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苏厨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二子从周
“牛尚书回朝要得到支持,肯定先要打动权贵;要打动权贵,首先要使得近利。”
“水利大工程,劳力伤财,非三年五载方可见功,一旦朝中有人撺掇动摇,在最后时刻换人,地官你多年辛劳翻成罪过,而功归接替之人。”
“因此朝中的支持与奥援是必须的,这个农庄,是不是刚刚好?”
牛温舒感动得眼泪都快下来了:“此次出使,实在是老朽最大的幸运,无怪司徒能在大宋创下如此成就,真是思虑周全。”
说完又叹气:“司徒,你说要为国家做点事,怎么就这么难呢?”
“难吗?”苏油哈哈笑道:“觉得难,是因为事先没有将这些考虑进去,其实方方面面计虑周全后,那就不难了。”
“我这也不是为了你,毕竟这项建议是我提出的,如果在辽国推行失败,影响到贵我两朝的关系,须知我的脸上也不好看。”
说完用马鞭一指周围:“相州距离汴京濮阳都差不多,周围卫、漳、洹、汤、淇诸水环绕,乃殷商旧都,水草丰美,农牧皆宜。”
“土地上所产的牛马粮食,根本不愁卖,听说辽国和大宋不同,地广而人稀,要是将驮马农机用上,选水草丰美处圈他一两千顷,只两百牧奴便料理得来,年产十万石上。这样的大礼,何人能够拒绝呢?”
“之后一手开发大水利,一手开发小农庄,三五年内小功不断,三五年后大功告成,这才是远近皆利。”
“施为三年不见功,虽尧舜之君都将见疑,这本身就不是为臣安身之道。”
牛温舒对苏油佩服得五体投地,拱手道:“受教了,真是受教了。”
苏油说道:“走吧,去韩家拜谒魏公,瞻仰功业,对了,韩家纯彦现在提举甲骨文字,牛地官也是文人,这番有福能够亲见商朝文物哦……”
苏油带着牛温舒在相州考察了半个月,考察了淇河水坝,拱桥,风力汲水车,畜力螺旋筒机井,遮蔽式畜栏,耧犁,耧车,粮油棉苜蓿套作技术,新型牧草种植等农场设施与经营管理模式之后,牛舒温对获取辽国权贵的支持已经具备了足够的信心。
辽国和宋朝一样,官场上也有南北之争,而且现在矛盾越来越突出。
这样的小农庄,肯定北人受益超过南人,而决定辽朝政局的,是北人,是耶律氏。
相州一带的水利工程在大宋只能算是小儿科,主要是提升水位的蓄水坝,然后在蓄水坝两侧有泄水口,利用泄水口产生的落差动力,可以驱动两台水力磨坊工作。
磨坊内有各种机械可以配套水车动力,能够完成一处大农庄几乎全部需要动力的工作——脱粒,舂米,磨面,梳棉,纺纱,榨油……
牛温舒是辽国南院户部尚书,增加田亩和产量的工作本来就是他是正职,一番观摩下来,对这种高效率高产出低劳动力的农庄叹为观止。
牛温舒似乎已经看到了辽国巨大转机的到来,大宋的短视行为,必将给他们带来更大的灾难。
待到辽国仓廪充实,加上本就强壮的骑兵,天下何足平?
鞑靼,女直,又能蹦跶多久?
以农耕技术换取两国和平,想引诱辽国从此变成农耕之国,苏司徒似乎忘记了,大辽还有一个北院管理契丹本部事!
不过现在两国关系正是最良好的时候,牛温舒对苏油这送财童子的印象还是非常良好的。苏油不但一力促成了两国和议协定,还同意了传授辽国天文、桥梁、水利、农耕技术。
最终协议,辽国以一年岁币五十万贯,换取大宋十套千顷级农庄的配套设施和种子。
仅此一项,就能够给辽国增加十个高产出的农庄,一万顷良田草场,理论上能够给辽国增加百多万石粮食,让五十亩养一匹马变成两亩养一匹马,还可以培养二十多万匹战马!
