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厨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二子从周
“等会儿!”赵顼伸手:“你手上那是什么东西,给我看看。”
这是一支金属铅笔,可以上铅笔芯那种,然后还能拉开作为指挥棒,赵顼对苏油说道:“军机处的新花样还真多。”
苏油笑道:“一切都是为了效率。”
赵顼将指挥棒交给郭逵:“继续吧。”
结合着墙上的大地图,诸国之间分明的态势,第一次完美地展现在赵顼的眼前。
就听郭逵说道:“根据机宜司收集的情报和枢密院的历年章奏,三司的统计数据,还有中书的征发记录,军机处通过最新的统计方法,概算出了我大宋的实际兵力。”
“根据少保的意见,我们将这些兵力分为了可战,可训和无效三种。”
苏厨 第一千零六十三章 积极防御
第一千零六十三章积极防御
“可战之军,首先是京师禁军,以上四新军为主,主力五万人。是我大宋最精锐的部队。”
“但是这支部队缺乏实战经验,面对巨大压力的时候表现如何,还有待检验。”
“第二支可战之军,就是西北禁军……”
赵顼跟个小学生一样的举手:“等等,汴京城军力之前合计五十万之多,虽然迭经汰裁,如今三畿尚有五万,四辅二十万,合计不是有三十万吗?”
郭逵尴尬地看了苏油一眼,苏油接口道:“陛下,三畿之兵,根据军机处的预估,其军力不过与西军民间蕃兵,强壮,义勇,弓箭社差不多,算是‘可训’,离‘可战’这一条还差这点距离。”
“而四辅之兵,更多地负责建造城池,道路,河渠的工作,属于后勤兵团。”
“当然也并不是说他们不重要,而是距离我们提出的‘可战’一级,差得太远,只能算是后备兵员。”
赵顼问道:“那你们口中的‘可战’,可敌西夏,辽国的那些军队?”
郭逵终于松了一口气:“按照少保的要求,至少是要能够对上西夏铁鹞子,辽国的宫帐皮室,不显颓势的军队。”
赵顼也松了一口气,早说嘛,我都以为这样的部队大宋压根就不存在呢,如今竟然已经有了五万之多,不错不错。
见赵顼脸色好转,郭逵才继续用指挥棒指挥地图:“第二支可战之军,乃是西北禁军,分出麟府,清涧,渭州,河湟。”
“如今还多了这里,西京感义新军。”
“西军能苦斗,敢牺牲,陕西四路从大范老子范雍开始经营,到今天强兵之名,已经天下皆知。”
“还有西军兵源素质较高,与西夏,青唐诸羌纠缠百年。不管蕃兵,强壮,义勇,弓箭社,都算是不错。”
“陕西诸路中,一家数代都为西军效力,男子活不过三十,一堆寡妇同处而居的景象,比比皆是。”
“但是这支军队也有问题,首先是军纪较差,其次是成分复杂,第三是待遇各别,第四是指挥不一。”
“这几个弱点,其实也是相辅相成的,西军蕃汉交杂,禁军厢军州军义勇交杂,各军来自不同的体系,俸禄完全不相同,比如出于西南的囤安和控鹤,和出自凤翔的乡丁义勇,两者间的待遇相差了二十多倍。”
“因此指挥也有不一,有的是蕃落,归头人指挥;有的是州军,归知州指挥;有的归边将,有的归经略使,有的归转运使。”
“中间欠缺有效统一的指挥体系,来回扯皮拖沓,反应极慢。往往等到决策下来,敌人早已寇略而去了。”
“防区多属于横山,青唐山区,军士惯习山地作战,城池防守。具体在平原上用骑军合战,或者攻城,还得严加训练。”
“不过总算还不错,西军的军力,经过数代人的苦心锤炼后,列在可战之列的,十万有余。”
见赵顼点头,郭逵继续说道:“第三部分,则是河北禁军,不过大宋与辽国已经多年没有战争了,河北禁军素质下降得厉害。”
“加上灾荒,不光军队素质堪忧,就连可以充当军人的丁壮也有缺口。”
“因此河北禁军虽然总数在熙宁三年起就扩定为七万,但是这七万之中堪称能战的……不过雄州一万,大名一万而已。”
“至于其余路府州郡的州军,乡勇,那就更加不堪使用。”
“我大宋军力,大致如此。”
见赵顼的眉头又皱了起来,郭逵赶紧将指挥棒往南一摆:“不过也有可喜之事,大宋在熙宁之前,西南,东南之军,其实乃是最弱的两支。”
“然而到了现在,西南军中的囤安,控鹤,堪称大宋第一敢战可战之军,十数年间,活活从厢军义勇,打成了禁军精锐。”
“而东南的宁海,静海,更是扬威域外,平定数国。”
“不过这些军队的缺点,则是投入太高,军备昂贵。东南更是水师为主,不得用之于西北。”
“人数也不多,西南两支到如今还是六千常驻西南,六千常驻西北;东南的两支更是要掌控万里海疆,扼守槟城、龙牙,威慑南海诸国,保卫海上贸易,任务已经极重。”
分析完大宋的军力分布,战力状况,赵顼悲哀地发现,按照郭逵的推算,大宋要在现在这样的情况下,继续保证对外战争的胜利,几乎没有什么可能。
连防守都捉襟见肘,还怎么进取?
