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苏厨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二子从周
“臣接下来就要说二公奏议的第三个方面,用人。”
“二公所举之人,元勋不论,其余多是品德高尚,风议清标之人。但是以治迹观之,多有平平者。”
“这些人列位于台谏,固然是最佳的人选,但是充斥于实务岗位,臣恐其还需要锻炼。”
“诸君子入列台谏、讲学之任,司马学士又起大开言路之门,臣不忧其不敢言,而忧其不足任。”
“设若朝廷大起弹劾之风,原来的朝臣纷纷外任,诸君子自是能够填补上那些空缺的位置,可是他们能保证,在政务上一定做得比前任做得更好吗?中间不会产生资历原本不足,而骤拔高位之人吗?”
“太皇太后如欲更张布新,臣以为,这些都要考虑到。”
“当然,臣之所言,也不一定就周全,因此臣想请与司马学士,吕学士在御前共同探讨,分析利弊,待周尽得失之后,方才放敕。”
说完又对赵煦施礼:“这其中,恐怕最要辛苦的是陛下,如果在听议之时,有所疑问,陛下或当庭发问,或先记下来私下询问,都是可以的。”
“不过上午的讲学,恐怕就得移到晚间了。”
赵煦脸上露出坚定的神情:“我不怕。”
苏油鼓励地对他笑了笑:“陛下虽年岁尚浅,然志向高远,真是我大宋的福分。”





苏厨 第一千四百六十三章 大学堂
www.lfdag .com,最快更新苏厨最新章节!
第一千四百六十三章大学堂
说完又对高滔滔施礼:“刚才所议者,是臣对于司马学士和吕学士之议的一些浅陋观点,而臣对太皇太后和陛下,亦有建言。”
高滔滔还在消化刚刚苏油的一番长篇大论,好一阵才感慨道:“都说司徒平生所学,三个字就能概括——精、细、纯。疏料竟然精微周全如斯。说说你的建言吧。”
苏油躬身道:“臣以为国家要发展,最重为提高百姓的基本生活保障,其次就是大力培养人才。”
“大宋自庆历以来兴学数十年,到如今已然成果卓著。然臣以为,大可以更上层楼。”
“国朝学术,到现在已经面临突破,但是义理如横渠先生,理工如陈昭明、赵宗佑者,依旧过于稀少。”
“而文事、医学,更是多出于野。”
“太皇太后,臣在四通商号、皇宋银行的股份,臣想尽数捐献给皇宋慈善基金。”
“这怎么行!”高滔滔在帘幕后的身子都不由得震动了一下:“此议不妥!”
高滔滔是皇宋银行和四通商号的掌门人,只有她在内的少数几个人才知道,那是一笔多么巨大的财富。
高滔滔虽然占有欲强,但是对财富的欲望却不高,她喜欢的,是权力,是在管理财富的过程中,控制那些替她管理财富的人。
皇宋银行和四通商号,是掌控大宋经济命脉的两头庞然大物,也是苏油从小努力经营的心血结晶。
苏油入仕之后,将这部分财富与皇室和勋贵进行了分享,并且主动交出了控制权。
而到了现在苏油准备从这些产业当中完全退出,这不成了皇室攫夺臣子的财产了?