牛温舒觉得,光凭这项协议,一个参知政事或者三司使已经稳稳地到手了。
何况宋国还会派出工程指导小组,前往辽国指导兴修水利。
地方大致已经选了几处,析津府、大定府、辽阳府。
辽国的南京、中京、东京。
首先被否决的就是析津府,即后世北京地区,那里过于接近宋国边境,容易被宋人掌握边情。
大定府即后世的赤峰地区,倒是也不错,不过受地理限制较大,三面环山不说,那里的部族也不习惯农耕。
最终牛温舒将地方选定在辽阳府,即后世的辽阳市。
那里是箕子旧封,武王克商后释箕子之囚,去之朝鲜,因以封之。
箕子“至则教民以礼义、田蚕、织作”,带去了中原的文化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只不过那里乃自古兵家必争之地,一直是北方政权的核心地区,汉人、高句丽人、渤海人、契丹人,在那里争夺了上千年。
契丹人兴起之后,辽太祖在神册三年攻占辽东城,置辽阳府。
翌年,在襄平老城的基础上,修葺了辽阳故城,改为东平郡,设置防御使,并“铸铁凤以镇之”,因而又称铁凤城。
辽天显元年灭渤海国,改其国为东丹,就是“东部契丹”的意思。
天显三年,再改辽阳府为南京,迁东丹国都于辽阳,建东丹王宫,徙太子耶律倍居之。
辽会同元年,改南京为东京,置辽阳府。设东京道,统辖四十州。这个最终版图规划,一直延续到现在。
东京辽阳府作为东京道首府,辖辽阳、仙乡、鹤野、析木、紫蒙、兴辽、肃慎、归仁、顺化等九县。
这里的人口主要是契丹族、渤海族、汉族,主要从事耕作。
不过因为契丹压迫严重,底层人民尤其是渤海人一直起义不断。
数十年前发生的那场渤海人大起义,辽朝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才平息下来。
之后一直就是叛乱和恢复交替进行,最终终于渐渐巩固了统治。
现在那里才重新变成了“边户数十万,耕垦过千里”的重要农业地区。
不过民族矛盾,依旧尖锐。





苏厨 第一千四百八十七章 发展
www.lfdag .com,最快更新苏厨最新章节!
第一千四百八十七章发展
那里有奴隶,有土地,有农耕基础,和大宋隔着一个中京道,同时又离獐鹿二岛不太远,货品可以通过辽河运输,距离辽河口如今重要的宋辽商品交换港口耀州,不过两百里水道,宋人的机械可以方便抵达。
除了本地辽人与渤海人矛盾尖锐,以及来自东北的女直威胁之外,可谓得天独厚。
但也正因为如此,将辽阳建设成一个大粮仓,对军事的帮助尤显突出。
因此无需过多考虑,耶律洪基便将宋人帮助建设水利的地区圈定在了东京辽阳。
耶律洪基圈定辽阳府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宋人如今对那里其实已经不是完全陌生,无数冒险家带着商品打通关节,早已深入到了辽阳府,在那里和渤海人、女直人、辽人做起了皮毛和药材生意。
利润最大的商品,不是骏马,不是人参,而是辽国铁令禁止对外贸易的贡物——海东青。
海东青的品类很多,根据其羽毛颜色、眼神、骨架的不同,可分为“红毛”、“草白”、“青爪”、“青嘴”、“青眼”、“葡萄”等多种。
一般的海东青尾羽有十二翎,而真正的极品,则有十三翎,称为“十三黄”。
一头上品的十三黄雌隼,能够擒住比自己身体大几倍的狐狸。徐国长公主府蓄有一头,王师约花了整整五万贯购得,珍爱异常。
五万贯!开封府里五个大院,尉氏中牟两万五千亩上田,一头鹰隼就能换得,这是多大的利润?!
和辽人的协定谈好了,十个农庄换一年岁币,这笔生意让朝中人人见到苏油都竖起大拇指。
见过做生意心黑的,却真没见过这么黑的!
也就是辽人有五年绢钞打底,才敢这样乱来!
不过生意谈完了,大宋这边的使团成员却颇废考量。
老一代的郏亶、沈括、李老栓、李拴住等人现在都是宝贝,最终苏油给牛温舒推荐了李庸童鞋。
这位同志年富力强,其曾祖李老栓是我朝矿业勘探的先驱,曾在蜀中富顺监打出了三百丈深的盐井,其父李拴住是我朝四通商号勘探司司首,因开采油田有功被先帝特擢升为工部侍郎,赐名李擎。
啊对了,贵朝神泉县的五龙井就是拴住老哥的杰作,还有獐鹿二岛海关城港也是。
李小郎君家学渊源,又有理工背景,青出于蓝。
这几年在河西搞水利,在祁连山麓修了个水库,溉田十五万顷,还从西域学到了一种技术,通过管道将水送到了沙洲戈壁,种起了葡萄。
现在西域葡萄酒在大宋高层卖到了飞起,白鞑两部离开河西的时候,不少男丁什么都不带,将一年积蓄全部换成葡萄酒你敢信?!
