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南明大丈夫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话凄凉

    任珍被士卒按住,见吴三桂铁了心,顿时破口大骂。

    吴三桂本想留下他,可是这人不识好歹,只能摆摆手,夏国相便将仁珍往外拖,片刻后咔嚓一声响,骂声戛然而止。

    吴三桂虎目含泪,对帐中将士们道为了弟兄们,本王只能杀了他。你们都是跟随本王多年的老人,谁要是不想跟本王,本王绝不为难。

    帐中将领相互看了看,谁也不敢有意见,吴三桂看着满帐篷的军官,好!此事就这么定了!大军补充粮草器械,兵发南郑,击败献贼,全军入川!

    协议达成后,关中来的辎重队,开进了关宁军的大营,魏武军给他们提供了不少物资,解了关宁军的燃眉之急。

    吴三桂短暂休整,便孤注一掷,率领关宁军主力浩浩荡荡的南下,大军开拔,车粼粼马萧萧,士卒弓在腰,场面甚为宏大。

    凤翔府,陈名夏向高义欢复命,高义欢自然少不了一番赞赏。

    陈名夏见此,提醒道大帅,吴三桂野心勃勃,又反复无常,大帅还需要提防啊!

    高义欢道男子汉大丈夫,有野心是很正常的事情,吴三桂要是没有野心,本帅也无法驱狼吞虎,把他引入四川。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吴三桂这头猛虎进了四川,就别想轻易出来,届时四川就是牢笼,困住吴三桂这头虎,张献忠这头狼,本帅看他们虎狼斗,等他们打累了,本帅再发兵收取四川,岂不美哉!

    妙啊!陈名夏和高义欢脸上,同时露出阴险的坏笑~

    。




第578章请封魏王
    吴三桂掌握五万多关宁军,实力太过强大,清廷自然不放心,所以找了些借口,派来一支千人的八旗军随行。

    关宁军为了从清廷手中得到钱粮,为了让多尔衮安心,也就默许了清廷派来八旗监视。

    这样清廷放心,关宁军能够获得军饷和物资,相处本来十分融洽。

    只是这次高义欢提出要关宁军必须清满除满,就决定了这支八旗兵悲惨的命运。

    吴三桂将这些八旗留在褒城,让他们牵制张献忠,说是关宁军要重夺关中,就必须挡住张献忠。

    八旗将领对大清忠心耿耿,接受了吴三桂的重任。

    张献忠时刻注意着吴三桂的动静,发现关宁军有异动,以为是李定国袭击西安得手,顿时一阵狂喜,当即调兵出击,追击关宁军。

    西军进至褒城,被一千多八旗兵挡住去路,张献忠发兵四面进攻。

    八旗兵依靠城墙,壕沟,加上箭法精准,给了西军极大的杀伤,杀红眼的张献忠发起人海冲锋,近万士卒猛攻,八旗兵拼死抵抗,坚守三日,最后被西军全歼,一个都没走掉。

    张献忠拔了褒城,正要继续北进,准备一路杀入关中,北面却铁蹄滚滚,数万关宁铁骑忽然杀至,西军猝不及防被杀得大败,张献忠身中一箭,逃回南郑。

    黄昏时分,吴三桂抵达褒城,空气中依然弥漫刺鼻的血腥味,城中浓烟滚滚。

    在城门前的空地上,近千具尸体,盖着白布,整整齐齐的摆在一起。

    吴三桂骑马奔驰而来,翻身下马,一众关宁军将领纷纷迎接上来。

    牛金星接过吴三桂的马鞭,把吴三桂领到成排的尸体前,沉痛道:王爷,坚守褒城的八旗兵都战死了!

    夏国相掀开一块白布,王爷,这人是贝子尚善,贝勒费扬武的次子。他打得很顽强,很英勇!

    吴三桂看了看被砍得血肉模糊的尸体,庄严的取下头盔,沉痛道:是个汉子!

    城门外的关宁军将官们也都摘下头盔,向战死的八旗兵致意,场面一片肃然。

    吴三桂扫视了满地的尸体,将头盔带回头上,扭头低声对牛金星道:牛军师,你处理一下,把这些尸体丢给高义欢,顺便催促魏武军,粮草必须要跟上!

    牛金星忙行礼,王爷放心!

    吴三桂翻身上马,牛金星递上马鞭,他接过后顿时一夹马腹,扬起马鞭,喝道:全军直扑南郑!

    ~~~~~~

    西安城,总督府,临时节堂内,高义欢大马金刀的坐在帅位上,正听着众多将士和幕僚的禀报。

    赵大宪站起来说道:大帅,潼关蒲津关都已经拿下,整个关中,只有延安一城还在顽抗!

    高义欢摸了摸鄂下,延安必须要尽快夺下。开春之后,本帅不想关中还有清军的身影!

    赵大宪当即抱拳,卑职明白,会派人去催促攻城!