苏油拱手道:“陛下,庖厨之良者,不在于手里有多少食材可供使用,而在于用仅有的食材,做出美味的菜肴。”
“我们大宋虽然不完美,但是敌人同样也不完美,请耐心听郭都统说完。”
郭逵赶紧说道:“陛下,如今南方已然相对平定,大宋南洋水师,能够直接防卫交趾,日南沿海,半岛上以海云岭为界,其东尽入我国。”
“海云岭层林叠嶂,无路通行,少数的几个隘口,如今都在我军手里。”
“九龙江口的南海郡,能够控制整个暹罗大湾,而槟城半岛南部我大宋扼控海峡的几个港口,更是得天独厚。”
“陛下你看,从龙牙港出发,沿海峡内线朝西北,过了槟城,再向前就是达麻。”
“达麻往西北全是森林,陆路不通,必须折向东北,通过一个名叫沙庭的山谷,才能进入陆路上暹人控制地区。”
如今距离兰甘亨成立历史上第一个暹罗地区政权素可泰王朝,还有两百多年,现在的达麻和沙庭,就是两个小小的原始聚落。
只要控制住这两个地方,整个龙牙半岛就尽数落入大宋之手,天生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地,大宋自然老实不客气地拿下,然后将之建成达麻港和沙庭隘。
果然就听郭逵说道:“沙庭隘周围,锡矿丰富,另外还有两种对改良钢性极为重要的军事矿藏——锰,钨。此天赐之地,我大宋自然要拿下。”
钨是四通矿业和天师府合作的成果结晶,其神奇之处就在于,到现在为止,还无人将之做出纯金属态熔炼成品。
也就是说,四通矿业虽然已经将这种金属投入到了应用当中,却没有一个人见过钨丝,钨条。
因为这种金属的熔点极高,目前大宋没有一个炉子能达到那么高的炉温。
但是这种金属已经被小天师发现了它的存在,不过得到的是钨氧化体——用钨矿与纯碱共熔后加酸,可以得到一种不溶于水,溶于碱,微溶于酸的黄色粉末——三氧化钨。
这就已经够了,三氧化钨粉末经过煅烧还原,能够得到碳化钨粉。很快这东西就被人发现了能够改善钢材性能的属性,一种区别于二林切削钢的新式钢材——钨钢,开始在大宋的高端机床上投入使用。
小天师将这种金属取名为“钨”,不是因为它的颜色,而是取“子虚乌有”之意——谁都知道它的存在,也能够通过它改善钢材的性能,得到超级坚硬的钨钢,可你最多只能得到钨粉和碳化钨粉,就是提炼不出纯金属的钨条钨锭来。
不管怎么说,有了周围几个大矿,赵顼对拿下这两处小村庄,安排移民和士兵加以建设,将之纳入大宋领土,一点压力都没有。
天予不取,反受其咎!
