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剑盛唐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断刃天涯
按照孙伏伽的意思,实事求是,先定罪,然后上报皇帝,等待秋后问斩。但是大理寺上下全都否决了这个观点,开什么玩笑呢?这两一个是陛下的驸马兼外甥,一个是未来驸马,前宰相杜如晦的儿子。
草率定罪固然省事,但这是省事的案例么?不说皇帝的态度了,杜如晦为相多年,门生故吏那么多,是能随便得罪的么?最终的调查结果,抄写两份,一份存档,一份送皇帝审阅。至于孙伏伽,开始坚持一下,后来也就作罢。
有的事情可以坚持,有的事情不能坚持,孙伏伽看的很清楚。人老成精呢,不傻!皇帝出门打猎,带着一帮人纵马,死都要拦着他,这要坚持,因为后果不严重。这次要坚持给俩人判个死罪,后果太严重了。
烂摊子从大理寺出发,丢到了李世民手里。最终还是要圣裁!
李世民也没着急处置这个事情,而是叫来大太监,交代了一句:“派人去长安,传朕的口谕,就问她一句,皇室的脸面还要不要?”
大太监下去了,李世民摸着胡子在那发呆,边上的徐慧悄悄的点了龙涎香,也不说劝一句的话。倒是李世民沉默了一阵,开口为一句:“爱妃,朕该怎么处置?”
徐慧这会才多大啊?放现代初中没毕业呢,面对这个问题很平静的回答:“此陛下家事!不容臣妾置啄。”李世民听了恍然大悟,点点头赞许道:“爱妃果然聪慧!”
一帮大臣都被叫到李世民跟前来商议之前,李世民先与长孙无忌和褚遂良沟通过了。剩下的重量级臣子,比如房玄龄,根据李世民的了解,这是个聪明绝顶的人。不需要多话,一点就明白他的意思。
果不其然,随扈的宰相们都到齐了,李世民叹息一声:“诸位爱卿,长安诸事,想必都知晓了。朕很为难啊!”一帮大臣装哑巴,低头看鞋子,抬头看屋顶,目光平视的都有。就是没有开口表态的人,这个事情太大了,谁敢乱说话?
“柴、杜二人,皆朕之婿也,自成也一向为朕视作子侄。手背手背都是肉,朕为难啊。”李世民一开口,就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节奏。
房玄龄等的就是这个态度,立刻开口道:“陛下,臣以为,自成当街行凶,此风不可长。”
李世民听了露出微笑:“卫公已经用鞭子抽过他了,朕以为就这么算了吧。倒是柴杜二人,罔顾国法,不可轻饶。”定性了,这俩肯定要吃点苦头的,不能就这么算了。不然别说李诚不答应,在场诸位宰相都不能答应。
为啥呢?今天能为了私愤亲自上阵去砍李诚,明天就能砍房玄龄、长孙无忌。驸马很牛逼么?房家也有驸马的好吧,长孙无忌家里也有的好吧。李世民就喜欢把公主丢给大臣做媳妇,被公主祸害的家庭可不少呢。
长孙无忌站出来道:“陛下,此二人年幼,为人所利用,情有可原。臣以为,小惩大诫即可,毕竟未有造成严重后果。”李诚和家人没事,就不算严重后果。就这么简单。
人治社会就是这样,一切以后果为重。至于性质这个东西,呵呵呵。皇帝不要脸面么?
“司空所言荒唐!为泄私愤而率部杀戮,如非自成有幸察觉,后果不堪设想。”总是有人是坚持自己做人做事道理的,站出来说话的是宰相岑文本。
李世民心里微微不悦,脸上倒是丝毫变化都没有。不过小本本里记下了,哼哼!
侍中杨师道也捧着笏板站出来:“陛下,臣以为岑相所言极是。”
李世民的脸色微微沉了下来,岑文本顶撞皇帝,那是一贯的作风,素来如此。看不惯就说,杨师道在李世民的眼睛里,则是别有用心了。难不成,杨氏也掺和进来了?
