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南明大丈夫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话凄凉

    今天高大帅穿了件儒服,头上戴着方巾,很是风流。

    他先看了看前面三排小丫鬟们,然后对坐在两边的乐器班子,微微颔首,整个人便风骚的一抖,手中一根筷子就抬了起来,整个人闭眼做出陶醉状。

    一瞬间,激昂的乐声就奏响起来,高大帅陶醉的拿着筷子笔画,站在前面的丫鬟们,便齐齐开口,风烟滚滚唱英雄,四面青山侧耳听,侧耳听。晴天响雷敲金鼓,大海扬波作和声。魏武将士驱鞑虏,舍生忘死为太平。为什么战旗美如画,将士的鲜血染红了它。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

    大帅府外的街道上,行人纷纷驻足,不少人端着饭碗出来,蹲在门头听着合唱之声,没来由的眼睛一下就湿润了。

    豫南刚经历过一场存亡之战,这歌声激昂澎湃,词儿谁都能一听就懂,让人情不自禁的就有种泪目之感。

    高义欢并不懂音律,只是找来一个班子后,唱了一遍,然后让老乐师把曲子谱出来,按照他的想法来编排。这对老乐师来说,有些稀奇,也不太符合他们含蓄的审美,可是一编出来,没想到效果还不错,让人心潮澎湃。

    一时间,院子外面,百姓驻足,院子内的下人们也停下活计,倚着树木走廊的柱子观看。

    帅府内值哨的魏军士卒们,虽没文化,但这词儿直白,谁都能听懂,知道唱的是自己,一个个不自觉的就挺直了身板。

    赵大娟也挺着肚子,在丫鬟的搀扶下,从房间里出来,看着高大帅神经质般的摇头晃脑,手舞足蹈,眼中却闪烁着亮光,发自内心的崇拜,大帅真是个英雄哩,什么都会!

    另一边一个美人,也走出房间,看着院子中的高义欢,脸上有些惊讶。

    这同秦淮河上流行的曲子完全不同,她们用吴侬软语,期期艾艾的唱着一些才子佳人的情爱故事,与这种激昂澎湃,藏有巨大煽动力的曲子,完全不同,格局也有天壤之别。

    前几日,陈圆圆对于高义欢弄这些东西,还很是轻蔑,现在心中却十分的震撼。原来词儿不需要多么的华丽,乐声不需要多么的柔美,也能动人心魄,引人共鸣。

    不过她很快就明白过来,秦淮河的曲子,是给王孙贵族,文人士子听的,这个却是给将士和百姓听的,所以风格完全不同。

    一时间,陈圆圆有些期期艾艾,黛眉紧锁,说实话,高大帅除了人长的不俊外,还是蛮有才华地。

    如果拿吴三桂来比较,高大帅除了没吴三桂健壮外,其他都胜过一筹,可以说是当世英雄。

    要说这样的英雄,最爱美人,像吴三桂刘宗敏见了她,都迫不及待的想和她困觉,可是高大帅把他接送到府里,却又不和她困觉,让她不禁有点自我怀疑起来。

    其实她这还真是冤枉高义欢了。陈圆圆虽是女人,但却很有价值。

    刘宗敏在汉中,吴三桂在关中,这都是高义欢今后要打交道的人,所以高义欢得将陈圆圆留住。

    他心中是有些大胆的想法,不过却并不急色,本来是让高成勋把陈圆圆送到南阳,作为自己的一份特殊筹码,不想高成勋会错意,把陈圆圆送到他府上来了。

    远处的大娟子,眼中冒星的看着高义欢风骚摆动的身体,忽然瞟见倚着亭子坐着的陈圆圆,小巧玲珑,皮肤白嫩,一看就不会干活,娇滴滴的不会伺候人,可大帅或许就喜欢这种。

    大娟子心里难免有点泛酸,让丫鬟扶屋里去了。

    另一处,高祖荣看着高义欢,他一手杵着拐杖,一手捋了捋胡子,满脸的欣慰。

    这时赵大宪却急匆匆的走进院子,四下张望,看见高义欢站在一张高桌上,跟抽风了一样,脸上露出惊愕,大帅这是咋呢?又犯病呢?

