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厨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二子从周
还有那个蛟龙的图腾形象,以及当地龙神所管辖的风、雨、云、丰收等神职内容,都和华夏的龙非常相似!
此外还有《山海经》,《神异经》很多以前看似荒诞的记录,现在都有了来路,他们描述的是那片老远老远的陆地。
于是翰林院就闹开了——这么多证据? 难道还不够吗?
蜀国公坚定地认为,奉行华夏文明的民族,就是华夏民族。西夏、大理、交趾、日本、高丽和辽国南部? 都应该被囊括在华夏文明圈子里边。
这就是韩昌黎所谓的“夷狄入中国? 则中国之。”
然而现在有这么多华夏痕迹的东胜州文明? 却还说值得商榷,这是看不起人家落后吗?
在冷静务实的学者眼里,这些都属于无厘头的胡说八道? 那几个玉圭上的文字? 都和中原文字似是而非,最多只能算是巧合。
但是即便如大宋顶级的学者陈昭明,也拿不出可以驳斥自己儿子的有力证据? 相反? 翰林院一堆老冬烘? 就跟打了鸡血一般兴奋。
陈昭明无力地列举了当地没有青铜器? 而殷商青铜器异常发达的例子作为反驳? 然而却又被老冬烘们驳倒了——陈子鸣小先生说那可能是第一文明期和第二文明期之间出现了断代? 有那些宏伟的建筑,我们完全可以推断当地曾经出现过金属加工工具嘛!
只不过后来第一文明期覆灭后,金属工具都锈灭在丛林当中,或者还深埋地下没有发掘出来而已。
最有力的一击来自天文资料,这个陈昭明都得认账? 玉黍人的天文记录相当完备? 甚至超过了中原保留的记录? 说明了那个文明对天文的重视程度? 和华夏文明是一样的。
陈昭明一口老血憋在肚子里吐不出来,对天文的重视,那是每一个农耕民族的本能好不好?不然他们怎么知道何时该播种?
最后赵顼出来定性? 昭明学士这种在学术上谦虚谨慎的家风气,我们大家还是要学习滴,毕竟椅子童鞋年纪尚小,这也才是我朝第一次渡过大洋抵达彼岸,说服力稍微有些欠缺,也可以理解滴。
但这事情并不难,我们只要多派些船,多派些人过去,继续深入了解不就是了?
然后大家就一起躬身,陛下圣明。
于是赵顼又紧跟着提出下一个问题,那么这次大发现,该不该奖掖?如果该,那又如何奖掖?
扁罐现在的朝请郎,文散官正七品;椅子因为苏小妹得太皇太后和太后宠爱,恩荫得比较早,现在是通直郎,文散官从六品。
这个官阶已经相当高了,要是再升官阶,搞不好就要走上苏油现在的路子。
于是大家都提出反对意见,不能再升官了,最起码,不能再升文阶了。
蔡确建议道:“既然不升文阶,要不就授职吧,降两级授实职,将作监、军器监丞就挺合适。”
赵顼想起俩孩子在武器设计上也有天赋,蔡确的这个建议也算合情合理,两个职位虽然是八品,但是已经比宰相子初得授职高了一级。
不过一个十四一个十二,就领受了京官职务,却又是难得的殊荣了。
而且扁罐和椅子在这次大航海中,一个表现出管理能力,一个表现出设计能力,蔡确这道建议,可以说四平八稳,考虑了各方意见,没啥好说的。
然而关于赵孝奕的任命,就有些麻烦和敏感。
頵王爷的儿子,不好安排啊……
见群臣都噤若寒蝉,赵顼直接开口:“那就升雄州观察使,重新做回机宜厅知河北事。明明是干才,却偏要放浪形骸……”
“呵呵呵……想做米虫,都没问过朕答不答应。”
这可以算是格外的恩遇了,这娃前科太烂,做了一回军机处机宜厅知河北事还逃了差遣,这回又被赵顼按回了原有的位置上。
这也是赵顼的考虑,大宋皇室明面上可永远是兄友弟恭,母慈子孝。赵顼决不会在这方面落什么忌惮弟弟的口实。
……
曹王宫府。
赵孝奕看着朱漆的宫门,叹了一口气,迈步朝里走去。
王府管事赶紧迎了上来:“观察,王爷在书房,等你好久了。”
赵孝奕白了管事一眼:“你这老狗,消息倒快。”
管事腆这脸笑道:“少爷这番也算是给王爷挣得了一份脸面和光彩,你是不知道,你出海这些日子,王爷闭门不出,日日长吁短叹,他可是想念少爷得紧……”
就听书房内一声怒喝:“想他早点死在海上差不多!萧乾你在胡沁啥?!让这孽畜赶紧滚进来!”