高滔滔是非常看重和维系皇室名声的人,就连高氏一门的仕途和俸禄都被她长期打压,怎么会干出这种事儿来?第一时间就是反对。
苏油的语气却非常平静:“太皇太后,请听臣说完。”
“四通与皇宋银行,如今的业务过于繁多,结构过于复杂,体量过于庞大,管理起来非常不便。”
“太皇太后与陛下初掌朝政,天下苍生的政务都那么繁忙,这方面肯定顾及不过来。”
高滔滔说道:“让苏县君、皇太后、皇后,还有几位长公主来帮忙料理就是。”
苏油躬身道:“她们如今也各自有各自的慈善事务,太皇太后,臣以为,天下事,最终还是当天下人共同为之。”
“四通吸纳皇室宗亲和勋贵外戚入股其中,目的本身不是为了财富,而是为宗室分支子弟们,寻得一门生计,而不用成为国家的负担。”
“我们不能因为四通发展到了今天这个样子,就忘记了当初的目的,太皇太后,如今到了进行产业拆分的时候了。”
“臣以为,皇室今后,只需要掌握大宋经济军事的两大核心——银行和军工。”
“而其余的产业,可以交给已经熟悉业务的宗室、勋戚们。”
“这样做的好处有很多,首先太皇太后与陛下初掌朝政,对群臣加官,对百姓免赋,但是对于宗室勋戚,也不能没有一点加恩。”
“将这些产业分拆给他们,太皇太后与陛下必将得到他们最大的支持。”
“其次就是精力的问题,陛下尚在幼冲,需要学习,观政,尝试处理政务,而太皇太后则要监督群臣,决断宸纲,事务繁杂。”
“其三是大大简化庞大臃肿的机构,只提纲干,放弃枝节,可收强敏之效。”
“其四则是继续锻炼宗室和勋贵,使之为大宋贡献才能。”
“而要料理好这件事,须得有一主事之人,而此人一来须得熟悉四通的业务,二来,最好不在其中有一毫资产,以免偏私之嫌。”
“臣以为,臣如果捐出资产,勉强可以算是最好的人选。”
“明润……”高滔滔有些动容,连苏油的字都称呼了出来。
“太皇太后,苏油自历仕以来,尚未请过几次俸禄,如今的俸禄折子上,已经积余了十五万贯,不用为苏油的生活担忧。”
“而臣捐出这些资产,却也是有要求的。”
高滔滔说道:“明润请讲。”
苏油说道:“臣在《伦理训类》中提到过,‘冠冕加身,必承其重’。宗室勋戚得到了这些产业,他们就必须为这个国家做出相应的贡献。”
“这个贡献,就是税收,他们不得再以宗室勋戚的身份,享受免税的待遇,而是需要努力经营好这些产业,缴纳应该缴纳的赋税。”
“太后,你统计过这些赋税是多少吗?”
高滔滔说道:“依明润第一次的奏议,我与官家要来了各处统计数据,除了朝中的,也有自己管理的家当。”
“四通与皇宋银行,一年的收益,呵呵,如今在一亿五千贯以上,其中以商贸、矿冶、海运、机械、盐业、化工、粮油、毛纺为大宗。”
苏油问道:“那其中免税的部分,又有多少呢?”
高滔滔有些犹豫:“这个倒是没有统计过。”
苏油说道:“天下是皇家的天下,为臣估计,这些产业里边,除了国家鼓励,本应当免税的军械、甲器、矿冶之外,剩下那些因宗室勋贵得以免税的收益,规模不下六千万贯吧?”
“四通从生产到销售,两边渠道都走完了,也就是说,行坐两税,我们按合十分之一计,一旦纳税,国库每年凭空会多出六百万贯盈余!”
“太皇太后,陛下,就在元丰四年,国家虽然税赋突破两亿贯,但是支出也颇多,出入相抵,盈余也就两千万贯而已。”
苏油暗示得够直白了。
高滔滔现在差的不是钱,而是政绩,掌权第一年,让国家盈余增加三分之一,其效果远比什么征求直言广开言路强出一百倍!
关键是大宋本就是赵家天下,肉烂了始终在锅里,这政绩完全就是白捡的!
苏油继续说道:“然而产业分散出去之后,如何保证这些产业能一直具备较强的盈利能力,就需要保持其技术的先进。”
“技术需要不断的创新和创造,臣想请太后推行一部法令——《专利法》。”
“这在大宋其实是有先例的,比如程舍人书坊的书籍,其版式就需要先在官府备档,然后官府会予以保护,别家书坊想要盗用,便会受到制裁。”
“还有比如织锦的花色管理,也有类似规定。”
“臣想请太后将这项法令推广到更多的领域,对于那些有用的发明,比如新型纺纱机、打梭机,对大宋纺织业技术提升的价值是无可估量的,其发明人或者发明机构,理应从其中获取收益。”
“这部法令,就是仿效书籍印版的专有权属,对发明人的这部分收益予以保护。”
“这样做的好处,是这些智慧的亮点,具有了实际的价值,发明人可以通过收取专利费,获得发明的收益,而不一定需要用发明去从事生产活动之后才能得到。”
“四通的产业划分出去之后,如果要保持技术领先,就得重视发明创造,以不断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投入会很巨大。”
“要鼓励这些投入,就得保证这些投入获得的收益。”
“如果直接制止别人使用,可能性不大,因此让使用发明人技术的工坊,交给发明人一笔费用,才是合理的措施。”
“还有就是对外国的制衡,有了这部法令,辽人想要生产或者购买我们的机械,也应当将这部分计算到成本里去,形成对其技术和贸易的壁垒。”
“当然说到底,这些还不是根本,根本还是在于人才的培养。”
“因此臣的那部分资产,捐给皇宋慈善基金后,臣希望能够专款专用。”
“专款专用?”高滔滔如今对苏油这个散财童子一百个的顺眼。
“臣想请太皇太后和陛下,将之用于培养大宋的人才,以皇家的名义,在汴京成立一所大学堂,京师大学堂。”




苏厨 第一千四百六十四章 弹劾
www.lfdag .com,最快更新苏厨最新章节!