    正巧这时,高义欢身子猛烈一抖,手里的筷子一甩,然后陡然收主,院子里的乐声便托起长音,最后在他另一只手握成拳头的瞬间收住。

    高义欢陶醉片刻,才睁开眼睛,他对自己的表现很满意,不过丫鬟和护兵,还有乐器班子的水平,明显还有些问题,今天大家伙进步明显,不过还是要多加练习,特别是四香,你们唱的时候,能不能给点激情,把心中的情感唱出来。

    被点名的四个小丫鬟,小脸一红,都有些拘谨,抬起头来悄悄瞟了高大帅一眼,立刻又低着头,手捏着衣角,怯生生的小声道,大帅,我们知道了。

    高义欢点了点头,好,最近府里的事情,你们不用做了,本帅也不要你们伺候,专心把这个曲子练好,本帅会重重奖赏。

    他说完,赵大宪便走了过来,大帅,陈先生从襄阳送来的急信!

    高义欢闻语,从桌子上下来,什么信?

    赵大宪较有兴致的打量了高义欢搞的合唱队一眼,取去一封信呈给高义欢,今早刚送来的!

    高义欢拆了蜡封,取出信纸抖开,然后看了看,眉头立时一挑,娘个劈的,左跑跑又皮痒了!

    咋回事?赵大宪不禁问道。

    高义欢把信递给他,龟孙趁着老子同鞑子大战,派人占了老子一个县,进行试探。

    因为有讲武堂的关系,赵大宪也认识了一些字,他接过来看了看,大概能认出来,大概的意思就是左良玉,以协助防守的名义过江,占了汉川县,似乎只等他们在豫南吃败仗的消息传去,就准备收取他们在湖广的地盘。

    赵大宪收起信,不禁骂道:大帅,我看龟孙是在找揍的边缘,疯狂试探。

    这时高义欢忽然扭过头来,钱班主,本帅要去趟湖广,最近这段时间,你来指挥她们,都给本帅好好练,然后去各部表演。本帅希望等我回来时,所有的将士,都要会唱这首曲子。

    一个老头忙将二胡放下,点头哈腰,大帅放心,老小儿晓得!

    高义欢点了点头,对赵大宪道:走,召集诸将议事去。




第473章还是高大帅好啊
    左良玉在武昌,一直想要扩大自己的地盘,不过没仗打,总不能去打自己人,所以他便只能窝在武昌。

    以前有张献忠可以打,他收复一地就占据一地,现在他在武昌,四面都是友军,总不好去打江西和湖南,这样朝廷不可能容忍他。

    黄澍建议他趁着高义欢同鞑子大战的机会,去收了高义欢在湖广的地盘,左良玉还是很心动的。

    不过他的实力已经远远比不上高义欢,他手中精锐在郾城损失一批,在襄阳损失一批,又被张献忠打掉了一批,至今没有恢复过来。

    此时左镇虽然号称五十余万众,但是真正能起作用的人马,也就两三万人。

    因此他虽然垂涎高义欢的地盘,但是却并不敢在没有弄清具体情况的前提下,就冒然去夺高义欢的地盘,万一鞑子没灭掉高义欢,那他岂不尴尬了。

    为了保险起见,他只派三千人过江,在江北建立一个前哨。

    这一是为给东林党人一个交代,以便继续从他们手里获得钱粮,二是在北岸控制一地,方便他的大军稍后过江,三是留有一个回旋的余地,情况不对,还能收场。

    左良玉早就打好算盘,如果高义欢大败,那他立刻就可以大军过江,接手荆州和襄阳的防务,要是高义欢没事,他则可以把冲突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减少损失。

