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南明大丈夫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话凄凉

    王爷,您消消气,郡王爷也不想这样。现在事情已经如此,王爷该想想如何应对才是!尼堪劝道。

    阿济格胸膛一阵起伏,差点背过气去,不过事情已经发生,气也没用。

    阿济格沉默良久,叹了口气,忽然对帐中众将道:这件事情,暂时保密,谁也不许外传!

    明军在扬州一线的抵抗很顽强,前前后后投入了十多万大军,给清军制造了很大的麻烦,但是阿济格带来的十万清军,还有江北投降的明军,总体而言战力远超长江南岸的明军,所以麻烦只是暂时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还有战事的消耗,最先顶不住的肯定是明朝那边。

    现在江北的战事已经进行到最关键的时刻,高义欢突然来这么一手,江北的战事必然再生变故。

    这是阿济格不愿意看到的,况且仗打到这种状态,想停也停不下来,牺牲这么大,死了这么多人,最后无法击败江北明军,大清军锐气尽失不说,那些投降的江北明军,看出大清军也没什么了不起,也会不稳,可能从新反叛。

    因此阿济格决定先将这件事瞒下来。

    帐内众将也知道,这事传出去会影响军心,所以都点了点头。

    王爷,那我们现在怎么办?尼堪眉头紧皱。

    阿济格脸上肌肉不自然的扯动,手摸了摸光秃秃的头皮,恨声道:多铎不知道搞些什么名堂,居然让高义欢杀入了关中。现在搞得本王进退两难!继续打,一旦高义欢攻入关中的消息传来,大军必然军心不稳,南朝那边必定军心大振,本王将难以攻灭南朝。可是一旦撤退,刚打下的江北,必然会群起反叛!

    阿济格虽让人不要走漏消息,但高义欢取关中,这件事肯定兜不住,用不了多久,就会传遍天下。

    高义欢这一手,可以说将清军的部署全部打乱,让清军一时间找不到方向,该怎么应对这个变化。

    多铎和阿济格的想法,也不统一了。

    营帐中的清军将领,有些一筹莫展,阿济格沉思片刻,忽然站起身来,吩咐道:尼堪,本王令你将许定国刘泽清等部人马,集中起来,从今日起昼夜猛攻扬州,你亲自督战,不惜一切代价,一定要把扬州拿下,把江北明军赶到江南。

    尼堪是满清年轻一辈中的佼佼者,一听就明白,立刻行礼,喳!




第574章洪承畴要弄死高义欢
    关中的变故,扰乱了清军的部署,陕北的孟乔芳,豫北的耿仲明,商丘的多铎,扬州附近的阿济格,都各自有消息传到北京。

    正月十二,五更时分,天还没有亮,北京的摄政王府邸内灯火通明,十多名满清大臣,匆匆赶来摄政王府邸。

    此时不少重臣还不知道关中发生的事情,来到王府大殿的大臣们都在猜测,发生了什么大事,在大殿内窃窃私语。

    这时大学士冯铨问道:洪大人,摄政王召见我们前来,可是发生了什么大事?

    洪承畴是兵部尚书,兼内院大学士,知道一些机密。

    洪承畴道:最近一连几封机密揍报送来,商议的事情可能与此有关,不过这些揍报都是直接送到摄政王府中,具体情况我也不清楚。

    清军入关后,吸纳了不少汉臣,不过满人对汉人并不放心,真正掌权的是议政王大臣会议,而不是内阁。

    清廷遇见什么大事,都是满人先关起门来自己商议,然后再通知汉臣去办。

    这样的政治结构下,满人就成了掌握天下的大脑,而汉臣和内阁不过是他们统治的工具罢了。

    殿内顿时议论一片,众人都开始猜测,到底是什么事情,让摄政王这么急着召见他们。

    一时间有说江北来的消息,大清军可能已经渡江,有说是汉中来的消息,或许是秦王击败了张献忠,打入四川了。

    众人议论纷纷,这时,一名侍卫高喝道:摄政王驾到!

