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厨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二子从周
“司马学士广开言路,上言新法不便者数千,看着来势汹汹,子厚大哥心里就不平了。”
“其实冷静下来想想,就算蔡持正邢恕难保,子厚大哥,还有以前安石相公旗下很多人,和他们却是有区别的。”
“太皇太后临朝,立陛下为太子的主张,是子厚大哥亲书与陛下首肯,凭此一点,我就可保子厚大哥无虞。”
章惇冷笑:“明润如此看低我章子厚?这是要我背弃同道?”
苏油笑了:“同道?子厚大哥所指的是谁?吕吉甫?曾布?吕嘉问?还是蔡确?邢恕?抑或李定,舒亶?”
“你现在和安石相公,吕吉甫,还有通信往来吗?我倒是有。”
“还有曾布吕嘉问,你知道他们现在对新法的看法吗?”
“蔡确在司马学士入朝前的那些举动,是他们要寻机背弃立场,背弃安石相公,背弃你,还是你先背弃他们?”
“子厚大哥,和你立场有区别的,大有可能是你真正的朋友;和你立场一致的,却也可能是你的真正敌人。这就叫辩证之说。”
章惇面色终于好了些许,挥手道:“论义理玄虚,十个章惇都不是子瞻和明润的对手,愚兄束手,咱不说这个。”
苏油说道:“那咱们就说实在的——新法施行多年之后,诸弊尽显,自元丰以来,先帝一直在调整,这一条,是事实。”
“太皇太后临制,陛下听政,不管是之前内降中旨废京周诸法,还是采纳司马学士建议举国废保马市易,都是秉承先帝遗志,是改不良之法,而非改先帝之道,这一节,要拎得清楚。”
“至于青苗、保甲、免役诸法,章大哥须得据理力争,或者对于其中有用的部分,要求予以保留;或者让司马学士废止之前,拿出可行的,能够说服朝中两制上官员的有力措施,否则不可轻废。”
“此举除了是保住章大哥你的立场,还要顾及安石相公的地位和评价。”
“先帝当年鉴于大宋积弱之局面,痛下决断,激越奋发,大举更张,清扫积弊。这一条,确定无疑。”
“安石相公不畏时议,敢为人先,穷心竭力,变法图强,这一条,依旧无疑。”
“不过大宋积弊百年,纠转岂是轻易?变法的道路,如履春冰而渡深潦,行夜路而越丛蓁。”
“多走一些弯路,落下一些失误,于情于理,在所难免。”
“但是安石相公已经承担了他应当承担的责任,罢相投闲,由先帝独揽乾纲。”
“安石相公执政时期,百姓生活虽然未见改观,甚至有所恶化,但大宋的国用,毕竟已经有了充分的积累,变法已经有了长足的经验和教训。这些,却是有历年岁入数据可查的。”
“于是先帝自元丰开始,吸取教训,锐意整改,旌善去恶,劳心勠力,使诸法趋良。”
“这才有了如今我大宋的大好局面。”
“只可惜未尽全功,捐弃天下。”
“太皇太后携陛下临制,未及哀毁,先念烝民,继续改良新法,施惠群黎。”
“这,才是先帝近二十年改革的正确定论。”
“章大哥先随安石相公,再从先帝,对一路改革的艰辛毁誉,当有感于心。”
“作为如今朝中对新法举措最熟悉的人,这个时候不是更应当助太皇太后与陛下,恢弘先帝遗志,致大宋于富强吗?”
“司马学士对新法诸多成见,正要章大哥这样的人与之在朝明辨;而且不要忘了,朝堂之上,还有吕公那样精熟时务的老臣。”
“太皇太后和陛下,本不是章大哥的阻碍,因此你要去争取他们,将为什么要变法的道理,辨析个清楚明白。”
“党争意气,绝不是国朝兴盛该有的现象,但是政争求实,我觉得完全可以。”
“大家各备阙失,以资砥砺,其目的,不是要把人都搞下去,而是要把国家搞上去。”
“否则覆巢之下,安得完卵?别忘了,辽人还在都亭驿等着我去谈判呢。”
“致君于尧舜,致天下于太平,这才是士大夫的责任。”
“章大哥,你有宰执之才,也一直以天下自任,那就更要善保有用之身,千万不要走进了牛角尖,更不要落入旁人拉你共同覆灭的圈套。”
“如果说我是说客,那我也认,因为我今天是为天下人,来做这个说客。”
章惇再次摘了一颗葡萄放入嘴里,不过这一次咀嚼得慢了很多:“如果我答应做到了明润所言的这些,明润你支持我吗?”
