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厨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二子从周
石薇笑道:“什么身体力行,他就是个大懒人,大孩子,所以才和孩子们玩得到一处去吧。”
苏厨 第一千一百零一章 绝计
第一千一百零一章绝计
刺猬的住处搞得很优秀,连小椅子都被苏油派了工。
庄子上有瓷砖,苏油带着孩子们在庄子后边划出了一小块地,拉上线,大家一起掘出一个方坑。
然后在方坑底部铺上瓷砖,边上也插上瓷砖,用土围起来,再往坑里填土,做出了一个规规矩矩的饲养池。
接下来就是恢复饲养池中的生态环境,铺上草皮,种上瓜苗,浇水,将从瓜地里收集来的虫子蚯蚓鸟蛋之类的全都放了进去。
干完之后还在饲养池周围开了水沟,钉上木桩,搭上防雨的棚子。
最后将抓到的刺猬放了进去。
漏勺也跟着跑前跑后,这时候突然冒了一句:“动物园。”
苏油想伸手摸漏勺的脑袋,才发现手上全是泥,看着这个生态饲养池也很得意,笑道:“忙活了一上午,勉强能看了,走吧,洗手吃饭去!”
中牟庄子的早饭很受孩子们喜欢。
因为奶多,周二做的就是奶油蛋糕,面包,果仁馅饼,牛奶西米露之类的吃食。
甜食,永远是小孩子的最爱。
等到不知道该算是早饭还是晚饭的一顿吃完,苏油和几个小孩就开始犯困了。
于是八公忙完回来的时候,发现大人小人都溜到床上,横七竖八地睡着了。
八公摇了摇头,悄悄退出了卧室。
这一觉便睡到了晚间,苏油被庄子外的热闹声吵醒。
出门一看,却是行猎的队伍回来了。
猎物不少,主要是野猪,鹿,獐,麂一类,就连蜀国公主和卫国公主鞍前都挂了几只山鸡野兔。
苏油笑道:“呀,两位大家原来也是深藏不露啊……”
卫国公主说道:“少保就别取笑了,原来猎铳学会操作,还是挺简单的。”
蜀国公主微笑道:“我与妹妹就是见猎心喜,想试试火器的威力而已,想知道曹安民威震南海的名声是怎么得来的。”
苏油说道:“其实那一战相当凶险,夜战于新军本是不利,曹安民能当机立断,以数百人对抗数万,绝对当得起将种二字。”
“决定战争胜负的,最关键的还是人。哎呀说这些干嘛,天气挺热的,赶紧下马来歇着,凉茶都泡好了。”
众人纷纷下马,石薇问道:“扁罐他们呢?”
苏油说道:“他们还睡着呢,我们给刺猬打造了一个小花园,八公正带着漏勺在那边看。这麂子挺肥的,今晚就吃它了!剩下的也得收拾出来,下到冰窖里去。”
现在青豆正好,当晚的青豆焖麂子和野鸡炖蘑菇就是主菜。
等到晚饭吃完,小妹捧着一个西瓜上来:“哥哥,你来揭谜底吧。”
张敦礼说道:“这不就是西瓜吗?有何神奇之处?”
苏油摸着嫩绿的瓜皮:“我觉得我们该开个赌局,大家说说,这西瓜里有没有瓜籽?”
张敦礼笑道:“明润这说法可就稀奇了,所谓瓜瓞连绵,子息繁昌,这西瓜要是没有籽,可不成了笑话了?”
苏油笑着问几个女士:“你们说呢?”
卫国公主说道:“你苏家庄子怪事儿多,说不定就能搞出无籽瓜来,我选无籽。”
蜀国公主说道:“那也委实过于匪夷所思了,我还是选有籽。”
苏油问石薇:“薇儿你选什么?”
石薇笑道:“小油哥哥选什么,我就选什么。”
苏油说道:“那我选无籽。”
小妹说道:“我觉得大概率还是有籽,不过种子发育极度不成熟,和西瓜本身的成熟度会相差很远。”
苏油将片刀拿起来:“现在就来揭晓谜底!”
一刀下去,西瓜分成两半,但是两边的瓜瓤上,愣是一片鲜红,一粒西瓜籽都没有!
张敦礼大吃一惊:“这是怎么回事儿?!要是这种西瓜无籽,那这瓜却又是用什么种籽种出来的呢?”