赵孝奕迈步进了书房:“父亲这话,可是将蜀国公、石仙卿、昭明学士、苏山长一起得罪了啊,要说父亲将自身置于危境的本事儿,儿子才是第一个佩服。”
说完规规矩矩跟赵頵行了一礼:“父亲,孩儿回来了,特来领罚。”
“你!”赵頵一见儿子这惫懒样子就怒火腾腾往上冲,可见到儿子肤色都变成古铜之色,一身看着健硕了不少,想着他这一年来都不知道在海上吃了多少凶险多少苦,不禁又长叹一声坐了下来:“我已经管不了你了,这个家,你是想来就来,想走就走。可是你别忘了你的身份,你这是要坑死咱一大家子是不是?”
“要不是陛下宽仁,光你这擅离京城,潜窜海外之罪,你父亲多大的能为,能给你遮掩得下来?”
赵孝奕一声轻笑:“父亲,儿子顽劣,不都是为了给你老人家添点污迹吗?难道你要学二叔那般,广布党羽,做大宋的贤王?”
赵頵吓得心惊肉跳:“这还是在宫里!你敢如此浪言?!你……你……”
赵孝奕摇头:“父亲还是没看透,你要是相信儿子一回,就上表陛下,自请出外吧。”
“休要胡言乱语!”赵頵下意识地朝书房外看了一眼:“你皇祖母那里不顾了?再说你二伯都没动,轮得到我动?”
赵孝奕冷笑道:“你是你,二伯是二伯,你为什么事事都要惟他是瞻?你跟二伯是兄弟,跟陛下就不是兄弟?他是我二伯,陛下却更是我大伯!”
苏厨 第一千四百四十章 木兰陂
www.lfdag
.com,最快更新苏厨最新章节!
第一千四百四十章木兰陂
赵頵从来都没有正眼看过自己这个自幼顽劣的儿子,可这回儿子做下如此大事,实在是大出他的意料之外。
如今换了一种目光看自己的儿子,竟然……似乎……从自己儿子还是浮滑促狭的目光里,看到了一丝……智慧?
难道这一切都不是他跟着蜀国公长子胡闹,而是他故意利用这样一次机会,搞出来的这一出?
“奕……奕儿?”赵頵试探着相询:“你这是……什么意思?”
赵孝奕脸上第一次露出郑重的神色:“父亲,我自幼浮滑,然人过十四,尚不知是非否?”
“可是父亲久处宫内,不知外间所议,朝臣视二伯与父亲,犹视未起之盗跖。”
“因此我也只能越加放浪,以示无能。”
“上回帮蜀国公整顿郑州冶厂,后得推举机宜厅,我也借故推逃了。”
“如今看来,陛下不会再任由我逍遥胡闹,可正因如此,更是将我父子推到了风头浪尖之上。”
“父亲,请外吧。”
赵頵看着自家儿子,第一次觉得他是如此的陌生:“奕儿……这么多年……你早告与我知,我何至于,何至于……”
说着说着,声音中都带上了一丝哽咽。
赵孝奕拱手道:“欺瞒父亲这么多年,是孝奕之罪,不过父亲不善作伪,早告与父亲,只怕父亲会演砸。”
赵頵唏嘘了一阵:“想不到我家顽劣,竟是千里之驹,弄此大险,却也侥幸得成局面……”
终于下定决心:“为父决意请外,从今往后,由得你那二伯去折腾。咱家,不跟着掺和了!”
站起身来,在书房中来回踱步:“不过如何才做得成?你皇祖母那里……”
赵孝奕说道:“一路上和苏轶有的是机会聊天,据他说,仙卿正在和钱乙、唐慎微收集整理一部大医典,叫《元丰本草纲目》,如今即将大成。”
“父亲一向喜欢研究岐黄之术,不如以此为借口,与蜀国公商议一下? 将这事情揽过来。这样就不但有了请外的理由,也是立德立言的好机会。”
赵頵犹疑道:“夺人之功……这不好吧?再说蜀国公尚在眉山守制,如何沟通?”
