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南明大丈夫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话凄凉

    在前面的马车里,傅上瑞放下窗帘,满脸忧心道,督宪,这个高义欢的手下都是如狼似虎之辈,下官做这个北抚,怕是羊入虎口啊!

    杨文岳被何腾蛟和他的心腹们参了一本,已经被招去南京问罪,湖北巡抚由何腾蛟的心腹傅上瑞接任。

    何腾蛟能猜到高义欢的意思,他展示实力,就是不想有人对他指手画脚,让朝廷做任何有关于他的决策前,都掂量下他的分量。

    现在何腾蛟也没办法,打又打不过,便只能忍气吞声,况且他现在不可能动高义欢,否则就是自己打脸,不仅政绩泡汤,还有欺君之嫌。

    傅抚院,你怕什么?这个北抚你先做着,不要去惹高义欢就行。等过段时间,本堂再提拔你,给你换个位置!何腾蛟安抚道。

    两人在车内小声说道着,不觉间,马车便在节帅府外停下。

    回到府邸,高义欢按着何腾蛟的要求沐浴焚香,换了身衣服之后,便往正堂接受南京的诏书。

    在大堂上,何腾蛟等人坐着,一名内官站在中堂,手里拿着明黄的圣旨,等高义欢出来。

    不多时,高义欢从后出来,行礼后,那内侍便展开天子诏书,用尖细的声音,高声诵读道:奉天承运皇帝,制曰,陈留高义欢,虽从匪类,然心思正祚,早有弃暗投明,匡扶社稷之心。今尔献地二千里,建大功于朝廷,朕心甚慰。特遣内官入楚,晋尔为韩国公,赐名精忠,以勋臣之资,镇守豫鄂。望尔知恩图报,竭尽忠诚,钦此。

    内侍念完,将诏书合上,双手递到高义欢身前,笑道:公爷,接旨吧!

    高义欢却眉头一挑,看向何腾蛟,何总督,这勋臣镇守是怎么回事?

    何腾蛟恨不得一茶杯砸死这厮,愠声道:韩国公,先接旨谢恩!

    高义欢有些疑惑,不过还是接了旨意,并吩咐属下给内官些银子,带他们去休息。

    等内侍一走,何腾蛟才解释道:巡抚总督多是文官担任,且要内阁通过,东林党不同意,皇帝也没法子。这个镇守勋臣,就像是云南的沐国公一样。本堂这么说,韩国公明白吗?

    高义欢听后微微点头,他对明朝的官制和规矩了解并不深,不过只要有兵在手,他也不怕何腾蛟坑他。

    这时高义欢点了点头,忽然问道:那归德刘将军,朝廷封什么?

    刘黑子听到提到他,立时精神一振,出来给何腾蛟见礼。

    何腾蛟道:应该是归汴总兵,不过要等一段时间,旨意才能送去归德。

    刘黑子一听,心头立时一喜,这比高杰那边传达的条件要好太多了。

    这果然还是要,绑在一起,才能卖个好价钱呀。

    何腾蛟心头却有些叫苦,看这个高义欢对天子和圣旨并无什么敬意,还想讨价还价,当是买菜一样,绝对是个高全忠,他就知道自己可能上贼船了。

    何总督,你的脸色怎么这么难看啊?高义欢忽然出声问道。

    何腾蛟鼻子里出了口气,语重心长道:高节帅,你现在已经是大明的国公,天子还赐名精忠,你一定要精忠报国,忠心大明,切不能再生二心啊!

    高义欢问语把脸一板,仿佛受到了侮辱,何总督,高某为人最为忠义,对大明绝对忠心耿耿,你休要怀疑!

    总督,卑职对大明也是忠心耿耿啊!早就想投明了。刘黑子也道。

    关中,西安城,李自成坐着听了牛金星的禀报,愤怒的一下将身前的桌案掀翻,赤红着眼怒吼道:气杀我也!高义欢你这个贼子,朕待你不薄,你为何叛朕?




第374章攻略关中
    长安,李自成退回关中后,日子并不好过。

    一是大顺军缺乏治理地方的经验,加上李自成的老营兵,还有家属不事生产,几十万人给了关中地区造成沉重的负担。

    李自成被迫在关中征收重税,使得原本对顺军持欢迎态度的关中百姓,对大顺政权失望,不在信任大顺朝。

    原来闯王来了并非不纳粮,只是一句戏言。李自成不仅不免粮,还要吃他们的,穿他们的,令关中民怨沸腾,关中内部复明势力,开始四下活动,使得大顺在关中的统治,呈现不稳定的态势。