    高义欢点了点头,这时李岩又站起来说道:大帅,关中各州县,大多归降。卑职查了下宗卷,不算甘肃等地,我们新得人口,有三百五十多万。如果加上甘肃,还有陕北,人口应有四百五十余万人!

    崇祯初年,陕西有人口八百余万,此时整个关中地区,居然没有五百万人口,几乎两个里面死一个,情况可以说相当的凄惨。

    湖广人口一千五百万左右,其中归属高义欢的人口有八百多万,豫南有三百多万,再加上关中四百余万人口,魏武军治下总人口已经超过一千五百余万。

    虽然这与明朝存在巨大的差距,但是与满清治下的人口,却拉近了距离。

    按着李岩的估计,满清占据的区域,包括关外的奴隶和野人,应该只有两千五百余万。

    不过如果清军占据江北,那满清控制的人口肯定超过三千多万。

    现在对于高义欢而言,人口就是资源,他微微沉吟,便道:李先生,务必要尽快恢复关中安宁,保证这四百五十余万百姓,能够生存和生产。

    李岩点了点头,却道:大帅,要恢复关中秩序,统治这么多州县和百姓,我们的制度必须搭建起来!这么多降官,有七品知县有二三品的三司官员,武将有二品的总兵,他们品级这么高,要是按着我们的官职,全都要降级,他们必然心怀不满,不利于关中的稳定。要是让他们保留原位,那我们自己也会不舒服!

    这确实是个问题,派去接触李过和高一功的人,也带回来消息,谈判并没什么进展。

    虽然李过发兵来增援,但是对于归顺高义欢,成为高义欢的手下,却比较犹豫。

    李过和高一功那边一大群大顺朝的伯爵侯爵,高义欢的身份,给不出好官位,确实不太好招降,另外他们也不清楚,高义欢到底是明朝的走狗,为明朝招降,还是他自己招降,所以事情僵持住了。

    高义欢微微皱眉,几位先生有什么建议?

    陈名夏道:大帅,是称王建藩的时候了!建立藩国,大帅称王,下面就都能往上提,官职的问题也迎刃而解!

    高义欢搓了搓手,这个南京怕不会乐意吧!

    陈名夏道:先斩后奏,大帅先称王,再派人去南京请封,以南京现在的情况,答应自然皆大欢喜,不答应,又能奈何?

    高义欢微微沉吟,他不升,属下就没发升,况且拿下关中,要统治这么广阔的区域,是该称王了。

    好!这件事就由陈先生去办!高义欢挪动了一下屁股,脸上有点红晕,那啥~陈先生替孤写个折子,就请封魏王吧!

    按着规矩,应该是要再三推辞,属下再三劝说的,但高大帅一点也不谦逊,这就厚脸皮称孤了。

    陈名夏忽然抖了抖衣袍,走到中间,扑通跪地,伏地下拜,臣,拜见大王!

    拜完抬起头来,已经是泪流满面。

    堂上众多文武反应过来,赵大宪立刻走到中间拜倒,激动万分道:臣拜见大王!

    那啥~一时间,高义欢有点手足无措,他并没有当王的经验,抬起手来,憨笑道,诸位都平身吧!



第579章北上督战
    拿下关中,又解决了张献忠的威胁,高义欢便有些膨胀了。

    因此陈名夏建议他称王,他没有谦虚一下,就答应下来,并很快就完成了身份的转换,以魏王自居了。

    正月二十五日,高义欢在西安城郊,筑高坛,称魏王,建立藩国,中央设六部,地方设三司,构建一个独立的王国。

    在魏武军内部,虽有不赞同的声音,但是上次与南京冲突后,魏武军内部进行了一次去明朝化,不少忠明派看穿高义欢的本质后,纷纷脱离了军政府,所以现在反对的声音便小了很多。

    这时高义欢内心膨胀,也听不进去别人的劝说,终于先斩后奏,在西安城郊举行了称王建藩的盛大仪式。

    清晨天方亮,西安城中就喧哗起来,街道上几支精锐的步军,踩着鼓点唱着曲儿,招摇过市。

    城中百姓乱哄哄的站在街道旁,看着近万魏武军衣甲鲜明,步伐整齐的通过街道,不由得议论纷纷。

    走在队伍最前面的是,高义欢麾下最精锐的克胜选锋选虎龙骑四营兵,他们浑身上下都散发着精锐的气息,具有很强的威慑力。魏武军士卒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齐步,都是向关中父老展现实力。

