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厨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二子从周
苏厨 第七百三十九章 恶作剧
第七百三十九章恶作剧
“后来与他一起提举金明池宴会,苏探花陪和御诗,得了彩头,诶对了,那次陛下也在。”
赵顼想起来了:“对,那次苏明润辞让了仁宗皇帝的御赐,算上金鱼袋,是第二回了。”
李舜举说道:“所以说以苏明润的性子,会有盗名的可能?而且从时间上说,苏明润的词,似乎应该那士子的曲子还先问世对吧?”
“两小词,乃是他写给郡君的私信,要不是郡君采稍弱,找卫国公主相看,探花郎的词名甚至都传不到坊间。”
“真要博名的话,光那贺新郎》,水准就已经足够,‘玉带谁堪殷勤瘦。’这等佳句在前,苏探花还有必要画蛇添足吗?”
赵顼一想,还真是这个道理。
李舜举作为一个能提笔写章的太监,水平还是相当高的,继续分析道:“而且那士子也没有说自己的曲子给苏明润盗了,他只是说要求开封府还他自己的名声而已。被有心人传岔了,然后百姓们信以为真。”
赵顼问道:“听说那士子还是监军器库门,容貌丑恶?如今在京连落脚之处都没有,房东都不愿意再租房给他,将他逐出了?”
“呃……”李舜举愣了片刻:“这个老臣委实不知。”
开什么玩笑,八卦归八卦,但是臣是陛下你的入内内侍省押班,非五十以上不得封除的领省事大太监,一个小小的军器库看门狗,我管他去死!
赵顼偷偷贼笑:“你说要是将这人配给苏明润料理,如何?”
李舜举吓得连连摆手:“陛下使不得,一个监军器库门,怎当得聆沐天恩?这样会惊世骇俗的!”
赵顼呵呵笑道:“曾布和吕嘉问,两人在朝打得头破血流,去了两浙路,简直是卖了命的干。”
“不知道苏明润给他们吃了什么药,吕嘉问到任三月,几乎都不落衙,成日就太湖工地上顶着烈日奔波;曾布更夸张,直接让几处铜监产量翻倍,出钱翻倍还多!两人竟然都成了干臣!”
“我真期待郑侠,贺铸这样的人,到了浙江会变成什么样子……”
李舜举笑道:“还真是,不过一样不用那么抬举。不是军器监的人吗?让章计相随便找名推官下个调令,打去那边胄案继续看门就成了。”
赵顼对自己的恶作剧很期待:“那你赶紧去跟章惇说,顺便让沈括来见我。”
沈括正在和吕惠卿商议登记开封府车辆一事,这事情是赵顼的旨意。
开封府如今的车马很多,都是苏油的卫星城和王安石的保马法给闹出来的。
王安石推出保马法,苏油认为让老百姓光付出没收入,这马只能越养越瞎,必须将马变成生产工具,老百姓才有积极性。
于是大力展车马,果然,保马法的推行,在开封府和外地就不一样。
但是这也是仗着开封府经济达和卫星城的刚需,其余地方却是被保马法搞得叫苦连天。
所有人都不知道赵顼的目的是什么,民间纷纷扰扰担惊受怕。
沈括赶到便殿:“陛下,你召为臣?”
赵顼问道:“卿知籍车一事乎?”
沈括点头:“臣刚刚知晓,正在与参政商议此事。”
赵顼说道:“你觉得车辆登记这方法如何?”
沈括问道:“未知陛下登记车辆,是作何用途?”
赵顼说道:“听说北边以马取胜,我思来想去,不用战车,难以抵挡。”
沈括在心底偷偷翻了个白眼:“陛下,战车历朝历代都有,巫臣教吴子以车战,遂霸国;李靖造偏箱鹿角,以禽颉利。”
“但是陛下得考虑到一点,古人所谓兵车者,是一种轻车,五个武士在上边折旋,利于便捷。”
“而如今民间所用的辎车,重大椎朴,以牛挽之,用来拉货。日不能三十里,稍微有些雨雪,则更加缓慢。所以这种车被称为太平车,虽然能拉千斤的货物,但绝对不能用于作战。”
“如今倒是有一种单马或者双马的轻车,乃苏明润所造,颇为便捷。保马户们能蓄养的马匹不过一二,因此这种车算是因式制宜。”
“乘坐倒是舒适,不过厢体轻薄,不可能抵御矛梃,甚至弓箭都难以抵挡。”
“因此民间的车辆难以用于军事,只能另行设计建造。”
赵顼问道:“一辆战车需要耗费多少钱?”
