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苏厨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二子从周
牛温舒面色惨白,他是真不知道这些东西如此昂贵,而且很多东西是成套的,要买就得买一堆。
苏油继续说道:“而且还有一个对地官来说非常坏的消息,陛下即位之后,推恩宗室权贵,将四通的产业分解,现在都到了各家手里,成了各家自己的产业。”
“别说我,就连陛下都不好干涉。而且专利法规定,即便是天家想要专利授权,都必须支付授权费用。”
“想要这些东西,需要地官去行会,跟他们一家一家慢慢谈。他们愿不愿意卖给你,那是纯粹的商务,得看地官你的口才,还有钱财。”
牛温舒脸色更白了。
苏油叹了口气:“说句实话,那册子里边的东西,只有医术与成药一项,我还能给尚书你想想办法,毕竟大宋最大的药局在天师府、相国寺、御药局,还有我家也开着个小医院。”
“张天师是我义兄,我夫人在大宋医学界也算有几分影响,别的……如今是真帮不上忙喽……”
医术,牛温舒现在比吃了成药还苦,苏司徒太精了。
药材基本上都是大宋本地的产物,如果大宋禁运,就算辽人学会医术又如何?无药可用一样的然并卵。
所有东西辽国都没有,价格全凭宋人自己定,而且听着这架势,那些产业都捏在宗室勋贵的手里,那和辽国权贵跑不了一个德性。
在大宋自己都没有市场饱和,勋贵销路不愁的情况下,指望他们能对辽国发善心,怕是想多了。
比如夔州型纵帆船,自发现东胜州之后,大宋各大造船厂的订单立马排到了五年之后,辽国还能指望得上?
苏油将这些道理都跟牛温舒讲过后,摸着下巴沉吟了片刻:“地官的仕途也到了关键时期了吧?”
六部尚书的下一步就是成为朝廷核心,对于辽国来说,那就是参知政事、三司使、枢密使。
不过要是差遣没办好,那就是外放知州。
牛温舒很尴尬,苏油的意思,就是说他这次麻烦了。
不过苏家人的厉害牛温舒是早有耳闻的,突然福至心灵,拱手道:“司徒可有教诲?”
苏油笑了:“教诲谈不上,贵朝室尚书忠纯之心是可敬的,但是他犯了个严重的错误,就是不考虑国情,不顾虑全局,指望一口气就吃成个胖子。”
“辽国连年遭遇灾荒,缺的是什么?是粮食!是保证粮食供给的农田!是让荒野变做农田,让农田不受天灾的水利!”
“不先解决吃不吃得饱饭的问题,却想要搞海贸?搞加工业?”
“其实室尚书之论很好反驳,地官完全可以给贵朝陛下去信,就问一句,这些东西就算贵朝拿到手,就算生产出产品,卖!给!谁?”
“听说贵朝皇帝有旨意,输粮两千石就能获官,要是地官能够让辽国得田万顷,亩产两石,那贵朝陛下,当以何职相酬?”
“工商工商,两者必不可分,工就相当于耕作,商就相当于收获运输。”
“商不起来,光兴工有何用?商品不卖出去,就产生不了利润,还不是相当于粮食最后全烂在了地里?”
“而农业却不一样,没有这个过程,贵国本来就缺粮食,多少都不够。”
“牛地官,我觉得你最好再与贵朝陛下通通气,贵国的根本问题,是农业问题,而不是工商的问题。”
“不解决根本问题,却狂攀枝节,费力不说,还难以收到效果,更可怕的,甚至会反过来危害根本!”
“牛地官别和室尚书那样,被大宋这么多机械海船蒙蔽了眼睛,室尚书可能不知道的是,大宋如今每年供输汴京的粮食,已经从三百万石增加到了一千万石!”
“这才是根本,在大宋,是能够支持工商发展,让工商为大宋锦上添花的根本。”
“在辽国,则是能够使贵朝百姓摆脱饥饿,解决温饱的根本!”
“而以我宋朝太皇太后和陛下的仁慈,如果在这方面提出要求,反倒是容易得到首肯,而这些技术对于贵朝来说,并不难转化为利益。”
“牛地官,这才是一个户部尚书,当尽的功业啊……”
牛温舒如茅塞顿开,难怪人家能够当上司徒呢,眼界都不在一个档次上,对,根本问题,解决根本问题才是王道!