控制这两处地方,不但给大宋带来大量的财富,还彻底断绝了龙牙半岛上从陆路过来的威胁。
至于海上,大宋南洋水师还没有任何对手。
接着郭逵将指挥棒往北面一指:“加上大理一向恭顺,因此大宋西南,东南,如今已然安定。”
“祸患主要还是西夏,是我们如今急需解决的战略目标。”
“西夏,物产不丰,人口不多,地域也不开广。”
“但是它对大宋的地区安全威胁实在太大。”
“如果被西夏击破泾原,鄜延,我们将失去关中之地,进而被威胁郑州,开封。”
“如果被西夏击破麟府,就能威胁我太原,进而进逼开封。”
“这就是我朝在战略上的巨大劣势——我们进取艰难不说,而一旦要地被破,面临的就是大片大片失地的危险。”
“要破掉这个不利局面,少保提供了一个宝贵的思路,那就是——积极防御战略。”
苏厨 第一千零六十四章 比烂的世界
第一千零六十四章比烂的世界
赵顼问道:“何谓积极防御?”
郭逵说道:“少保在任陕西路经略安抚使的时候,就用过一次,其实就是主动出击,打击敌人的集结部,决战于敌国境内,破坏其后勤,杀伤其军卒,收虏其士众,使其难以形成对我方的短期威胁,以战术进攻为手段,达到战略防御的目的。”
“如今我大宋向西攻取了河湟,解除了西夏借道青唐的威胁,正面控制了横山地利,荡平了萧关,分化了天都山,已经取得了战略上的优势。”
“东路麟府三州,如今羊毛产业利润丰厚,蕃落忠诚度大大提高,控制更加有力。军备较十年前,已然取得突飞猛进的进步,张亢当年修建的大部分寨堡,已然升级为水泥棱堡,防卫能力更加强悍。”
“在对夏局面中,我们已经形成了从西向东三面威胁西夏的态势。”
“尤其是活跃的中路,种谔姚兕王文郁等将领,时常突入西夏境内骚扰部落,焚烧牧草,极大地削弱了夏人在河套地区的后勤力量。”
“但是也要看到,如果要完成平灭西夏的战略目标,我们要走的路还很远。”
“西夏人已经倾举国之力,重建了铁鹞子,而且将之扩大到了五千人。”
“士马皆具冷锻钢甲,刀枪难入,自成军以来未尝一败,很快就安定了青唐边境,消灭了沙洲叛蕃。”
“然后折向东北,在兀喇海大败鞑靼和回鹘联军,彻底控制了兀喇海周边,获得了水草之地。”
“之后修整了两月,携裹在兀喇海投降的鞑靼回鹘部落,突然出现在乌梁素海,打垮了辽国的河清,金肃二军,声威大震。”
“不过之后梁太后却又向辽皇纳表,释放了俘虏,撤回了军队。”
“铁鹞子在一年时间当中,转徙了三千多里,几乎征讨了大半个西夏,表现出了极为强大的机动能力,作战能力,一举震慑了其国中的反对梁氏的各方力量。”
赵顼听得心神激荡,这尼玛要是我大宋的军队多好:“知道他们的指挥者是谁吗?”
童贯说道:“根据西夏传回的天字号谍报,此次西夏铁鹞子大征的统军,乃是西夏名将,佥书枢密院事,御帐行营都招讨梁永能;而其副手,乃是大宋叛臣,西夏枢密副使,积石军节度使……家梁。”
说完对赵顼建议:“陛下,之前铁鹞子重建,就是这个家梁在主事,他还有一个身份与臣相当,枢密院知机密事,执掌西夏各地机宜。”
“这次铁鹞子大征,所过皆克,毫无阻滞,那些敌对蕃落几乎没有奔逃的机会,这根本不符合蕃人游牧之性。”
“兀喇海之捷,鞑靼和回鹘部落乃是被突然包围,迫降大部,这是被事先就摸清了部署。”
“这些情报,肯定是西夏枢密院机宜司获取的,这个家梁就是西夏枢密院知机密事!”
“此人对我大宋的威胁,远胜铁鹞子十倍,臣请派遣间谍,施行刺杀!”
这尼玛……
赵顼似笑非笑地看着苏油:“明润,你怎么说?”
“刺杀!当然杀了才好!”
咦?!
幸好苏油紧跟躬身道:“陛下,要是真能刺杀,家梁都已经死了一百次了。”
你吓我一大跳!
