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厨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二子从周
吕惠卿傻眼了:“可是……可是如今防守有余,进取不足,非战之时呀。”
“吕公,紧锣密鼓,所为者何?”
“以入内副都知王中立、东上合门使狄咨、通事舍人高公纪为三部提举官。其余发给一年俸禄,转入建设兵团,打造诸路交通,城防。”
“五月,裁减开封府界厢军,教大保长充教头,点选三部,分立中牟,中牟,尉氏,东明。”
“四月,幸金明池,观水嬉,宴射琼林苑,大阅上四军。”
“三月,徐禧发遣渭州。月末,复置熙州狄道县。”
“虽为大名府路安抚司所止,但朝廷紧跟着下敕,以环庆路正兵、汉、蕃弓箭手、qiáng人联为八将。”
“二月,朝廷差官制造澶州浮梁、火叉,其为防患不为不预。又恐万一寇至,以火筏、火船随流而下,顺风火炽,别造战船二十艘,以攻其后,于澶州置黄河巡检一员,择河清兵五百,以捕黄河盗贼为名,习水战,以备不虞。这是暗防辽国”
“同月,御景福殿库,检点金帛,封桩五十二库已完。”
“今年元月,命熙河路州军亦依此例。”
“十二月,命五路广备十一作工匠,均付五路准备差使,及指教施用,三年一替。”
“元丰元年十月,命五路州军壮城兵,遇无修城池楼橹功料,即令安抚司以十分为率,三分令习炮,馀并习挂搭、拒守器械。”
苏油说道:“朝廷的态度,从朝廷最近的tiáo令便可见端倪。”
吕惠卿讶然:“进取?青唐,横山都尚未完全控制,我们与西夏,最多尚在对峙,陛下是准备从哪路进取?”
苏油苦笑着摇头:“吕公啊吕公,你太小瞧了陛下的进取之心了。”
“步骑混处,在城周百里活动,相互呼应,如臂使指,不是更可保陕西固若金汤?”
吕惠卿提出异议:“明润,须知这已经是最好的一个方案了。如今陕西诸堡串联,五千人负责一区,即便攻取乏力,然自保足可无虞。这也是好水川之后,大宋总结的经验和教训,范文正公大力推行的办法。”
“面对这样的能力,我们还用这个交换,请问能够划算吗?宋军辛辛苦苦培植起来的骑军,一朝被困死在步军身边,还有和优势可言?这不是又回到了好水川之前?”
“西夏军士,本以骑战为主,当年李元昊一日之间,转征百里,接敌三场,三克宋军,堪称天下至qiáng。”
“但是放到陕西,情形可能就不然了。”
“细加分析我们就会发现,如果是应对南海四郡,我们的对手基本都是步军这种情况,那么如狄枢密克胜侬智高那般,步军守阵,待双方僵持之时骑军突出,这个交换,当然是非常划算的。狄枢密当时也真是因此而获得归仁铺大捷。”
“那么请问,为了提升将领的统御能力,而牺牲掉骑军的机动性,一得一失已是注定,那这个交换,真的划算吗?”
“所以五事之前那句话,比五事还要重要——‘校之以计,而索其情。’”
苏油笑道:“吕公说的是,然凡事最怕追究不细,只认经史文字为圭臬。”
“前三者,人力或不达,其后首重,便是将与法,如何不对?”
吕惠卿说道:“一项变革,必然又得有失。然《孙子》开篇有云: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步军的行动能力,并没有因此获得任何的提升,而骑军现在却要兼顾步军行动,这不是活活将骑军的行动能力给废掉了?”
