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厨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二子从周
白河猛然站起:“三宫!他竟敢行此悖君大逆!”
邵伯温摆摆手:“这些只是猜测,相信很快我们就会有答案。”
很快,侍卫们进来了,寝殿房梁之上,果然发现了很多东西。
东西很古怪,除了刺客用的东西,还有很多黑布,上面绘画这狰狞的鬼怪,不少东西上还有符文。
邵伯温说道:“这些东西是邪法,有人要利用小国主睡梦之机,摄其心魄。国主你想,要是有人辗转之机,见到床边都是这些形象……”
说完又取过一段熏香,闻了闻:“无色无味,这东西却也古怪,宫里有饲养什么小动物吗?”
一名侍卫说道:“后花园里养着几只兔子,还有梅花鹿。”
邵伯温说道:“去试试,将兔子和鹿关到一间屋子里,用这个熏熏看。”
这时候平正盛进来了:“上皇,那人招了,叫千手丸,是一个和尚的侍者。他供出那和尚如今在醍醐寺挂单。”
白河目露寒光:“醍醐寺,乃是三宫的护持之庙!事不宜迟,正盛,召集北面武士,给我将醍醐寺围了!”
“嗨咿!”平正盛抱拳领命:“那三宫大人那边……”
白河呵呵冷笑:“不用管,我倒是希望他跟这刺客一样,狗急……跳墙!”
不一会儿,侍卫来报,梅花鹿闻过那种无味熏香之后,变得异常暴躁,踢破门板跑了。
……
这一夜,京都注定不会平静。
北面武士的首领乃是源义家,也是屡立奇勋的好打手。
接到平正盛的传令,立即点齐了武士,包围醍醐寺。
中间还闹出点小插曲,源义家的儿子源义亲在日本嚣张跋扈惯了,现在来了个装备比他强,钱财比他多,靠山比他硬,还比他嚣张跋扈的平正盛,狐假虎威对着自己父亲发号施令,不由得大是不忿,当场就对着平正盛拔刀。
虽然被源义家及时制止,但是两人的梁子,从现在就算是结下了。
北面武士动作迅速,不到天明,此案的当事人尽皆擒获。
醍醐寺被围的时候,有一个叫仁宽的和尚企图逃走,被平正盛拿下。
经审查,事情的来龙去脉就清楚了。
这个仁宽和尚,是白河的弟弟三宫大人的护持僧。
眼看自家主子无缘大位,他心急如焚,就企图镇魇鸟羽。
而镇魇鸟羽的目的,就是想要鸟羽自己惊悸而亡,这样白河就没有了继承人,只能传位给年富力强的三宫。
当然这是最好的结果,不过仁宽和尚也交代了千手丸,如果事有不谐,行非常之事也是可以的。
邵伯温入宫之后,通过蛛丝马迹的搜检,很快就怀疑到了房梁之上。
千手丸见即将败露,只好在膳房纵火,然后企图趁乱行刺。
仁宽和尚虽然遭受酷刑,却坚称此事与三宫无关,一切都是自作主张所为。
但是三宫是撇不清干系的,虽然逃过了一命,却被白河勒令闭门思过,其实是从此软禁起来,从此无缘皇位。
加下来就是老套路,清洗宫禁,抓捕逆党,日本皇室内部的威胁,彻底解除。
而三宫被软禁之后,邵伯温又开始作妖……啊不,捉妖了。
在邵伯温抽丝剥茧的调查之下,京都几处郊区的镇魇之所,以及蛊惑百姓的巫师,也被连接破获。
很多时候,关于平将门的传闻和一些古怪的现象,都是这些人搞出来的。
同时还抓获了不少的乱党,一时间,京都多处,爆发了激烈的反抗和冲突,平正盛有宝甲和神兵加持,一枝独秀,踩着人头登上了北面武士中的高位。
在平定京都之乱里立了大功,这娃也渐渐地开始不再迷信,平将门怨魂的传说,现在看来是那么的不靠谱,直到……
直到他在邵伯温的指点下,在京都北面一座神社底下,发现了一具巨大的骸骨!
骸骨相当的恐怖,骨架高达两米多,在普遍矮小的日本,这就是刑天一样的巨人。
巨大的头颅分明是人的骷髅,然而上嘴部分前突,显得非常的怪异。
头上长着两支大角,两枚犬齿也极长,如同虎牙一般。
骸骨还穿着一身破旧黑色的皮甲,大部都以朽败,然而其上平家的家徽,吓得平正盛狂呼大叫——将门前辈的遗骸!!还是妖化之后的遗骸!!!!