苏油接着说道:“曹沫劫桓公,要离刺庆忌,古今行刺杀之事,自春秋之后,成功的就不多了。”
“直到唐代首尾之期,胡风任侠,律禁松弛,朝纲紊乱之时,刺客方才盛行。”
“宪宗朝时,所谓‘奸人遍四海,刺客满京师’。”
“然能成功者,不过尔尔。”
“夏人习惯蕃落群居,风俗殊异,家梁如今乃是西夏大部落图干族之首,又是铁鹞子的创建者,身边精骑万千,拱卫森严。”
“想要他人头的,除了青唐董毡,天都山李文钊,大宋西军,尚有西夏境内嵬名之族,景洵余党,谅祚旧臣,可是有谁成功过吗?”
“就我所知道的,光我大宋,前后便有王韶,种谔,高遵裕,王厚,李庸,曾经对他实施过刺杀计划,结果全都是送人头。”
这些是真的,即便那些被派出去的人,都是怀着一腔悲愤为国锄奸的高尚目的去的,压根不知道自己要刺杀的,是大宋最大的密谍。
王韶和王厚是故意做戏,其他人是真气。
但是不管真假,在事先知道消息的巢谷那里,全都输了。
这无疑也增加了梁太后对家梁先生的看重,道理很简单——敌人都如此锲而不舍,说明家梁做的事情,戳到他们的痛处了。
“此人奸诈无比,知道自己仇家满地,又是叛国大逆,还是西夏掌机密事,处事非常小心谨慎。”
“如今铁鹞子大成,战绩又如此辉煌,家梁算是真正入了梁太后的眼,保护得更加严密。”
“先不说刺杀能否成功,即便就算是刺杀了他,对于西夏的军力,并没有减损,相反的,每一次刺杀行动后遭到的反扑,都会导致我谍报网在西夏遭遇一次重创。”
“谍报的重要性自是不用多说,臣以为,与其浪费宝贵资源在刺杀之事上,还不如多搜集情报来得划算。”
“童都卫,须知你是掌军机处机宜厅事。机宜厅的首要任务,是搜集西夏的军事,政治和经济情报,帮助国家了解西夏实力,军事部署,军力异动,为大战略服务。”
“相较于情报收集,刺杀敌方将领只是机宜司微不足道的事务。”
“当然不是不行,在不损失我方谍报人员的情况下,可以试试。不过不要抱太大的希望,也不要过于执着在那方面。”
“不高明的刺杀,甚至都不如挑拨利用敌方矛盾,让他们自己动手来得有效。”
几位老将都是点头,的确,西军这几位将领,全都用过这招,而且因为西夏人内部也是矛盾重重,这一招还经常奏效。
见童贯平静了下来,苏油才对他鼓励性地点点头,让后让郭逵继续说下去。
于是郭逵才继续说道:“要取西夏,以大宋如今的局面,虽然艰难,然而并不是没有机会。”
赵顼顿时振奋,说了一大堆的困难,最后竟然还有机会?这是……大家比烂,大宋没有拿到第一名?
郭逵开始了分析:“西夏自从一败渭州,二败萧关之后,如今国力已然大损。”
“一战渭州,我军打掉了西夏最精锐的铁鹞子,谅祚仅以身免,损失精锐人马不下十万。”
“二战萧关,西夏人丢失了天都山天险,横山尽入我手,河套被洗劫,如今还被持续骚扰,使其国势如江河日下。”
“然党项羌的坚韧,可以说从李继迁时就闻名天下,大败之后,依旧倾举国数年之力,重建了铁鹞子,堪称穷兵黩武。”
“而其威力,我们如今也见着了,完全可以称为关系西夏安危的决定性力量。”
“不过敌国军力虽然依然强盛,但是民生凋敝,带来的是国中诸势力矛盾重重,非常混乱。”
赵顼心里对自己的推断正确很满意,果然……还是要比烂。
就听郭逵说道:“要取西夏,首先要西夏可取。”
“李秉常亲理朝政已经两年,但实权仍操在梁太后与梁乙埋手中,而且丝毫没有还政的迹象,这导致西夏忠于嵬名的诸族非常不满,外戚与王党的矛盾,已经达到了顶峰。”
“谅祚当年巩固权位的手段,一是战争,二是推行汉制,启用大量反对前朝官员权贵的新人,达到了控制朝堂的目的。”
“而谅祚死后,梁太后巩固权位的手段,与之并无差别。”
“一还是战争,二则是启用大量在谅祚时期被打压的旧臣和新兴军事部落,以恢复夏制为口号,拉拢一批人附庸在外戚旗下,达到控制朝堂的目的。”
“到了秉常这里,虽然无法控制军权,但是有无数嵬名部落忠于王室,同时他也十分喜好儒家文化。于是向被西夏俘虏的文士们请教和学习我朝礼仪制度,又准备在西夏‘复行汉礼’,废除‘蕃仪’,说到底,还是为了权位。”
“这个局面,我们大可以加以利用,毕竟秉常才是西夏名义上的君主,而且已经亲政。”
“我朝应当派出使臣,送其礼仪典章,表示鼓励,暗示大宋将予以支持,以挑动和激化西夏矛盾,使其发生变乱。”
苏厨 第一千零六十五章 论党争
第一千零六十五章论党争
赵顼调头问苏油:“这是你想出来的主意吧?”