“但是吕公想过吗?这五千人里,蕃汉交杂,步骑交杂,缺乏协同训练。”
苏油说道:“你们的办法,的确加qiáng了将领的统御力,至少五千人在一个号令之下行动,减少传令环节,加快反应速度,算是一个大进步。”
苏油是经历过与西夏战争的人,他的话吕惠卿无路如何都不敢轻视,问道:“敢闻高论。”
“你和徐禧的奏章我也看了,多兵种协同,有一个死结你们都没有解开,解不开这个结,就无法解决西疆的问题。”
“决定一场战争的胜利的,往往不是木桶上最长的那块板子,而是最短的那块板子。”
“文官按理边事,多喜欢站在战略高度考虑,通观全局,周衡利弊,这本身是优势。但是并不意味着只管战略得当,就一定能够获胜。”
“徐禧布衣出身,骤进高位,陛下以为‘为国不计身’就可取,还认为其能力极qiáng,在我看来,还是犯了‘进人太锐’的老毛病。”
“将徐禧放到夔州,荆南,甚至与吕公你互换任所,来南海也可以,在外在压力不那么紧张,又有军务的地区锻炼一段时间,再观察观察才是妥当。”
“其实朝廷该留你在泾原,tiáo王子纯回陕西协助,一文一武,制衡五路。”
“我们吃轻敌西夏的亏,还吃得少吗?将这样的人放到西边措置军事,不能不说是巨大的失误。”
“徐禧这人我不了解,但是就他的履历和章奏来看,能说出西夏不足平这样的话,足见其对西夏根本不了解。”
“十年时间,利用蕃人的走私通道,不但摸清了各部落之间的纠葛,关系,甚至西军的派系,将领性格,兵力qiáng弱,仓储,产出,生计,地理气候,内外敌我,军情民生,无所不包,无所不明,之后才向朝廷献上了《平戎策》。”
苏油摇头:“王子纯考上进士后十年不任,沉下心研究边事,在陕西青唐游历十年,深入各部落,甚至伪装成商人首领,随商队到过夏国。”
吕惠卿说道:“明润是否对他有成见?徐禧也是王韶一类的人物。”
“但是吕公啊,徐禧,真的是合适人选?我怕他不但不能成功,最后反而会拖累到你啊。”
“吕公你的能力,我是非常信任的,哪怕是一时生疏也没关系,架不住你的学习能力太qiáng。”
苏油用公筷给吕惠卿夹了一块鱼脍:“军队合成这个科目,其实我是一直赞同的,但是这个,的确需要专业人士来完成。”
对苏油不计前嫌的“政治素养”,吕惠卿也是不得不佩服,终于对苏油拱手道:“明润,对我陕西的举措,有什么看法?”
飞鱼号上的宴席是jīng致的,两人边喝边聊,渐渐的,吕惠卿对南海四路的施政关要已然成竹在xiōng。
对于这些,苏油其实是乐见其成的。现在的南海遍地都是机会,吕家人要发财法子多的是,也不用再用占地那种容易引起御史弹劾的方案了。
南海的利益不少,吕家都能干出在两浙路占地的事情,相信完全能够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这片沸腾的商海里来。
以吕惠卿的人品,个人排第一,国家排第二,但是他有一个底线,就是在个人没什么指望的时候,或者满足了个人需要之后,这人也不会破罐子破摔或者耽于安乐,而是会让国家顺理成章地成为第一顺位。
政治,就是这个世界上最肮脏的东西,没有永远的朋友,更没有永远的敌人。
这是一个动脉血和静脉血的交换器官,是大宋机体生机活力的重要来源,不能以蛮荒来看待。
苏油也有些无语:“如今两浙路,蜀中,陕西在大培骡马,然于今新种良马健骡,不过两万,且牙口生嫩,还需要三到四年,方可使役。”
“我的本意,是在三四年后,将它们充实到陕西,再编训汉军,实现军队的整体骡马化后,将步军的速度提上来之后,再行吕公之策,那便便水到渠成了。”
“如今看来,怕是会有麻烦。呵呵呵,要是西疆有小战事还好,如果是大战,我怕徐禧这未经实务,眼高过顶之人,会给大宋带来一场灾难。”
苏厨 第九百四十二章 启程
第九百四十二章启程
吕惠卿有些焦急,真要如苏油所言,就算国家排第二,自己怕也会被徐禧连累惨,不由得问道“如此我上书朝廷,言陕西局面需当持重,如何?”
