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苏厨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二子从周
勋贵中的王家,因出现了小妾盗窃御赐物赏之罪,家主三班奉职王缄,罚铜十斤。
事后王家整顿家风,行了家法,杖打与此案有关的成员,王诜的几名小妾,被远送河北,婚配兵卒。
接着,《驸马都尉七年考成制》,在审官院施行,试用驸马之才。
徐国公主驸马王师约,管当三班院。
卫国公主驸马张敦礼,迁密州观察使,不过是遥领,反倒是方便了他和苏轼书信往来。
蜀国公主驸马王诜,迁嶲州观察使。
王诜上书请求实任,吕惠卿上奏以为驸马外任,还是嶲州那种夷人聚居地区,不合优渥贵籍之礼。
赵顼则以前朝公主驸马多有外任,为国分忧,驸马考成法正为考察他们的能力所行为由,准奏。
其实明白人都知道,这就是七年有期徒刑。
王诜离开京城后,蜀国公主搬回王家,重新照顾卢氏起居。
表面看来,天家还是天家,勋贵还是勋贵,该有的体面尊荣,还是该有的体面和尊荣。
汴京城好像还是安安稳稳,一切如常。
己未,冬至,朝廷大典,合祭天地于圜丘,以太祖配。
今年并不是个什么好年景,结果里外里一合计,到最后竟然结果还不错,赵顼也觉得理应感激上苍,来一次这样的大活动。
祭典之后,吕惠卿上奏,凡是郊祀,俱有封赏,请进封王安石为节度使,苏油为保和殿学士。
这道奏章上得很鬼,首先,依照朝廷惯例,郊祀之后一般会赦免些罪囚,以及犯过过错的官员。
吕惠卿援引此例,是想给王安石和苏油之前的离京任命,贴上犯了错误的标签。
其次,他进苏油这个学士叫“殿学士”,与“阁学士”不一样的是,殿学士,非有大功,一般是给离任的宰执用的。
这其实就是给二人回京暗地里设绊子,试图阻止二人复进。
但是赵顼经过章惇的提醒,立刻就察知了吕惠卿的意图,对吕惠卿问道:“二人去不以罪,何故用赦复官?”
一句话给王安石和苏油定性,吕惠卿无言以对。
私心底下的小算盘,被皇权摆到明面上来说,那就什么都不是了。
……
朝中这两个月的风云,苏油起先并不知道,因为他太忙了。
秋收之后,田中蓄水放干,苏油换上了一种作物——油菜。
油菜种子来得很辛苦,因为不管是哪里的野生油菜,种子里都含有大量的芥子酸。
在可龙里,苏油做新鲜的芥末,做富含芥末味道的冲菜,用的就是芥菜和种子的嫩芽。
司农寺是靠不住的,人家是大旗党,是玩新法的地方。
好在四通商号不差钱不差人,所以在苏小妹用金鱼和豌豆研究过生物遗传定律之后,杂交培育就变得有目的有计划起来。
有了方向,苏油让四通拨出专款专人搞研究。而司农寺,群牧司的那些真正的技术专家,改革派看不上的那些,被四通商号不断用高薪勾引出来,成为狼渡马场和成都平原《西南农书》试验基地的供奉。
宋代如今已经有了各种植物油料,大城市里还有“油作”,进行油料加工和销售。
不过主要是芝麻,荏子,亚麻,胡麻,茶,桐。
至于花生,还在努力培养增大体积,作为小吃还行,想用来榨油,怕是还得等好些年。
生产菜油的植物也有,如今叫做芸薹,或者叫胡菜,菜麻。
这个物种的发现,是族叔苏颂的功劳。
《图经本草》里边就有记载:“……出油胜诸子,油入蔬清香,造烛甚明,点灯光亮,涂发黑润。饼饲猪以肥,上田壅苗堪茂,秦人名菜麻,言子可出油如芝麻也。”
竟然已经有了这等好东西,苏油在陕西岂能错过,大肆搜求,然后寄了一大批种子寄往蜀中。
在老农们有目的的培养下,终于在前年得到了一种四倍体的作物,以陕西芸薹为母本,结合了甘蓝和芜菁的染色体组,一亩地产油能达到两百多斤,满足了榨油的需要,被苏油无耻地用自己的名字命名,称之为——油菜。
如今的植物油一斤上百文,两百斤就是二十贯,比种粮食的两贯收成,效益翻了十倍!