老子是户部,凭啥要给工部跑腿?能得到什么好处?
室纯那老东西,陛下都看不惯,我管他去死!
对苏油拱手:“多谢司徒提点,我这便给陛下修书。”
苏油说道:“也不急在一时,我的片面之词,地官也不可全信,不过使节大可以上奏我朝太皇太后和陛下,申请考察京周农业模式,看看成果,整理方案,再奏报贵朝国主不迟。”
“当年我上任开封府之前,曾经对京周十六县农业发展情况做过一篇考察文章,那篇文章可以交给地官看看,然后地官也可以根据里边的考察方式,实地对比一下到如今的发展,两相对照,研究过程,必然能够总结出很多的东西。”
“而那些东西,相信也必定会让地官在今后受用不尽。”
牛温舒被苏油大公无私的国际主义感动坏了:“司徒历次大恩,我朝上下尽皆感激。”
苏油摇头:“那都是先帝和当今太皇太后,陛下的仁德,与我无关,这一节地官可别弄错了,真要感谢,那就请走程序,在国书里边感谢。”
牛温舒再次躬身:“是,那也是必需的。”
苏油将手一摊:“那就是现在什么都谈不成了呗?干脆你拟一个文书,交于太皇太后御览,先取得她老人家的同意。”
“老牛啊,这事儿可是一篇大文章,里边的事情不是一星半点,我估摸着按贵朝皇帝那急脾气,有些事情你得做在头里才行。”
这都考虑到了,苏司徒可真疼人!牛温舒赶紧点头如捣蒜:“是是是……”
苏油还给出主意:“其实考察地点最好选在五原,因为那里既在发展游牧,也在发展农业,与贵国的国情非常契合,不过就是太远了……嗯等等,离汴京不远也有一处地方在搞,相州!相州也在同时发展两门产业,韩纯彦在那里搞得不错,不如就在那里考察。”
牛温舒拱手道:“韩公的功业,我虽然是外臣,却也无比景仰,他老人家的吉宅,温舒亦当拜谒。”
苏油点头:“先看看太皇太后和陛下的意思吧。”





苏厨 第一千四百七十九章 弊病
www.lfdag .com,最快更新苏厨最新章节!
第一千四百七十九章弊病
迩英阁,韩缜、司马光、吕公著、苏油、章惇、王韶、韩维、邢恕,三省枢密,京中大佬们在一起进奏。
这主意起始于吕公著,苏油觉得是个好主意,表示支持,太皇太后也就从善如流。
蔡确对这个提议是坚决反对的,也从来没有组织过这样的会议。
但是他如今在山谷里边修坟,韩缜成了政府里级别最高的人,于是由他主持会议。
先奏朝中大事:“监察御史王岩叟上疏,曰今民之大害,不过三五事。”
“如青苗实困民之本,须尽罢之;而近日指挥,但令减宽剩而已。”
“保甲之害,盖由提举一司上下官吏逼之使然,而近日指挥,虽止令冬教,然官司尚存。”
“此皆奸邪遂非饰过,将至深之弊略示更张,以应陛下圣意。愿令讲究而力除之。”
太皇太后问道:“那三省、枢密是如何会同商议的?”
韩缜不再说话,颇有木偶的自觉,司马光接上:“诸人商议之后,以为青苗之法与保甲之法,皆可罢除。”
章惇立即抗声:“但是却不是遽除,得一步步看效果!”
吕公著说道:“枢密先听侍郎奏完,即便便殿奏事,也得有规矩。”
见章惇不做声了,司马光才再次开口:“减免宽剩,是太皇太后与陛下的德政。如今保马、免行尽罢,天下熙悦,但未及根本。王岩叟之疏,实为要旨。”
“吕公著、苏油以为当缓行之,先从取消官员历年比限做起;章惇以为无良法替代青苗以前,当予以保留;而臣以为,青苗法有百害无一利,可以及时罢之。”
“关于保甲,大家商定的意见倒是一致,如今西夏平灭,辽人守礼,国家安泰。西军四十万大军,数量庞大,已无必要保留这么多。”
“臣等请设立一处衙门,专责各州府守臣名下的州军,恢复唐府兵前制,一州以七百为限,朝廷发给俸禄,以西军、南洋、北洋惯战将士充任,不再归于州府下辖。”
说完将苏油的设想讲了一遍,说道:“此举并没有增加朝廷军费,减少了在职兵员,这些老兵会成为州府维持治安的力量,对付盗匪自然不在话下。”
“且发给俸禄,不受知州挟制,归折冲幕府管辖,平日里专责训练,巡检,护路,救灾、治安。让知州可以专力于施政。”
“由于其职能多在内地执法,与对抗外敌不同,因此还需要通晓法令,试过中格者,方有此资相待。”
这就是职业军人转业为地方警察,而且警察不归当地行政口直管,而是配合当地执政者工作,防止暴力犯罪等恶性事件发生,甚至还能限制和分化知州的权力。
在这种体制下的文官,就成了真正的行政部门管理者,将缉盗这项准军事任务,交给了专业的警察。
太皇太后问道:“那这个衙门该叫什么?何人提举?”