苏油说道:“这瓜啊,本来是有籽的,不过被我家薇儿使了仙法,隔空将西瓜籽摄走了而已……”
说完丢了一把西瓜籽在桌上:“看吧,都在这里了。”
见张敦礼都快要傻了,蜀国公主才笑道:“鱼国公惯会诙谐,这些瓜籽明明是你刚在后边盘里偷抓的。”
张敦礼拿起一枚西瓜籽一磕,不禁哑然失笑:“明润你就坏吧!这是八公前几天炒的五香味儿瓜籽!”
小妹说道:“哥哥你再切几刀,把瓜分了。”
再几刀下去,原来这瓜还是有瓜籽的,不过瓜籽有小又白又嫩,和瓜瓤的成熟度完全不同。
完全可以同瓜一起吃下去,不用吐籽。
大家开始吃瓜,这瓜个头比普通瓜大不说,还沙甜,瓜香也浓郁,绝对算得上是好东西。
小妹又去取了一个来切开,还是如此,招呼八公和孩子们一起来吃。
张敦礼心痒难熬:“县君你给我讲讲这瓜到底是如何种出来的,鸡生蛋蛋生鸡,我就是想不明白,没有种子的瓜,用什么种子种出来,这不是那啥……矛盾了吗?”
八公对这瓜的品质很满意:“味道不错,还不用吐籽,省了好多麻烦。”
“小妹怎么搞出这瓜来的我也想不通,不过就我想,这应该就是瓜中的骡子。”
“骡子也挺大挺结实,但是就是生不出小骡子来。”
苏油和小妹一起抚掌赞叹:“正是!”
苏油笑道:“姜还是老的辣,一句话就说出了真相!嘉彦,你把昨晚我给你们讲的道理讲一遍。”
等到韩嘉彦将道理讲完,八公笑道:“小妹厉害了,比产骡子多一步,就是先把驴子变成马!这本事儿古往今来谁见过,谁想过?!”
……
吃完瓜,张敦礼借口消食,约苏油去月下散步。
两人一人挑着一个灯笼朝庄子树林外头的一个小湖边走去。
张敦礼犹豫了好久,终于还是开口:“明润,我有一计,可覆辽国。”
苏油说道:“说来听听。”
张敦礼说道:“刚刚小妹培育无籽瓜的法子,是不是也能够培育稻麦的种子?”
苏油点头:“从理论上说,应该是可以的。”
张敦礼说道:“要是我们培育出一些杂交的种子卖给辽国……”
苏油停下了脚步:“那辽国第一年必然获得高产。农人得利之后,肯定会喜不自胜,留下种子第二年继续栽种,辽国朝廷,也会大力推广。”
“然而那样的种子再种下地去,到第三年必将长出瘪谷,颗粒无收。辽国势必饿殍满野,国势大衰,你想说的,是这个吧?”
张敦礼喟然道:“看来,明润你也是想到了。此范蠡灭吴之计,如今的农人谁能知道,有一种种子,会第一年高产,第二年绝收?”
苏油说道:“如果施行,必然是会成功的,至少在局部范围内,可以成功。”
“但是此计实在是过于歹毒,和战争不同的是,死者首先会是孩子,然后是老人,妇人,最后才是青壮。这是对敌国百姓,而不是对敌国军人动手。”
“还有,我朝河北空虚,如果辽人遭此毒计,他们肯定会要想办法摆脱和报复。那他们会怎么做?”