拴住老兄牛温舒还是知道的,因为打出五眼喷泉,让陛下大乐,甚至特意为它们修了一座县城作为捺钵之用,这神技在辽国都快传为仙术了。
李庸作为使团头领,让辽国人非常满意,只是他们不知道,这娃还多年从事谍报工作,曾经长期出没青唐西夏。
当年在童贯和王厚另有重任之后,他就是陕西三路都经略司掌机宜厅事。
金秋十月,李庸风尘仆仆地从凉州赶回汴京城,就立刻被擢升为昭宣使,枢密副承旨,提举赴辽国水利事,带着两百人的工程勘察队伍,以及十套农庄设备、粮油种子,和牛温舒一起乘坐朝廷特批的漕船赶往登州,从那里搭乘海船入辽。
料理完这件事儿,四通商号第一次资产拍卖开始举行,其中石家直接以高出拍卖价七成,也就是资产估值溢价两成的价格,拍得郑州机床厂的资产。
其余各家勋贵,分别拍得了商州五金厂、岷州毛纺厂、兰州皮革厂等第一批清理好债务资产,估值好的大厂。
这里边有多少白手套,苏油并不关心,他关心的是自己的第一批资产套了现,转到了皇家慈善基金,又从皇家慈善基金账户转到了京师大学堂专项账户。
苏油这才正式走流程,上书朝廷设立京师大学堂,高滔滔也走流程,下两制上官员商议。
司马光也走流程,初步分析了苏油所建议的这所学堂,需要的地皮、资金等需要,要求苏油拿出规划预算。
苏油按照流程上报了预算规划,朝中立刻就炸了锅。
苏油的计划,这所学堂将耗资四千万贯,分五年投入,一年高达八百万贯之巨!
在一片抵制声中,高滔滔下了中旨,大宋最重视文教,这所学堂要是该建,那就别省!
皇家慈善基金决意拨给专款,不费朝廷岁入,由司徒提举,在汴京西边六十里的中牟,营建京师大学堂!
这个地方是苏油选定的,汴京城的花花世界太过诱人,只看太学学宫文庙周边几条街就知道,全是娼馆,不是什么搞学术的正经氛围。
而且京师大学堂搞起来之后,很多课题是国密级的,放到稍微偏僻,人流量少点的地方比较好。
而且中牟如今是汴京的蔬菜肉类基地,通铁路和漕运,离郑州一百四十里,离汴京六十里,都不远。
既方便和郑州工业基地搞产学研一条龙,乘坐火车入京也就一个小时。
……
金秋十月,是丰收的季节。
一列从汴京驶出的火车,在中牟短暂停留之后,又继续向洛阳驶去。
扁罐早就等在这里,对车上下来的两人施礼:“佣哥儿,父亲。”
苏油对扁罐说道:“走吧,去庄上,带佣哥儿出来一次可不容易,我们抓紧。”
上了马车,苏油给赵煦介绍中牟的大体情形:“尉氏、中牟、东明的发展,最初是响应当年先帝增设三畿四辅,解决汴京城人口过度集中拥挤问题的旨意。”
“苏家当时在三处都购了庄子,其中尉氏和东明的陛下都已经去过了,中牟却还是第一次来。”
“东明的发展主要靠博彩,那里森林繁茂,是权贵们的猎庄集中地,主要驯养高级赛马、猎犬、猎鹰,定期举办赛马,马球,围猎等活动,陛下也参与过两次。”
赵煦点头:“嗯,皇家慈善基金每年要举行两次锦标赛,我代表皇家出席过。国夫人还带我去森林里打过猎!”
嗯?!我怎么不知道?