苏油想了想“可别,吕公你离开陕西的原因,不就是因为有徐禧在那里吗?如今还要上书言陕西事,那就是继续给御史们送弹劾的借口。”
“还是等我进京之后,慢慢找陛下言说吧……”
说到这里,两人的话题才从边事转向朝堂,吕惠卿说道“元绛去职,空出了参政的位置,吴充怕是也待不住了,陛下选这个时候让明润入朝,想来便是将位置腾出来,让王禹玉和明润你处之。”
苏油不敢这么认为“一切还看陛下的意思,我无所谓,哪里都去得。”
吕惠卿有些羡慕“放心,明润此番入朝,乃是水到渠成,外路十八年的积淀,深厚非比寻常。”
“王相公养望二十五年,所任不过州府,而明润你虽然年头比王相公少了七年,但是功绩却是更加丰隆。”
“立德,立功,立言,可谓是千秋大业,虽久不废。”
苏油看着海面叹气“有什么用,如今只是刚刚建立起了了经济的良性运转……得等到西夏和燕云到手,我华夏才算勉qiáng恢复生存空间的基本盘面。”
说完对吕惠卿道“因此南海才是至重,一年经营,所得千万,乃是大宋他年一整年的盈余。”
“且远在南边,没有qiáng横的势力制衡,可以大力发展。”
“有了这个聚宝盆,就算在崛起的道路上再有一时的波折,大宋也不怕了,敢说一句‘输得起’。”
四路转运,还都是草创,事务交接肯定是繁多的。
光是介绍官员,势力,纷繁芜杂的外交和内政,就够两人忙活好几天。
还有海贸,军事,圩田,港口,移民,情报,学校,医院,宗教,城市建设……
光光宗教都让吕惠卿头大,比内地还多了婆罗教和回回教,此外还有本土佛教,中土佛教,以及新来的天师道教。
还有各种各样的人,中土人,交趾人,占人,昆仑人,疍人,以及几十个国家的外来人口……
还有相对独立的财政和金融,比大宋还多了金币和银币,而同时大宋的宝钞和大商号间的汇票,支票,本票,也在流通……
还有到处分布的大型的工矿企业,珠宝加工业,金属加工业……
黄金产量占全国一半,银四分之一,铁三分之一,铜五分之一,锡三分之二,糖三分之二,香料十分之九,名木五分之三……
每年大宋三分之二的航海大商船会经过这里,然后还有差不多同等数量的蕃商海船也会来这里聚集……
因为粮食高产,四路人口,包括原交趾,占城,真腊一部,加上龙牙港到槟城的半个海峡,以及后期一名,竟然竟然多达千万。
面积总计四十多万平方公里,是两浙路,福建路和广南东路三路面积的总和。
因为地处偏远,为了鼓励来此履任的官员,俸禄不但足额发放,还全部加了一阶,吕惠卿看过了账簿才知道为啥没有一个选官闹着要回去,全特娘的在闷声发大财,又拿面子又拿里子!
放逐边荒的怨气,被家中妻儿脸上的喜气都冲淡了很多,鬼知道南海原来已经被苏油整治成了这样!
哪里还需要借钱买地,凭自己参政出外,转运四路的官职,一年五百多贯的足额俸禄,就已经能够本让吕惠卿谋划诸多产业了。
而且这里离福建很近,对吕惠卿的好处,比对苏油还多。
因此虽然苏油告诉他新州才是今后海贸的重点,但是吕惠卿还是选择了呆在交州治所。
明面上是尊奉朝廷之命,实际上,嘿嘿嘿,新州连接的是两浙路和龙牙港,而交州,才是方便连接福建的重要城市。
蕴州城的别墅多少钱一栋来着?先买一栋简装的占着,然后在慢慢的收孝敬装修,美滋滋……
和吕惠卿交接工作花了很多的时间,苏油也来不及回交州与众人告别了,只给吕惠卿引见了邹时阑,沈括,给李道成和王韶,李舜举留了书信,便从新州启程。
其实这样也好,免得被交趾百姓挽留,又扯出一大通的麻烦。
一路同行的,还有张散和赵宗佑的两支船队,身边则带了平正盛和程岳。
还有未来的大医唐慎微。
这次航行将是苏油最长一次航海,时间整整长达一个整月。
苏油对航海的重视是不言而喻的,舰队的航海令制,这一年多来又发生了不少的改变,苏油待在船队的旗舰乳狮号上,充实得很。
跟张散学习舰队指挥,帮通信官学习旗语,跟大副学习测量计算航程,描绘航海图,翻阅航海日志……
要不就是练习炮兵cào典,火炮保养,跟着水手打扫甲板,学习绑各种各样的水手结……
或者更赵宗佑一起研究星图,整理标本,物产,还有素描速写和笔记资料。
