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苏厨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二子从周
这是一串念珠,是利用刚刚发现的二林部一种红sè的玛瑙磨制出来的。
其实就是后世的南红,其中最珍贵的一种,sè如柿子,与珊瑚有些相似,不过质地比南海珊瑚细密,颇受如今宗教界人士的喜爱。
真腊虽然从周边国家能买到很多宝石,但是这个可真见不着。
范师哲不禁大喜,躬身合适道“没有想到少保大人还留意着小僧,真是生受了。”
苏油说道“此次前去朝贡陛见,收获更大吧?”
范师哲笑得很真实“多亏少保言说,整理了真腊地图户籍,陛下认为真腊也是大藩,赏赐和其余使节不同。”
如今大宋对南海诸国的局势掌握得更加清晰,关于各国力量的qiáng弱,疆域的大小都已经了如指掌。
对于三佛齐,渤泥,蒲甘,真腊这几个较大的国家,和其余麻逸,吕宋,詹卑,阇婆等小国,作出了一些区分。
最起码,册封的时候,国王和郡王不再乱套了。
这就是文化侵略的典型案例,大宋明明在偷取南海诸国的国力情报,周边国家还踊跃提供便利,让理工小组进入国境搞测绘,搞tiáo查,还开放国家户籍档案。
当然你不提供也可以,大宋并不qiáng迫。
不过不知道你的家底,大宋也不好让你加入《南海协议》,这样会对其他国家显失公平,大家说是不是这个道理?
参加了《南海协定》的国家,也扩大到了三十多个,这些国家的商船,宁海军市舶司发给了牌照,还必须标注在船舷醒目的位置,准许悬挂大宋国旗,待遇上也和其它普通商贾有区别。
不过他们的船太慢,一般都是豪商们自家的批发大船,更多的零散商人如蒲珊那种,则宁愿搭乘宋国的夔州型,宽敞,舒适,安全不说,最关键的,伙食好。
甚至有一等外国纨绔,什么生意都不做,就是纯旅游纯消费,坐宋船到下龙湾里自己购置的别墅里荒唐一段时间,带着自己喜欢的姬妾在宁海军市舶司的免税店大肆购买奢侈品,竟然也能成为一种风尚。
李舜举特意弄了一艘杭州型来干这个,里边极尽奢华,大赌场日进斗金,模仿蜀中“遨游”的风俗名称,取名为“遨海神舟”。
这船的终点是蕴州,大宋内地是不能去的,即便是这样,已经让海上丝路上的土包子们大呼天堂。
苏油犯不着赚这点钱,不过不妨碍他给李舜举出这主意。
赵顼太坑了,被新宋洲的发现刺激了一把,头脑一发热就从杭州船厂定制了三艘杭州型大舰。
赵宗佑去了一趟新宋洲,感觉这船并不是很适合科考。
科考船不需要太大,能够载重两百吨的夔州型就已经足够使用了。
最佳的搭配,就是一主一副两艘夔州型,加上五艘载重百吨的眉山型。
探索嘛,总会有损失的,不把全部jī蛋放到一个篮子里才是王道。
因此赵顼又大手一挥,花了两万贯在冶州格外打造了一个科考船队,而三艘杭州型,一艘给了市舶司,两艘转给了宁海军使用。
这下好了,加上宁海军自己定做的两艘,五岳舰队凑齐了。
新型的科考船加大了帆体,以获得更高的速度,之所以价格这么高,是因为采用了中南半岛上的优质木材。
如今这支船队也在湄洲修整,赵宗佑用这一支船队,完成了对南半球西风带的挑战,终于在发现新宋洲的第三年,实现了全境海岸线绘制。
尽管小心翼翼地靠近海岸线行驶,狂烈的西风带还是给船队造成了损失,一艘眉山型触礁沉没,全船四十名科考队员,只有二十七人获救,十三人献出了生命。
不过这一次考察,对南半球的风带洋流带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还有就是,考察船队带回了玄鹄江的特产——黄金。
玄鹄城的军士们,一年下来,在那里淘出了八千多两黄金,而明组岛的囤田军,则炼出了五百吨的镜铁。
船队在湄洲更换船帆,索具,沈括是制图高手,最近正在和赵宗佑一起计算新宋洲的具体面积。
苏油也加入了进去,具体面积还在jīng算,不过大数已经出来了,七百五十万平方公里足数!