沈括说道:“先不说厢体,如果要用新式车驾底盘轮毂,那肯定需要加厚加固,方能应对残酷的战场。”
“所以造价差不多该在八十贯左右,如要设立有效防止弓矢qiāng矛的御板,蒙上蒙皮,局部用铁盾加固,安装带攻击性的铁锥之类,臣估计……得在一百五十贯。”
“这样的战车,至少得四匹马来拉动,加上一匹马三十贯,马甲三十贯,一辆具装战车,总价当在四百贯左右。”
赵顼听着就感觉有些蛋疼,摆着手说道:“那算了,太烧钱了。”
沈括拱手道:“不过陛下这个思路是很好的,如今我们有了伏虏炮和霹雳炮,让神机营领轻骑,同时配备能够随骑兵快速行动的炮车的话,当然是如虎添翼。”
于是赵顼又觉得自己可以飘一下了:“看来我这点子还是有用的?”
沈括点头:“陛下英明。还有登记车辆一事,其实也挺好。”
“现在的开封府的车辆多了,苏明润离阙之前,路基虽然整治完毕,但道路尚未修造完成。”
“而道路损坏,又主要是车辆载重碾压造成的。所以来前我与参政商议,是不是将开封府进出车辆进行登记造册,按照车辆载重等级,收取相应的养路费,用于道路建设?”
赵顼有些犹豫:“又收钱啊?”
沈括说道:“这也是无奈之举,道路修好,车辆也能更加挣钱不是?还有给车辆钉上醒目的牌子,一旦出现伤人等事件,也容易找到责任人。”
赵顼很开心:“群臣上言,无人能言及这些,很好。那就下书商议吧,炮车的事情,让军器监立项。”
沈括拱手:“臣,遵旨。”
赵顼又问道:“如今朝还有一种议论,就是蜀盐业大盛,但是朝廷却没有得到多少实利。有大臣提议应当关闭蜀所有私井,用解池官盐供应蜀,这样朝廷能获得的利益更大,你怎么看?”
沈括摇头道:“陛下,提出这个建议的大臣,一定是迂腐不堪之人。”
赵顼问道:“为何?”
沈括说道:“蜀盐如今是陕西,岷州,嶲州,大理的连接纽带,对西南的安定繁荣,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何况蜀私井,本身是缴纳了扑买费的,朝廷并非没有获利。”
“除此之外,因蜀盐流通而带来的商货流动,朝廷也收取了行坐两税。”
“不说别的,蜀如今的商税,半利天下。相二十年前,蜀几大盐监官营时,盐户逃散经济凋敝的情形,赋税二十年增长了二十倍,可谓经济飞腾。所以怎么能说蜀盐私井就让朝廷无利呢?”
“既然私井都同意扑卖,那私易又如何能杜绝呢?将私井全部堵上,运供解盐,使一出官售,看是能够省去很多管理的麻烦,得到一些经济上的利益。但是跟新增加的麻烦和失去的利益对之后,真的能利大于弊吗?”
“前段时间,蜀茶行过一阵官榷,效果如何?王韶笼络蕃人的用茶日减,导致蕃人们重新倒向木征,最后引了河湟反复,怎么能不吸取教训呢?”
苏厨 第七百四十章 安和圩
第七百四十章安和圩
“如今河湟重新安定,蜀中私茶园功不可没。取消榷禁之后,虽然直营收入降低了,但是税收增加了啊,而且蜀中产茶量大大增长,不但茶农们获利,地方经济提振,而且朝廷所得税收与直营收入相比,也有日渐追平的趋势。”
“再说了,就算是填了汉人的私井,忠、万、戎、泸这些夷人地区,小井依然很多,这些又何如止绝?难道不需要增设岗哨,禁止其走私?那好不容易安定下来的西南夷,会没有怨气?”
“陛下,真要如此,只怕是得不偿费。”
赵顼点头:“爱卿是个明白人。”
沈括拱手道:“其实蜀盐的道理,和蜀茶一样,或者更重要。关于蜀茶禁不禁榷的争辩,苏少保之前的奏章里,说得非常清晰明了,事后诸多后果,也一一如其所料。蜀茶禁榷,尚且这么大的为害,何况蜀盐?”