    洪承畴等人忙跪地恭迎,只见穿着一身黑色龙袍,头上带着碗帽的多尔衮,在几名侍卫的簇拥下,从侧门走进大殿。

    恭迎摄政王!众人一起跪地磕头。

    多尔衮满面寒霜,有些不耐烦的摆摆手,都起来吧!

    洪承畴等人见多尔衮面色沉重,心中不禁一凛,暗暗吃惊,难道不是好消息?

    这几日,多尔衮先后收到了几份奏报,逐渐确定了高义欢入关中的消息。

    这件事情太过震惊,传出去会引起巨大的动荡。他最先与几位满族大臣商议,可却引起了满族内部,对他的不信任,豪格等人又站出来攻击他南征的策略完全失败,有想要夺权的苗头。

    不过满人内部斗的虽然很凶,但是为了保证整族的利益,并没有将内部的倾轧在汉人面前表露出来,而是尽力维持八旗团结的假象,以威慑汉人。

    在这一点上,无论政见同不同,满人基本保持一致。

    多尔衮原本希望在议政王大臣会议中,商议出一个解决关中危机的方案,不过满人内部分歧太大,不仅没议出一个方案,反而让多尔衮一个头两个大。

    关中的事情,迟早会传来北京,如果没有一个预案来解决,北京的汉官必然震动,甚至北方士绅的心思也会活络起来。

    清军入关后,能够统治整个北方,除了八旗兵战力强大之外,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有大批汉人投靠。

    这些人投靠,一部分是被逼无奈,被李自成坑了,将错就错投靠了清军,另一部分人则是为了荣华富贵和眼前的利益,看好大清国的前景。

    整个大清朝的建立,都是建立在利益的基础上,并不是因为道义,它没有人心,只有利益。

    在这种情况下,利益稳固,满清的根基就无比稳固,利益要是出了问题,那满清的江山就会分崩离析。

    利益的稳固,就需要大清国有个好的前景,高义欢都打进了关中,便会让人怀疑,清军有没有能力一统天下,会不会像蒙元一样,被赶到关外。

    一旦有人这么想,那原先投靠满清的汉官,绿营兵,都会成为不稳定的因素,随时都有可能勾结高义欢,发动叛乱。

    这将动摇大清的根基,因此多尔衮必须尽快拿出一个方案来,让汉人和满人都知道,大清有能力,应对这次事变。

    这件事想兜是兜不住的,清军在陕北,山西的兵力十分单薄,如不快速应对,北方可能遍地烽火,所以多尔衮将几个还信得过的汉臣招了过来。

    多尔衮坐在王座上,看了几人一眼,今天把你们叫来,是出了一件大事,本王得到几份紧急军报,都是说一件事,高义欢趁着关中空虚,已经杀入关中,控制了蒲津渡和潼关!

    大殿上众人听到这个消息,瞬间大惊,俱是面面相觑,一片哗然。

    一时间,每个人都露出极度震惊的神情,高义欢入关,攻占了蒲津渡和潼关,那不是关中已经落入南朝手中?

    一时间,每个人心中都为主子担心起来,开始有些慌乱,高义欢有多少人入关,关中情况怎么样?吴三桂有没有玩完?

    大殿上有些混乱,多尔衮立时皱起眉头,心头有点恼火。

    这时洪承畴问道:王爷,高义欢攻入关中,豫北的怀顺王和智顺王,江北的英亲王和多罗郡王,都是什么反应?

    多尔衮神色缓和了些,耿仲明发兵去夺潼关,多铎率兵要攻豫南,阿济格则认为南征不能立刻停止,至少要将南朝势力赶到江南,还在攻打扬州。

    洪承畴立刻皱起眉头,王爷,这样各自为战,是兵家大忌,朝廷必须要有一个完整的方略,再加上一个明确的大战略,否则会顾此失彼,完全混乱。

    多尔衮召集这些汉臣,是想听他们出谋划策,而不是惊呼连连。

    洪承畴的话,让多尔衮点了点头,这条老狗不愧是当过督师的人,很有大局观,大清确实需要一个明确的目标,还有一套新的战略。

    多尔滚赞许的看了洪承畴一眼,洪学士,以为朝廷该怎么应对?