苏油没有正面回答:“‘复行汉礼’,这是秉常亲政两年之后,准备发出的第一个声音,而且很明显,就是对母党外戚的挑战。”
“而其母党势力,必然会加以制止。”
“既然我们的战略目标是平灭西夏,那么敌国这样的局面,我们当然要加以利用。”
“而且鼓励西夏兴行宋制,本来也符合大宋的战略。秉常想借力大宋,我们也不妨顺水推舟。”
“但是陛下,臣还想说另一件事。”
“唐太宗说,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同样的,他国之镜,亦可谓‘借鉴’。”
“党争,对一个国家的伤害是非常巨大的。”
“而党争对西夏的为害,可能比大宋更烈。”
“因为那是一个以军事立国的国家,党争一旦爆发,很可能就是内战。”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我朝自仁宗朝起,也有党争的苗头,臣也希望陛下警惕。”
“刘学士,欧阳学士,司马学士,前后三篇《朋党论》,起肇于柳河东《憎王孙》,以君子小人分群臣,其后树党交攻,然臣以为,皆不可取。”
“理学的观点认为,人,其实就是矛盾的结合体,君子小人之斗争,始终伴随一个人内心的一生。”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又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究其意旨,分明是说君子的道德品质,是用来要求自己的,而不是用来要求别人的。同样,不能拿自己对自己的要求,硬性的去要求别人。”
“你可以以身作则,可以引导教诲,但是不能强行要求。”
“管仲未起之时,贪财无孝,独鲍叔牙知之。相齐之后,起女闾,用财术,筑三归,树塞门。是故子曰:‘管仲之器小哉!’而刘勰论其‘窃孝’。”
“从这些上看,管仲无论如何,不可称为君子。”
“然孔子也说:‘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刘勰也说:‘盖人禀五材,修短殊用,自非上哲,难以求备。’”
“诸葛亮鞠躬尽瘁,卒完臣节,为后世楷模,却每以管仲自比。”
“柳宗元、刘禹锡,高才绝学,声名众望,却陷于叔文之党,未足以为唐名臣。”
“一人之内,尽有君子小人之性,而一党之中,难道不是君子小人共存?”
“时人多举君实公为一党,介甫公为一党,然他们谁不是君子?”
“是故君子内求,不为外扰。君子固然要亲近,小人却也不是不能合作,才是正理。”
“君子也是人,小人也是人。小人喜事功,陛下则以事功命之;君子重名节,陛下则以名节约之。庶几人尽其用,野无余遗。”
“以朝中诸事论,礼院,翰林,吏部,大理,三司,需清廉高洁之臣,陛下当命君子任之。”
“而如工部,户部,兵部,需细较锱铢,擅作诡道,坦诚君子,反而不适合。”
“陛下当约束朝中以道德品行,君子小人相攻讦的乱象,方使君子小人,各适其位,而皆有用于国。”
“所谓‘德义未明于朝者,则不可加于尊位;功力未见于国者,则不可授以重禄;临事不信于民者,则不可使任大官。’”
“君子无事功,亦不见赏;小人不乱法,亦不见弃。则可使介于君子小人之间的绝大多数,有章可依,有理可循,有事可做,有功可立,有位可进。”
“他们才不至于担心被贴上这样那样的标签,不用担心被莫名其妙的罪名胡乱打击。才能实心任事,不至于首鼠两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这样才是治道之正,否则不管对谁,都不公平。”
赵顼点头:“明润将今日这番议论,拟进一篇条陈,容我细读。”
苏油躬身道:“是,说到西夏帝后党争,臣多嘴了两句,请郭都统继续为陛下解说。”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