第一千四百六十四章弹劾
“京中不是有太学和国子监吗?”
苏油摇头:“臣心目中的京师大学堂,是纯粹的学术机构,如今其下起码应当包括文学院、史学院、经哲学院、数学院、天文学院、地理学院、物理学院、化学院、医学院、农学院、美术学院、音乐学院。”
“这个学堂,将延请全天下最优秀的人才,发给最优厚的待遇,给予最崇高的地位,以及最好的研究条件,让他们能够不以俗事为扰,专以精研学问为务。”
“他们的任务就是不断专精,并且培养人才,为大宋培养出无数的大苏、司马学士、横渠山长、陈昭明、赵宗佑、苏小妹、张敦礼、李公麟、王从之!”
“我大宋的聪明人不计其数,但是很多人一边经历仕途,一边研究学问,比如沈括,要是他不为政务分心,臣估计火车这样的军国神器,早在十年前就能研发出来。”
“太皇太后,陛下,如今各地理工学院、财经学院、海事学院、已经培养出来了一大批的人才,而这些人才,他们完全可以走到更高的学术高度,我们也需要他们,为了大宋攀升到更高的学术高度。”
“主持这件事,臣觉得,自己也是合适的人选。”
“另外,臣还想请太后成立一个基金,大致可以命名为‘皇宋学术进步基金’。”
“臣的股份中,有不少是不能拆解的,臣希望将那一部分股份的收益分红,奖励给对皇宋学术进步,做出了杰出贡献的人物。”
高滔滔已经被苏油的宏伟蓝图给震惊了。
大宋如今也的确有了这样的底子,这样一所大学堂,对大宋的好处,对新君和自己的好处,不言而喻。
这是第二项白捡的大政绩!
而苏油,也的确是不二的人选,这娃在学术界的朋友那是多得不计其数。
苏油搞学院的本事儿也基本不用怀疑,眉山理工、眉山财经学院,就是当年他给打下的底子。
后来的嵩阳书院跟他也脱不开干系,直接开启了关蜀学派一门理学大宗。
而皇家理工学院,脱胎于苏油开创胄案夜校;郑州理工学院和钟山理工学院,更是直接照搬了皇家理工的格局。
杭州经济学院和海事学院,名义上是钱家的大力资助,但是一看其中理工和金融学的痕迹,就知道跑不了苏油的参与。
至于说文学,大苏是他侄儿;医学,石薇是他媳妇;化学,张天师是他义兄;数学天文有陈昭明苏小妹两口子;物理,沈括和他亦徒亦友;美术,驸马张敦礼、大画家李公麟都跟他讨教过透视画法和写意画法,交情深厚;音乐,当年靠十二平均律赢取过赵抃的白龟,还主持参与了太常礼乐正音大工程。
也就史学差点,但是一个商州甲骨文,一个敦煌遗书,让史学大擘们趋之若鹜。
而且那些大擘们,跟苏轼是一党。
放眼天下,只能是苏油,何况本来就是人家的钱,只不过将名声让给了皇家尊享而已。
明事理,知进退,能力顶格,为人谦退,不计声名得失,事事致君尧舜。
苏油的意思非常明白,他想要做两件大事,第一件,是拆分四通商号这个庞然大物,让它回归到正常的大宋商业体系里边去,通过国法来管理。
第二件,就是将大宋的学术再次拔高,建立一所古往今来最大的学堂,集中一批专业的学者,建立起专门的学院来从事研究。
那么,朝政呢?