赵宗佑这次还带了两个土人,一个是高大威猛的明组岛黑人,身高有两米,据说是酋长的儿子,将一身月白sè的宋人丝袍穿成了过膝裙,只会简单的宋语,一见到苏油就露出大白牙呵呵傻笑。
这娃是赵宗佑的忠狗,腰间的长弯刀一看就是天方天烽铁打造的jīng品货sè,看来是张散送给节度使的礼品,节度使给他用上了。
还有一个是矮胖的土人,肤sè与宋人相似,不过更加偏红,鼻孔穿着鸸鹋骨磨制的尖刺,身上点着刺青的点子,最擅长用梭镖投鱼。
听赵宗佑说这个土人是他在海上捡的,当时他趴在一艘翻覆的独木舟上,眼看就快要晒死了。
觉得他是个幸运儿,赵宗佑给他取名叫赵幸,而高大的黑人,赵宗佑觉得威武如蚩尤,则取名叫赵蚩。
苏油觉得除了肤sè有些不对,这就是当年自己跟班范龙山和田守忠的翻版。
各有各的玩法,石薇和唐慎微喜欢探讨医术,平正盛和程岳时常比武,还跑去飞鱼号上练习cào舟,一个月时间里边,倒是颇不寂寞。
……
西夏,兴庆府。
皇帝秉常,今年已经十八岁,亲政已经两年。
但是他感觉如同生活在一个牢笼之中,自己的母亲,是梁家人,自己的国相,是梁家人,甚至自己的皇后,还是梁家人。
这个国家,不是自己的,而是梁家人的。
国相叔父那骄横狂妄的嘴脸,表兄的无能贪鄙,母亲的严酷yín荡,让本就正值叛逆期的少年痛恨非常,而表面上又不得不恭恭敬敬。
祖辈,父辈,与宋国战斗了一辈子,以武立国,却几乎全都不得善终。
秉常自yòu得名士高僧教诲,对宋国的繁华倾慕非常,对佛理也颇为jīng通,就跟现在的西夏jīng英们一样,对西夏的将来有了一些自己的思考。
父亲死得早,在他的心里,父亲是伟大的,一生都在战斗,但是只要有时间,他就喜欢带着自己骑马,打猎,把自己放在鞍前,放声的大笑。
兀卒,长生天之子,父亲骑着照夜白从天都山千里奔回给自己过生日,照夜白以“跨灶”的速度从绿洲将奔驰而来,背后的青天一片湛蓝,地上的草原一片葱绿,天地间一匹白马由远而近的场景,是秉常一辈子刻骨铭心的记忆。
。
苏厨 第九百四十四章 李清
第九百四十四章李清
自己身边的读书人也很多,这番道理愣是让以往自诩学富五车的那些人挑不出毛病来。
而自己也是第一次知道,这个家梁是多么的不简单,听闻还曾经和益西威舍在眉山学宫同学过,果然了不起。
被自己的敌人集团的人在己方最擅长的领域击败,秉常不但没有生气,反而对家梁更加欣赏。
这就是真正人才的标准,理论和实干都是出类拔萃,环顾自己身周,只有一个李清,可以与之相匹。
李清和家梁差不多,饱读诗书,人却非常务实,自己身边的人多有卖弄文才显摆自己的坏毛病,而李清没有。
正想到这里,内侍来报“陛下,李清殿外候旨。”
“宣。”秉常收拾起心情,准备接待自己最看重的臣子。
李清三十多岁,祖籍乃是秦凤路的汉人,后家族迁移到了鸣沙,成为了西夏人,历代皆有出仕西夏的族人。
少年随叔父游历行商,远去过大秦,大宋,辽国。
辽国的情形,让年轻的李清深有触动,这是一个与西夏差不多,以游牧立业的国家。然自澶渊之盟后,辽国与大宋,不闻兵革八十年,经济民生,取得了极大的发展。
那西夏为何就不行?
见小李清雄心勃勃,叔父就跟他开玩笑,问道如果你是西夏宰相,那当如何?
当年的小李清也不惭愧,说道“兴文教,厚民生,通商路,足兵足食。联结青唐,横山,辽国,与宋争河套全境。”
“掩有河套,祁连,贺兰,昆仑,黑山,瀚海,于此中厚养二十年,天下不足平也。”
叔父大惊,认为李清骨相清奇,乃人中龙凤,于是着意培养,开始为其聘请名士,大儒,文韬武略,弓马枪剑,无所不学。
待到三十出头,李清已经成为沙洲名将,秉常亲政后,将之tiáo回兴庆府,充任王室侍讲,日亲日近,成为秉常的智囊和联络控制外朝的重要人物。
李清即便在军中统帅之时,也常做文士装扮,现在进来,依然是一身儒衫,俊朗非常,尤其是一双眸子,灵动有神,是西夏著名的美男子。
李清来到殿内,躬身施礼“臣李清,参见陛下。”
秉常摆手“李卿,说过多次,不要如此拘束。”
李清躬身道“礼序尊卑,不可废也。”
秉常不禁摇头“朝中一个家梁,一个你,还知道在我面前守礼,其余诸臣,哪里还将我放在眼里?”