赵孝奕说道:“蜀国公一向推功惯了的? 再说此事后面审议制版付印……也是事务繁杂? 父亲主理? 他人列名于父亲以下,也不算完全夺人之功。”
“沟通就用四通的电报渠道,小七哥回来有一段时日了? 如果父亲同意? 我去与他说。”
“好!”赵頵终于同意:“这事情办得成,吾家方得安稳!”
沟通很快就得以完成,十二月? 辛子? 曹王赵頵上表? 欲修《元丰本草纲目》。
此书将大到一个惊人的程度? 按照赵頵的规划? 将分作医学部、药学部、医技部、临床部。
最早石薇他们一直在整理的《本草纲目》? 不过是其中《药学部》的一部分而已!
赵頵要主抓的这部著作,却要将一个“现代化”医学院的所有教材,以及大型医院的设置,运转、管理等内容,都要归纳进去。
等到诸般成熟之后? 甚至还要进阶成为后世卫生部的组建管理? 国民体质提升? 控制瘟疫等重大疫情的大型医疗事业的重要文献。
完成这么庞大的一部医学著作? 对天下万民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因此请求陛下,成全臣弟的这个妄想。
所要耗费的精力是无限的? 所以也请陛下容臣弟出居外第,以方便工作。
赵顼下旨挽留,但是赵頵为国家卫生事业奉献的态度很坚决,最后甚至提到了出家修行,吓得赵顼准了赵頵的第四次上表,命其出就外第,同时赏赐金宝珠玉,赐玉鱼为佩。
大宋亲王佩玉鱼,从此成为成制。
同时召回远在西北的唐慎微,和钱乙一起作为赵頵的副手,组建医典局,担任《本草纲目》修撰。
……
扁罐虽然父母不在京中,但是去处其实不少,除了家中有绿箬和张麒照应,还有石府,还有苏颂那里,还有三畿的庄子。
结果扁罐刚一出宫,就被舒国长公主接走了,和王彦弼一起,陪赵佣读书,重新恢复了学院的生活。
椅子带回来的大量图册,成了赵佣最喜欢的东西,每天都要缠着扁罐和椅子讲大海上的经历。
其实扁罐和椅子他们还是经历了不少的风险的,东大洋上的消息陆续传回来,几艘冒险在九月进入北西风带的捕鲸船,连番失事了。
扁罐他们的成功,除了船只先进,水手专业,观测准确,计划周密,安排科学,理工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以外,船员的团结和船只指挥的谨慎细致,以及他们逆天的运气,也是决定性的因素。
不过今天扁罐没给赵佣讲航海冒险,陈昭明从司农寺带回来一张地图,几个娃子正在研究一项水利工程。
木兰陂。
木兰陂,是大宋在福建的超级大工程,直到后世都是全国五大古陂之一,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陂首枢纽工程由拦河坝、进水闸和导流堤组成,横截溪流,拒海水于陂下,引溪水灌溉农田。
这道水利工程,乃是响应国家号召,民间集资自发筹建,而且前后修成的经历,可谓一波三折。
最早,福建兴化军莆田县所处的南洋平原田地,灌溉水源来自德化戴云山的木兰溪。
由于木兰溪雨季水量大,旱季水量小,导致南洋平原旱涝无常,大片田地荒芜。
当地百姓迫切期望兴建水利工程,保证农业收成。
有一位叫钱四娘的十六岁女孩挺身而出,携带巨资十万贯,来莆筑陂,苦干三年,终于筑成。
然因选址不当,陂成即被洪水冲垮,极度悲愤的钱四娘投水自尽,时年仅十八岁。
其同乡林从世,感动于钱四娘的悲壮义举,发愿要完成钱四娘的未了夙愿,于是也携了十万贯巨资,来莆继续筑陂。
第二次修造也因选址不当,陂成之日,再度被洪水冲垮。
百姓们前仆后继修造木兰陂的悲壮事迹,感动了远在汴京的赵顼,于是赵顼下诏,招募有志之士,再修木兰陂!