司马光说道:“这个衙门,大家觉得可以叫都巡院,其下设折冲府,州府折冲司。”
“与我朝枢密相似,都巡院有调兵之权但无统兵之权,折冲府有统兵之权而无调兵之权,两者互为约束牵制。”
“都巡院使的人选,我朝宿将里,种诂、折克柔可任;至于折冲都尉,之前高公纪、高公绘兄弟整顿京中厢军四十万,经验是有的,不如请太皇太后择一人任之即可。”
高滔滔对家族打压,并不是因为她不爱自己的家族,而是朝臣们的马屁太臭,会影响到家族的名声,因此才对一些华而不实的建议予以驳回。
但是如让高士林提举铁路局,高公纪高公绘兄弟整顿京务,到如今出任折冲府主官这种有好处又不显眼,能立功又能锻炼子弟的建议,她还是不会拒绝的。
高家子弟掌握警察部队,好处自是不用多说,沉吟一阵:“那就先议吧,之后具为上奏。”
终于轮到章惇了,章惇拱手:“臣以为,国以农为本,诸法改良,自当从田亩制度开始,如今青苗法欲罢废,那就需要相应的举措跟上,尤其是庆历年中那种国家土地四百多万顷减少到两百多万顷的事情,不可再发生!”
“庆历年间土地大减,国用大促,是天灾吗?并不是,而是人祸!”
“土地是真的减少了吗?并不是!而是纳税的土地减少了!国用被兼并之家吞没!”
“要改土地法的根本,要废青苗,那就还得有一项新的法令与之相匹配。”
高滔滔问道:“章学士有何建议?”
章惇斩钉截铁:“真要让无地少地之人得减负担,那就不光要废除青苗钱、免役钱、宽剩钱,包括地方上的头子钱,义仓税,农器税,牛革筋角钱,进际钱,蚕盐钱,曲引钱,也应当一并废除!”
高滔滔有些疑惑:“曲引钱自英宗朝就已经废除,如何学士今日重提?”
章惇说道:“太皇太后,到如今,这些钱粮也未尽免,从我朝立国开始就一直在收取。”
“曲引钱之废,乃厚陵当年旨意,然行法未出都下。除了川峡四路一直未立此法,是我朝一项全国性的法令。”
“与之类似的还有蚕盐钱,其中盐钱只在蜀中、陕西,如今还有淮扬一带产盐之区废除。其余诸路,一直都在收取。”
“宋开宝六年令川、陕人户两税以上轮纳钱帛,每贯收七文,每匹收十文,丝帛一两,茶一斤,秆草一束,各一文。称为头子钱。”
“并诏诸仓场受纳所收头子钱,一半纳官,一半公用,令监司与知州通判同支使用。”
这其实就是地税,按照国税比例,从老百姓身上加收一部分给地方使用的税种。
“其余尽是地方苛捐杂税,合计起来,已经超过了百姓缴纳给国家的两税。”
司马光在这上头是赞同章惇的,而且他比章惇更加清楚:“还有转般钱,同样是如此,据淮扬实封举报,转般仓使上下其手,低买高卖,垄断民间粮食经营。地方常平仓晚纳一日都不行,运到仓里,便计入转般,令补贴定价,作为利润与政绩。”
“大宋连续大丰,各地转般仓奏上的利润高达两千万贯,弊病丛生,几不可治。”
“同样的还有义仓,立意虽好,可是事情一入地方,变成污烂之源。”
这个时候吕公著又不说什么轮班奏事了,也开口参与了进来:“近期实封的重点内容,就是京东的铁钱法刻薄百姓,各地仓储、漕运贪污泛滥,地方苛捐杂税名目繁多,甚至重复征收。”
“这些问题,都被掩盖在了大宋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之下,自太皇太后和陛下许大开言路之后,这些问题也是实封举报的重灾之区。”
赵顼在侧面低着头听着,心中不由得恼怒至极,大宋有司徒这样为了国家放弃巨额财产,只为给国家培养大量学术人才的忠臣,就有那些贪墨污滥,侵害国家,只为了满足一己私欲,或者说为了爬上高位的小人。
扁罐曾经跟他说过,当年漕运的主官,为了贪墨一船漕粮,将船都给凿沉报损,也有中官为了掩盖自己贪墨的痕迹,不惜纵火烧毁一座宫殿。
为了谋取十贯的利益,他们不惜让国家承担百倍千倍的损失。
司徒说得好,没有士德,哪怕学识再高深,文章再漂亮,那也叫窃禄,算个狗屁的士大夫!




