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书剑盛唐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断刃天涯
“好好,大家听我一言!”李诚举起双手,大声喊一句。众人停下来看着他。
“大家既然来了,做哥哥的就不能亏了大家。家中地方小,出去寻个酒楼,兄弟们好好吃喝一顿,然后再说后续。”众人轰然允诺!





书剑盛唐 第三百零二章 官迷
登州有驿站,地方足够大,但是这帮人都不是官员。住驿站并不合适,酒楼里摆了酒席,厨子都是自带。酒桌上李诚提醒大家一句,表示不要给家里长辈添麻烦,大家都明白了。
登州不大,但是要安置这十几个二代,地方还是好找的。只是随从侍女的,不能都带着。挑几个贴身的,其他人都安置在军营内,等后续把地方找好了,再说安顿的话。
这帮纨绔在酒桌上表态,跟哥哥共同进退。李诚也不藏着掖着,告诉众人自己的打算。兴水师,开海贸,办渔业,这是三大块。大海是取之不尽的宝藏,唯一的问题就是保鲜。
这些都是远景,就看大家打算加入哪一块了。
先说水师,两个旅的编制是最少的,李诚计划给朝廷上奏折,编一个旅帅的步兵,作为登陆作战的部队,叫做水师陆战队。这个编制最受欢迎了,房遗爱和程处弼都表示要加入。
李诚表示,最多给他们一个校尉的差事干干,想做旅帅还得熬几年。两人答应下来。
海贸这一块,吸引的人最多,当然只是吸引了大家的投资,不是亲自去跑海贸。渔业这块最冷清,一个愿意干的人都没有,毕竟现在还没看见好处,这帮人也各有各的想法。
总的来说,大家都挺开心的。最后都喝的烂醉,下人扶着回去。
登州的环境不能比长安,所以这帮二代也不着急干别的,先把住的地方解决了。还是李诚场面,把衙门附近的宅子和空地都买下来,然后或改建,或盖新的,总算是把大家的在登州的宅子都解决了。
一群纨绔也是懂事的,平时凑一起,都在商量怎么摆弄在登州的产业。大概有个章程了,这才来寻李诚。按照大家的意思,还是兄弟会的套路——合伙买卖。
这一次李诚则表示,不能按照以前的办法了。大家都得为自己的将来打算。李诚给大家指了两条路,岸上,在登州寻一个合适的地方修码头,然后置办新船,培养船员,船和人都有了,跑东瀛的航线。别的不说,东瀛出白银,一船货过去,回来就拉白银。多不敢说,五倍的利润
很轻松,就是周期长,而且有一定的风险。另一条路就是在登州搞服务业,客栈酒楼,风月场所,这些都能搞。原因很简单,李诚打算把登州打造成一个南北货物中转站。唐朝有运河,海路运输还是空白,提前入手将来就在登州的产业就是一座金
山。
所以呢,大家带来的钱呢,李诚是分文不要的。众人可以置地产,买船,这是个长期的事情,大家要有足够的耐心。
这群二代对李诚的远景规划充满了信心,只要是李诚看上的行业,就没有不赚钱的。他们都这不菲的身家出来,在登州置产兴业,将来这些可都是他们自己的,跟家里无关了。
李诚的意思,大家都明白了,心里感动之余,纷纷表示要投资登州。
不过这也存在一个问题,就是造船的问题。海船不是一天两天就能造出来的,这里头的麻烦非常之多。李诚又花时间跟大家解释,众人才知道一条船造出来,半年都算快的。
为啥这么说呢,首先是木料的问题,造船的木料很麻烦,不是说新鲜的木料晒干就能用的。因为登州造船行业暂时并不兴旺,所以木材的问题就很麻烦。
好在有一个途径,就是从辽东弄木材造船的渠道是存在的,而且都是那边的商人现成合适用于造船的木材。都是多年积累的结果,毕竟高句丽、新罗、百济这些国家,都要造船。
这个事情好吧,登州偶尔有三国海商靠岸,直接下单就行了。最麻烦的是造船厂的规模。好在李诚提前让杜老头去折腾了,现在他手下能有三四百号人呢。