    在外部,清军突破长城,杀入陕北,使得大顺军面临严重的军事威胁。

    另外,张献忠占据四川后,欲图北上夺取汉中,西军前锋虽然被顺将贺珍赶回四川,但也使得大顺军的南面不再安全。

    现在的大顺朝,可以说是内忧外患,各种危机齐齐出现。

    李自成在这种情况下,整个人也变得暴躁,凶残起来。

    此时,太多烦心事让他操心,唯一让李自成庆幸的是,在豫南有他封的魏候高义欢,牵制住了洛阳的清军,让他的东线暂时没有威胁。

    时间到七月,斥候来报,榆林的吴三桂正集结兵力,关宁军频繁南下打粮,小股骑兵已经在延安附近出现。

    北路清军或许近日又将向南进犯,而河南方面的清军,也正将大批的军粮运到洛阳,应该是准备逼近潼关。

    李自成立时便希望高义欢再次北上,拖住洛阳清军,而他则亲率人马抵御吴三桂,将清军的攻势再次化解。

    只是李自成没有想到,当他让牛金星下旨时,却听到了高义欢投靠明朝的消息。

    牛金星见李自成大怒,心中不禁一阵惶恐,他曾在李自成面前多次称赞高义欢,现在高义欢投降明朝,不是坑俺老牛吗?

    果然李自成掀了桌子,发了一通脾气后,忽然用一双赤红的双眼,盯着牛金星。

    牛金星心中一凛,不自觉的后退一步,心中暗道不好。

    不是你说高义欢可堪大用,要朕好好封赏的吗?李自成恨声道。

    牛金星满脸苦色,陛下,高义欢要投明,臣真的一点都不知道,跟臣一点关系都没有!

    你不要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李自成大怒,你和高义欢不是乡党吗?他每年给你送的东西,你别以为朕不知道!

    牛金星骇得一下跪在地上,额头冒汗,陛下,冤枉啊!高义欢是陈留人,臣是宝丰人,八竿子都打不到啊!

    李自成听他喊冤,心头更加烦躁,忽然一声怒吼:够了!朕不想听这些。朕要知道,现在该怎么办?

    大顺军的实力,也就和吴三桂的关宁军差不多,刚好勉强抵住清军在陕北的进攻。

    现在少了高义欢的牵制,洛阳的清军便可直逼潼关,顺军便要面对两路人马的攻击,再加上南面还有一个张献忠要防,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已经是摇摇欲坠。

    牛金星对此也没有什么办法,只能硬着头皮道:陛下,眼下只有靠潼关抵御住洛阳清军,然后先击退陕北吴三桂了!

    李自成脸色阴沉,如果他能将吴三桂赶走,早就在高义欢拖住多铎时,将吴三桂赶走。

    上次没将吴三桂赶走,这次清军积蓄更大的力量卷土重来,就更难赶走北路清军。牛金星这话说了等于没说,让李自成一阵恼火。

    想到这里,李自成不禁又埋怨起高义欢,朕将高义欢从一个小小的都尉,提拔到节度使,加魏候,他为什么要背叛朕?

    牛金星心里却叹了口气,还不是你太小气,几乎没给高义欢什么好处,反而讹州了高义欢不少东西。

    高义欢的地盘都是他自己打下来,粮食和军饷也是自己筹措,从不指望大顺朝廷,忠诚度自然不高。

    你还真以为自己是真命天子,随便给点虚名,就能让人效忠么?

    这样的能人,给个王爵也要留下来,可是大顺连虚名也没舍得给。

    如果给高义欢封个王,明朝还敢收他?