苏油对那些东西不感兴趣,因此每次孩子们兴高采烈地去猎庄都是石薇带着,他是能躲就躲,东明那边都没去过几次。
算了现在不是说这个的时候,苏油接着说道:“尉氏则是冬蔬菜基地,那里利用温泉,魔芋胶薄膜大棚,发展起来冬蔬菜种植业,水产业,并且依托司农寺,四通商号农业司,进行新型农作物研究栽培,观赏鱼培育。”
这个赵煦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他跟生母朱贤妃至今还在亲自参与从尉氏农庄领到的一个项目,而且还有了科研成果。
如今他的青鱂鱼已经培育出了两个品种——朱凤与红白。
朱凤颜色鲜红,鱼鳍也变得比普通白化青鱂更长。
红白则是红底白花,赵煦的生母朱贤妃非常喜欢。
苏油继续说道:“中牟就是普通的粮油蔬菜禽蛋肉奶基地了,主要就是供应汴京城百姓生活所需要农副产品,因为有了铁路之便利,发展极快,如今已经成为了人户八万的大城镇,它路很多上州的户口都赶不上它。”
赵煦说道:“这就是当年移出汴京的那些人?”
苏油点头:“对,当年从汴京移出的人,包括了厢军,内八作工坊军,上四军中的养老军,以及京郊五等户与赤贫户。”




苏厨 第一千四百八十八章 产量
www.lfdag .com,最快更新苏厨最新章节!
第一千四百八十八章产量
“移民费用主要来自开封北面盐碱地开发,城中原二十八作工坊用地拍卖,没有额外增加朝廷负担。”
“而这些人移出来之后,降低了工坊生产成本,生计开始主要是修造三畿新增建筑,洛汴渠,陈留渠,陈汴铁路,形成了几支专业的施工队伍。”
“除了工坊和营造,剩下的大多务农。”
“陛下,汴京城菜价不便宜,中牟一亩地的蔬菜,收益就能够养活一家五口,铁路开通之后,这里种菜养猪的人更多了。”
赵煦问道:“种菜养猪的人多了,那种粮食的人不就少了?这样国家的粮食够吃吗?”
苏油微笑道:“陛下真是聪明,没有只看到一家一户的小收益,首先想到的就是地方产业结构调整给国家带来的大问题。”
“的确,中牟本地耕种粮食的土地面积,自铁路开通以来在减少,而种植棉花、油菜、蔬菜的面积在明显增加,不过从统计发现,中牟的粮食并未减产,甚至还有增加。”
赵煦一鼓手掌:“山长的莱山一号!”
苏油笑道:“莱山一号固然功不可没,此外还有套种方法的改良,水利设施的持续改善,新型家庭式立体农业的推广。”
“还有个重要原因,就是居民饮食结构的变化,肉蛋油的摄入,让人体对粮食的直接需求降了下来。”
“还有就是储藏方式和加工方式的改良,让粮食储藏期变得更长,糜烂浪费减少,让人对粮食的营养吸收率增加等,都应该算进去。”
“三大丰一小丰,这四年国家的粮食储备激增,百姓生活明显改善,来得太不容易了。”
“今天臣之所以请陛下来中牟,太后也之所以同意,是因为臣要请陛下看看我们试种的那些东胜州作物。”
“陛下,如今我大宋作物,最顶级的上田,一年可收四石,其余的平均亩收两石就很好了,很多坡旱地,贫瘠地,亩种两斗年收一石的也比比皆是。”
赵煦有些小兴奋:“那就是东胜州作物产量大大超过预期?”
苏油笑道:“有几样,实在是……一会儿陛下见了之后,亲自测量吧。”
马车很快转到一条小路上,道边房屋渐渐变少,耕地越来越多。
很快,道边出现了一种高大的作物,已经变得枯黄,每棵作物上还有一个个小笋一样的结实,分列在作物粗壮杆子的两侧。
苏油说道:“这就是玉黍米了。我们就在这里下车吧。”
远处一群农夫正准备收获,见到三人下车就迎了上来:“学士来了,还有扁罐郎君,不知道这位是……”
苏油说道:“老李这一年辛苦了,这位是佣哥儿,城中勋贵子弟,他家的地明年也该轮作了,家中长辈叫过来看看,能不能挑点高产的新粮食种。”
老李也是当年西军死人堆里的扒拉出来的,手脚倒是都齐全,就是脸上挨过一箭,将左右脸射了个对穿,胡须遮掩下像俩酒窝,反倒让人变得有些喜庆。
就是说话从此有些大舌头。
老李说道:“那我给小郎君推荐玉黍米,扁罐少爷说万里海外那些人亩产两百斤,我看那是他们压根不会种!”
说完美滋滋地对苏油问道:“学士,那就招呼儿郎们开工?”
苏油笑道:“那就开工吧,赶紧上人手,将这片地都收了,其它几样呢?”
老李便招呼手下收割,然后说道:“在那边呢,我带学士过去看看?”