李诚把杜老头找来,表示他现在是官员了,不用亲自造船了。他的职责是监督造船的质量。原来的船厂不是官府的,而是他私人的产业。这是李诚的私心,不想让造船厂跟官府有产权上的纠纷。
李诚再三叮嘱,今后几年内,需要造的船很多,造船厂尽可能的扩大规模,拿眼下这两条船练手艺,同时还要把登州及周边的好船匠都弄来。杜老头听了很是高兴,毕竟造船是挣钱的,可以给子孙留一份家业。再有就是他这个官,不能穿给儿子,但是不妨碍他儿子把船厂经营的够好,技术够强,将来可以考虑接班做官。毕竟现在这个九品官,
是个技术性很强的官职,一般人也玩不转。
“贵人放心,只要人手足够,材料不断,新的船坞搭起来,明年这个时候,至少能下水六七条船。后年,能翻一倍。”杜老头拍着胸口表示,他能搞定一切。
李诚也知道,这事情急不来,所以让他先回去了。一帮二代忙着置办家业,也没怎么来烦李诚。随着他们的到来,登州城似乎热闹了许多。
盐山那边,李诚没敢让这帮人掺和,但是有怕这些家伙登船的过程中显得无聊,想了个法子,让他们去收海肠子,暴晒干透之后,用石磨碾成粉。再找个瓶子装起来,包装好了取名:味之素。
这玩意当然不能取代味精,但是能起一定的调味作用。再说了,中国古代的厨师,吊高汤那是基础要求。这东西是针对一些寻常人家的商品,也有一些小商贩愿意用这个,省事。
还有一个买卖大家可以做,登州没有碱面出产,但是有李诚啊。大家出钱,着急人手,弄个作坊,河北道、河南道的东部的碱面买卖,就算是给大家挣零花钱的买卖。
给大家找了能赚钱的买卖之后,李诚正准备把心思投入到水师建设中,朝廷的旨意到了不说,还个他派来了个录事参军,还有一堆后勤官员。圣旨确定水师的编制和规模。李诚总领登州地方军政,正四品的将军,登州水师为常备军编制,但是不能超过一个卫的最小规模。一个卫有多少人呢?25000至40000人。而且朝廷还没钱粮下拨,只有登州地方的钱粮,不用往中央政
府上缴了。
看起来很大方,登州穷的鬼都不愿意来的地方。以前还有煮盐可以做手脚,现在煮盐都被李诚自己搞黄了业务。
领了圣旨的李诚在心里骂了一句mmp,对于皇帝和朝廷算是基本不指望了。还有一个人让李诚很吃惊,这个人是李诚的助手,顺道还把圣旨带来了,水师副总管许敬宗。
水师衙门还没建好呢,总管府更地方也不大,李诚只好让崔成把府衙腾出一半来,登州城里也就他那有地方了。许敬宗带着一帮人住进去,回头另外安排地方办公不提。
一路风尘,李诚以上司的名义,下令放假三天,大家休息好了再上班。这个一点毛病都没有,十几个官员苦涩的脸上,露出了一丝笑容。
没法子不苦涩,都到登州来了,还不是升官,这一辈子搞不好就搭在这个了,再也回不去长安了,这都是很有可能的事情呢。
许敬宗这家伙挺有意思的,本来是放假休息的,第二天他拎着一坛子酒,找到李诚这里来。李诚出来相迎,见面后倒是很客气,完全一下属自居。
“见过总管!”许敬宗礼数十足,李诚就算再不喜欢他,也得礼数周全的回礼:“许公,久违了。”久违个屁,两人就见过一次,李诚还没啥好脸色。吩咐下去,准备菜肴,李诚希望能跟他搞好关系,今后是长期合作。历史上许敬宗是个奸臣的定义,但是你得怎么看了。反正只要帮着皇帝搞集权的,都是特么的奸臣。文人的观点,差不多都是这个调调
。“自成先生,今后就是一个锅里吃饭的同僚了,那么客气作甚?再说了,你还是上官呢。”许敬宗在客气一阵后,开始有点随意了。想到这家伙能在长孙皇后的丧礼上大笑欧阳询长的丑,某种意义上来说,
这是个性情中人啊。
“呵呵,既然如此,那就不客气了,以字相称如何?”这里不是长安,李诚的戒心不大。
许敬宗听了呵呵一笑道:“如此甚好!”
两人在书房里落座,郑洁上了茶水退出去后,李诚不免好奇道:“延族,这是得罪了哪个,被发配到登州来了?”