苏油说道:“不管你答不答应,这次风波,我都会尽力陈说太皇太后与陛下,留章大哥于朝中,因为你没有什么可去的过失。”
“待司马学士、吕公去后,章大哥便是待选宰执。”
“那你呢?”
“有章大哥在朝支持,我就可以安心去河北,去完成先帝的遗愿……”
见章惇想开口,苏油赶紧制止:“你别跟我抢,因为我觉得远自己比你更适合。”
章惇终于服了,忍住内心激荡:“愚兄平生未让一人,今日得蒙明润点拨,乃全宗族,不得不谢也。”
苏油不禁好笑:“谢都谢得这么矫情,何至于?我也不领。”
“不过与人相争的时候,注意点风度。处理公事还带上情绪,本身就先落了下乘。”
“太皇太后和陛下那里,更需要留心自己的态度,章大哥你最容易中的圈套,就是压不住脾气,被有心人将矛头带偏到惹不得的人身上,然后被群起而攻。”
说完开始鄙视章惇,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样子:“皮囊看似神仙中人,怎么里边却是一点就着的性情?你这是肝火上炎,动辄易怒。要不跟我去一趟宁善堂,让我家仙卿给你调理调理?”
章惇呵呵冷笑:“你家家主是姓石还是姓苏?连名医之家这种话都敢宣诸于口,畏妻如暴虎者,当世无逾苏明润。”
苏油也跟着呵呵冷笑:“刚刚不知道谁是吃葡萄都忘了吐籽儿,明明心境激荡,偏要强作镇定,现在又有心情揭人之短了……”
章惇顿时大窘:“还不是你纵横家学,巧舌如簧!我本来已经准备拼个鱼死网破,却被你一番说辞断丧了斗志!”
苏油笑道:“该坚持的,是先帝的日新之意,却不是连纠偏改良的勇气都提不起来。”
“可以理屈,可以义动,闻过则改,不待晨夕。这一点上,无论是安石相公,子厚大哥,还是我,其实都逊先帝远矣……”
这次看戏活动过后,章惇终于深挖根源,端正态度,深刻意识到了自己思想上的不足,拿起了理学辩证法的思想武器,重新武装了自己,积极展开了自我批评,用自己曾经连状元堂侄儿的文笔都看不上的文笔,认真写了一篇《关于章惇同志在变法时期工作失误之自我反省》的大文章。
事情是这么个事情,但是文章的真实题目是《新法十五年利弊札子》。
文章按照苏油提供的思路,对变法十五年的得失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和说明,对十五年来的立法,变革,推行,改良过程,进行了全面而客观的展示。
文中列举了十五年改革当中一些关键节点时期,国家当时的现实状况,强调在强敌环视,国库空虚,三冗积弊,屡战屡败,连年受灾的客观条件下,安石相公改革的必要性。
虽然在改革初期,出现了聚敛过急等诸多弊病,让老百姓们过了一段苦日子,但是也为国家充实了国库,打下了后续发展的坚实基础。
那段时间全国百姓都勒紧了裤腰带,连皇室都削减了用度,但是大宋也因此扛过了那几年灾害频发的时期,取得了不少的成就,阻止了国势继续下滑的趋势。
按住了黄河不再肆虐,逐步恢复河北,巩固了青唐、陕西、横山一线,平定了西南、梅山、交趾,整修了漕运,开发了两浙,荆湖。
百姓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是大宋,也终于在痛苦中涅槃重生。
苏厨 第一千四百七十四章 神宗
www.lfdag
.com,最快更新苏厨最新章节!