“新军虽然已经部分成军,但是决定军队战力的,从来都是人而不是武器。军队,都是需要战争磨练的。”
“高节度的军报已经上来了,感义,镇国,定国三军,军纪,风貌,战士文化知识,操典熟悉程度,都比囤安,控鹤两军要高,但是在最近一次实战演习中,却被囤安,控鹤完胜,打得毫无还手之力。”
“其中的原因,就是因为囤安控鹤两军,二十余年来,数月一战,几乎没有间断,他们的每一道条令,每一句操典,都是在血火刀光里铸就的。”
“如今高节度已经驻节在了控鹤军,就是要尽早拿出一部真正有用的新军操典,构建出一套战区战时的后勤,指挥,情报,作战体系。”
“在我朝河北军力未振,重点经略西北的情况下,不管于情于理,这条计谋,都用不得。”
苏厨 第一千一百零二章 廷议
第一千一百零二章廷议
“何况辽国本不是完全农耕之国,只怕到时候打蛇不死,反受其殃。”
张敦礼默然良久,吐出了一口长气:“知晓此计不奏上官家,是为不忠;而此计如此恶毒,奏上去真被官家采用,则是不仁不义。”
“历仕太艰难了,我啊……还是老老实实的教书作画吧……”
苏油笑道:“驸马还是心怀天下的,不过你放心,对辽人我们准备另外采用一套策略,大体上是如此……”
回到汴京,苏油和蔡确,开始了与萧禧的正式谈判。
宋辽再开岁币之议,在朝堂上引发了又一次争议。
反对的和支持的两种声音都有,而且都很大。
赵顼本来想要乾纲独断的,被苏油所阻止。
这是国策,一定要统一思想,要不陛下,我们举行一次朝会,专门讨论岁币这件事情吧,多听取意见,总是没错的。
赵顼对苏油这样的执政方式有些不以为然,讨论是不是还是通过奏章走比较好?这样的当廷讨论,大臣们在天子跟前争得面红耳赤,实在是有失体面。
苏油笑了,争得面红耳赤,那就说明政策真的有问题。
首先要我们并不是怕大家反对,如果反对的原因是对的,那我们就可以调整;如果反对的原因是错的,我们又可以给出解释避免误会。
这又有什么不好的呢?
最后实在不行,还可以施行投票制呢,如果赞成的声音比反对的多,我们就施行;如果反对的声音比赞成的多,我们不施行就是了。
赵顼表示异议,那盘庚迁殷,商鞅变法,也是一意孤行,最后获得成功的呀?
苏油说道,那个时候的士人太少,百姓智识未开,需要上智之人引导,开化。
而如今士人已然深入到了乡村之中,情况本来就和以前不一样,陛下不光要看到盘庚商鞅,同样还要看到苻坚败淝水,曹操败赤壁,那同样是一意孤行的后果啊。
计较历史算概率,一意孤行地执行政策,终究是赢的时候少,输的时候多啊。
赵顼觉得苏油说的也有道理,于是召集朝会,两制以上官员,都可以在殿上畅所欲言。
这是有先例的,汉昭帝时,经谏议大夫杜延年提议,霍光以昭帝名义,令丞相田千秋、御史大夫桑弘羊,召集贤良文学六十余人,就武帝时期的各项政策,特别是盐铁专卖政策,进行全面的总结和辩论。
会议从二月讨论到七月,会议闭幕后,汉室取消酒类专卖和部分地区的铁器专卖,调整国家战略,开始与民休息。
到汉宣帝时,桓宽根据那次会议的记录,整理出了一篇著名的文章——《盐铁论》,那次会议,也被称为“盐铁会议”。
朝会之上,王珪就表示了深刻担忧:“陛下,辽国自来骄横无礼,如今要求将岁币的一半换成货品,臣以为不过是他们的以退为进之计。”
“等到货品到手,再来要求添加岁币,我们又该怎么办?”
苏油是今天负责回答和解释问题的人:“王相公,这些都会是签署协议的,两国之间的协议,不是说推翻就能推翻的,那必将经过又一次的磋商和谈判。”
“对于辽国的要求,我认为,有理的,对大宋同时也有利的,我们可以同意;但是对于那些无理的,对大宋不利的,我们也当然要予以拒绝。”
“我们与辽国的协定,主要还看是否于宋有利。大宋和辽国自澶渊之盟以来,几次岁币之议,渐渐从二十万贯缗,增加到了五十万贯缗,而边界之议,也是一再退让。”
“如今这个协议,两国堪称敌体,可以说,这是自澶渊之盟以来,对我大宋最有利的一次协议。”
王珪说道:“明润有偷梁换柱之嫌,这二十五万贯银铜换做了货品,同样还是价值二十五万贯。”
“所以给辽国的岁币其实还是一分未少,而且增加了榷货的环节,反而多生事端,怎么就是有利了呢?”
李肃之是政策的支持者,这时候出列:“将银铜换做货品,对大宋当然是有利的。”
“相公乃是国朝华翰,不知道商贾之事,其实道理很简单,商贾进货越多,那价格折扣就越大,同样的订单里所含的货品越多,那成本就越低。”
“这二十五万贯,可以让更多的商铺工坊扩大规模,提高效益。”
“在如今河北凋敝的情况下,臣请用这二十五万贯,加上优惠的税制,在真定,大名两处招纳商贾,工匠,为辽国人生产所需的货物。一来能够刺激河北的振兴,二来可以就近调运,降低成本。”
“这二十五万贯的货品,成本其实不过十多万贯,以钱易货,对我朝来说,还有一个有利的地方,就是变相降低了岁币的金额。”
“而剩下的那些,化作了百姓和商贾的收益,以及国家的税收,何乐而不为呢?”