当然菜油与芝麻油,茶油相比,品质上要减一等,价格可能卖不到那么高,但是就算折价一半,那也是了不得。
而且这东西在江南,能够做到不和水稻抢地,就相当于是白捡!
追肥的事情以后再说,现在第一年地力肥厚,苏油虽然不敢以行政命令强行推广,但是在自己能够控制的那些土地上,大手一挥——统统给老子种!
种植方法一点不难,芥菜是中国大地上栽种历史最悠久的作物,油菜说到底,也是十字花科的一种。





苏厨 第七百七十章 旗帜
第七百七十章旗帜
油菜籽很小,一亩地只需要半斤种子,苏油从蜀中调运了两万斤种子,安排了五百顷地。
要用耧机播种,全用菜籽还不行,得用豆粕,米糠之类的东西,将种子进行稀释后才能播撒,同时也是一个追肥的过程。
除了油菜,还要安排冬麦,江南的部分地块,要抛弃水稻换成麦子,以备来年麦收之后,播种另一种同水稻抢地的农作物——棉花。
等到这些事情安排好,已经进入了十一月。
南风渐起,大船该出海了。
赵宗佑的能耐,让张散大吃一惊,因为理论上虽然一艘五千料的大船能装载三百吨货物,但是实际上因为货物本身大小不一占据空间不同,能够装载两百吨,便已经是船老大的计房师爷有大能耐。
而赵宗佑将十艘大大小小的船只和各种各样的货品,经过周密计算和科学配重,让张散设定的十艘船的载货量,只用八艘船就装完了。
张散跑去跟苏油请罪,还想要再多拉些货物,苏油却不让。
只说远航辛苦,多装淡水,食品,和武器dàn yào,也多一份保障。
心里边苏油把张散骂了一遍,老子每一文钱都有去处,每一批货都有来历,你干嘛不早点说?!
好在秋收过后,两浙路制作的军粮不少,于是食品便换成了两浙路特产罐头,既可以做储备,又可以当商品。
为了宣示船队的所属国家,苏油上奏,要求制作统一的旗帜,作为标志。
中书和赵顼对苏油如此郑重其事的申请感到啼笑皆非,一面旗子而已,有必要这么认真吗?
于是赵顼直接给苏油指示,你随意,开心就好。
苏油真的很认真,将各方力量集中起来,陛下同意了,现在大家集思广益,这个旗子,到底该怎么弄?
设计方案五花八门,大家都认为邵伯温设计的红底黄字的方块字不错,就是一个红旗,上面端端正正写着一个印刷体的“宋”字那个设计,好!
苏油怒了,你们都给老子认真一点行不行?!这东西,可追溯到上古时代的“图腾”。女娲氏族以蛇,夏禹的祖先以黄熊,还有太阳、月亮、乌鸦……
首先这东西要有它的识别作用,要所有人一看到这面旗帜,就知道这是我大宋的海船。
其次是它的领导性,要通过视觉直观传达给别人我大宋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道德传统等核心部分,代表了整个国家的方方面面,是大家共同遵守的引领标志。
第三就是它的同一性,标志它代表了大宋全体阶层的共同文化特色与共同价值观。
然后邵伯温就跳起来闹了,既然老师你都这样说了,那我问你,我的设计方案,哪一点没有符合你说的这些?!
苏油这才啥了:“我……我靠……”
邵伯温继续振振有辞。
红色为底,表明了大宋继承火德。
中间宋字,简单明了,代表了这个国家的名称。
黄色为字底,代表了土地,代表了大宋是一个农耕文明为主的国家。
汉字,就是最明显区别于周边蛮夷的最有力符号,也是华夏最独特的文明标志,而且汉字本来就是是在图形上的抽象,它本来就具有高于图像的文化内涵,是我华夏文明最核心的思想内涵。
现在老师你告诉我,你说的三条,这个设计,哪一点它不符合?!
关键是,大家都说不错,就你一个人说不好,所举的理由,有不能佐证你的观点,那你为什么还要反对?设计之前,说好的最大意义的普遍公平呢?!
苏油看着周围一群人,手扶脑门哭笑不得:“你们……你们太缺乏想象力了……你们……你们这样会被后世子孙笑话的……”
邵伯温怒了:“我看到它,就很骄傲!”