第一千四百七十四章神宗
有了基础,大宋开始重启发展之路,尤其在先帝独断乾纲期间,随着大宋国势日益强盛,也在一步步地重新减轻百姓负担,调整土地制度、户籍制度、税收制度、行政结构、经济结构、军事结构、战略部署,迎来了一次又一次的辉煌胜利。
从举步维艰到脚步轻快,从包袱沉重到摆脱负担,从身体羸弱到筋强骨健,从狐疑畏缩到自信昂扬。
文章里从新法立法,施行,用人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深刻反思,过就是过,新党第一次正视了这个问题,不再遮掩,大方承认。
大方承认的底气,就来自于他们后来取得的成绩。
章惇详细列举了变法十五年来的巨大成就,工业从无到有,不算新宋和东胜两洲飞地,国土面积扩大了四分之一,财政收入从一亿贯增加到了两亿贯,金银铜铁产量翻了五番,耕地面积从庆历末年的两百多万顷,恢复到了四百多万顷,接着增加到了八百多万顷!
漕运纲粮,从一年输送三百万石到最高一年输送一千两百万石,国家每年盈余从七百万贯增加到两千万贯,国库总余长期保持在六千万贯之上。
这还不算重新充实的封桩库,新添的元丰库!
新军从最初三百人扩大到如今十万人,冗兵从举国八十万人减少到了五十万人,厢军完全裁撤,水师从内河弱旅变成了拥有南洋、北洋两支舰队,战马从四万匹增加到了三十万匹。
官员的俸禄得以增加,百姓的生活日益改善,人口从一亿增加到一亿五千万,而其中五等户以下比例从四成减少到了三成。
大宋毫无疑问,已经被先帝打造成了一个盛世,哪怕面对文景、贞观、开元,也毫无愧色的盛世!
这就是十五年来变法的巨大成果!
在这样的成就之下,太皇太后和陛下秉承先帝遗志,决意将改革的步伐,从蜀中、汴京、两浙、南海、宁夏、河西,继续推进到京东京西、河东河北、江南淮南、两广福建,臣是大力拥护的。
同时大宋应该调整国策,反哺曾经为国家作出过巨大贡献的善良百姓,解除变法初期为全面战争所作的过度准备,将国家政策从集资备战,调整到宽养民力上来。
然而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故保甲可废,州郡治安之力不可废;
青苗可废,贫苦扶持之策不可废;
义仓可废,粮秣充积之计不可废;
保马可废,军马保育之政不可废;
免役可废,水利交通之营不可废;
市易可废,国用赋税之征不可废;
义勇可废,强军振旅之基不可废;
方田可废,抑止兼并之行不可废!
改良新法,不是逸官驰政;
进贤退恶,不是排除异己;
刷新朝政,不在大言无实;
保国安民,不在短视一时!
苏油见到这篇奏章,不由得击节叫好,好一个章子厚,这才是大宋真宰相该有的水平!
这篇奏章,立即将改革派划分出了两个阵营,将实心为了国家强盛选择改革的那帮人,与借由赞助新法,希图幸进的那帮人,完全区分开来。
改革派相比保守派,吃亏就吃亏在文章不行,王安石吕惠卿一去,在这上头除了蔡卞这个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家伙,剩下的基本全是弱鸡。
章惇这道奏章一上,改革派中比较实心任事的那一帮子,老臣如韩缜、沈括、曾布、新进如蔡卞,尤其是两个手握大军功的将领——王韶和种谔,都或明或暗地站到了章惇的一边。
而吕惠卿、邓绾、蔡确、邢恕、李定、苏亶等,被大家区分了出来。
其中吕惠卿本来能力相当不错,但是因为诋毁王安石,欺师灭祖这黑锅没法洗。
而邢恕则完全是因为投靠蔡确站错了队,本来是保守派那边的人,却也被划到了背锅侠的阵营。
苏油也暗自出力不少,不说别的,就章惇那边一大帮子,七个里头除了韩缜,个个都跟他交情深厚。
改革派之前一盘散沙,完全是树倒猢狲散的态势,经此一整合后,朝局顿时翻然一变。
这些人的力量加在了一起,让所有人都不得不重新重视起来。