邵伯温飘然而至,在骸骨之上打出了几道符文,镇住了即将变化的妖骸,将平将门的怨魂锁在了里边。
然后浇上仙油,无明一举,将妖骸点燃。
黑烟汹涌,妖骸在大火中扭曲挣扎,巨大的头颅发出不甘的唧唧鬼语,似怨似咒,让周围的士兵百姓包括平正盛在内,全都跪地匍匐颤抖战栗。
都指望不上了,邵伯温和张散亲自动手,往大火中添加柴火,踏罡念咒,足足炼了三天三夜,将妖骸烧得踪迹全无。
大火过后,邵伯温命人拔开灰堆,在其地下一米多深的地方,掘出了一柄长剑。
长剑是日本剑的制式,不过只有剑条,也远比普通日本剑厚重长大,完全匹配得上大妖的身材,不过没有任何的剑装。
最为神奇的,是剑上密布花纹,还隐隐能够从花纹里边读出四个非蚀非刻的小字——“向化从吉”。
跟随船队一起到达日本,正在京都讲学的义天法师,认为这是平将门被邵伯温收服,表示归顺的意思。
白河听闻之后,认为那四个字,还是平将门对日本国的暗示——要得万世国祚,需要对中国宾从向化。
于是将那个地方改名为从化,建立起一个巨大的神社,供奉从化巨剑。
同时尊奉邵伯温为上国良师,献上谦卑的上表,表示愿意世代成为中国的藩属。
最神奇的是,此事之后,日本全国境内关于平将门怨魂作乱的事件,突然就平息了。
即便是再偶有传说,也很快会被人揭发是有妖人生事,将之举报抓获。
七月末,使团再次出发,这一次的目的地,是高丽开京。
京都万人空巷,拥到港口相送。
上国先生让白河解山林之禁,救民于水火,协助占断吉期,擒拿反贼,救治鸟羽,收服怨魂……短短一个月时间里,演绎出了一连串比西游记故事还要离谱的东游记。
日本变得安宁和谐,百姓欢声满野。
临去之时,白河命鸟羽送上了丰厚的礼物,恭恭敬敬地拜谢。
礼物之上,横放三条鹿脯,这是以师礼见大人。
妖师邵伯温,一举成名!
苏厨 第一千一百一十章 矾楼
第一千一百一十章矾楼
而与船队一同的,还有苏油命张散调拨给高丽的三千柄质地精良的三胴长刀和三千副甲胄。
胴,就是身体,能够一刀切断三具人体,称为三胴。
当然不能真用人体来测试,不过有老法子,用的是悬挂的整猪,而且也需要平正盛那样的高手才行。
而最新的消息也被后续的海商带到了京都,宋辽两国谈成了最新协议,两国准备在獐子岛上进行贸易,宋国的海关,将设立在那里。
为了安抚高丽,宋国对辽国做了大量的工作,答应给王徽三千套具装和兵器,今后每年还将赠送高丽一万贯的海岛租用费。
这个交易,金悌相当满意,大宋对小弟还是非常够意思的,而王徽也应该能够非常的满意。
因为这三千人的装备,是通过宋人得到的,那用脚趾头想都知道,大王会有一千种办法,让外戚李氏无法染指。
大王将会拥有一支真正属于自己的武装力量!
……
汴京,矾楼。
“听说了吗听说了吗?大宋和辽国达成新和议了!”
“什么和议,协议!协商定议!战都几十年没打过了,没有战,哪来的和?”
“你个酸秀才就是喜欢挑字眼!听说了吗?我大宋吃了亏,苏鱼公都恼怒得差点掀了桌子!”
“哈?我说老哥,饭可以乱吃,话不能乱说。时报看了吗?你哪里看出来我大宋吃亏了?”
“哈?不是吗?”
“米等一下……夫子!书夫子!”
一个身着襕衫,秀才模样的中年人走了过来:“几位老客,是要听书吗?”
“小二!小二给书夫子挂五十文的书费,记和瑞米店的帐!”