    洪承畴沉思片刻,便不慌不忙的道:王爷,臣以为朝廷首先要改变速灭南朝的战略。现在看来,我朝想要速灭南朝,可能性已经不大,朝廷该徐徐图之,不能同时对抗高义欢南朝张献忠。臣认为,高义欢入关中,对我朝威胁最大,我朝应该与南朝和张献忠通好,先灭高义欢。

    多尔衮眼睛一眯,脸色有些阴沉,洪承畴的话,等于推翻了他此前的策略,是说他此前的决议是错误的。

    继续说,讲清楚一些,怎么和南朝还有张献忠通好!多尔滚心里虽不舒服,但也意识到,随着高义欢攻入关中,他已经无法完成速灭南京的策略,也无法同时应对这么多对手。

    洪承畴道:在大战略上,臣以为我们要定个先后顺序,应该先联合张献忠南京灭高义欢,再灭张献忠,最后灭南京!

    洪承畴顿了顿,张献忠原本是想取关中,高义欢却趁着他与秦王大战,偷袭关中,张献忠必然不会善罢甘休。臣以为当派出使者去见张献忠,一是邀请他对抗高义欢,二是让他和秦王停战,以免秦王腹背受敌。

    多尔滚点了点头,扭头道:冯学士,这件事情你去办!

    冯铨出来领命,洪承畴则继续道:江北战事,现在已经打成焦灼的状态,必须停下来。不过如果我朝主动退兵,大军将会锐气尽失,耗费巨万打下来的江北,可能立刻反叛。臣想英亲王担心的也是这一点,所以才坚持继续南征。臣以为想要保住江北的成果,可以逼迫南京议和,签订条约,将江北割让给我朝。只要南京点头议和,认可我朝占据北方和江北,就等于承认我朝的合法性,同时表示他们没有收复北方之心,就能绝了北方汉人反正归明的心思。这样一来,我朝就能像金国一样,稳定北方的人心,同时从江北抽身。

    现在北方兵力空虚,阿济格手里的大兵,肯定是要调回,同南京议和,能够让阿济格从江北抽身,同时保证清军吃下的江北,不会吐出去,这正和多尔衮的心意。

    这样一来,多尔衮的南征策略,也算有所收获,能够保证他的政绩。

    此外,高义欢攻入关中,北方人心动荡,同南京议和,确实能够稳定人心。南京都不打了,北方的弃民还打什么打呢?

    好。这件事,本王就交给你去办!多尔衮盯着洪承畴道。

    几条建议都被采纳,洪承畴心里也十分欣慰,行礼说道:王爷想必知道岳飞之事,岳飞都被杀,何况一个野心勃勃的高全忠呢?高义欢占据豫南和湖广,已经引起了南朝的警惕,他现在又入关中,南京和他间隙必然更大。我朝与南京议和后,攻击高义欢,想必南京也乐得看我朝与高义欢相互消耗,不会引兵支援。这样一来,我朝兵马从江北抽身,又联合张献忠共同进攻高义欢,南京隔岸关火,高义欢必灭!