苏油说道:“马铃薯、甘薯、木薯,都看看。”
马铃薯地和甘薯地上是一条条低矮的土垄,土垄上藤子已经开始枯萎的就是马铃薯,藤子尚在青绿的是红薯。
老李扛来几把锄头:“这玩意儿也喜人,就是国公爷有交代不敢胡乱弄。”
打发走老李,苏油给赵煦和扁罐都分了一把锄头:“咱们随机刨几棵,估计下产量。”
这个种植方法来自后世,最搞笑的是直到后世九十年代以后才推广到川中。
苏油当年在地头和老人们聊天的时候,老人们说以前川中种植薯类都是种在平地上,起垄的种法在福建沿海早有采用但是他们都不知道。
起垄种植好处很多,平日里沟里可以走水,不怕淤积,收获的时候推平土垄就能得到块根和块茎,不用挖坑,收获比平地种多不说,也轻松很多。
一棵马铃薯很快被赵煦起了出来,一共刨出来十几个大小不一的疙瘩,苏油将之收集到篮子里掂量了一下,也有两斤多了。
不过大的只有三分之一,剩下的都是小土豆。
三人随机挑了十棵,每棵有多有少,加起来也有二十多斤。
然后赵煦翻出本本来用铅笔一算:“司徒!这亩产能达到七百斤!七百斤!”
后世土豆亩产动辄两三千斤,精耕细作的试验田,万斤都有过,七百斤产量苏油也不是很吃惊。
呵呵笑道:“庄子上都是改造的上田,猪粪肥也足,又是专家精耕细作,不是普通农家能比。”
“换到次等的田地上粗作,产量能有四百斤就不错了。”
“那也了不得啊!”赵煦转头对扁罐说道:“扁罐哥,我要给你报功!”
扁罐左右看了看,没人,才尴尬地说道:“陛下,其实你该叫我苏殿直,或者苏都卫,要是被朝臣听到陛下如此称呼我,会劾我大不敬之罪的。”
“哦。”赵煦这才想起来自己已经是皇帝了,也不由得有些不好意思:“但是今天是在庄子上嘛!”
苏油笑道:“发现作物的功劳,在扁罐上次回到杭州时,就已经功过相抵,岂可再赏?”
“如今要说有功,那就该归于研究出这些作物的栽种之法,以及今后的推广之人。”
“而这个人不是扁罐,也不该是扁罐,臣认为……陛下你该身担其责,为大宋子民解决温饱,尽到自己最大的努力。”
“嗯!”赵煦顿时点头:“几种作物,我都要带回宫去给皇祖母看看,这是天佑我大宋!”
苏油说道:“说起来还有个东胜州华夏余裔的归化问题,这里边也有他们的功劳,却还在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还在相互屠杀,大兴人祭。”
“教化问题,也请拥哥留意。”
赵煦点头,然后想到一个问题:“吐绶鸡有多少了?现在可以吃了吧?”
苏油哈哈大笑:“来到苏家庄子,先得干活,干完才能吃饭!”
赵煦现在隔日一朝,因此只有一天时间,等着土地全部收完是不可能的,只能随机收获称量,然后根据面积估算产量。
几人忙碌了一上午,跑了庄子上几个地方,最终得到统计结果,马铃薯亩产七百斤,甘薯五百斤,木薯有些吓人,能达到上千斤!
但是木薯有个麻烦的地方,就是本身需要脱毒。
脱毒的方法就是切成片丢到箩筐里,放到溪水中冲刷两日,或者磨成浆子,兑水沉淀几次。
因为脱毒过程中木薯自身会发酵产生酸味,最后还要加碱中和。
因此产量虽然大,却必须加工才能食用,并不适合小农家庭。
这个问题夏天收获的凉薯同样有,凉薯水分太多,产量虽然大,但是不易存储,而且种子和藤蔓有毒,也容易造成误食。
作为粮食大面积推广不合适,当作对于大宋菜蔬的补充,倒是不错。
这些思考方式,在收获和测量的过程中,苏油顺便也给赵煦详细讲解了一遍。
这些其实是另一个层次的“何不食肉糜”,不能让赵煦以后看到地方官亩产上万斤的荒唐奏报就信以为真,产生国家粮食已经多得吃不完的错觉。
不过成果还是非常喜人。
大宋如今已经有三分之一土地属于官地,主要是得益与荆湖开发和南海宁夏的红利。
1...504505506507508...64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