    一时间,牛金星心中五味成杂,开始担心自己的前途起来。

    北京城,在李自成为高义欢的叛变,而怒不可遏时,多尔衮则正召集众将讨论攻打关中的事宜。

    这时在摄政王府邸,多尔衮多铎和阿济格三兄弟,齐集一堂。

    英王,你还是领两黄旗,绕道去陕北,同吴三桂汇合,然后攻打延安。这次有十五弟攻打潼关,牵制住闯贼兵马,你务必要敦促吴三桂,夺下延安。多尔衮吩咐道。

    阿济格点了点头,颇为自信道,上次就差点攻下来,不过没有南路人马配合,便只能撤到榆林。这次大军休整多日,本王一定拿下延安,然后直驱西安。

    北面的兵马,多尔衮并不担心,他还是比较担心南路的多铎又出问题。

    多铎见多尔衮看向他,咬牙切齿道:十四哥放心,这一次我做了万全的准备,保证大破潼关,攻入关中。

    多尔滚看了他这个弟弟一眼,也没多说他,而是沉声道:这次攻打关中,本王不希望再出任何问题。

    前不久,外藩诸部蒙古,因为没有分得多少利益,反而死了不少人,已经对大清国冲满怨言。

    满清和蒙古诸部,本来就是因为利益才结合在一起,他们原来的目标就是一起打劫明朝。

    现在明朝北方的版图,大部分都成了满清的地盘,自然是不许蒙古人来劫掠,蒙古人想得到利益,就只有靠着满清赠予,或者是跟着满清征战时缴获。

    只是入关后,满清所占之地,十分残破,只能勉强够八旗开销,没法子满足外藩,而在战事中,清军又没进展,便使得外藩诸部十分的不满。

    因为没分到利益,清军同漠南蒙古的联盟,便有所松动,漠北蒙古见中原大变,也在蠢蠢欲动。

    多尔滚为了维持这个强盗利益集团的联盟,迫不急待的要灭了李自成,解决北方的敌人后,便乘势南下,去抢夺南方的钱粮和物资,来维持这个联盟。



第375章吴三桂卷土重来
    七月过后,北方停下没几个月的战事,忽然又因为清军两路人马,逼近关中而烽火再起。

    虽说八旗在北直隶圈占大批的旗田,然后掳来大批百姓充做旗奴耕种,地方上也派遣官吏,令其恢复生产,但是北方能够提供的钱粮,依旧有限。

    此时的满清还不是一个正常政权,国库和军队的开支,并非来自赋税,很大一部分其实是来自劫掠。

    在地方恢复安定,能够为清军提供稳定的赋税和补给之前,清军便需要不停的作战,用战争的方式,来获得清军的补给。

    清军入关后,八旗分得旗田,获得了一定好处,但是与之联盟的蒙古诸部,死了不少人,所得却有限。

    眼见着同漠南蒙古的联盟,出现松动,多尔滚只能给蒙古诸部许诺,清军将尽快夺取关中,然后带着他们南下攻明,补偿他们的损耗。

    为了攻打关中,多尔衮集结兵马二十万,征调满蒙汉三族八旗军,绿营兵,蒙古兵,气势汹汹的扑向西安城。

    八月间,阿济格吴三桂率先南下,陕北战火重燃,未几日,多铎留下孔有德监视豫南,而后便会同尚可喜耿精忠,扑向潼关,使得北方战火重燃。

    延安城,位于渭河平原北部,是西安的北大门。

    自从清军绕道河套,杀入陕北后,延安就城了大顺朝,仅次于潼关的军事重镇。

    此地位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之上,能够抵御清军马军,若是让清军占据,那渭河平原便无险可守了。

    李自成为了防守陕北,派出李过高一功两人镇守此地,来抵御吴三桂的攻击。

    这时天气入秋,气候已经不如夏日那么炎热,城头的顺军将士在阳光下忙碌着,也不是那么难以忍受。

    李过和高一功领着一群将校巡视城头,只见士卒和民夫们,正往城上搬运箭矢滚石擂木等物。

    在城墙下,民夫们则正在挖掘护城壕,摆放拒马桩,撒上铁蒺藜。

    制将军,城中的房子都拆了一大半,就凑出这么点东西。高一功指着城头,成堆的石块和木头。

    李过一手按着刀柄,看了城头一眼,皱着眉头道:还是要多想点办法,只有石头和木头,防守起来会很被动。

    之前,城内库存的火油火药,都已经被消耗一空。高一功叹气道:现在大炮都放不了几炮,不过我已经让人赶制抛石机,来弥补火炮的不足了。

    李过微微颔首,嗯,抛石机可以多造一些。另外我会去信长安,请陛下再拨一批火药过来。

    两人正说话之时,城上士卒忽然一声惊呼,有敌情!

    李过高一功忙扭头看去,脸色纷纷一沉。

    在距离延安城几里外的一座山坡上,先是出现一骑,勒马驻立在坡顶,眺望延安城。

    不多时,在那骑身后,一骑接着一骑的马军,出现在坡顶,然后如同泥石流一样,冲下山坡,往城池奔来。

    李过一手扶着墙垛,只见漫野而来的敌军,犹如乌云滚滚,覆盖城外起伏的山丘,气势惊人,立时一挥手,沉声下令,快,让城外的民夫进城。

    这时,在原野上传来了一阵阵低沉的号角声,清军的北路大军再次兵临城下。

    城墙上的士卒,注视敌军漫野而来,入目俱是一片人马的身影,人海中还耸立着一架架高耸的器械,心中顿时紧张起来。

    不多时,在延安城外三里出,近十万清军停在起伏的山丘上,一队队的骑兵在阵前来回奔驰,身后数万大军,杀气腾腾的列阵。

    在军阵之前,出现两杆大纛旗,各有数百精兵护卫。

    在大纛旗下,骑马驻立着两人,一个是一身白色铠甲的英王阿济格,一个则是身穿金漆铁甲,头戴六瓣金盔的高大汉子,正是大清国的秦王吴三桂。

    他只有三十多岁,重眉深目,仪表堂堂,坐下一匹枣红马,胸前盔甲撑得鼓起,一看就是有着健硕胸大肌的男子。

    吴三桂投清后,多尔衮曾经许落,只要打下关中,就给他一块地,让他建藩立国,世代镇守,所以吴三桂对于攻打关中,异常的积极。

    他这不只是为了满清,也是为了他自己的利益。

    其实满清在早期,便是用这种手法,笼络了不少汉人,为他们打天下。

    起初清廷给他们许下许多好处,征战得到的好处,满清也只是要一部分,剩下都留给他们。这样便大大激发了这些汉人为满清效力的积极性,打仗他们也能获利,只是他们没想到,等天下安定后,满清会翻脸,不少汉军旗,都被清除了旗籍。

    这时阿济格远远看了延安一眼,扭头对吴三桂道:秦王,这次摄政王可是对你给予了厚望啊。
1...167168169170171...43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