苏油的意思,是要放弃朝廷中的实际职务,集中精力将这两件事情做好。
这两件事情,其实都是给皇室粉饰抹金,对苏油自己,只有损失,没有收益。
而苏油还有一层意思,这所大学的任务,就是培养接班人。
如今的皇帝,也是接班人。
先帝任命三个人作为新帝的师保,司马光,吕公著,苏油。
司马光、吕公著,都认为先帝是要他们维系朝纲,他们也以此自任。
在皇帝的教育方面,两人推荐二程自代。
只有苏油,看这架势,是在接到先帝旨意那一刻起,就已经在认真考虑大宋皇室继承人的教育问题,甚至是大宋宗室和精英的教育问题,甚至不惜为此捐献出巨大的个人财富,打造出一所这样的学堂;甚至不惜放弃高官要职,放弃那唾手可得的宰执之位!
仁性天生苏明润!
高滔滔感觉喉咙有些干,不禁咳嗽了一声:“此事过大,此次诏司徒入见,是想先听听你关于政事的见解,你刚刚说的两项,再议吧……”
苏油拱手:“太皇太后,陛下,苏油关于政事的见解,当年在御史台狱里,已经与先帝详说分明,今后的政见,也就是那些……官制,政治,财用,军事,水利,交通,民生,教育,风气,国格。”
“如今官制已经完成,财用与军事初见成效,交通已经改善,其余诸端,也算是各有进展。”
“但是还远远不够,我们现在只是刚刚迈出了第一步。”
“另外我要提醒太皇太后和陛下,大宋已经三年丰积,出现灾年的概率越来越大,对全国的气象监测,以及水利和役务,一定要重视起来。”
“各地仓储,一定要严格管理监督,预案一定要再次落实检查,司马学士欲废役法、仓法,那就一定要先有替代现有役法、仓法的举措。”
“否则名为利民,待到灾伤一起,赤地千里,悔之无极。”
“此外,臣要弹劾一批佞人!”
高滔滔越来越惊讶,第一次陛见就预言大灾,弹劾佞人,苏明润这就不是奔着做官回来的,而是奔着罢官回来的:“司徒且讲。”
苏油拱手:“吴居厚行铁冶之法于京东,王子京行茶法于福建,蹇周辅行盐法于江西,李稷、陆师闵行茶法市易于西川,刘定教保甲于河北。民皆愁痛嗟怨,比屋思乱,先帝富国强兵之意,此辈以聚敛污毁之;先帝仁育爱民之心,此辈以恶法抛散之。说轻了,是无能以救世,说重了,是残民以为功!”
“先帝、太皇太后、陛下,先后起而救之,天下之民,如解倒悬。然这些官员不予惩治,不足以谢天下!”
赵顼立即将手举起来,一副理工学院抢答先生提问的样子。
苏油赶紧躬身:“陛下,这不是在学院,而是君臣体对,陛下不用举手,有什么想说的,尽管开口就是。”
帘后高滔滔也不由得一声轻笑:“官家是有什么疑问?”
赵煦说道:“这个吴居厚我知道,他在徐州将大苏夫子的铁冶接收,然后大铸铁钱。五路伐夏的时候,他曾经上书朝廷,说要输入陕西,添补军用,父亲说他志气可嘉,结果被司徒拒绝了。”
高滔滔问道:“那司徒为何要拒绝呢?”
苏油说道:“铸币之权,从来都该归于朝廷,每个钱监该铸锻印刷多少货币,需要由中枢直接管理。岂可假手于一路之臣?”
“一个国家的货币流通体量,必然与一个国家的经济体量相匹配,陛下,我们假设一个村子就是国家,他们以贝壳作为货币,满足日常的交换所用。”
“要是有一天,一个商人拉了一车贝壳来到这个村子,会发生什么情况?”
赵煦说道:“把村里所有东西都买下来!村子都归这个商人了!”
苏油笑道:“谁也不是傻子,陛下所说的这种情况倒是不大可能会发生,最大的可能,是商人偷偷拿贝壳换村里人的东西,然后村里人发现贝壳渐渐变多,但是以前一两个贝壳能买到的东西,现在要花五六个才能买到,这就是物价上涨,通货膨胀。”
“于是大家不再使用贝壳作为交换的货币,贝壳失去了在村里人心中的信用,不再有作为货币的功能,最后村里的货币体系,崩溃了。”




苏厨 第一千四百六十五章 教育
www.lfdag .com,最快更新苏厨最新章节!
