数不过来,皇上难道还缺银子?”
“就是!再说了,你以为随便什么匠人都能进么?看看,布告上都说了,是要考核的,只有通过了考核,才有当那普通匠人的资格!”
“……”
柳成业对于自己的手艺,是有自信的,他打造出来的精钢,就是京师所有铁匠中数一数二的。因此,对于考核什么的,就自动忽略了,只是想看看那布告,不管怎么样,总要亲眼见一见,哪怕自己不识字。
打铁地力气大,可就算这样,也是费了好多劲,才挤了进去。果然看到有新贴的布告,还很长,内容应该很多。
于是,他连忙又侧着耳朵继续听,人群中,自然有识字的人。
刚巧,有一名新来的,是识字的,正在读布告,他就竖着耳朵赶紧听。
王东阳没有说错,皇上把宫里头在服匠役的那些匠人都放回去了,改为招募有好手艺的匠人,给俸禄,而且干好了还有其他奖赏……
“什么?封爵?”柳成业听着听着,忽然觉得不可思议,连忙打断了那个人说话道。
好不容易来了个识字的,周围的匠人恨不得再听一遍,被他这么一打断,都是怒目而视,让柳成业顿时有点尴尬,连忙说道:“您继续,您继续……”
这个人显然懂得比较多,便给他们都解释啊道:“这个爵位,是类似先秦的军功封爵一样,不过封为五个等级,和目前的公侯伯还是不一样的。不过也有免税免役,见官不拜……”
哪怕柳成业自己觉得手艺不错,可听到后来,他就紧张了,皇上开出的条件这么好,会不会所有人都来抢,自己能不能脱颖而出,能进宫里当匠人?
其他匠人就更是有这个想法了,这么好的待遇,就生怕自己进不去!与此对应的,是很多人对此有意见。




崇祯窃听系统 210 陈奇瑜
就比如商人,其实也有在旁观的,也有听说了的,知道之后,免不了酸溜溜的。
在已经富裕起来的商人面前,工匠群体,其实更多的只是他们的利润来源,他们的压榨对象。虽然早就有说士农工商的排序,可在银子面前,除了士这个阶层之外,商这个阶层已经是完全排在农工之前了。
1...8283848586...44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