“自成,此番可不是发配,在下主动要求来的水师。”许敬宗不紧不慢的回答,李诚露出惊讶之色道:“怎么可能?”为啥会这么想呢?看史书里的许敬宗,说是奸臣,不如说是个官迷啊。这家伙最喜欢的就是做官了,不然也不能冒着天下之大不惟,给武则天摇旗呐喊啊。那会李治要废后,长孙无忌、褚遂良这两个都反
对,许敬宗跳出来之处。还有一点,这个时期的许敬宗,应该在编写《武德实录》《太宗实录》,他跑登州来,这历史轨迹就乱了啊。因为在编写《武德实录》时,够不要脸,为李唐大吹法螺,他在重新崛起的。要知道,因为这两本书,他封了县男的。




书剑盛唐 第三百零三章 真实心态
许敬宗出身不高,但是他有一颗强烈的上进心,这货还贪财,把女儿嫁给冯盎之子。收了很多财宝,因此被人检举揭发,贬谪郑州刺史。
史书上类似的事情就是一笔带过,但是李诚作为后人,读到这里的时候,不免心生怀疑。这么一个野心勃勃的家伙,怎么会为了点钱财被弄的贬谪呢?
历史上发生这个事情的时候,是贞观二十一年。李世民也没多少日子可活了,在这个时候许敬宗出这种事情,耐人寻味。
不过这些与李诚无关了,这家伙来给自己当副手,李诚费解之余,想到他的名声,觉得还是坦诚的问清楚了比较好。
如果换成别人呢,这个答案是没问题的,但是换成许敬宗,李诚就不敢轻信了。
为啥呢?很简单,这种历史上能干翻长孙无忌的主,那是一般的人物么?非常厉害的家伙,就不是说你随便检举诬告,就能干翻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的。其中的难度之大,事情的曲折,史书没有细节,就说他联合李义府诬告。再一想,编史书的都是些什么人呢?能出来编史书的人,哪个不是士族出身?怎么会对许敬宗有高评价呢?至于新唐书,连杨氏与
外孙有染的段子都能写进史书,态度可见一斑了。
所以,李诚在听到这个答案后的第一反应是脱口而出:“说人话!”
啥?许敬宗直接晕了,什么叫“说人话”?难道我不是人?这种才智极高的人,很快就反应过来了。李诚是谁啊?大唐第一才子啊,跟他说话想玩心眼,很难骗过他吧?
一个人的名气在这个时代很重要,李诚文武双全,智谋无双的美名,长安城还真没人不知道。这么一想呢,许敬宗就有点尴尬了。
“自成既然如此,在下也不客气。坦白讲,在长安,不论陛下早怎么信重,许某再无进阶之可能了。不如到水师来,或许还有一线希望。”许敬宗缓缓的说出一番话!
这一次,李诚没有直接开口怼回去,而是意味深长的看着对面。
如果抛开穿越这个外挂,许敬宗这种当代精英,在才智上绝对分分钟碾压李诚。不是说智商的高低,主要是对这个时代的熟悉程度,对这个时代的人心把握上,许敬宗强太多了。
至于说到李诚跟魏征等人的舌战能赢下来,并不是实力的体现,要说明原因和复杂。怎么说呢,一个是李诚知道历史走向,一个是见识上的广度要远超这个时代的人,一个就是李诚的每一次争斗,都不按照这个时代的套路来干。因为李诚很清楚,按照这个时代的套路来干,他肯定输的很
惨。
所以,每一次李诚都会强行歪楼,然后把战斗导入一个对手比较陌生,自己却很熟悉的套路里。这其实就是见识广度的作用了,李诚可以从别人想不到的点入手,打开局面。
几次弄翻了魏征马周之流,李诚的名声就竖起来了,而且还很吓人那种。
这个名声直接导致了许敬宗未战先怯,不说把底牌亮出来吧,不知道不敢胡说八道了。
“嗯,这话倒是有点可信度,延族可谓官迷啊。”李诚淡淡的扫一眼对面,下了定义。许敬宗听着脸上有点发烫的时候,李诚又继续道:“官迷也没啥不好,只要认真做事,利国利民,做官迷也没啥不好。朝中这些宰相们,说起来哪个不是官迷?就算做官迷不是本意,而是为了家族兴旺,本
质上跟延族也没啥区别。”许敬宗一脸的“你说的是真话么”。李诚却当着没看见,端起酒壶倒一杯酒:“行了,你也惦记着套近乎,我也不想跟兜圈子。我们之间的关系就是合作关系,完全是工作上的关系。我呢,不会刻意为难你,
你的,把自己的该做的事情做好,就这样吧。”
果然是传说中善于另辟蹊径的李自成啊!说话做事,完全不按照别人习惯的模式。但是又不让人讨厌,这就是李自成的谋身之道么?