蔡京点头:“我同意。”
张散点头:“我也同意。”
曾布点头:“少保……这个……本来就很不错嘛……”
孙觉点头,老头已经接到朝廷新命,调任庐州知州,将湖州交给更加年富力强的章惇:“我也觉得子文这方案不错。”
王安石点头:“我原则也同意,要不然这样,将旗帜改成三角形,让它内涵更丰富一些。宋承火德,在四相中是朱鸟,对应的是南方,礼器为璋。”
“将旗帜制作成璋的形状,是不是就符合明润所说的……这个象征意义了?”
这个观点得到了所有与会人员的绝对拥护,介甫公果然是经学大家,文化大才!
于是旗帜方案就此敲定,四通海船此次出海,悬挂写着黄色印刷体“宋”字的三角形红旗!
然后大家趁苏油瞠目结舌之际达成一致,好了好了就这么愉快地决定,赶紧翻篇不要浪费时间,讨论苏湖土地开发方案才是正经!
现在各方意见已经集中起来,朝廷的意思,大致就是以下几条:
第一,朝廷不给一文钱,两浙路自筹资金进行土地开发项目。
第二,开发过程中,必须抑制兼并,不得出现豪强势家大规模占有土地的情况,土地分配必须向无地户,五等户进行适当倾斜。
第三,不得以土地作为给下户增加负担的强迫行为,移民必须自愿。
第四,不得用强行给新移民配发生产资料的方式,让新移民背上新型债务。
苏油拿到行文哭笑不得,第一个想法就是:gou ri de吕惠卿,虽然条条都拿着私心,目的是给他添堵上难度,却真的干了回正事儿!
地方士绅的意思,大致也有几条:
最好的方式,就是政府将地块完全整治好,最好让泥腿子们可以拎包入住,减少我们以后管理和建设的麻烦。
除了钱钞,粮食和丝绸,也应当可以作为购买土地所用的资本。
道路交通,需要转运司改造好,尤其是溇港之间的拱桥,要修造到位。
每个圩田,要设立相应的公共水力设施。
不得再以兼并之家这样的帽子,扣到我们的头上,我们这是为国购地,为国开发,是有功而无过的。
至于花费,狗大户们倒是没有过多的计较,百年积累,豪强势家们根本不缺钱。
而两浙路个州府的意思,大致包括:
首先是税收减免。各州府将挖掘流民隐户作为政绩,这个在中书那里是通不过的,只能在两浙路暗箱操作,因此必须由两浙路买单,通过返税的形式给地方各州府一些好处。
至于如此形成的转运司税收缺口,呵呵呵,少保你这么厉害,应该有办法填上的哈?
然后就是不能挑剔,一个丁口,往往还附带两个老人,一名妇女,几个儿童,这是一家一户。少保你不能只要能干活的,把负担留给我们地方。
第三买卖一刀切,不能将这个,作为事后各地方的隐户流民问题,拿过来打我们的板子,只能作为我们的功劳,还要发奖励。
第四账务明确,支持苏湖开发,对地方其他州府来说,除了减轻人口负担,其实没什么实在好处。因此再购买开发所需的竹木等基建材料上,就要向周边州府倾斜,必须及时拨款不加克扣,让大家雨露均沾。
苏油看了各方意见之后,第一句话就是:“老子这就是把你们惯坏了是吧……”
经过几轮艰苦的谈判,最终才形成了苏湖开发决议。
苏油原则上同意了所有诉求,只不过将土地划分为三种。
第一种是官田,就是两浙路转运司自筹资金开发的那些,朝廷关心的下户和无地户的土地分配问题,将用这部分土地来解决。
第二种,就是有实力的蜀中新移民,或者移民家族。