……
次日,赵顼下诏,平息了关于蜀盐禁榷的争议,同时解释了登记车辆,编制号牌的原因。召中书议论收取养路费的可行性。
吕惠卿非常开心:“存中啊,你是用了什么办法,让陛下立即同意这两件事情的?”
沈括拱手道:“圣主可以理夺,不可以言争。若民间车辆当真可以用于军事;辽盐,西夏盐,泸州盐当真能够禁绝走私,沈括自然也是不敢不赞成的。”
“但是这两件事情分明行不通嘛。所以只要解释清楚了,陛下英明,没有不同意的道理。”
吕惠卿对沈括称赞了一番,转身就上奏赵顼,沈括精明事理,考察两浙路的差遣办得非常好,请陛下同意其继续查看河北西路。
赵顼觉得这个主意好,于是升沈括做了知制诰,河西察访使。
转眼之间,沈括就被吕惠卿安排了一个明明白白。
……
苏油还在巡视,看过了船坞,沿着松江一路往上,就进入了太湖流域。
苏油只负责提供技术资源,如今蔡京也算是在管理上上路了,因此由他负责上游水利工程的收尾巩固,以及南北溇港圩田,太湖下游疏浚引流工程,这种过筋过脉的硬骨头,苏油只敢交给郏亶这样的真正专家。
环太湖周边,所有的溇港与太湖的接口处,都要替换成清一色的钢筋混凝土预制构件设施,苏油的意思是一次投资,见效起码得百年以上。
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整个太湖溇港,是从上游引水入渠,然后输送到环太湖周边的高地,形成水网流向太湖,再此过程中灌溉水网中圩田的大工程。
太湖流域主要是西北风,因此所有溇港开口都是西南-东北走向。如此被季风推动的水流,带来的南岸泥沙淤积,全部集中在溇港的东南一侧,不会正面淤堵溇港入口。
而每一个溇港的出水口,都会比在圩田中的干渠收窄很多,形成束水效应,水流速度在出口出猛然增快,直接将湖流堆积在出口处的泥沙冲走。
类似的巧思多不胜数,理工最重实践出真知,这些都被工程技术人员总结出来。
当年祖宗们这样做,是从实践中试验出来的,而今列为了研究课题,大部分问题,理工人员们已经弄明白了其理论依据是什么。
太湖开发整治工程,不仅仅是为了造田,同时还要提升大宋的大型工程统筹能力,水利理论研究水平,让气候学,水文学,统计学,财会学等多学科齐头并进。
一处溇港出口处,郏亶正在给苏油讲解结构。
出口的两边都是高堤,这里是直面太湖的第一道防线。
高堤上是桑林,棉田,水口处则是7字形的石围,保护水口。
沿着高堤朝溇港内走一段,才是闸口。
闸口两边是混凝土的水泥预制件设施,各有深槽。
看护闸口的村民,给苏油演示如何安放水闸。
水闸是长达四米,厚达十五厘米,宽度四十厘米的厚实木板,一侧两头安装这巨大的铁环。
村民用带挠钩的竹篙钩住铁环,各站一头将木板安放到水泥槽中。
木板很重,一块就是几百斤,第一块安好加上第二块,上面的木板便将下面的压了下去。
这样一块块地安放上去,不多久,一条水道便被关上了。
苏油点头:“厉害!”