熙宁八年,具有理工学院和都水监背景的水利专家,福建侯官县人李宏应诏,“倾家得缗钱七万,率家干七人入莆,定基于木兰山下。”
扁罐拿着木笔在地图上为赵佣讲解:“第三次兴建木兰陂。李师在僧人冯智日的协助下,首先就是总结前人失败的教训。”
“分析研究钱、林二陂失败的原因,他们认为,钱陂‘与水争势,是以不遂’;林陂‘隙扼两岸,怒涛流悍,是以再坏。’”。
陈桐说道:“之前的两次失败,在于没有摸清地质和水情,选址不当。郡王你看,最早钱陂的选址在这里,过于靠上游,江面狭窄,难以抵挡来自上游的洪水。”
王彦弼说道:“林陂选址的时候,虽然考虑到了这个问题,但是却又太过于靠近下游。”
陈桐说道:“对,林陂忽略了海潮对堤坝的影响,将地址设置在了这里,海水涌入迅猛,导致坝体被海水侵蚀崩溃。”
扁罐说道:“经过一番比照,李师他们最终把陂址定在木兰山前的钱陂下游,与温泉口边得林陂上游处。”
“郡王你看,此处虽然江面宽阔,工程量比前两次的大得多,但是由于水势迂缓,可以避开江流的直接冲击和潮水的迅猛顶吞。”
王彦弼说道:“在陂首即将建成的同时,还需要立即大规模开展南北洋的堤防建设、河道治理、堰闸修建等工程。”
赵佣立即就想到一个问题:“那之前两道窄陂都耗资十万贯,李宏的七万贯明显不够啊?”
扁罐笑道:“郡王英明,一眼就看到了这个问题。”
苏厨 第一千四百四十一章 功课
www.lfdag
.com,最快更新苏厨最新章节!
第一千四百四十一章功课
“所谓负锸如云,散金如泥,陂未成而力已竭。蔡学士也是莆田人,得知情况后复奏于朝,募有财有干者辅之。”
“最后得当地十四大家,三余七朱、陈林吴顾的帮助,施田舍田,出钱出力,带头支持筑陂、挖沟、建闸、修堤、填塘。”
“加上皇宋银行提供的低息贷款,前后共计施钱七十万缗,舍田四千余亩,经过八年努力,终于在元丰六年,将木兰陂建成。”
“李陂长计三十五丈、高两丈半,上障诸溪,下阻海潮。”
“为了防止浪涌,又在陂的上下数里,砌以长石,阻遏潮势。”
“在陂的南岸建回澜桥,开大沟七条、小沟一百多条,导溪水过桥入沟。”
“渠成之后,能够灌溉南洋万顷良田,除了满足百姓以外,每年能输军储三万七千斛。”
赵佣不由得大为感动:“我要禀告父皇,为钱娘子立庙,为李宏、智日禅师请功。”
扁罐遗憾地说道:“李师因为积劳成疾,已经在元丰六年,便以身殉了。”
“啊?”赵佣不禁傻了。
苏小妹从门外走了进来:“木兰陂的成功,是将筑陂和治水作为一个系统工程,统一考量,仔细勘察,慎重选址,精心设计,严密施工,才换来的成功。”
“它的成功,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的农事发展。其乡名士方天若? 修成《木兰水利志》,将木兰陂的价值说得很清楚。”
“陂成而溪流有所砥柱,海潮有所锁钥;河成而桔槔取不涸之源? 舟罟收无穷之利。陡门涵泄立而大旱不虞漏巵? 洪水不虞沉灶。
赡陂田设而巡护不食官帑? 修治不削民脂。
由是莆南洋,田亩万有余顷藉以灌溉,岁输军储三万七千斛。
南洋官庄尤多? 民素苦歉? 由此屡稔,一岁再收。
向之篓人,皆为高赀富户。”
“最关键的? 是木兰陂的巨大成功? 唤起了当地兴造水利之风。”
“如今那里的士绅百姓? 自发兴建的陂坝不下千数? 有大有小? 已经投入使用的工程不下三百。”
“更加宝贵的? 是积累大量的水利经验和技术,八闽大地上横空出世的无数堤坝,都有着木兰陂的影子。”
赵佣起身:“学生见过山长。”
小妹笑道:“郡王,在学院之外,不用这么拘礼。”
赵佣躬身:“学生不敢。上午夫子讲授厚培国本之道? 说要‘厚农桑’? 我当时就问他? 这话从春秋战国喊道了现在? 为何国家田土还是不够?为何庆历君子当年高喊‘厚农桑’,却将国家土地从四百多万顷,厚成了两百多万顷?”