许敬宗久久不语,心里转过无数念头。正常的情况下,自己拎着酒坛子来了,这就是态度出来了。结果这厮不按照正常的套路来,先接触一番,交流一段,是敌是友,再作结论。
许敬宗想的很好,只要先把关系处好了,将来可以深入交流的时候,再加深利益合作,这就是政坛上的盟友啊。但是李诚根本就不搞这一套,直接表示工作关系,定性了!
这还怎么继续交流下去?看的出来,他有戒备之心,但是又展现出一种满满的自信。似乎,这个盟友可有可无,难道真的说他对朝廷没有太大的追求么?
许敬宗想过无数种可能性,唯一没想到的就是这种。李诚说话很随意,似乎也愿意与自己接近。只不过他早早的在两人之间划了一条线,这条线就是工作关系。工作关系的话,李诚是主,许敬宗是从。这不是许敬宗想要的结果,许敬宗想往上爬,他要借李诚的东风。这个东风是什么呢?很简单,通过合作,让李诚看见自己的价值。今后在朝廷里,互为犄角,共
同进退。
陛下让许敬宗来编写《武德实录》《太宗实录》,这可不是什么好差事。许敬宗知道,如果按照李世民的要求去编写,天下士人都会看不起他。赶上吏部在给李诚配助手的机会,本意是想有个人平衡一下,许敬宗一看这机会不错啊,我来吧。反正登州那地方,别人都不爱去。赶上没人愿意来啊,长安呆着多舒服啊。这机会也没人跟他抢,没费多
大的力气就到手了。
许敬宗很不甘心,但是也没法子,只好继续喝酒吃饭,转移话题,聊一些闲话。
稍稍反省一番,就有了结论。这事情还是着急了一点,换成谁是李诚,都会有戒心。毕竟副总管的职责,就是监督李诚。许敬宗有足够的耐心,等待机会让李诚接受自己。许敬宗这个人还是很有趣的,话题换了之后,两人倒是能聊到一起。要说学识之深,许敬宗远在李诚之上,这点看看他的履历就知道了。但是要说学识之广,李诚就能甩许敬宗几条街了。现代社会的硕士
生,这一辈子要读多少书?两人一番交流,不免都生出一些敬意来。接下来,李诚就把工作的事情也拿出来谈一下,自己的一些简单的想法,大致的思路。许敬宗听的很认真,也不怎么接话,但是只要接了,必定是言之有物。最后
还算是尽欢而散,许敬宗告辞离开。
走出李诚的家门时,许敬宗突然站住,稍稍沉吟,微微一笑。这一趟,其实收获不小了。至少李诚不排斥他,定性为工作关系,其实是好事啊。
在长安的时候,那些士人总拿许敬宗的人品说事情,李诚似乎根本就不介意这个。而且今天谈话的最大收获,就是对李诚今后的发展规划,有一个充分的认识。李诚不是没野心,只是他的野心不在长安。李诚告诉许敬宗,兴水师只是计划的一部分。打造一条海上的同道,军事上为将来陛下征伐高句丽准备。经济上,海商能带来巨大的利润,将来登州的繁华程度
,定为沿海之首。
心里话,许敬宗不关心什么登州的民生的话题,他关心的是陛下征伐高句丽的说法。
听到这个话题时,许敬宗当时的反应是震惊。因为这个事情呢,他之前根本就不知道。李诚既然说了,就一定是知道点什么。他可是陛下的近臣啊,陛下的心思告诉他,很可能。
再一琢磨,许敬宗的心情就更好了,李诚既然透露这个消息,说明他来登州的目的,很可能就是为陛下征伐高句丽做准备。
把这些事情联系起来,许敬宗这个水准的人物,不难把所有画面串联起来。
陛下有征伐高句丽之心,这个不难理解。高句丽敌视大唐,这是从来没变过的。高句丽作为东北的大国,一直觊觎中原,甚至趁着隋末的乱局,侵吞了不少中原领土。如此说来,只要卖力干活,陪着李诚把水师办好,将来不难进步。就算又人想拦,那也拦不住。许敬宗算是秦王府潜邸旧臣,李世民一直都个他机会。之所以迟迟没有进步,主要还是个人的原因,还有就
是朝中牛人太多。
相比房玄龄、魏征、王珪这些老臣,许敬宗还是差点火候,比亲近,房玄龄碾压他,比直言敢谏,魏征碾压他。比底蕴,呵呵呵,王珪教他做人。
牛人太多,有没有特别大的贡献,这就是许敬宗的现状。上升的通道挤不进去,先天不足的很严重,又偏偏有一颗追求上进的心。许敬宗的境地真是太尴尬了。
这才是许敬宗选择来登州的真实原因,他想上进,就得有机会建功立业。凭着他对李诚各方面的了解,觉得这家伙别说登州了,就算把他丢到更偏远的地方,他都能玩出花来。这样的一个人,跟他合作,肯定亏不了。这才是许敬宗做决定时的真实心态。




书剑盛唐 第三百零四章 最有钱的个人
肩膀上传来一阵力度合适的拿捏,李诚很自然的往后靠,头枕波涛,闭目养神。
“此人倒是有趣!”郑洁习惯性的发表自己的看法,李诚也愿意听别人的意见,毕竟唐朝人才能理解唐朝人的思维。而且这个人,她必须依附自己。
“嗯!”李诚似乎睡着了,郑洁停下手,俯下身子低声道:“此人名声不佳!此番怕不是来投献那么简单。郎君,不可不防。”
李诚坐直了身子,回头看看郑洁道:“名声确实很重要,但是一个人空有名声,而无实才,窃居高位,危害更大。”
“郎君不怕过河拆桥?要知道,郎君作雕版印刷,已经得罪了很多人。不然,也不至于来登州。”郑洁心中一惊,李诚这个观念,似乎另有所指。
李诚收起笑容,看着郑洁:“这是别人教你的呢?还是你自己看见的?”