中年人微笑着拱手:“多谢老客了。”
和瑞米店掌柜是个胖子,指了指边上那个明显是外间客商的人:“把那期时报翻出来,给这位客官讲讲宋辽协议。”
中年人回到柜边的一个报架,报架上挂着几本报纸。
中年人取下夹着时报的报夹,来到商人的这一桌,翻倒六月二十五的那一期:“嗯,这里了……”
“咳,时报评论……”
“诶?夫子你先念原文,评论后说。”
“哦,好。本报讯,我朝与辽国于元丰三年六月二十五丙子,达成《宋辽岁币增订协议》暨《两国边贸协定》,其内容大略如下……”
等到一篇文章读完,书生才接着读到:“时报评论,此议于促进河北振兴,互通有无,帮助辽国,加深两国昆仲之谊,尽有裨益。然一时利钝,无益国家长计。民之膏血,入于他国,亦宰执之过也。”
“我的个去……这听着也没吃亏啊?”先前说大宋吃亏的那个商贾先不干了:“时报现在都这么大胆了?宰执之过,那也是以前宰执的过错,怨不得少保吧?”
“诶!这话说到点儿了!”和瑞米店掌柜的表示赞同:“要我看,这个协议真没啥不好的。”
“想想看,二十五万贯钱财,还是给我们留住了是吧?换成货品,那就是生意。”
“这一进一出一赚,是不是等于扣了一笔利润下来?你我都是做生意的,这道理不用多说了吧?”
外乡商贾点头:“就是这个道理。”
米店掌柜说道:“要我说少保这也是没啥好办法了。河北如今需要木头,听说辽国卖给大宋的木头,三尺径的一贯钱一根,比京中便宜五倍啊,这生意完全做得!”
外乡商贾表示困惑:“那为何有传言说少保掀了桌子呢?”
米店掌柜笑了:“这事情得这样想,少保是什么人?打夏狗,交趾狗,占狗,几十年里头可曾如此低声下气过?”
“一言不合,那就是干!手底下……耶,到现在得有二十万蛮夷的性命了吧?”
边上那个秀才也明白过来了:“应该是了!和辽国搞这两个协定,以往的宰执,那是求都求不来的,但是在少保看来,却尽落了自己的面子!”
“着啊!就是这个道理!凡事儿都得看人不是?”
米店老板口沫横飞:“就你我这点家底,一日能够赚到个三五贯,那就是老天爷开眼的大恩德了。可是要放在人家这矾楼,怕是支使跑堂都不够。”
“少保心气儿高,因此上就觉得是吃亏了,其实呀……打真宗爷起,我朝和辽国可曾有过这么有利的协定?”
边上一人也笑道:“还登报让老百姓都知晓!要真是吃亏不利,汴京城早就闹翻天了。”
“还是的!”米店掌柜说完又叹了口气:“唉,不过不管多给少给,到底还是岁币,也不怪少保闹心。要我说,咱大宋啥时候硬气一回,将这岁币给抹了才好!”
话题说到这里,能够参与进来的民间政论家就多了,大堂的知事见势不妙,走了过来:“列位,京中不比别处,这风头可是说变就能变。”
“虽然如今官家仁德,不禁舆论,可大家伙儿还是顾忌一下的好。”
“开封府的棒子,红黑两个色,那叫水火杀威棒,各位要是没有官身啊,到时候拿了去,治一个妄议之罪,为了爽嘴一时,亏待了自家屁股和脸面,可就划不来了。”
“少保是怎样的人物,岂是我等升斗小民可以置嘴?都收敛点啊……”
米店掌柜哈哈大笑:“狗日的樊老三,是怕自己受累吧?你们矾楼和方知味打老了擂台,现在却替少保说话了?”
樊老三不干了:“王胖子跟你说了多少次了,不要挑拨我们和方知味的关系!你也不看看那里进出的都是什么人,真拿人家当饭馆儿呢?”
“嘿你别说,薛家冰雪这回可真是捡着个大便宜!你们说怎么少保连做冰雪都会?”
“啥意思?”王胖子明显是苏油的脑残粉:“有日子没听到少保的新鲜事儿了,怎么着,说说?”
樊老三讶异:“你都不知道这事儿?薛家冰雪推出一款冰奶油,少保嫌弃那东西占了两只手,给老掌柜的写了俩方儿,一个能将冰奶油固定在棍儿上,称之为雪糕;另一个是将冰奶油扣到一个蛋卷筒子上,称为蛋筒冰雪,那俩玩意儿,可卖大发了!”
“馋!你就是看着人家老薛的生意馋!”王胖子将扇子打开扇得呼哧呼哧的:“所以说老薛的人性比你强,少保才主动相帮!不像你,老偷人家方知味的菜色!”