李世民现在看这些旧士族出身的,哪个都像嫌疑犯。什么崔卢郑王杨裴,一个都跑不掉。只不过现在四大姓里头,崔、郑、王都没有直系在相位上而已。但是这些门阀的触角无处不在,代言人那可是不少的。
贞观年间,李世民的强势崛起,勉强能压住门阀。即便如此,也陆续使用了一批门阀出身的臣子为相。老实的还能善终,比如王圭,不老实的就踢走,比如萧瑀。
“陛下,臣以为此事不着急处置,待幕后元凶被擒时,在做定论。”马周站出来说话了,他还是很懂李世民的。如果不能快刀斩乱麻,那就“拖”字决。毕竟还是有充分理由拖下去的,而且拖下去,对门阀不利。
毕竟这些门阀之间的关系,交错纵横,互相都有联系。一旦查出一个,可能牵扯出一串来。到时候就不由得反对者不主动妥协了,李世民可以完全掌握主动权。
“宾王言之有理,臣附议!”房玄龄赶紧表态,这个结果附和他的诉求。
褚遂良也站出来支持马周,长孙无忌也表示认可,一干新贵纷纷附和,这时候有人要再反对的话,那就真的是嫌疑犯了。
“善,拟旨吧……”李世民直接拍板,算是个暂时的定论了。柴、杜二人收监,等待进一步调查结果。李诚所为,情有可原,不罪不赏。
结论有了,这一次针对李诚的打击,结果自然就有了。李诚固然有很大的损失,但是有些人也算彻底跟李诚撕破脸了。这才是李世民能容忍李诚堵在柴家门口,差点剁了柴令武的主要原因。不然你以为呢?
至于李诚的损失,一时半会肯定拿不赔偿的,再议吧。
商议结束,众相离开,李世民没着急回去,派人把李淳风叫来了,问了一句:“爱卿,近期天相如何?”把皇位和天相联系起来的文明,中国算是独一份了。
什么天灾之类的,那就是人君的锅。皇帝失德!问题这种言论很有市场。做皇帝的也信这个,而且还很重视。在封建集权的时代,私人研究天相是犯法的事情,而且罪名不小呢。
什么弄个望远镜观察月球之类的举动,有多少脑袋都不够砍的。
李淳风一开口,李世民就放心了。“陛下,臣夜观天象,紫薇星耀,莫有不臣。”
妥了,李世民放心了。这东西到底可信不可信,后人很难去解释清楚。根据一些历史记载,很玄乎的都有。李世民担心的人不是别人,而是李诚。
书剑盛唐 第四百零四章 水落石出
第四百零四章 水落石出
李诚的来历一直是个问题,以前不重要,后来慢慢的变得重要,到现在很重要。要不是李诚一直不肯入朝为,宁愿去登州跳海,针对李诚的行动可能来的更快更猛。而且李世民也不会说伸手拉一下,甚至很乐意看见他被玩死。
为什么这么说呢?看看李诚干的事情就知道了。
农耕文明,物质基础是农耕,唐朝粗狂的耕作方式,粮食产量问题限制了人口的增长,同时也限制皇帝的权利。门阀,没错,说的就是门阀。门阀和皇帝之间的平衡,靠的就是双方实力对比。门阀牛逼到能逼着李世民生吃蝗虫,吊不吊?
门阀靠什么来制衡君权?一个是掌握在手里的粮食,一个是人才。顶级门阀,给点阳光就灿烂,给点风雨就彩虹。回头可以看到东晋的皇室是何等的凄惶,往前可以看见“郑半朝”。
粮食靠土地产出,李诚丢出来的玉米和土豆,等于打断了士族门阀的一条腿。又搞了个调版印刷,这是打断了士族门阀的又一条腿。讲真,李诚能在大唐活的如此滋润,真是奇迹。
二十年后,一代寒门子弟,捧着雕版印刷出来的书籍,走科举道路慢慢的塞满朝野上下。这画面,简直不要太美了!站在门阀的角度看,李诚该死不该死。
好在这家伙有个事情没做,那就是没去碰经义注释。真的要碰了这个东西,那真的天下门阀会不管不顾,群起而攻之。这等于祖坟都被人挖了,还不暴走么?
李世民很清楚,李诚做的这两件事情,收益最多的就是皇帝。即便如此,一个不可控制的李诚,对于李世民来说,威胁还是太大了一点。
但是李世民又不敢把李诚逼急了,回头他直接跟门阀沆瀣一气,下次天灾来临,拉着门阀的手对皇帝说:嗟,吃虫子。那一幕画面更美!
事情无法解决的时候,那就看老天爷的意思了,所以李世民把李淳风叫来,问问最近天相的变化。李淳风回答说,老天爷很满意,陛下的光芒辉耀宇宙。
得到老天爷的认可之后,李世民算是放心很多了。至于李诚呢,还是要继续笼络的。这人再不济,不能推到门阀的怀抱中。尤其是现在这个情况,李世民知道后,窃喜了很长时间。
丽景门汇报的很仔细,李诚与崔氏的关系在直线降温。要不是柴令武和杜荷!唉!