    在魏武军四部精锐之后,则是降将王永强的一个营,由于军资紧张,降军还没有换装魏军的衣甲。

    三千多降军,一部分穿着棉袄子,头上带着清军的斗笠,一部分还穿着明军,或是顺军的衣甲,五花八门,看上去很是惹眼。

    这与刚刚走过去的魏武军相比,天差地别,让一贯厚脸皮的丘八们,都有点脸红,感到不好意思了。

    一万多魏武军,迈着整齐的步伐,通过城门,前往大校场,接受魏王的检阅。

    后面三千多降军紧随其后,王永强作为关中首先投靠高义欢的将领,被竖立典型,有幸参与校阅。

    为此,他自己花钱置办了一套崭新的行头,盔甲重新上漆,马靴马鞍都换了新的,看上去很是光鲜,只是他手下的士卒,同魏武军一比,就没法子看了。

    魏武军占据西安已经有小半月的时间,城中百姓发现,魏武军的军纪很好,便也逐渐没了恐惧心理,城中百姓的胆子都大了起来。

    这时街道两侧站满了人,连平时不怎么出门的大姑娘,小媳妇,都来凑热闹,那些闲的没事的大妈们,更是三五成群的一边看一边窃窃私语。

    人群中的老秀才,看见魏武军整齐的队列,听见嘹亮的歌声,不禁摇头晃脑,威武之师啊!

    这时魏武军出了城,后面的降军走过来,边走边注意着周围的大姑娘小媳妇,队伍走着走着就歪了,顿时让老秀才摇了摇头。

    西安城郊,高义欢进行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校阅,向关中父老展现了一下实力,同时震慑宵小之辈。

    几年间,西安城头王旗大变,西安的士绅百姓,对于魏武军能在西安待多久,还心存疑虑。

    关中百姓也没有归心,让高义欢的政权,仿佛无根之萍。

    现在关中居民看见魏武军的实力并不弱于清军,许多心怀鬼胎之人,就打消了浑水摸鱼的心思。

    这也正是高义欢进行校阅的目的,就是增强魏武军的自豪感,同时向士绅百姓展现实力,震慑宵小之辈。

    在校阅结束后,高义欢登上高坛祭天,正是宣告称魏王,建立藩国,并大肆封赏部下。

    五军主将,金声桓徐黑虎赵大宪等人升为五军都督,进封侯爵,白文选虎大威等人封伯,一时间军心大振。

    在爵位上,魏国将采取流爵和世爵,两种制度。

    流爵中,若一人获得流侯爵位,那么其子继承爵位时,就将降为伯爵,每代递减。当然若是立功,则可以保爵。

    这是为了防止形成一个庞大而腐朽的勋贵集团,让勋贵有个流动和淘汰的机制,保证勋贵旺盛的斗志。

    世爵,就是世代世袭,老子是侯,只要魏国不灭,子子孙孙就世代为侯。

    这种爵位,暂时不封,非立下大功,不是开国元勋,或者开疆扩土者,不封世爵。

    同时高义欢宣布,对于投降官员和武将,原籍留用,立刻就稳定了关中的人心。

    当然,这只是高义欢的权宜之计,先稳定降官,让他能迅速接收关中,建立统治,等到站稳脚跟后,再对这些降官进行筛选,将一些庸官贪官恶官,慢慢清除。

    同时高义欢宣布,今岁开科取士,免关中一年田赋。

    一时间,关中之地,无论官民,都是一片欢腾。

    如果这些东西做完,高义欢相信,只要清军不大举杀入关中,关中基本会逐渐稳定下来。

    如此,只要在给他三年时间,就能消化关中,形成一个稳定的政权。

    忙完仪式后,高义欢便将建立官制,录用降官,整编降军等事情,交给属下去做,他则带上李岩白旺郝摇旗等人,前往延安督战。

    一般而言,想要守好关中,只需要把守住,潼关武关蒲津渡等地,就可以防备关东的威胁。

    不过满清不仅统治了潼关之东的大片区域,还统治了漠东和漠南。

    这样一来,清军就多了一条攻入关中的道路,能够绕道河套,杀入陕北。

    清军若是占据陕北,然后以骑兵的优势,骚扰渭河平原,魏武军根本堵不住,百姓便无法耕作,魏军迟早被清军拖垮。

    崇祯朝的财政为何破产,与清军数次入寇关内,四处劫掠破坏,让明朝不停的失血,有很大的关系。

    高义欢想在关中,休养生息,那就必须将陕北拿下,把清军完全赶出关中。

    清军绕道河套,路程遥远,沿途又没有补给,所以大军必须要在陕北有个立足点,来屯集军粮,才能长期作战。

    高义欢夺回延安,再控制黄河西岸清水关延水关吴堡等几个小型渡口,山西的清军和军粮就到不了陕北。

    这样一来,魏武军就能恢复北面的长城防线,即便是清军绕道从河套而来,突破了长城,魏武军坚壁清野,打个一两个月,清军自然粮尽而还。

    整个关中平原的防御,便完善起来。

    此时多铎军已经在进攻豫南,高义欢必须要尽快解决关中问题,然后增援豫南,不能让清军将关中和湖北的联系斩断。

    延安城,是陕北地区的一座坚城,孟乔芳逃到延安后,收集陕北的清军,得到五千余众坚守延安,想要为清军守住这个据点,以便清军反攻关中。

    算时间,北京应该已经得到了关中的消息,山西清军兵力不足,无法支援延安,但北京尚有五万清军,关外还有二万多外藩兵,说不定已经到了河套。
1...258259260261262...43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