“诶老王你这话就不对了!”樊老三顿时不依了:“人家少保都说了,我矾楼对于推广大宋饮食……那什么文化,是有贡献滴!对于各色新式调料的运用,那也是……嗯……有所建树滴!”
“他老人家还鼓励我们多研发下脚,肚内菜,比如我矾楼的蒜芥毛肚,凉拌鹅肠,糟鸭头,少保都赞过的!”
“行行行,该你得意!诶对了,樊老三,少保最喜欢矾楼的哪道菜啊?”
樊老三得意坏了:“这个你们绝对想不到,要不列位猜猜?”
“羊舌签!”“鳝鱼炒鲎!”“鹌子水晶脍!”“鸳鸯炸肚!”“五珍脍!”“奶房玉蕊羹!”……
“所以列位还不是老饕。”樊老三笑得不行了:“不过这菜也真是上不得台面,矾楼的菜单里边根本没有。”
“少保也最好的一口啊,你们打死也想不到——淋过辣米油的老卤兔头!”
“咿!那可怎么下得去嘴?不管了!少保吃得,老王我也吃得!来一份先看看!”
苏厨 第一千一百一十一章 年终总结模板
第一千一百一十一章年终总结模板
七月,辽国大旱,宋国大水。
丙戌,彗星见,戊子,太白昼见。
老规矩,赵顼又开始避殿,减膳,诏求直言。
详定礼文所提出三条建议,其一,明堂仪注,御位于中阶下之东南,西向。这个方位是自曹魏以来,有司搞错了。
应当按照古者人君临祭的方案,伏请设皇帝版位于阼阶之上,西向。
赵顼从之。
其二,《礼记》曰:‘天子之席五重。’
今太庙祭祀几筵,皆不应礼。
请改用筦筵。纷纯加缫席;画纯加次席;再在左右黻纯设玉几,方为完备。
赵顼从之。
第三,明堂昊天上帝礼神之玉,当用苍璧。今用四圭有邸,不合礼制,请改用苍璧礼天。
有司摄事五帝,亦应当依大宗伯礼神之制,陈玉各仿五方之色。
这个如今南海拉过来的存货不少,什么颜色都有,从之。
从这次彗星的反应来看,朝堂似乎并不怎么热闹了,和王安石时代每次异变就导致群臣纷纷上房揭瓦的状态迥异。
只有一个检正中书户房公事毕仲衍,上了自己所修《备对》,其内容乃是从周代到汉唐一千多年以来,宰执要求百官年终汇报的内容。
所谓“冢宰令百官府正其治;小宰以叙受群吏之要。”
毕仲衍将历史上关于这个的内容分门别类,凡为一百二十五门,附五十八件,作成六卷。
书成,毕仲衍欲求赵顼御览,正好赶上赵顼求直言,于是特意上书。
然而赵顼一开始并没有重视,认为这是“臣备君问之书”,不当奏御。
只命中书、门下抄录,交纳执政收藏,让他们学会问问题,其余的该怎么样还是怎么样。
以苏油如今的地位,也收到了此书,一看不由得大为诧异。
这尼玛,不就是政府工作报告和各单位年终总结模板吗?!
于是苏油屁颠屁颠地跑去找赵顼,陛下这东西有用啊!
我们再加上一个来年展望,让各单位每年来上一份,参照上一年的报告,审查抽检,看他们前一年的承诺是轻是重,哪些做到了,哪些没做到,不就可以看出官员能否,施政得失,执行效率?
这是好事儿啊!
各地检察干什么用的?不就是干这个的吗?不是一直在抱怨受自身履历所限,不是所有业务都精通吗?
有了这个,让各部门先自行汇报,然后检察们不就能够按图索骥,以彼之矛,攻彼之盾了?
赵顼也醒悟了过来,别说下头的检察,就连好些正任,甚至连他自己,都不是太明白各部门的详细工作职责,大宋境内的糊涂官,那真不是一个两个。
难得有个明白人干了这件事,这就相当于让各部门明确了自己的工作职责,权限范围,还能对官员们做事多少摸出个大概脉络,对各地区各部门的职能差异也能有一个大体的判断。
此等良策,如何能够随便放掉呢?
然后问题就来了,这人是王珪手下,不出名啊。明润你如此看重,是跟他相熟?