    多尔滚听完,眼睛眯了起来,显然已经被洪承畴说动了。



第575章吴三桂的选择上
    汉中,南郑北面的褒城县,天空阴沉沉的,旷野上白雪皑皑的一片。

    正月间,南方天气已经开始回暖,可汉中地区依然寒冷,一场小雪已经连续下了小半个月的时间。

    这时数万关宁军,停留在褒城附近,白包般的军帐,布满旷野。

    前不久,吴三桂刚大胜一阵,将张献忠杀得丢盔弃甲,准备最后再来个临门一脚,趁胜占据南郑,把张献忠彻底击败,孟乔芳一封信,却把吴三桂惊出一身冷汗。

    堂堂秦王,铁塔一般的汉子,看了信的内容,差点吓得像赵构一样。

    高义欢杀入关中,并且已经占据了西安,让吴三桂惊掉了下巴,怎么也想不到,他寄以厚望的武关,会像是纸糊的一般。

    那祖可法怎么也说是祖大寿的义子,想一想祖大寿守宁远,守锦州,是何等威风,祖可法这个饭桶,连武关这样的雄关居然都守不住,并且一个音讯都没有,武关就被高义欢打破,真是气死人了。

    要是祖可法能在武关挡几天,只需要半个月,吴三桂就能回援。

    现在消息传来,高义欢已经占据西安,一切都已经晚了。

    吴三桂本来要率兵进兵南郑,现在只能停在褒城,并下令严密封锁消息,害怕扰乱军心。

    这时吴三桂一面派斥候回去探听消息,一面收缩兵力,想要撤离。

    只是关宁军与张献忠的距离太近,几乎就在眼皮底下,关宁军一退,张献忠肯定要追击,但关宁军不退,高义欢必然包抄他的后路,到时他不仅腹背受敌,粮草和物资的补给也会中断,五万多大军的吃喝,几万匹战马和牲畜的嚼谷,都要断绝,大军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必然要败亡。

    相比于被张献忠追击,吴三桂更担心的是后路断绝,他权衡再三,觉得还是要冒险撤退,然而就在这时,留守宝鸡的夏国相却仓皇逃来汉中。

    夏国相到来后,说魏武军相当凶猛,他被杀得大败,凤翔府已经沦陷,大军的辎重粮草尽失,退入关中的道路,也被高义欢阻断。

    这一下,吴三桂傻眼了!五万多人就这么困在汉中,夹在了高义欢和张献忠之间,怎么看都是死路一条。

    关宁军中军大帐内,吴三桂在地图前来回走动,神情相当的焦躁。

    从夏国相带来的消息来看,吴三桂知道魏武军战力不弱,且已经占据险要,他想要重新打回关中,除非有大清军来接应,否则根本不可能。

    若是不退,继续和张献忠打,抢了汉中作为根基。先不说高义欢会不会给他后面来一下,就说张献忠的西军虽然战力不高,但是他人却够多,再加上有城池为依托,却也不是那么好打。

    关宁军粮草不济,没有持续的补给,西军就是让关宁军进攻,关宁军一时半会儿也打不下来。

    这样一来,无论进取汉中,还是返回关中,基本都是死路一条,吴三桂不禁仰天长叹,难道本王一世英雄,就这么完呢?真是有些不甘心啊!

    正当吴三桂在帐中踱步时,帐外士卒忽然禀报,王爷,牛军师带牛铨求见!

    吴三桂一下停住步子,心中升起一团火焰,这个牛铨不是投靠高义欢了么,他来做什么?

    孟乔芳来信,里面提到西安失陷,好像就是牛铨帮着高义欢诈的城。

    吴三桂眉头紧锁,让他们进来!

    这时帐帘被人挑起,牛金星领着牛铨进来,跪在帐中,王爷,卑职带不孝子,来向王爷请罪!

    吴三桂盯着牛铨,怒声问道:你还敢来本王这里,不惧死么?

    刘铨吓得一个激灵,忙声泪俱下的给吴三桂磕头,王爷,卑职也是迫不得已,是被高义欢胁迫的啊!,事实上高义欢十万人马入关,武关一破,就算没有卑职,西安也守不住了!

    吴三桂心头一惊,走回帅案,高义欢十万大军入关?

    牛铨道:不敢欺瞒王爷,确实是十多万大军,另外他还邀请了甘肃的李过高一功发兵,整个关中除了延安绥德榆林三地,其它各州县,都降高义欢了!

    潼关蒲津渡呢?吴三桂沉声问道。
1...256257258259260...43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