郑洁有点慌乱的后退一步:“有什么区别么?”李诚站起,淡淡道:“区别大了,如果是别人教你的,后果很严重。如果是你自己结合一些传闻,琢磨出来的,最多是见识短浅。”
“郎君疑我?”郑洁平静了下来,正色反问。李诚摇摇头:“不重要,真的不重要。对我来说,我想要做的事情很明确,别人说什么根本动摇不了我?”
郑洁收起正色,露出微笑:“郎君倒是自信的紧!”李诚抬手在身前,竖起食指摇摆几下:“不是我自信,而是我知道自己做的是对的。”
“郎君又怎么知道,自己一定是对的呢?”郑洁陷入了迷惑,她的本意是想显得自己有点用处,现在看来李诚对自己表现的东西,似乎并不在意,这就很尴尬了。
“眼界!”李诚给了个答案,笑着上前来,看着郑洁道:“你的眼神告诉我,你在担心什么。你一直在回避我的问题,为什么?”
“妾身,妾身……”郑洁咬咬牙:“年华易老,以色娱人,非长久之道。妾身,希望能帮上郎君一些。登州距离长安太远,作为臣子,郎君离开陛下的视线久了,非立身之道。”“呵呵呵,我说了,眼界。这就是我跟你,甚至整个天下人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此。”李诚露出微笑,这个女人的挣扎,看在眼里时还是很有趣的。李诚完全理解她的心情,这年月女人过了三十岁就敢称“老
身”。
郑洁有强烈的危机感,就算在登州这个地方,她也有白嬛这个竞争对手。年龄上处于劣势,还有一个更小一点的武约在跃跃欲试。
“还有一件事,你恐怕想多了。”李诚露出打趣的表情,郑洁一愣:“怎么?”“一个年龄,有一个年龄的美。豆蔻年华,青涩之美,二十出头,人生正好,三十徐娘,成熟之美。所以啊,你别担心,就算我嫌弃你年老色衰,怎么也得二十年,你还有二十年的时间来证明自己,别灰心
。”说这话,李诚忍不住都乐了。
这个年代平均年龄比较低,所以女人一过二十就不自信了。哪像现代社会,四十岁的女人还能浪二十年,六十岁都不认老,这才不负大好人生。
一番话说的郑洁脸都红了,跺脚道:“惯会取笑妾身。”说着话锋一转:“适才眼界之说,和解?妾身所言,错又在何处?”这女人有个优点,就是好学。
“我可没说你说错了!”李诚笑了笑,郑洁狐疑:“为何郎君认为自己是对的呢?”“我说过,眼界的关系,跟对错无关。因为眼界的关系,你看到的东西,得出的结论,没有任何问题。我看了你看不到的,所以我也是对。这么说吧,任何一个人和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自然得出不
同的结论。”
李诚越说郑洁越糊涂了,费解道:“怎么可能都是对的?郎君明明受了排挤,这才来到登州。那许敬宗,也是个不得志者,这才来登州欲借郎君之身而进阶。”“你看,这就是眼界的区别了。你身负家族的寄托,还有对自己男人的期盼,所以得出的结论是悲观的。你是不是希望有一天,自己能风风光光的回家,出现在昔日那些幸灾乐祸的人面前呢?不要否认,你
1...120121122123124...23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