苏厨 第一千四百八十章 议政
www.lfdag .com,最快更新苏厨最新章节!
第一千四百八十章议政
既然称不上士大夫,那刑不上大夫一说,也就不存在了。
这些人,通通该杀!既然刑不上大夫,那就先剥夺他们士大夫的资格,然后再杀!
愤怒少年在那里自顾自地浮想联翩,却听高滔滔问道:“看来朝廷没有看顾到的地方,还有很多,需要改变的地方,也还有很多啊……既然都看到了弊端,那有什么解决的好办法呢?”
章惇说道:“要摆脱兼并,一是开源,二是节流。”
“开源就是如元丰以来这样,让国家的土地得以大量增长,移五等下贫民前往,授田耕作。”
“还有就是兴办工商,吸纳大量的闲置人口,使之转移到开矿、修路、水利、行商之上来,解决其生计问题。”
“而节流之计,就是分化税格,解决税制倒挂的问题。”
“兼并之弊的根本,在于税制倒挂。也就是说,收入低微的国民,承担了国家绝大部分的赋税,而收入丰厚,土地以千万顷计的那部分富人,却享受着免除赋税的优待。”
“以元勋之功,国家优待也是正理,但是这个优待的限度,绝对不能如庆历年间那样,已经危害到国用根本。”
苏油说道:“然而章学士以产入税的建议,却又是走了吕惠卿当年恶法的错误,当年吕惠卿以户等计税,民间瓦盆筷子都被计算到财产当中,导致法令无法推行。”
“其实税收,是国家在国民有收入和产出的基础上,对其产出进行部分收取,用作维系国家运转的费用。”
“因此税收,必须是收取于产出之上。”
“不过这个产出不方便统计,因此需要转换一种较为合理的方式。”
“以地为税,按田等和面积定出农税,应该是方便可行之法。”
“对于以生产行商为主的工商,其实更好控制,因为其商品总要用于交换,可以在交换活动开始与结束的两头予以征收,即行坐二税。”
“而缴纳税收的人口,应该是所有国民,不分勋贵官员,理当一律缴纳,这才是最大的公平,否则就是对高层对低层的盘剥。”
吕公著家中已经是第三代宰相,他家就属于大面积免税的那种,拱手道:“国家照抚元勋、宗室,方有免税的制度,这是荣誉,也是体面。若此等田地也纳入征收,何以体现国家的尊重?”