这片四面环海的土地,竟然比大宋还要大!
上边的土著还处于三代时期,而且人数极少,也就是说,那里完全可以成为大宋的后花园!
内地还没有勘测,不过三个地方分别发现了三样好东西——明组岛西边半岛上的锰矿,玄鹄城的金矿,金滩外参天蔽日的桉树林,可以提取不计其数的樟脑!
玄鹄城周围地理和气候都非常适合宋人,水质极佳,土壤肥沃,军士们种植的麦田亩产三百斤,草料丰美,牛羊马匹异常肥壮。
这次换班的军士们,人均带回了五两黄金,在四通银行换得了五十贯,正在湄洲狂欢作乐。
作为军人,这已经不次大胜的获赏了。
不少顾家的军士,决定拿着这笔钱在新宋洲就地转业,因此赵宗佑这次回京后,还要将军士们的家属带去玄鹄城安置。
不过那该是半年之后的事情了。
占城和真腊的风俗,由王者下地,割下第一束水稻,然后大家才能开镰。
这是个传统仪式,父老们来相请,想让小苏探花开第一镰。
苏油同意了,带上了沈括郏亶,还有宗室赵宗佑,在湄洲城郊搞了个开镰仪式。
suchu00






苏厨 第九百三十七章 值得
第九百三十七章值得
穿着一身短打扮,挽着裤腿,戴着斗笠,苏油弯腰割下了第一镰肥硕的稻穗,转头对郏亶笑道“郏公,还是你来吧,虽然出身农家,但是打鱼摸虾在行,这个活实在是差点。”
郏亶哈哈大笑,接过镰刀“这个交给我们,你负责给咱们做饭!”
“这个我稳拿手!”苏油看着周围期盼的农人,将手一挥“农时不能误,趁时抢收,开镰吧!”
欢呼满野,无数的汉子下到田里,开始挥动镰刀收割起来。
农活苦人,但是收获喜人。阳光再毒辣,也阻挡不住丰收的喜悦和热情。
早在好几天前,妇人们就在自家房前,用泥浆糊住地缝,丰收归丰收,但是一粒稻子都舍不得浪费。
丈夫们则忙着修补农具,晾晒席子。
孩童们也闲玩不成,要帮助家中喂jī,喂鸭,切猪草。
而苏油更关心的,还有粮仓。
官仓修筑在离湄洲五里的北郊高地,就是最早那个小渔村所在。
那里已经堆筑起了一个大土丘,方圆两里,称为“粮台”。
中间是巨大的晒谷场,周围有砖墙包围,里边两圈都是粮仓。
一年三季税赋,就是两百万石稻米,加上浮稻,足有三百万石,现在这里已经堆放了五百万石稻米,光从粮食角度来说,湄洲路常平仓,是大宋最富有充实的官仓。
稻谷存放不能太久,一般就是三年,也就是说,这里今后的常备粮,在一千万石左右,还要留出两百万石的冗余空间。
苦在没法一股脑搬到北方去,否则仅一个南海路,就能解决河东河北的缺粮问题。
因此只有采用迂回的策略,南海路供给四路粮食,其余三路大搞商业贸易,然后又去两浙路,荆湖南路换成粮食,再用两浙路的粮食接济河东河北,荆湖的粮食接济汴京和陕西。
整个大宋的经济流通就这样活了。
丝绸,茶叶,瓷器,是动脉血;粮食,盐,金属,是静脉血。
南海,两浙,是肺;蜀中,是肝脏;汴京,是心脏。
造血大格局大功能已然形成,至于治理血栓和局部失血什么的,是接下来的问题了。
这个现今全球最大经济实体的有效循环,爆发出来的能量,将会是恐怖异常的,可以说,任何意图阻挡这个循环的有效流动的抗力,最终都会被冲垮淹没。
苏油来到这个世界,兢兢业业,小心翼翼二十五年后,终于完成了这个大布局,就算他现在立刻便死去,这个局面也已经难以逆转了。
但是现在能看清楚这一点的人,大宋还几乎没有,就算张方平和薛向,也只是来信高度评价了这个圈子的形成,还没有意识到这个圈子最终会爆发出来的威力。
身死道不消,就算之后再有逆流乱流,历史最终也会将苏油送上神坛。
因为几乎可以这样说,后世每一个华夏人,都会享受到这一份红利。
为了这一切,苏油放弃了太多的安逸享乐,出让了太多的利益,将自己委屈到了泥涂。
但是这无疑是值得的。
一个巨大的利益阶层很快便会形成,那就是那部分先富起来的人;那部分从贫困提升到温饱,今后还会提升到小康的人;那部分拥有技术,气魄,开阔的眼界,敢于走向世界的人;懂得数学,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学,医学,并且能够将它们转化为实际财富的人。
等到这个利益阶层形成政治集团,开始伸手向这个社会要求政治权利的时候,就是苏油成神的时候。
这一天可能会很近,也可能会很远,但是它终将会到来。
“天理人情”,这个理学的终极口号,甚至会超过“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它几乎是无敌的。
后者只是目标。
而前者,不但是目标,还是方法。
不但是评判的标准,还是合理的诉求。
不是那种高高在上可望不可及,玄之又玄,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形而上学。
而是看得见,摸的着,想得通,达得到的领域。
遵从这四个字,人人可成圣贤!