这部分人,按丁男四十亩为上限划拨可购土地,由四通商号组织,进行圩田开发,他们的管理和生产方式,在安顿下来之前,归四通商号统筹。
第三种,才是两浙路本地豪强,同样对土地有限制,一丁一百亩是上限。




苏厨 第七百七十一章 船队
第七百七十一章船队
不过苏油也给他们设定了很多约束条件。
参与购地的豪强们,之后其名下雇佣的民力,必须在转运司备案,每年租息不得超过两分五厘。
同样,约束是双方的,如此低息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受雇者同样不得随意拖欠缴纳,抗税抗租,否则官府有责任干预。
这点在大宋是有传统的,一般地主户,三年中也只能收到两年的租子,苏油此举,其实有点朝三暮四的味道,换汤不换药,大家也都明白,表示接受。
但是豪强们不知道的是,药已经被换了。
太湖水利大工程,将会保证今后的湖区耕地不在受旱涝之患,因此这个减租条款,实际上对租户们是极为有利的。
还有一条隐藏的杀手锏埋伏在里边,那就是每个国家,都会遇到土地资源越来越紧张,空闲劳力越来越多这样的情况。
但是苏油知道,这其实是个假象,只要搞定西夏,辽国,再等到海运发达起来后,宋人就会发现,原来这个世界上,有着种花民族耕不完的土地。
这个条款,将租户与豪强的关系,明确确定为合同雇佣关系,目前看来是对豪强们有利,因为他们随时可以终止合同,等于拿捏着租户们的命脉。
然而等到大变局的到来,等到大宋终于有一天出现地大于求的那种局面时,无地租户们立马就可以选择离开,豪强在如今这道条款里,其实是完全放弃了对他们的约束力。
这就有点像恐龙时代,所有生物都在朝着更大,更强进化,想都没有想过,天变一来,他们就会因为他们的庞大而纷纷灭绝。反而是那些身形更小,食物消耗更少,更善于躲避物种,最后成为地球的主宰。
所以从表面上看来,这是一场豪强们的盛宴,从官府的手里边,瓜分走了三分之一,近五万顷的新地良田。
当然,这也大大减轻了苏油的压力,除了政治上的,还有经济上的。
如今剩下的十三万顷土地开发,计划时间是五年,而并非如章惇估计的那样拿着钱狂砸。
两浙路需要花钱的地方太多了,农业,最多占了三分之一。
其余的大部分,花在了工业和商业上。
所以苏油并非如章惇想象的那样有钱。
这是一个财政情况逐渐好转,经济规模逐渐扩大,各项产业逐渐丰满,百姓收入逐渐提高过程。
还有,通货膨胀缓慢释放的过程。
真要像章惇以为的那样干,两浙路不但不会出现***,搞不好还得倒退二十年,或者直接跳入封建帝国末期那种豪强占地千顷,贫民下无立锥的境地里去。
十一月,苏油再次登临昌国岱山,举行了盛大而隆重的乞风祭海活动。
“……所恃以足公私之用者,蕃舶也。舶之至时与不时者,风也。而能使风之从律而不愆者,神也。是以国有典祀,俾守土之臣,一岁而再祷焉。”
市舶司一年要两次祭祀,一次是在四月,祭祀南风,目的是“祷舶”;一次是十一月,祭祀北风,目的是“遣舶”。
两艘五千料的杭州型,四艘三千料的夔州型,十艘一千料眉山型。整整十六艘如今全世界最先进的纵帆木船组成的船队,共计总排水量三万两千料,总载货量两千四百吨!