说完不由得有些愤然:“夫子却告诉我应该提大政? 掌大局,不需要知道这些,只需要知道如何善用知道这些的人,就好了。”
“我估计他们自己都不知道,因此才出宫来请教学士和山长。”
苏小妹微笑道:“很多事情,自己去寻找答案就好,郡王这般盘根问底,却是有些为难侍讲的夫子们。”
赵佣有些不忿:“我就是见不惯他们明明不懂,还一副板着脸训人的样子。”
舒国长公主也进来了:“朝中的众臣,术业各有专精,郡王如果一定要求全,那今后便没人可用了。”
“如你父皇,文章比不上大苏,义理比不上蜀国公、介甫公,数学物理比不上陈学士、沈学士,史学难比君实学士、刘攽兄弟。”
“但是他带领着大家,让大宋从衰颓积弊,走到了今天的富足强盛,便是他虚心接受各方意见,尊重贤能,博采众长之故。”
“因此那些夫子所说的也是道理,你带着抵触的情绪对待学问,是无论如何都得不到收获的。”
小妹笑道:“仁宗之前,皇子学习更重书法和文章,仁宗后,方延请大儒入宫讲学,到今天陛下同意你们可以出宫就学,也是在不断进步当中。”
“郡王很不错,能够对夫子的讲学产生疑问,引发思索,进而寻求答案,仅这一点,就已经非常了不起了。”
“不过你每天二十段文字的功课完成了吗?还有心思研究这些?”
说到这里赵佣的脸终于苦了下来:“没有。”
舒国长公主立即将脸沉了下来:“那就不留郡王了,先回宫完成学业吧。这些扩展的课程就先缓一缓得了……”
赵佣傻了:“我还有事儿,扁罐哥哥跟我说有吐绶鸡吃……”
小妹说道:“郡王就别想了,一共才带回来几十只,都送到尉氏去了,等种群繁育起来再说吃的事儿吧……”
赵佣表示没关系:“那还有甘薯,马铃薯,我不挑的……”
长公主笑道:“郡王说笑了,这些东西,岂敢让郡王轻易尝试,要是有个什么好歹,那得是天大的干系。”
想了想,对旁边侍奉的女仆说道:“去给郡王挑一篮子花生,那花生倒是比中土的个大,我给郡王按照蜀中的做法,卤制之后再烘干,吃不上火,论滋味却也是好东西。”
用一篮子花生哄走了不情不愿的赵顼,长公主这才对小妹说道:“扁罐在我这里,妹妹还有什么不放心吗?”
小妹笑道:“姐姐可是多虑了,这不是淑寿公主归宁吗,驸马又与哥哥他有一段交谊。哥哥不在京中,这礼节章程,不就落到了我身上?”
“姐姐是知道的,我苏家人最不擅长的就是这个,因此特来请教。可不得给韩家人看轻了去。”
淑寿公主是宋英宗最小的一个女儿,韩嘉彦中得进士之后,被皇家给看上了,成了淑寿公主驸马。
韩嘉彦对这项家族与皇室的联姻举动倒是并没有什么反感的地方,因为他的兴趣在历史、考古、文字学,能够因尚公主而远离宦海的政治翻覆,专心学问,反而觉得不错。
长公主笑道:“淑寿妹妹在闺中的时候,可是个有主见的,即便太后都拗使她不得。”
“平日里喜好素净,有一年宫中元夜,太后说了一句要大家穿着体面些,姐妹们都认真打扮,就她还是老样子。”
“这下可出了格了,太后见到便问,不是要你体面些吗?”
“淑寿反问:今年学完了韩、鲁、齐三家诗,难道还不够体面吗?”
“你说她是不是倔拗?”
高滔滔虽然也有一定的文学修养,但是也到不了这份上,因此非常高兴,那一年特别多给了淑寿公主一些赏赐。
不过舒国长公主却多了个心眼。这韩、鲁、齐三家诗,乃是西汉初期的时候,燕人韩婴、鲁人申公、齐人辕固讲解《诗经》的三个流派,其中《鲁诗》流传最广,然而到了西晋就佚失了。
妹妹从哪里得来的《鲁诗》?
叫人偷偷一查,原来是韩嘉彦在可贞堂偶然翻得了《鲁诗》遗本,正好自家妹子也在可贞堂借阅有关《诗经》的书籍,遇到正在翻刻《鲁诗》的韩嘉彦,大喜过望,主动出手帮忙。
这事情要细说起来,其实还有古文经与今文经的斗争冲突在里边。
三家诗都是今文经,汉儒解读《诗经》,往往一字千言,认为其中蕴含着无数隐晦的大道理大思路大原则大暗示,甚至从训诂沦于神怪迷信亦有之。
苏油则继承了宋儒的怀疑和复古思潮,认为应当从《诗经》的原意内容去着手,所谓“思无邪”。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