苏油被问得懵逼,臣……臣也压根不认识这个人啊……
赵顼便叫流内铨的官员送来履历,一看我靠,老子手下还有这等能人?!诶明润,此人如今虽然挂职在中书,却是在令族兄手底下做事呢。
那就好办了,把苏颂叫来问一问吧。
苏颂到来之后,听闻是询问毕仲衍,躬身奏道:“陛下,毕仲衍归臣调用以来,制文字千万计,区别分类,损益删补,皆曲尽其当。”
“此子早年还未考取功名,以荫补入吏员,就曾经识破县里刁民的奸计,帮助县令除之。”
“给事中张问是毕仲衍的老乡,当时致仕在家,亲历此事,曾经夸赞他:‘谚云‘锄一恶,长十善’,君之谓也。’”
“中进士之后,因为学识出众,又得到了欧阳修和吕公著的举荐。”
“吴充为相,引为中书检正。凡从中问其事,必经仲衍然后报。”
“对了,听钱勰说奉命出使契丹时,辽主对此子也印象深刻,曾询问:‘毕少卿何官?今安在?’”
“钱勰回来翻阅毕仲衍出使辽国的记录,才知道毕仲衍在出使辽国时,宴射接连破的,让辽人惊异莫名。”
“辽主伟其姿容,让人悄悄去驿馆取了他的衣服丈量,特意为其做了一身新衣服赏赐。”
“当时毕仲衍参加的是辽国的元会大朝,回来之后,尽记其朝仪节奏,图画以献。钱勰也在臣面前称道过。”
“如今这些已然成为重要的外国制度史料,藏于太常礼院。陛下如有兴趣,臣可以给陛下送来。”
赵顼明白了,王珪与吴充不相能,毕仲衍是吴充提拔起来的干才,到了王珪那里就不得用。
真实情况是不但不得用,还被刻意打压。王珪曾经数求其罪过欲伤之,但是无机可乘,然而始终还是留滞不迁。
赵顼命王珪整顿六朝会要,王珪借口苏颂也急需用人,两边还要沟通交流,便一脚将毕仲衍踢去了那边,算是剔除出了自己的班子。
嫉贤妒能到给对手输送弹药的份上,也是没谁了。
事情大致了解后,赵顼便让苏颂将毕仲衍整理的辽国朝仪资料,还有《唐六典》里由毕仲衍整理的那部分资料,一并送上。
三日之后,赵顼突然宣毕仲衍问对,然后内中降旨,擢升毕仲衍秘阁校理,同知太常礼院,官制局检讨官。
同时下旨,毕仲衍所著《备对》六卷,乃是纲要;全文名为《中书备对》,共达三十卷之多。
中书分类加印,发放各部院相关曹,房,并外路州,县。
中书不及者,许各路官书坊自行翻刻。
着为格式,官吏每年按职责填写“瞻望”和“总结”,以为预案,计较得失,供各路检察备档稽查。
一时间,“士大夫家争传其书”,各路书坊纷纷“奉旨盗版”,毕仲衍之名,一夜之间天下尽知。
……
乙巳,辽主以旱情严重,亲临上京群牧司西郊马场祷雨。
大草场上,牧草枯槁,只有临溪湿气较重的一些地方,还有青草。
小溪已经变成了细细一道水流,辽人为了得水,在溪中拦出了一道水坝,每晚拦出的溪水,勉强能够让马匹饮用。
为了搞好这个形象工程,耶律洪基拒绝了李拴住的合理建议,在上京周边一些山谷掘井,而是将之全部集中到了这里。
五口深井的天车,如今就架在了这里,根据李拴住的推断,今天将打穿水层。
黎明时分,上京城西门大开,鼓角声中,四万多骑兵簇拥着耶律洪基的仪仗,朝着西郊马场行来。
耶律洪基身侧,无数的萨满,僧尼,跳着乞雨的舞蹈,吟诵着经文,让这气派恢弘的场面显得多了一分热闹。
马队身后,是宗室,北院群臣,南院群臣。
随着队伍的行进,周边无数的部落纷纷加入,等到抵达西郊马场之时,整整聚拢了三十万众。
这是辽国特有的四时捺钵之礼。
天车上一个十来岁的小孩看到远处过来的人马洪流,从旗杆上溜了下来:“师父!他们来了!好多人!比眉山蚕市人都多!”
小孩是孤童,苏轼治密州,徐州,因为洪水饥荒,在两州整整收养了三千孤儿。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