最终总会有人起来,依循着天理,鼓励所有人,索取自己为人所应得的权利!
这些东西,不需要苏油来说,今后自然会有无数聪慧的人来阐述解读,而苏油要做的,只是将这盏灯点亮而已。
如今这盏灯,已经吸引了无数的人。
比如保守派的司马光,邵伯温;改革派的章惇,曾布;中立派的张方平,赵抃;温和派的苏轼,苏辙。
皇室背景的赵宗佑;吏员背景的薛向;军方背景的郭逵,种诂;学术背景的唐淹,陈昭明。
狡猾的,如蔡京,热中的,如沈括,质朴的,如郏亶,方正的,如苏颂。
更多的在下层。
有皇家理工学院,嵩阳书院,眉山理工,钟山理工的士子;
有陕西路,荆湖南路,两浙路,南海四路的农人;
有郑州,郓州,杭州,冶州,邕州,铜陵,神泉监,上海务,京师胄案,商州胄案的工人;
有汴京,蜀中,两浙,郓州的商贾;
有陕西,京师,邕州,夔州的在役与退伍的军人,将领。
这些人并不是苏油的人,他们各自有各自的理想抱负,各自有各自选择的生活方式,各自有各自的欢乐和悲伤。
但是他们已经接受了这盏灯,感受到了它带来的光明和温暖,看见了它照出的方向。
这就够了,苏油要的,也就是这么多。
因此在这个丰收的六月,苏油的心情是非常愉快的,除了日常的政务以外,偶尔会抽时间乘着已经航行到这里的飞鱼号出海,和石薇一起玩玩潜水和垂钓,吃吃海鲜;
要不就去寻幽览胜,探访神秘的印度庙宇,占王的陵寝;
也会在市场上看新鲜和稀奇,偶尔采购一些莫名其妙的珠宝贝壳;
还有就是请客,“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古有孔北海,今有苏南海。
不过能吟诗作赋的人太少,好在苏油也不稀罕,和沈括一起研究农具,维修水磨,和赵宗佑一起观测天空,计算海图,一样也是乐趣。
南天星图已经彻底绘制完毕,北天星图和南天星图的问世,将地球论进一步的巩固和夯实,而地球论又有力地佐证了物理的地心引力论。
民间还以此为骇异之谈,而在如今的宋代士大夫阶层,已经形成了共识。
这是一个伟大的进步。
以往的科学,都是通过观测得到结论。
而现在,则是通过有限的观测,进一步大胆地推测,再利用先进的数理模型进行严密的计算,先于观测结果,推算出地球是一个球体。
然后再次加以大胆推测,认为南天应该有一片不一样的星空;
再在这个猜想的指导之下,前往南天进行观测,最后证实推测的正确性。
这就是用理论引导实践,模型跑到观测结果前头的典型例子。
宋代人尊重知识,这个结果,也给理工学者披上了一层既神圣又神秘的面纱,也吸引了更多求知欲qiáng烈,自认聪明过人的jīng英投入到研究里边来。
而这些人,又反过来大大推动了理工之学的发展,理工的数,理,化三门,渐渐有了朝“显学”方向发展的趋势。
这样的人多了,jīng英也就脱颖而出。
但是很多jīng英们,总有这样那样的毛病,让苏油都不敢想朝廷推荐,往往气得肝疼。
比如河北转运副使李南公,祖上都是官员,家中藏书数万卷,两个儿子一个叫李譓,一个叫李诫,都是二十多岁,但家学渊源,已经是大型土木工程的专家。
但是李南公品德低下,把自己女儿都嫁出去了,却不管自己年已三十的妹妹,寄养在其他妹妹家里,被御史弹劾得灰头土脸。





苏厨 第九百四十章 再见吕惠卿
第九百四十章再见吕惠卿
苏油问道:“你觉得换成什么名字比较好?”