孙固孙老头这次站在了反对的一边:“陛下,商贾之利,与国家之利不同。”
“辽人也不是易于之辈,二十五万贯给他们带去的,是机井,窥天镜,药品,奢侈品。”
“有了机井,便有了良田;有了药品,就有了强健的国人;有了窥天镜,就有了正统的历法;有了奢侈品,就有了笼络部族酋长的手段。”
苏油笑道:“孙公所虑甚是,不过这些东西,也得看用在什么地方。”
“不出苏油所料的话,机井,辽人不会用于改善百姓的生活,而是增加贵族,佛寺的良田;药品,那也是先给勋贵们保命,用不到国人身上;奢侈品,的确可以笼络人心,但是靠奢侈品笼络来的人心,靠得住吗?”
“窥天镜我要说明一下,对于研究星体有帮助,但是历法是有一套观测算法的,需要很长的时间天文记录加以推算和佐证。”
“辽国的天文记录并不靠谱,天文之学如今已然被大宋远远抛在了身后。”
“天文学,是理工之学山巅上的那颗明珠,没有理工之学为根基,天文之学就不会有大的成就。这东西,不是一个窥天镜就能弥补起来的。”
“之所以出售窥天镜,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窥天镜前期的图纸设计,模具设计,耗费了大量的成本。”
“如今一共才造了两台,分别放置在钟山和汴京。之后那些模具图纸便堆放在工部,再无用处。”
“现在辽国愿意以十万贯巨资采购一台,就大大摊薄了我们制造窥天镜的巨大成本。只要能再拉到一张订单,我朝的窥天镜的前期研发成本就全部赚回来了。”
“而且在满足持续订单的过程中,我们还可以进行继续进行研究和改良,一个大型窥天镜,涉及的零部件极多,辽国要让窥天镜持续运转,以后也少不得需要替换损坏部件。”
“那些部件精密异常,辽人是做不出来的,那就必须找我们继续订购。”
“所以这不但是一个大生意,还是一门长久的生意。”
孙固微微一笑,退回了朝班当中。
薛向其实是挺赞成这项制度的,但是他的经济之能也在大宋数一数二,这时候出列:“应该说宋辽贸易,对两国都是有好处的,但是我认为,对辽国的好处,远大于对大宋的好处。”
“有一点我想不通,纸币的确能够缓解钱荒,给我大宋带来了极大的利益,可为何却要让辽人也得此利器?”
“大辽经济肯定会因此带来一个极大的增长,其国力的增长,如何不会对我大宋形成极大的威胁?”
苏油说道:“经济薛公也是行家,辽国这次有大宋代为印刷二十五万贯‘绢钞’,我大宋,可是要收取手续费的。”
苏厨 第一千一百零三章 讨论
第一千一百零三章讨论
薛向问道:“多少?”
“手续费不高,五个百分点,一万两千五百贯。”
薛向的白眉毛抖了抖:“多少?”
苏油笑了:“薛公不是老抱怨制币厂是三司的负担吗?我建议将事权移交皇宋银行,三司改行监督之权,薛公却也不愿意。”
“有了这一万两千五百贯的手续费,薛公应该满意了吧?”
薛向摆手:“明润别闹,我们现在说的是国计。”
苏油说道:“这二十五万贯的纸钞,的确会让辽国尝到甜头,但是薛公,自古滥发劣钱带来的灾难,还少吗?”