第一千四百六十五章教育
“所以这个商人,只能由国家来做,它知道这个村子一年用于交换的贝壳,到底应该是多少,才能既满足村民的便利使用,又不至于让物价飞涨,让货币失去信用。”
“所以铸币量应该归于户部统一管理,合理分配到各个钱监,印币厂,然后交给各地银行发行。”
“而吴居厚的问题,还不在这里。”
“哦?”这下高滔滔都来兴趣了:“那他还有什么问题?”
苏油躬身道:“我朝如今以宝钞为主,铁钱在蜀中都早已淘汰,如今铁价一跌再跌,金属货币其币值与金属价值息息相关,因此徐州铁钱本来就是注定要疯狂贬值的。”
“我不知道吴居厚是不是本来就知道这一点,但是他用这种方法,疯狂攫夺了徐州的民间财富,这一条是毋庸置疑的!”
“其次,臣蒙先帝青眼,在陕西举军事,其实只是一个执行者。先帝之前数年,就重建了兴洛仓,积累资储,足够西事之用。”
“臣从来没有向朝廷奏报过需要陕西以外的地区输送军输,朝廷也从来没有要求各路支援陕西,吴居厚为何这么积极?”
“臣以为此是非常之举,故而猜测吴居厚是想以解输陕西为借口,利用巨量的物资和货币的周转,来抹平一些他在徐州做下的手脚。”
“司马学士要求朝廷大开言路之后,我估计徐州一带收到的折子会相当多。”
“臣请朝廷选派干员,前往彻查!不光光一个徐州,还要包括路检察司,是否存在收受贿赂,知情不报之嫌。”
“如果事后查得吴居厚居官清廉,只是手段粗暴的话,那就该贬官降级;要是贪墨污烂,残民以逞,那就该明送法司,以正刑典。”
赵煦这还是第一次接触到成年人的阴暗心理,不禁都傻在了那里。
从表面上看,吴居厚给朝廷积攒了那么多钱粮,还有余力帮助西征,而且积极主动,应该是为国为民的大能吏,大贤臣才对。
如今经过苏油一分析,这个人完全可能有大问题!搞不好是大贪官,大酷吏!
苏油其实早在吴居厚上奏朝廷要帮助西征的时候,就已经让董非调查吴居厚,现在已经掌握了不少的证据,只不过一直没有机会引发而已。
没办法,一切都需要依循制度,还得要有恰当的机会。
同时他也是在告诉高滔滔,要搞人有恰当的搞法,司马光那套吵吵嚷嚷的法子要不得,直接拿到那些“乱法之臣”的罪证,才是掀起波澜的好办法。
帘后的高滔滔微微点头,她知道苏油的做事方法了,新党里边,不少外臣为了政绩可谓无所不用其极,配合司马光开放举报,基本上是一查一个准。
拿稳了大义,才好动手。
此举还模糊掉党派之争。
但是多做多错,因此在这个过程中,落马的新党绝对会比旧党多。
等到祖孙二人消化了这些,苏油才再次躬身:“最后臣要想说的,是太皇太后与陛下明睿智察,给司马学士,吕学士和我,诏旨中都是询问问题和谏议。”
“因此臣等三人不敢不尽言议论时弊。”
“然而臣想要多嘴一句的是,自元丰以来,国家的国力、军力、民力,通过朝廷历年的档案,可以尽览其详。”
“我大宋国势,在先帝的英明的执掌之下,已经无可争议地扭转颓势,蓬勃升腾。”
“我大宋的人口,从熙宁初年到元丰七年,增加了五千万;我大宋的岁入,增加了一亿多贯;除去支出,如今国库中,尚有五千多万贯的盈余;而国家五等以下的人口,从四成降低到了三成。”
“问题很多,有的还很严重,但是既然已经看到,那就一步步努力,慢慢纠正过来就是了。”
“而我朝的大政,并没有出现大的失误,国家已经从困境中摆脱了出来,走上了奋进之路。”
“陛下,即便先帝未能收服燕云,但仅凭这些功绩,也堪称千古以来,最伟大的君王。”
“陛下,这就是先帝留给你的遗产,也是他留给你的责任。”
1...495496497498499...64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