章惇的论调,百分之八十都和苏油一贯的言行相契合,将苏油在熙宁元丰年间的成果当做改革派的成果列举出来,苏油没有提出一丁点的异议。
蔡京就曾经讥笑章子厚的脸皮名副其实,被苏油严厉制止,并且明确声明那些成果本来就是在王相公和先帝的领导下取得的。
这话真是一点毛病都没有,因为苏油一向干的就是挂羊头卖狗肉的勾当。
但是只要那颗羊头还在那里挂着,哪怕它已经臭了,“奉行新法,人性改良”八个字,依旧是得到王安石和赵顼认可的,依旧是在他们的领导关怀下进行的。
因为王安石是苏油施展这些措施时的宰执,赵顼是皇帝,是顶头上司,老二和老大。
就这么简单。
这就是政治。
而远在金陵的王安石,在看到这篇奏章之后,更是老怀大慰。
章惇闪亮耀眼的果断登场,立刻重新整合了眼看就要覆没的改革派势力,形成了一股新的政治力量,客观合理评价了赵顼和安石相公的变法成就,至少定义在了七三开,让王安石也不禁感叹——侥天之幸,吾辈尚存。
这个定性一旦形成,那今后大宋改革的成就越大,作为开创者和奠基人,王安石留在历史上的形象,就会更加的光辉与崇高。
于是王安石给章惇去了一封长信,好好勉励了老章一番,并且送去了自己潜心多年研究的心得——《经济论》。
而对于高滔滔来说,平衡朝政才是最重要的。
之前改革派宣称的“改道”之说,确实让她异常恼怒。
然后章惇将自己从里边摘了出来,用一封精辟的奏章表示——坚决拥护太皇太后。
这封奏章给了高滔滔最大的理论武器。
新法的践行者都说,太皇太后没有改道,只是改良新法的不当之处,这本就是先帝遗意,是和先帝一条心,是沿着先帝的既定方针路线继续正确前进不动摇,让高滔滔受到的阻力一下子去掉了一大半!
高滔滔也是水准之上的政治家,立刻敏锐地察觉到了平衡朝局的最佳方案。
三派兼用!最大多数人的支持!
赵顼政治成熟之后,不止一次跟高滔滔闲聊过这个话题,曾经好几次想要启用苏轼,就是明证。
然而都被王珪、蔡确,甚至大苏的亲小幺叔出手给抹杀了。
王珪认为苏轼是威胁,蔡确是想将苏轼作为拖累苏油和苏颂的工具,而苏油则是认为时机不到,与其让大苏到朝中来得罪人,还不如在外头旅游来得开心。
最起码,两篇《赤壁赋》给扁罐漏勺留下来!
苏油现在又摆明了架势不愿意列位在司马光和吕公著之前,表现出谦退和容让。
其实也是因为他考虑到自己年轻了太多,不争这一时。
职务不重要,影响力在就够了。
但是高滔滔却觉得亏欠了苏油。
如今就是机会,将苏轼苏辙调入朝堂,是阻力最小的时候。
一个平衡的朝局在自己眼皮底下慢慢形成,高滔滔心里还是很有成就感的。
改良的旗号,现在已经得到了改革派中章惇等的支持,保守派中吕公著、范纯仁等的支持,而苏油自己,一直就是改良派。
也就是说,将新政定义在“新法改良”框架内,能够得到朝中最大多数人的拥护。
九月,乙未,高滔滔下诏,在全国范围内,彻底罢废免行钱。
免行钱最初是王安石让行户缴纳,以免除“征调物资”设立的名目,但是施行后效果很差。
之后苏油上奏要求将政府采购通过招标和公示的方式进行,才算是给行户们解除了负担,“免行钱”得以真正的“免行”。
之后每当遇到什么大灾,宽罢受灾地区当年的免行钱,就成了赵宋皇室显示“畏天爱民”的作秀,如王珪去世前的那场小地震,便诏罢了一次京周三路的免行钱。
苏油给高滔滔的四通拆分方案,会让朝廷增加六百万贯商税,于是高滔滔在司马光来奏请的时候,干脆一挥手,全面罢除。
而这次废除免行钱的同时,却没有再恢复征调的旧制,也就是说,这是一项完完全全解除行人负担的德政。
钱没多少,名声不小,这个交换比,也让高滔滔非常的满意。
大宋朝局,就这样在多方人士的共同努力下,渐渐安定了下来。
戊戌,上大行皇帝谥曰英文烈武圣孝皇帝,庙号神宗。
宋神宗!
苏厨 第一千四百七十五章 定谥
www.lfdag
.com,最快更新苏厨最新章节!