“朕真的很想亲手打死这两个畜生!”李世民不是自言自语,而是对身边的大太监说的。
“圣人,此举恐伤天和,不如幽禁。”大太监在这个问题上,不敢糊弄李世民。
“可惜了,可惜了!”李世民连着说两声,悠悠的叹息一声。多好的机会啊,被这两个畜生坏了事情。不然,李诚现在就已经站在门阀的对立面,还是生死大敌的关系,丝毫没有回转的余地。大太监的话,李世民听进去了。
李庄,怀抱闺女的李诚,因为脸上的鞭痕把闺女吓的不敢亲近了,哄了好一阵才算是搞定小丫头。秋萍心疼坏了,抱怨李靖下手也不看地方,这不是毁容了么?
李诚听了笑道:“卫公是故意的,不打在脸上,谁看的到呢?他老人家用心良苦啊。”
床上躺着的崔芊芊淡淡道:“秋萍妹妹,这些事情妇道人家就不要去操心了。郎君心里明白着呢。”秋萍笑道:“姐姐说的是,这不是心疼么?”
崔芊芊摇头笑道:“谁不心疼呢?不过这长脸啊,毁了也好,省的里头外头老有人惦记。”
这话可不好听,家里的几个丫鬟把下巴低到胸口上了,她们才是最冤枉的躺枪者。李诚毛病不少,但是兔子不吃窝边草,这点做的很到位。
“你们啊!”李诚也只能笑了笑,没有辩解。这两个女人一唱一和的,配合很默契啊。很有针对性,李诚严重怀疑是奔着武顺去的,崔芊芊过了月子,武顺的事情就得提上日程。
按照崔芊芊的想法呢,能不让她进门就最好了,在外面另外安家,眼不见心不烦。
不过这就是想想,没敢往外说,除非武顺自己提出来,不过武顺要提出来的话,崔芊芊就有把柄收拾她了。
“唉,想起一把火烧了好几万的家当,我这心里就火辣辣的疼。”崔芊芊的情绪不高,靠着床叹息一声。秋萍在一旁安慰道:“姐姐也别往心里去,人好比什么都强。不过郎君也该长记性了,那些得了郎君好处的人,可没见出来说话。”
李诚看一眼秋萍,又看一眼崔芊芊,心道秋萍的性子不可能会在这个问题上开口的,必定是崔芊芊的意思,借她的口说话,崔芊芊才好留余地。
李诚笑了笑,没有就这问题做出任何解释,抱着闺女道:“走,出去玩。”安乐开心的手舞足蹈:“玩,玩!”两个女人互相看看,摇摇头,没有再说什么。这就是李诚,接受意见就干脆的接受,不接受就躲开女人,免得听牢骚。
杜海拄着瘸腿来报:“家主,来了一干郎君,堂前茶水伺候着呢。”
李诚听了微微一笑,一切迷雾都消散了,答案也水落石出。事情就不是崔芊芊和秋萍想的那样,李诚已经是个县伯了,顶门立户的人物一个。遇见任何麻烦,你就得自己解决。说的难听一点,兄弟会这些人的长辈们不落井下石,就算是厚道的。
李诚要是在这次风波中站不住脚,不能强硬的把耳光抽回去,权贵门阀一拥而上的时候,便宜别人还不如便宜这些昔日的合作者呢。道理就这么简单,李诚其实心里很明白。你必须先证明自己有自保的能力,别人才能与你合作。
李世民也看到了这一点,所以才不出手遮护,他也没那个义务。当然,李诚穷途末路的时候,李世民会出手的,不过时候李诚就没自有了,皇帝让做啥,就得做啥。
所以说呢,自有很宝贵,宝贵之处不在意你想做啥就能做啥,而在于你不想做什么事情的时候,你可以说不。这一切,都建立在实力的基础上,没实力你扯个蛋蛋。
兄弟会这些人出现,意味着事情已经有了一个基本结果,李诚与这些兄弟们背后的长辈,有资格深度合作了。如果说之前的茶叶联盟,不过是把大家连在一起的网,现在这个网的主绳里头,李诚算是其中一股粗线。
这张网现在需要重新梳理,而李诚因为这次事件,在未来的梳理过程中有了一定的发言权。在此之前,那些茶业联盟的大佬们,很自然的认为,不是李诚带着他们赚钱,而是他们带着李诚赚钱。这个逻辑看起来很荒唐,实际上有其道理。
没有他们的人脉,李诚一个人能干到什么程度呢?结论是很明显的,说的难听点,有能力挣钱不假,你有能力保住挣来的钱么?这就是差别,社会地位的差别。
现在不一样了,李诚用铁血证明了,不用皇帝说话,老子手里的横刀发言了。要不是夏天怕发瘟疫,李诚都想把那些黑衣人的尸体吊路灯,让那些人看看,不是什么人都能来李庄讨便宜的。经此一事,李庄五年无忧也。