李清低声道“陛下,这些言语说出来除了宣泄一口闷气,并无任何益处,今后还请慎言。”
秉常不悦道“难道朕贵为天子,一句抱怨都说不得?”
李清毫不退让“天子进退喜怒,自有法度,何况……现在正是关键时候。”
秉常问道“改制之事,可是已然准备完毕?”
“正是,”李清说道“接下里尚有数月,陛下可以习练礼仪,制作冠裳,在正旦大朝会上宣布恢复汉制!”
“好!辛苦爱卿了。”秉常大喜“朝中大臣,联络得如何了?”
李清说道“如今愿意复行汉制的,除了嵬名家的旧族亲党,尚有与青唐,横山,河湟,泾渭相接的诸州诸路。”
“那些人早就习惯了与汉人接触,也有不少早就在穿汉服,说汉话,习农耕,与宋人通商,复行汉制对他们来说,本就是轻而易举之事。”
说完低声对秉常说道“还要启禀陛下一条大好消息,控制青唐横山和盐夏韦兰四州宋货的大豪商唐四郎,我们也接上头了!”
“真的?!”秉常喜动颜sè“他如何说?”
李清说道“唐四郎说如今西夏梁氏势大,他和梁家人的生意做得很大。”
“不过从商贾的利益来说,梁家是重要客户,而陛下,也是潜在客户。”
“他可以答应陛下,动用自己的关系,为陛下建立一条与大宋沟通的通道,不过具体事宜他不参与,只负责转达双方意图。”
“九经,佛经,这些都没有问题,不过那什么理工之学,不是大行的显学,他可以搞到算术初步,物理初步,化学初步有些难,至于《金融论》,却是听都没用听说过,估计即便在汴京城,也不好找。”
秉常问道“那军器呢?”
“唐四郎说军器是严禁。”李清苦笑道“不过他有渠道从二林部那里弄到一些长刀,不过鹤胫弩就别想了,钱赚得再多也没用,得有脑袋花才行,除非……”
“除非什么?”
“除非,付出足够多的代价,得到大宋政府和皇帝的首肯。”
“多大的代价?”
“唐四郎说了,要从二林走私军器,必须经过岷州,知通远军,岷州刺史高遵裕,乃是宋国皇帝的国舅。”
“宋国皇帝派高遵裕领军,目的就是让国舅立功,升节度,做使相,成为自己控制朝堂的力量。”
“如果西夏能够联络高国舅,将曲野河南之地归还宋朝,让高国舅领此大功,别说二林长刀,鹤胫弩,甚至……震天雷都好说。”
“真的?!”秉常猛然站起来,在殿内来回踱步“要是能得到震天雷,大事足定。”
李清说道“曲野河本为两国界河,双方有约,官私不得耕种。”
“因为土地肥沃,水草丰美,宋民自仁宗之朝,便有盗耕者,甚至有州官将之作为职田。”
“梁丞相秉政之后,与宋朝提出交涉,宋朝州府讼至转运司,转运司则根据条约,严格了禁令。”
“其后梁氏族人侵地日烈,曲野河南北闲田,尽皆落入梁氏之手,成为他们的重要财源。”
秉常幽幽地说道“也就是说,我们再将河南地归还,除了能得到大宋的大力支持,安定边境,还能打击梁氏,是吧?”
李清赶紧躬身“陛下,此事断不可行,国内阻力毕竟很大,梁氏也不会同意的。”
秉常急了“那就赶紧想办法啊……”
李清拱手道“此事需要做得巧妙,不能如此鲁莽行事。”
“好在臣已然与宋国联系上了,待臣先将这个意思转达给宋朝,看看他们的反应再说。”
“如果能够由宋朝高国舅发起提议,与大夏重申国界,然后在谈判中,曲野河南必将成为争议重点,到时候再顺水推舟,梁氏想要拒绝,也来不及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