    孔有德上元节过后被送到南京,南京那边已经知道豫南战事的结果,不过因为距离的关系,传递消息的使者还在路上,左良玉还不晓得豫南的消息。

    这时张应祥部占据汉川县,已经有了七八日时间,湖广的魏武军却没有动作,并未进行激烈反击,甚至没有吭声,似乎默默吃下这个哑巴亏。

    高义欢进献满达海的人头后,让南京的主和派在朝堂上十分被动,为了改变局面,主和派让黄澍火速返回武昌,唆使左良玉渡江,给高义欢背后来一刀,让高义欢吃个败仗,好打击主战派的气焰,从而改变主和派的被动局面,同时又收取襄阳和荆州,将湖北掌握在他们手中。

    黄澍给左良玉拨了白银二十万两,粮食十万石,让他出兵,可左良玉派了三千人马过江,就没了动静。

    武昌南宁候府邸,气势恢宏。

    在高义欢封公后,朱慈烺为了笼络军队,对明军的将领,也进行了一次封赏。

    不过明军将领的功绩,同高义欢一比,实在是拿不出手,只有黄得功封了公爵,左良玉刘泽清高杰等人,则只是封侯封伯而已。

    本来以左良玉的功绩,不问罪就不错了,可是他佣兵自重,却让南京不得不投鼠忌器。

    朝廷需要稳住高义欢,也需要稳住左镇几十万人马,不仅给了他一个侯爵,每年还得给他大笔的钱粮,来稳住这个军阀,以防他乱来。

    这也是明朝最主要的困局之一,朝廷赋税本就不多,每年还得花费大笔的钱粮去稳住这些军阀,要是朝廷不给,左镇几十万人,进湖广入江西,甚至下江南自己找钱粮,那大明朝就得崩溃,所以朝廷不给不行。

    可是这些本来是要养军的钱粮,给了军阀,这些军阀又不帮朝廷打仗,不听号令,朝廷便始终没有钱粮训练直接听命朝廷的军队,如此便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现在的明朝已经被这些军阀绑架,想要破局,除非能提高岁入,重新找到一笔钱粮来编练直属于朝廷的军队,或者是想办法除掉这些军阀,否则最后只能覆灭。

    朝廷没有军队,想要除掉军阀,便基本不可能,而不除掉他们,朝廷就只能继续被他们吸血,南京朝廷立国两年,但它的处境,可以说依旧非常的艰难,没有大智慧,无法解开这个死结。

    这日在南宁候府,黄澍带着侯方域等东林干员,再次来拜见左良玉。

    侯爷,现在正是动手是最佳时机啊!黄澍坐在堂下,语重心长的劝说左良玉。

    侯方域也开口道:侯爷派出三千大军过江,北岸的魏武军没有动静,选择忍了下来,就说明他们现在不想与侯爷冲突。晚生以为,他们越是不吭声,侯爷就越是应该动手,否则等襄阳和荆州的魏武军做好了准备,侯爷恐怕就无法在短时间内,收取湖北了。

    东林党掌握江南的资源和钱粮,可是手中却没有军队,让他们在朝堂上始终直不起腰杆。

    江北的兵马,不是高名衡的人,就是马士英的人,东林党左看右看,只能选择拉拢被挑剩下的左良玉,而左良玉也确实需要在朝中找到强援,所以双方王八看绿豆,一上来就对眼了。

    东林党很看重左良玉这支人马,不仅为他提供钱粮,还派了许多东林骨干过来,侯方域便是其中之一。

    左良玉心头已经动意,毕竟湖广的魏武军有三万人,要是他们做好了准备,即便高义欢败了,他也难以收取湖北,反而容易便宜了清军。

    现在趁着高义欢被清军缠住,湖广的魏武军群龙无首之际,确实是一个收取湖北的机会。

    一时间,左良玉有些摇摆起来,他沉默了一会儿,两位容本帅再考虑一天!