这支庞然大物,花费了大宋巨大的民间人力物力和资金,搜刮了两浙路,荆湖南北路,川峡四路官私库存中大量的铜币,金银币,丝绸,茶叶,瓷器……
董非的运气总是那么逆天,愣是赶上了出发的最后时机,船队里边,还加塞了他因运粮去河北,从内库搞到的五千件精美琉璃器。
船队的高层指挥,包括了张散,钱可久,邵伯温,艾尔普,蒲蠡……还有两浙路海运的精英,以及四通商号财会专才。
船队的水手,主要便来自昌国。因此这次祭海,苏油将船队都拉了过来,一来是在舟山内海进行整体协作的适航训练,二来是让昌国的父老们,检阅自家子弟的能耐,给他们鼓劲加油。
海商都是狗大户,祭祀活动搞得隆重热烈。
海神最早是龙王,风神最早是“飞廉”和“风伯”,如今随着海事的兴旺,神灵也越来越多,林林总总十来位。
除了真神,海船本身,也被靠海运起家的人们,赋予了神性。
比如纵帆船的底部大轴,被称为“龙骨”;高昂的船头,被称为“龙首”;龙首两侧的锚孔,被称为“龙睛”;桅杆从主到副,被称为“大将军”,“二将军”,一直到“七将军”。
苏油如今是越来越懒,手底下有一堆qiāng手,因此祭祀用的文章,根本不需要他亲自操刀,自有秦观和晁补之给他写得花团锦簇。
如今这娃就在祭台上,穿着二品少保的紫袍,装模作样的念着别人的文章:“……神其大彰厥灵,俾波涛晏清,舳舻安行。顺风扬帆,一日千里,毕至而无梗焉,是则吏与民之大愿也。谨顿首以请。”
然后在大银炉里焚化告表,沥酒祭祀,带领着昌国县自龙继才,王德甲以下,所有官民,匍匐祈祷,期待此行顺利,自家的子弟,能够平安归来。
祭祀完毕之后就是告别宴,父老们拿出自家最好的食物,在昌国主街道上摆开了长街宴,让自家子弟再吃上一次家乡菜,喝上一口家乡酒。
几个月训练下来,子弟们已经具备了一些基本的合作意识和军人气质,父老们看着英姿勃发,渴望建功立业的娃子们,笑着拍肩膀鼓励,转身又偷偷抹掉眼角的泪水。
不管有多少难舍的亲情和泪水,北风,终于来了。
苏油与张散端着酒杯,看着海湾里庞大的海船,不禁唏嘘。
这十六艘大海船,是苏油入土地庙起,引领着宋人,历经二十年艰辛摸索,褴褛开创,一步步走到今天,所积累起来的最高科技,军事,经济成就。
每一块木板,每一片风帆,每一根绳索,每一句口令,都是无数人的汗水,智慧和心血的结晶。
光是刷甲板用的猪鬃刷子,都经历过几代的改造,那些猪鬃,全是阉猪圈养技术成熟后,巨大的牲畜出栏数量带来的好处。
保养qiāng炮,润滑铁件的润滑油,黄油,是石油煤炭工业中得到的无机油,以及如今大宋能够搞到的最上品的动物油——鲸油。
两人看着对方眼里的泪花,不由得哑然失笑,张散抹着眼睛掩饰:“少爷这叫风的文章厉害,gou ri de,风真是越来越大了。”
苏油也笑:“日本人是徐福东渡的旧种,平嫂嫂还好说,你要是搞些金发碧眼的妹崽回来,小心八公打烂你的屁股!”
张散哈哈大笑:“少爷带出来的人,一辈子就认准一个。大丈夫志在四海,在娘们身上才找得到自信的男人,那还叫什么男人?”
苏油叹了口气:“这话,真该说给王驸马听听。”
说完又转身对邵伯温说道:“等船过麻留甲,向西找到好的观测点,你就赶紧回来,别忘了答应了平家小子给人家抓鬼的,对了平家小子最近又在干嘛呢?”。
邵伯温看着海面上船舶桅杆高处的赤宋旗,笑得吭哧吭哧的:“他也在忙着设计家纹呢,就是如今还在纠结,到底用扬羽蝶好,还是用桃子好。”
苏油:“……”




苏厨 第七百七十二章 再见章惇
第七百七十二章再见章惇
等到苏油送走了船队,回到杭州的时候,章惇也到了。
与章惇一起到来的,还有苏轼和苏辙的信件。
苏辙是如今三苏里边仕途最蹉跎的,这娃的老头缘和苏油有一拼,也似乎心安理得地接受着大佬们的庇佑。
张方平和文彦博,就好像当年大佬们培养苏油一样,先后将他带在身边保护。
苏轼主动申请调任密州,其实也有和自家兄弟住得近一点的意思在里边。
文彦博正准备让苏辙任齐州掌书记,虽然还是选人阶官,但也是对他的看重。
苏油如今职位太高,反而需要避嫌,两兄弟躲得离他远远的。
大苏还好,没事儿喜欢写信聊天,加上文名出众,一首新作出来不用多久,都能流传到苏油的耳朵里。
苏辙就有些闷,反倒是二十七娘时常惦记着小幺叔,时常来信问候。
看过两人的信,苏油对着章惇摇头:“可怜我家九三郎,明明是大才,名声还不如大苏这**螺。”
两人如今在杭州给孙觉送行的宴席上,孙觉被朝廷改任移右司谏,知卢州。
所以这场宴会,既是接风酒,又是送行酒。
1...274275276277278...64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