这块圩田叫安和圩,东西边长一公里,南北一点五公里。
这就一点五平方里,两千多亩地。
闸口不远处就是一处小村落,郏亶介绍道:“这是去年才弄出来的一处小试点,此地叫刘家村,家主是一个选官,叫刘万春。”
站在高处往下看,整个圩内,高处是桑果,菜蔬,村落,然后往圩田中部分了三层良田,依次下降,中心处是几片鱼塘和湿地沼泽,能看到鹅鸭,边上还有一处小工地。
移步朝村口走去,一位四十岁左右,穿着绸衫的员外在那里迎接。
见到苏油过来,员外抢前两步,深施一礼:“治平三年后学进士刘万春,恭迎少保。”
这就是考得太差做了选官,然后一直没选上,又没钱买官,拿不出履历来说事儿。
苏油虚扶了一下:“世兄不必多礼,看贵村井井有条,稻香鸭肥,这齐家之道也是了得。”
刘万春说道:“不敢不敢,还请少保入村中少歇。”
苏油摆摆手:“不用,你先给我们介绍一下,再歇不迟。”
刘万春说道:“那便请少保随我来。”
一番交流下来,方知刘万春老家在温州山中,是族中勒紧裤腰带将他供出来的进士。
但是两浙路的进士太多了,名次稍差都排不上号,在京中蹉跎了几年,实在是见不到前途,只好回了老家。
郏亶整治水利的时候,刘万春前来投奔,结果水患一起,郏亶自己都吃了挂落,更别说这倒霉蛋了。
好在苏油即时将郏亶捞了回来,给了大把钱粮,于是刘万春一咬牙,主动要求在湖州试验圩田。
前期工作必定是艰苦的,但是希望很大,刘万春做了一个非常冒险的决定,将举族百口迁移到了安和圩。
幸好是搬过来了,要不然今年旱灾一起,合族都得吃救济粮。
安和圩就不一样了,刘万春带着族人在这里开辟出了一千多亩水田,两百亩旱地,三百亩林地,还有几十亩水塘。
如今水田刚收了四千多石粮食,眼看着还有一千多石秋粮,农闲时还组织下湖捕鱼,到现在刘万春才算是松了一口气,自己的家族,基本算是在太湖边站稳脚跟了。
回到村中,苏油看到房子都还是泥墙,不过比竹篱糊泥高级,是泥胚墙体加草顶,与后世苏湖狗大户们的园林戏院豪宅相比,只能算是初具规模。
村里有一溜大屋,是祠堂和仓房。
苏油进到堂屋里边,老族长已经有些老年痴呆了,拉着他的手:“万春啊,今年村里的粮食打够了吗?”
刘万春贼尴尬:“大爷爷,这位是苏少保,我才是万春!”
老族长看着他:“素烧包不好,你是贵客,怎么都要弄点好的!”
说完继续拉着苏油:“客人来了,得弄几个肉菜。万春啊,让娃子们去山里吆一吆,兔子山鸡的搞点来……”
刘万春大声说道:“大爷爷,我们都下山了,现在我们搬到太湖边上来了!没有兔子山鸡了。”
苏厨 第七百四十一章 砻磨
第七百四十一章砻磨
老族长露出茫然的神色:“是吗……”
然后又拉着苏油:“那万春你是怎么找到我们的?你进士考上了吗?光考上州举没用,朝廷的章程得中进士才行啊……”
乡音拗口,苏油如今勉强听得懂,不过说还说不好。
苏油只好顺着老族长的话,拿官话往下说:“考上了考上了,朝廷还因我拓地有功,赏了咱们族里一块地,今年第一季就打了四千多石粮!大爷爷你就放心吧!”
“诶!好好好……”大爷爷这下开心了:“咱们村总算有好娃子出息了!总算没有辜负全族给你凑进京的路费!考上就好,去,去给祖宗敬柱香,得亏他们保佑哇……”
刘万春在一边偷偷抹眼泪,可怜巴巴地看着苏油。
苏油却没什么压力,爽快地答应:“好嘞,这是应该的!”
点燃三支线香,插到刘家宗祖的灵前,刘万春赶紧端上来一杯香茶,临时性地代替酒水。
礼不可废,没有姓苏的跑来给刘家人行后辈拜祖宗之礼,刘万春便巧妙地将祀礼改成了祭礼。
苏油对刘万春灵光的脑子表示佩服,不然他也尴尬。
端起茶杯,苏油想了想,然后开口:“刘家宗祖在上,请恕万春离山就水,迁族扰灵之罪。”
“滋盛人丁,山畲难敷族众;奉从朝命,湖圩择处安和。”
“重尊灵位,再肇宗根。”
“望先祖劼保刘氏子孙,开散枝叶,举业兴庄;祥征屡至,吉庆有常。”
“黍积三年,行渔漕耕廪;经通百子,颂尧舜禹汤;”
“男者耕,女者织;幼有育,老有养;”
“孝谐亲服,仁爱乡邦;香火传斟,荣恩浩荡。”
“惟馨,尚飨!”
说完将茶水浇到灵前的地面上。
这定性就给得高了,刘万春脸上热泪纵横,嘴唇嚅嗫着,激动得说不出话来:“少保,我……我当不得此赞……”
苏油笑道:“担得,有眼光有魄力,修身而后齐家,带着族人摆脱贫困的优秀人才,怎么担不得?”
老族长很满意:“这文章怪好听的,万春可长本事儿了!”