苏油说道:“国家尊重元勋、宗亲,也是需要的,但是国家给予他们的奖励,都是有诏旨公示的。”
“如臣得先帝擢鱼国公,封万户,实封四千五百户;之后升涪国,蜀国,封户逐渐上升,如今已达万户。”
“但是这些在俸禄上已经体现,也就是说,国家已经兑现了奖掖的制度,那么臣要是再为家族增置土地,那就是纯粹的商务。那些土地,理应不在万户之内,理应缴纳其上所应承载赋税,不当在免税之列。”
“至于宗族的土地,除了特旨赏赐的那些,其余增置的部分,也理应如此。”
“国家赏赐出去的土地到底有多少,历朝皆有记录,可先令勋贵宗室各家自行上报,然后结合档案考察。”
“到底该免多少地的税,根本就是查不查得清楚的问题,而是查不查,敢不敢查的问题。”
“臣请将这一条和四通产业分割结合起来一并施行,相信很快便会得出结果。”
高滔滔心中暗暗叫绝,要得到四通的大蛋糕,就要先将自家田亩料理清白,既有制度的大义相责,又有巨大的利益相诱。
等到料理好宗室、勋贵,其余的小杂鱼,料理起来那就轻松无比了。
之后再向下逐级清理田亩,然后再以税制相责,基本可以实现。
如此一来,国家岁入还得再增。
高滔滔说道:“这套制度国家在先帝之时便已经施行,其中陕西三路最为得力,也效果非凡。其次在我朝新得与新开发地区如两浙太湖、荆湖两路、宁夏、南海,也是推行有力。”
“田亩考计最为烦难者,在蜀中、两浙旧地、汴京。”
“然烦难的原因又各不相同。”
“汴京是勋贵之家太多,责任官员畏之如虎。
“蜀中是太平日久,土地分割如缕,一亩之上,主人有多达五六人者。”
“而两浙旧地则是官商勾结,投寄太多。”
一番话说得非常明白,群臣都是心中佩服:“太皇太后圣明。”
高滔滔说道:“如今皇宋可耕之地很多,正是解决这一症结的好时候。”
“京中勋贵之田,下朕旨意,命自行上报免征之地,待朝廷复审。各家多出的田亩,按照国法征收两税。”
“两浙旧地和蜀中,继续鼓励移民,以南海、宁夏、河套三处闲田、官田,吸引各地下户前往耕作,置换出旧地。”
“同时,京中、两浙、蜀中,继续大力促进工商发展,调整税制,减少耕作人口。”
苏油拱手道:“如今国家已经没有迫在眉睫的敌对军事势力威胁,国家的施政重心,应当从集中国帑抵御外辱,转化到刺激民生藏富于民之上来。”
“太皇太后此策正是为此而施造,臣深为赞同。”
司马光是大宋最大的鸽派,也拱手:“臣也赞同。且三地富饶地区的良政,当逐步推行至天下,如河北、京东南北路,皆已经具备条件。”
章惇也拱手:“臣亦赞同,然举措需要有当。”
“国家要得利,清量田亩,扩出隐户,势在必行。而最方便施行的地区,就在漕运和铁路经过的路府。”
“臣请依照三地良政,改善新法,重拟条文,先在沿途地区予以施行。”
宋代的漕运,包括了京东两路,京西两路,淮南两路,江南两路、河东路、河北两路。
加上火车和苏油开辟的汉江漕运线路,还包括了荆湖两路、陕西三路。
也就是说,章惇的规划中,除了广南两路、南海四路、福建路、川峡四路、宁夏三路,整个中国的核心地区,都将纳入“新法”推行地区。
而且纲举目张,沿着漕运和铁路一纵一横进行推广,朝廷能够快速掌握情况,出了纰漏,朝廷也能够快速调运粮食军队予以补救,这就是交通便利给朝廷带来的底气。
高滔滔非常满意:“朝中如今相谐共政,气象一新,便如此办理。”
“前刘挚奏请仿《唐六典》置谏官,其具所置员以闻。朕欲以范纯仁为左谏议大夫,唐淑问为左司谏,朱光庭为左正言,苏辙为右司谏,范祖禹为右正言。三省、枢密院可同进呈。”
章惇立即表示这样做不合程序:“故事,谏官皆令两制以上奏举,然后宰执进拟。今除目由中出,臣不知太后与陛下从何知之,得非左右所荐?此门不可浸启。”
高滔滔有些不悦:“皆大臣所荐,非左右也。”
章惇不以为然:“那臣如何不知?大臣举荐贤才,理当明扬,何以密荐?”
吕公著有些尴尬,轻咳一声:“章惇所言为正理,范祖禹乃臣之女婿,太皇太后不应将之列于台谏之位。”
司马光也很尴尬:“范纯仁与老臣是儿女亲家,也有亲嫌。”
章惇这下得意了:“台谏所以纠绳执政之不法。故事,执政初除,亲戚及所举之人见为台谏者皆徙它官。今当循故事,不可违祖宗法。”
司马光拱手:“太皇太后,纯仁、祖禹作谏官,诚协众望。不可以臣故妨贤者路,如果这样的话,臣宁避位。”
章惇却坚持己见:“缜、光、公著必不至有私,但就怕万一它日有奸臣执政,援此为例。”
“臣请除纯仁、祖禹它官,仍令两制以上各得奏举。”
1...501502503504505...64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