唐慎微略加思索:“既然是以药物为纲,方药对照,依我看,便叫《本草纲目》如何?”
不过好在新州和两浙路直接打交道,苏油则可以鼓动钱家来与之相抗。
不过吕惠卿的为人实在是有些那啥,苏油估计他坐稳之后,必然会大力引进闽人作为自己的奥援。
苏油对吕惠卿的执政能力非常信任,南海规划妥当的路子,再由一个干臣来执行,再好不过。
现在这些,明面上是朝廷对他的重用,不如说是废物利用和给曾经的国家副总理的一些基本体面。
而其他人,上到赵顼,下到士林百姓,都认定他是反复小人,可以说已经凉透了。
朝臣中,旧党认为吕惠卿是“乱法第二罪人”,新党认为他是“废法第一罪人”,皆恨之切骨。
不过现在说什么都晚了,苏油就算回朝,也不可能为吕惠卿说什么好话。
可如今新法执行到了第十个年头,除非故意闭着眼睛不看,蒙着耳朵不听,否则该清楚的功过,都已经清楚了。
自己比他多的,不过是后世千年的经验教训而已,以前自己苦劝王安石和吕惠卿,他们听不进去,是因为他们认为自己的政治主张没有问题。
心性和眼界不论,只论才干,在苏油心里,吕惠卿其实是一个人才。
有时候吕惠卿都在暗自叹气自己运气不好,设若苏油年纪如王相公一般大,或者自己晚出生数十年,那必定毫不犹豫的选择支持苏油,相信自己的下场,也不会是如今这般。
可以说两人之间,甚至还隐隐存在着一种默契。
即便是吕惠卿审案子王雱幕后偷听那次,苏油都是直接针对的幕后衙内,而放过了吕惠卿这个二传手。
然而神奇的是,两人虽然私下里你来我往暗箭频发,明面上却从来没有撕破过脸。
吕惠卿暗地里没少整过苏油,苏油也没少给青苗法市易法免役法贴过乱政标签,本来是妥妥的政敌。
从吕惠卿手里接过朝廷诏旨,吕惠卿苦笑道:“明润也该回朝了,只可怜我,虽然名为提拔,却是被越驱越远,旧党以我为jiān佞,新党以我为叛臣,王相公恨我切骨,看来我回朝无望,只能终老南海了。”
苏油回汴京述职,另行升赏。
吕惠卿任安海军节度使,接替苏油,权转运南海四路。
于是赵顼下诏,分四郡水师为两部,一部为宁海军,节度交州,一部为安海军,节度龙牙。
而苏油久任边陲,也应当受功入朝,接受升赏。
又因为吕惠卿是福建人,曾经做过参知政事,无论从籍贯上还是履历上说,都是安抚南海四路的最佳人选。
蔡确上奏,徐禧乃吕惠卿一手提拔起来的人,同处陕西,不是朝廷制衡之道。
赵顼最终认可了徐禧和吕惠卿的方案,撤除了陕西转运使蔡延庆的职务,认为徐禧“论措置析将事,恻怛忼慨,谋国不顾己。”下诏其代为陕西路转运使,措置边事。
“禧历疏泾原法疏略参错,图其状,别为法以奏,且言环庆法不可改。”
群臣“难禧环庆法。”
徐禧到了陕西之后,和吕惠卿合议,将中央守旧派和地方实力派的反对呼声一起打压了下去。
一年后召对,顾问久之,曰:“朕多阅人,未见有如卿者。”又擢太子中允、馆阁校勘、监察御史里行。
即授徐禧镇安军节度推官、中书户房习学公事。
这个论点,获得了赵顼的激赏,说道:“宜试于有用之地。”
徐禧的上书里边有一个论点:“朝廷虽用经术变士,表面上看起来已然成功十之**,然这其中抄袭前人,口头理论一套一套,实际cào作一窍不通,对经术和政治完全不理解的,只怕是一半都有余。”
王安石行新法,徐禧作《治策》二十四篇以献。时吕惠卿领修撰经义局,遂以布衣充检讨。
一副名士高人的做派。
徐禧“少有志度,博览周游,以求知古今事变、风俗利疚,不事科举。疏旷有胆略,好谈兵,每云西北可唾手取,恨将帅怯尔。”