兄弟会的成员再次齐聚,除了在外地的全都到了。见到李诚,排成一行,张大象站前面,躬身抱手:“我等特来向哥哥请罪!”请罪?什么罪?无非就是最近一直在隔岸观火。
但是他们也很无奈的,就算是张大象,也做不到张家的主。张家乃是江左名门,整个家族很大的。家族里的人,不可能为了李诚冒巨大的风险。他们什么都不做,就是在帮李诚。
但是作为兄弟会的成员,当初说好的兄弟没有办结拜仪式不假,后来的不算,之前的八个人,真的是心中有愧的。无奈的是,他们能做的事情很少。一根筋的房遗爱,甚至这几天门都不能出,只能在家里呆着。
李诚觉得,房遗爱的谋反案,十有八九是被连累的。这人真不是那种能有谋反之心的人,他也没那个雄心壮志和智商。
李诚微微一笑,抱手还礼:“各位兄弟,见外了。兄弟们非但无过,反而有助于李诚。”这话说完,大家都秒懂,都是明白人啊。一干年轻人,容易热血上头,被李诚这么说了,纷纷羞愧不已,内心更是暗暗感动。
如果说当初的兄弟会,有点年轻人一时冲动,被李诚牵着走搞出来的团队。现在的兄弟会,则正式成了气候。不在是那种,小孩子们闹着玩的,李诚这娃娃不错,顺手拉扯的地位。
“哥哥,我等来之前放了话,今后在长安城内,柴令武和杜荷两个,见一次打一次。”张大象代表大家说话,但这就是大家的意思,今后这两人被排挤出长安权贵年轻一代的圈子。
“各位兄弟,家里事情多,做哥哥要养伤,就不送大家了。有事情,过了这阵再说。”李诚笑着抱手,表示自己明白了,承情了。
书剑盛唐 第四百零五章 领会意图
第四百零五章 领会意图
一干兄弟会成员纷纷告辞离开,他们不是说说就算了,而是实际操作起来。权贵二代们闹事,那是基本操作,不闹事才是不正常的。
这帮人离开李庄后,集体来到了大理寺探监。别人来探监,好歹带点吃的用的,他们来探监,空着手不说,走的时候还把监室砸了个稀烂。
睡床?谁给你的资格?有点稻草垫着你就该满足了。留下一地的狼藉,一帮二代在欲哭无泪的柴令武和杜荷的注视下扬长而去。
大理寺监狱的小官小吏,全都被警告了一遍。要挣钱可以,就看你有没有命花这个钱。回头别自己的性命搭进去了,家里的父母妻儿受连累。
这帮人走之后,柴令武和杜荷的待遇一落千丈,原来住的单间,现在住双人间,原来的房间还有俩窗户,通风什么的有保证。现在就一个小洞口,室内空气浑浊不说,又闷又热。
这都不是最狠的,原来的马桶天天有人倒,现在的马桶满了才有人来倒一下。而且不是有人来拿出去倒,而是这俩自己动手,捏着鼻子抬出去倒。
这样一来,这屋子里还能住人么?但是必须得住这里,就算大理寺上面的官员,知道了这个事情也不敢说一句话。这些小吏也是没法子,谁没有妻儿老小?你们做官的不怕,不等于小吏们不怕不是?柴家,杜家,对此根本么没有办法。
送钱都没人敢收,登门去探监,被小吏跪在地上拦着,不让去探监。只要这俩有人探监了,他们的小命可就算是玄乎了。想想看吧,一群小吏跪在地上,求柴家人杜家人不要为难他们的场面,何等壮观啊。
柴家和杜家没法子,只好去找巴陵公主,希望公主去探监,这样小吏们就算跪地求饶,以巴陵公主的脾气,也未必会管这些小吏的死活,径直往里冲就是了。
没曾想去公主府求助的柴哲威,被表妹巴陵公主一顿挖苦,并且明确的表示:“柴令武在长安城把柴家和公主的面子都丢光了,死在里面最好,本公主好改嫁。”
这两家人求告无门,最后柴哲威只好亲自给皇帝写信求助。杜荷的老娘,咬破手指,写了份血书,附着柴哲威的信送往九成宫。大概意思就是,柴令武和杜荷确实犯罪了,但是有国法处置,求陛下要不给他们一个痛快,要不给他们点做犯人的合法权益。
九成宫方面,李世民找房玄龄私下沟通,问他谁去处置这个案件。正经来说呢,这案子就该大理寺和刑部联合办理。但是李世民还是希望低调一点处理,派个能干的臣子回长安去处置该案件。
想来想去,考虑到太子的问题,李世民决定让房玄龄回去,为啥呢?房玄龄现在是太子少师。太子的老师之一,当然这是个兼职了。他有义务指导太子。