第一千四百七十五章定谥
后世很多人以为神宗这个庙号不好,作出了很多这样那样的解释。
但是其实“神”这个字,乃是《谥法表》上的第一个号,足见其地位的尊崇。
民无能名曰神,靖民则法曰皇,化合神者曰皇,德象天地曰帝,德合天者曰帝,仁义所往曰王。
“神”,在“皇”、“帝”、“王”之前。
为何如此崇高?按照《谥法解》中的说法,是“民无能名”。
什么叫民无能名?孔子曾经引用过《尚书》对尧帝的评价——“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惟天惟大,惟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
意思既是说尧为天子,太伟大了,就和天一样的伟大。
他的恩惠是如此广博,以至于老百姓都不知道怎么称赞他好了。
千古帝范,万代民师,初肇文明,世人敬赖。
尧帝到了宋代,已经成了一个符号,是华夏文明史上最优秀君主的代名词。
士大夫的事业,在立德立功立言,但入仕后的最高成就,却都是——“致君尧舜”!
这个庙号之所以在后来成了恶号,是因为真实历史上的几个“神宗”,表现都不咋样。
称号与其实际成就,实在是相差太远,活活将这个第一尊号,变成了笑话,讽刺。
甚至是诅咒。
但是在今天的大宋,这个庙号,无疑是最顶级的一个。
这个号的拟定,中间还发生了一场小插曲。
和真实历史不同的是,司马光对此庙号提出了反对意见,苏油也提出了反对意见。
司马光是觉得这个庙号对赵顼来说,有些过于拔高了。
而苏油则是被后世“神宗”二字,搞出了心理阴影。
司马光认为,赵顼应该对改革初期的弯路应该承担连带责任,不过好在成就不小,也属于重开局面之君,因此用“景”比较合适。
由义而济曰景,布义行刚曰景,耆意大虑曰景。
而苏油则认为赵顼虽然取得了光辉成就,但是毕竟没有走完最后那一步,到底是没有全部完成祖宗宏愿,故而达不到“神”的级别。
司马光建议那个号有瑕疵,由义而济,是暗示赵顼对百姓先紧后松;布义行刚,是暗示赵顼不断发动对外战争;耆意大虑,则是暗示赵顼在细节上有瑕疵。
苏油觉得过苛,于是推荐了“昭”。
昭德有劳曰昭,容仪恭美曰昭,圣闻周达曰昭,非常完美。
赵顼很辛苦,很帅,很能采纳建议还能推行来去,完美。
然并卵,两人还没来得及展开辩论,就被各地的实封淹没了。
司马光搞出来的“大开言路”这头猛兽,第一次让中书收到了反对他自己和苏油的声音。
老百姓、士大夫、太学生和广大官吏,纷纷投书,不能忍!
先帝哪里配不上这个神字?司马学士和蜀国公是吹毛求疵,是敲开鸡蛋找茬!
元丰盛世是什么样的局面?世界上可曾有过年入两亿贯,国库存余六千万贯的国家?
还有新宋洲、东胜州的大发现,你们凭什么不算到先帝的功业里边去?!
日行千里的火车、日织千匹的毛纺厂、你们凭什么不算到先帝的功业里边去?!
一战平灭西夏五十万的大胜,纵观历史,有过几场?
四夷宾服,五洲来朝,你们凭什么不让先帝做神宗?
不行,就必须是神宗,否则我们不答应!
高滔滔收到司马光整理出来的百姓和各路官员意见,感动得结结实实地痛哭了一场。幸好立的是赵煦,否则的话,后果委实难料。
公道自在人心!那就神宗了!
最终定下《神宗谥议》:
“粤庙号之建久矣,其间圣贤之君作,而应天下之治者多矣。
然未有以神为号者,抑神也者,妙万物以为言,而难其称欤。
抑天之所启,以配大行之庙乎?
书载益称尧德。曰乃圣乃神,乃武乃文。盖圣神所以立道,文武所以立事也。
大行皇帝尊谥,自天锡之曰英文烈武圣孝皇帝,庙曰神宗!”
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庙号这个礼制,其历史已经非常久远了。
中间华夏也曾出现过不少圣贤之君,做到了天下大治,可从来没有过哪位君王,是以“神”为号的。
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神这个字,按照庄子的解释,是“妙万物以为言”,也就是说,能够成为万物的代言者,方可称为“神”。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