    汉川县,自从左军入城后,城里的百姓和士绅,就遭受了大罪。

    城中的士绅,本来以为官军来了,他们便能重新掌握县里的话语权,可是不想却比高义欢统治时还要惨。

    高义欢只是让他们少收佃租,不要偷税漏税,该他们得的,还是一分不少,生命和财产都能得到保障,可是左军就不一样了,他们确实不管你收多少佃租,也不管你偷不偷税,他们是直接从你家里拿,有什么拿什么,你就是收十成租子,也落不进自己口袋,全都是他们的。

    短短几日时间,县里的百姓就被左军祸害了几遍,不少百姓受不了,纷纷逃亡,可是士绅们的家业都在汉川,能往哪里跑呢?

    这日孙县令的宅子里,十多个乡绅找上门来,围坐在一起,一个个都是愁眉苦脸。

    县令,现在这个局面,您得出来想个办法啊!一名老者捶胸顿足。

    孙县令苦着脸,我能有什么办法?说着他扫视了众人一眼,王进士呢?他怎么没来?

    别提了,张总兵住在王宅,把王进士的儿媳给奸污了。现在他儿媳上吊自杀,儿子被打得卧床不起,王进士已经病倒,都不知道能不能停过来!一人叹气道。

    众人一阵沉默,本来好好的,非联系南边,现在搞成这样,这都是些什么事儿。

    孙县令沉默半响,诸位,现在只有两个办法,一个是个张应祥摊牌,再凑比银子,把他送走,要么就只有去襄阳请兵,把他们赶到南岸去!你们选哪一种~



第474章夺回汉川县
    左良玉在武昌,一直想要扩大自己的地盘,不过没仗打,总不能去打自己人,所以他便只能窝在武昌。

    以前有张献忠可以打,他收复一地就占据一地,现在他在武昌,四面都是友军,总不好去打江西和湖南,这样朝廷不可能容忍他。

    黄澍建议他趁着高义欢同鞑子大战的机会,去收了高义欢在湖广的地盘,左良玉还是很心动的。

    不过他的实力已经远远比不上高义欢,他手中精锐在郾城损失一批,在襄阳损失一批,又被张献忠打掉了一批,至今没有恢复过来。

    此时左镇虽然号称五十余万众,但是真正能起作用的人马,也就两三万人。

    因此他虽然垂涎高义欢的地盘,但是却并不敢在没有弄清具体情况的前提下,就冒然去夺高义欢的地盘,万一鞑子没灭掉高义欢,那他岂不尴尬了。

    为了保险起见,他只派三千人过江,在江北建立一个前哨。

    这一是为给东林党人一个交代,以便继续从他们手里获得钱粮,二是在北岸控制一地,方便他的大军稍后过江,三是留有一个回旋的余地,情况不对,还能收场。

    左良玉早就打好算盘,如果高义欢大败,那他立刻就可以大军过江,接手荆州和襄阳的防务,要是高义欢没事,他则可以把冲突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减少损失。

    孔有德上元节过后被送到南京,南京那边已经知道豫南战事的结果,不过因为距离的关系,传递消息的使者还在路上,左良玉还不晓得豫南的消息。

    这时张应祥部占据汉川县,已经有了七八日时间,湖广的魏武军却没有动作,并未进行激烈反击,甚至没有吭声,似乎默默吃下这个哑巴亏。

    高义欢进献满达海的人头后,让南京的主和派在朝堂上十分被动,为了改变局面,主和派让黄澍火速返回武昌,唆使左良玉渡江,给高义欢背后来一刀,让高义欢吃个败仗,好打击主战派的气焰,从而改变主和派的被动局面,同时又收取襄阳和荆州,将湖北掌握在他们手中。

    黄澍给左良玉拨了白银二十万两,粮食十万石,让他出兵,可左良玉派了三千人马过江,就没了动静。

    武昌南宁候府邸,气势恢宏。

    在高义欢封公后,朱慈烺为了笼络军队,对明军的将领,也进行了一次封赏。

    不过明军将领的功绩,同高义欢一比,实在是拿不出手,只有黄得功封了公爵,左良玉刘泽清高杰等人,则只是封侯封伯而已。

    本来以左良玉的功绩,不问罪就不错了,可是他佣兵自重,却让南京不得不投鼠忌器。
1...211212213214215...43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