这次事件,李承乾表现的很糟糕,没有在事情发生的第一事件,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处置。事后的处理也很让人失望,甚至还有装病躲避,回避责任的错误。
考虑到太子还年轻,李世民觉得有必要加强教育。
房玄龄是个聪明人,陛下单独把他叫来,问这么一个问题,答案不是明白的么?只不过呢,李世民不好自己来说,所以希望房玄龄主动站出来说。
给陛下背锅这种勾当,房玄龄义不容辞,更何况他有个太子少师的兼职呢。所以啊,这事情就得他来处置,而且李世民的意图,还得全面贯彻执行。换别人去,李世民不放心的。
房玄龄欣然允诺,主动请缨:“陛下,臣愿往!”对房玄龄来说,那是求之不得的好事啊。
怎么说呢?房玄龄出面处置这个事情,明眼人都知道是李世民的意图,不然大理寺的人死绝了?刑部的人死绝了?很明显的,如果处置结果对哪一方不利,那都是皇帝的意图。
有能力报复的不会把事情算他身上,没能力报复的人,就算了又能奈何的了他?
房玄龄可谓左右逢源,只要手稍稍的抬高一点,就能得到无数的感激。李世民还装着无奈的样子,拿出柴哲威的信,还有杜夫人的血书。语重心长的表示:“一个是朕的外甥,一个是杜相的次子。还都是朕的女婿,朕也为难啊。”
房玄龄不动声色的表示:“陛下,国法就是国法,但不外人情。再者,此事没有造成严重后果,臣请柴杜二人,赔偿自成一应损失,争取事主谅解。”
李世民颇感欣慰,这是个好臣子啊。理解朕的心思,并且拿出了确实可行的方案。殊不知,他这边派人去请的时候,房玄龄在路上就相好了怎么处置这个问题。
次日议事的时候,李世民提了一嘴,派个老成持重的人回去处理,这样比较放心。房玄龄站出来表示,领导有担心,做下属的踊跃分忧。
这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有人被憋的一口气差点没顺过来?谁啊?褚遂良呗!这厮一直在琢磨着,如果需要有人回去处理这个事情呢,他一定要把活揽下来。回头见了李诚,大权在握,好好的拾掇他一番。
这货心眼还挺小,反正就是各种看不惯李诚就是了。怎么说呢,一边在文坛刷声望,一边在战场捞爵位,转过身你还不耽误挣钱,好事都是你的,谁看的惯呢?对了,还有就是书法,褚遂良是书法大家,李诚比他还出名,这就是不给活路走的意思啊。
李世民的眼睛多刁钻啊?一眼看出来褚遂良的反应,脸都涨红了。好嘛!还有就是大舅哥长孙无忌,跃跃欲试的,早干啥去了?看见好处主动要伸手是把?上回议事的时候,也就是房玄龄说话比较中听一点,没什么私心。
这个没私心,是根据亲近程度来决定的。更没私心的也是有的,但跟皇帝不是一条心。
按说长孙无忌是最该无条件支持皇帝的,但是上一回他有了点私心。甚至对太子的事情,都留了余地,没开口替太子说话。这让李世民很不爽,那是你的亲外甥。
李世民对太子失望,还没到那种打算放弃的程度。就是不满,那也是觉得还能教育好的,甚至都没到需要抢救的地步。年轻嘛,没有阅历,积累就是了。
作为亲舅舅,外甥表现不好,你有脸面么?李世民对长孙无忌有点不爽。主要是看着以前各种能领会领导的意图,并且踊跃的给领导背锅。这次表现差一点,被记在小本本上了。
嗯,李世民这个人很大度的,对谁不满肯定不说,就是会记在小本本上。后来太子谋反,魏征都特么的死了,还被牵连进去了。李世民派人去把人家墓碑给平了,说人家不配,没有教育好太子。这都是是什么逻辑?
当然了,三征高句丽失败后,千古一帝李世民同志,重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恢复了魏征的名誉。但做过的事情,就是做过了,你就是小心眼。
房玄龄回到长安,立刻到大理寺是了解情况,首先看望了一下在狱中的柴令武和杜荷,这俩的日子过的叫一个惨啊。站在门口房玄龄都被尿骚味熏的差点打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