刘万春羞得满脸通红,那是,我要有少保这张口就来的本事,何至于选官选这么些年?
从祠堂告辞了老族长出来,村里一群男女老少都围上了,经过这么一次祭拜,众人看向苏油的眼色又自不同了。
苏油指着低地荷塘沼泽边上的一片小工地:“那里是做什么的?”
刘万春说道:“我是想试验下,能否在沼泽地里造房子。”
苏油问道:“成功了吗啊?”
刘万春说道:“呃……还没,铺好地基却放不了土墙,会沉。”
苏油摸着下巴:“我好像知道办法……”
后世福建南靖云水谣古镇中,有一座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土楼,名叫“和贵楼”。
苏油上一世考察非遗旅游产业的时候去过,见识过那栋完全修建在沼泽地上的土楼。
整座楼就像一艘大船停泊在沼泽地上,被誉为土楼中的“诺亚方舟”,一层为厨房,二层为仓库,三层以上才住人。一共差不多一百七十间房间,几百年风雨过去,依旧巍然屹立。
而且最神奇的是,和贵楼的中间天井,还保留了一片仅铺了一层石头的沼泽地。
在那里跺跺脚,便能看到脚下的卵石呈涟漪般地震动,还有轻微的渗水现象,证明这是一栋完全搭建在沼泽上的土楼。
苏油打开书包,取过纸笔绘制起来:“要在沼泽里起建筑,首先就是要打好基础,如果像这样,先以木料纵横分层铺设,然后垒放石块地基隔绝潮气,其上再按正常方式造屋,就可以了。”
刘万春有些惊讶:“那松木糟朽了怎么办?”
苏油说道:“糟朽不了,房屋建好后,松木在沼泽里就陷入了一个低温低氧的环境,然后表面会碳化,再然后就自然稳定了。”
“反正你这不是做实验吗?那就试试呗。”
刘万春拱手道:“不敢不敢,少保所言,定然是无疑的。”
又考察了畜牧和渔业,回到刘万春的家中,苏油取过一套书籍和一件器物:“这两样算是我这次来访的礼物。”
刘万春站起来:“使不得使不得……”
苏油哈哈大笑:“你都不知道是什么就使不得!这是一套《西南农书》,西南各种农作物的栽种方法都在里边,还有就是实现桑基鱼塘家庭禽畜套养共养的方法,学问也在里头。”
“现在村里一百多人,丁口不过二三十,耕作千亩稻田,实在是辛苦。”
“所以秧床,秧马,种种方便耕作的小机械要搞起来;”
“播,收,要组织成集体模式,分配管理好各人的职责分工;”
“老人,孩童,也可以做些饲养禽畜,喂鱼,除草等简单的工作;”
“油类作物的种植,非常重要,两油斤饭,能补充体力强壮身体不说,还能节约大量的粮食;”
“还有一些药材类植物,也要种上一些,防病治病;”
“养鱼也很重要,尤其是有了油和盐菜之后,鱼类就可以做得非常的鲜美可口,地靠太湖,每年舀舀水花投放到鱼塘里,定时投喂些牧草,剩菜叶子,一年也能得到不少肉食;”
“对了,这里周边还有很多沼泽,蚊虫一定要注意,水是死命令,必须喝煮过的开水,菜蔬也一定要加工熟透;”
“蚊香的效果如今还不是太好,那蚊帐一定要用起来。”
“还有一会儿我会给你一些螺壳,那种螺叫钉螺。”
“根据天师府的研究,蚊虫,乃是疟瘴的根源;而那种钉螺,则是蛊瘴的根源。消除这类根源之后,太湖周边地区,疟疾和蛊瘴就会得到控制。”
“像你们安和圩这样的村子,以后会越来越多,而沼泽就会越来越少,最后全部变成圩田,变成乡村,变成城镇……”
“太湖流域的乡村构建模式,还在摸索。刚刚说的那些,都是之前荆湖广锐军收集整理出来的。”
“他们是陕北人,蕃汉交杂都能在荆南林泽中开辟出生存空间,建立起一个沅州城,我相信你们也可以。”
“等以后条件好了,就要修桥造船,我这次来,就是帮你们解决一些困难,让你们生活得更轻松一些。”
刘万春感激涕零:“那我替合族上下,谢过少保隆恩。”
苏油笑道:“其实我也是手痒,这次要指导你们制作一种磨米的工具,让你们摆脱手工舂米之苦。竹材都准备好了吧?”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