徐禧这个人,非常对赵顼的胃口。
王珪的意思,其实就是赵顼的意思。
三旨相公王珪给赵顼推荐了一个人徐禧。
而赵顼觉得吕惠卿的意见好像挺有道理,欲在诸路推广吕惠卿的办法,找人前往陕西考察情形。
方法定下,吕惠卿具条约以上,边人及议者多言其不便。
为了提高战力,吕惠卿始变旧法,杂汉、蕃兵团结,分战守,每五千人随屯置将。
战守不分,每一路必以数将通领之,造成tiáo发不能速集,一道命令需要同时下达给多人,相互之间配合与呼应也容易出问题,导致贻误战机。
每战,多临时以蕃部为前锋,而汉兵守城,如果蕃部得利,汉军方才后出。
缘边部队番号掺杂,正军兵马、蕃人弓箭手与汉兵壮勇各自为军。
在陕西之时,吕惠卿认为陕西兵制存在问题。
吕惠卿老了。
除了收粮入仓外,湄洲如今倒是没有什么大事,直到几位引伴的纵帆船过来更换蕉麻大帆,才带来了朝廷送到交州的文告,同时,还来了一位老熟人吕惠卿。
湄洲暑热,是潜水的好地方,苏油得闲便带着石薇去潜水,采珊瑚,珍珠,四体不勤的身子,倒是变得jīng干健康起来。
老百姓也不把这个当药,亲切地称之为“四门大碗茶”。
得到这样一个大人才,苏油心里的开心是不言而喻的,直接将唐慎微接到了药局坐诊,与石薇一起配置防瘟降暑的大锅药,在四门设摊,给百姓们免费发放。
苏油以为唐慎微一不小心占了后人的一个便宜,殊不知其实人家本来就是《本草纲目》的祖宗!
沿用五百多年后,到了明代,李时珍以该书作为蓝本,编出了中华历史上最著名的医典《本草纲目》!
此书总结前代药物学成就,举凡经史百家,佛书道藏中有关医药记载,均加择录,收药达一千七百四十六条,六十余万字。是中国宋代以前本草集大成之作,问世后经历数朝修刊,多次作为国家法定本草颁行。
政和六年,医官曹孝忠再次重新校正,更名《政和新修经史证类备用本草》。
后经陆续增补,约于元符元年至大观二年定稿,由艾晟校补刊行,更名《大观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苏油不知道的是,即便是没有自己的干预,等到元丰五年,唐慎微经多年收集整理,也会将自己收集和使用的验方,结合《本草图经》,编成《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三十一卷,目录一卷。
“好!怎么不好!哈哈哈哈……就叫《本草纲目》,《元丰本草纲目》!”
唐慎微听不懂:“兄长觉得不好?”
苏油心中大震:“这尼玛……”
政治说到底就是妥协和平衡,南海四路利益,以后必定是本土人士,蜀人,闽人,浙人来瓜分。
不过蜀人懂得让利和双赢,一手拉着皇室这面大旗,一手拉着占人这边土著,还控制着产业上游和发展资金,苏油已经将四路的发展规划完毕,除非吕惠卿不要政绩撕破脸,否则总会给自己几分面子。
毕竟如今的吕惠卿,不再是以前的吕惠卿,而如今的自己,也不再是以前的自己了。




苏厨 第九百四十一章 西事
第九百四十一章西事
为了防止吕惠卿乱出幺蛾子,苏油还是将之邀请到自己的飞鱼号上,名为款待接风,实则传道受业解惑。
最重要的,是让吕惠卿明白,南海在大宋这个大循环体系中的特殊地位。
1...312313314315316...64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