“汉初行半两钱,即十二铢,但刘邦时的荚钱仅有五分,吕后时八铢,文景时四铢,实际重量与币值严重不符。”
“铸币权不归中枢,铜钱大小轻重又不一致,导致币制非常混乱,给私人铸造劣钱造成了可乘之机。”
“当时的人不知道货币的重要性,比如邓通,更是明目张胆的得到了皇帝的许可,可以发行货币。导致国家经济严重混乱。”
“到了王莽时期,因为滥发劣币,物价腾贵,民不聊生,直接导致了新朝崩溃。”
“到了唐代,前期经济状况总的来说是比较好的,但是随着生产复苏,经济发展,货币流通开始出现了一些问题。”
“那就是货币紧缺,流通领域中货币不足,私铸和劣钱重新泛滥。”
“武德四年,才废用五铢并诸杂色钱,只用开元钱。铸币收归中央,严禁私铸。”
“这本来是好事,但是供应明显不足,加上对外用兵和财政支出增加,导致货币更加紧缺,私铸不但没有得到抑制,反而更加盛行。”
“为了整顿劣钱,唐自显庆五年开始,以一比五的比例,用好钱换取劣钱,又出粜米粟,想要搭收劣钱。”
“但是经济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在货币融通量不足的前提下,注定不可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于是唐室又企图采用铸造新钱的办法来整顿。”
“乾封元年铸造了‘乾封泉宝’,钱重比开元钱增加一成,,却要当开元钱十文之用。”
“这本身就是一种虚价劣钱,结果造成旧钱为人们收藏,商贾不通,米帛等物价上涨,只能废除。”
“直到玄宗开元、天宝年间,由于重视农业生产,裁汰冗官,抑制食封,强使僧尼还俗,使百姓负担减轻,生产再次增加,物价开始下跌,私铸才得以稍息。”
“然而好日子不长,到了玄宗后期,皇帝不问政事,生活奢侈,而安史之乱后,军费开支巨大,财政更加困难。”
“朝廷不得已,于乾元元年七月,用第五琦之钱法,铸造‘乾元当十’,‘重轮乾元重宝’。”
“重宝钱重为开元钱的三倍,却要当五十倍的开元钱使用,大钱发行后,引起了物价飞涨,‘米斗价七千文,饿死者相枕于道’。”
“同时盗铸严重,长安城中寺庙的钟及佛像都被熔化铸钱,因犯私铸罪而被处死的,一年当中高达八百多人。”
“当时人称这种虚抬作价的钱,为‘虚钱’。这种货币政策,本身是为了弥补财政亏空,而对百姓进行赤裸裸的掠夺。”
“其结果必然是饮鸩止渴,货币流通陷入完全混乱,给国家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直到代宗年间,刘晏为相,停什一税收制,改进榷法,漕运,常平,盐法,使盐税从每年六十万贯,增长到占国家赋税收入之半。”
“同时紧缩朝政开支,减低京官职田,裁撤冗官,淘汰僧尼,去奢崇俭。到代宗末年,终于让物价渐趋平稳,币值回升。”
“可惜刘晏还没有来得及改革币制,就被杨炎所害。之后唐朝再无优秀的经济之才,没有敏锐地把握到经济形势的变化,而适时调整经济策略。”
“大唐的经济按照政策的惯性继续,结果又导致严重的通货紧缩,各地划地为政,大唐灭亡。”
“到了南朝各代,那更是军阀天下,为了应付连绵不断的征战,各路军阀大造劣钱,达到了历史的巅峰。”
“南朝宋前废帝刘子业,铸二铢,形式精细,官钱每出,人间即模效之,而大小薄厚皆不及也。无轮廓,不磨,易于仿造,如今之剪凿者,故谓之‘耒子钱’。”
“景和元年,沈庆之启通私铸,由是钱货乱败。一千钱长不盈三寸,大小称此,谓之‘鹅眼钱’。”
“鹅眼钱还不是更劣的,劣于鹅眼者,谓之‘环钱’。”
“贯之以缕,入水不沉,随手即碎。市井不复料数,十万钱不盈一掬。斗米一万,商货不行。”
“于是问题就来了,我大宋宝钞,乃是纸制,却有为何能通行天下,毫无阻碍呢?”
“道理其实很简单,这些旧币,其信用就在其本身所含的铜上,一旦钱不足重,那就会成为虚钱。”
“在座的都知道,大宋宝钞,其实类似盐引,其发行的数额,有皇宋银行金库中的贵金属存量为担保。”
“如今三司每年都在计检大宋的经济体量,流通领域规模,货币的存量,流通量。”
“虽然事务繁累,但是却可以对我朝的经济情况,有一个全面细致的掌握,可以控制货币发行规模,使其与国家经济状况相匹配。”
“辽国见到我朝宝钞使用得力,因此想要效仿。但问题是,两国的经济基础,完全不同。”
“辽国产业单一,经济脆弱,没有独立货币,朝政腐败,君主昏聩,北边和东边,鞑靼与女直开始造乱,经济人才匮乏。”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