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南明大丈夫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话凄凉

    高成威急道:李节度的人,是这么说的。白大帅三万人,只有一万多人,撤到虎牢,人马损失六成以上,怕是难以坚守虎牢。李节度让大帅北上,进驻郑州,从侧翼威胁鞑子,不让鞑子全力寇关。

    娘个劈的,高义欢听了,大为恼火。

    鞑子在黄河北岸和在南岸,完全是两种不同的概念。

    据高义欢得到的消息,多铎的南路军,至少有四万众,且大部分都是真鞑,一旦过河,便是见谁灭谁的局面了。

    高义欢将毛巾一丢,快,传令大军收拾行装,一个时辰后,向郑州进发!

    郾城外,一场细雨不期而至,官道两旁的田畦和水沟都积满了雨水,远方的密林山峦一片朦胧。

    在通往郑州的官道上,一队队的士卒,戴着斗笠,脖子上挂着鞋子,赤脚踩着泥泞,向北挺进。

    士卒和骑兵们,走在官道两边,两旁的田埂上,也是一队队向北的大军。

    在道路中间,则是一辆辆遮着油布的炮车,装有麦杆和草料的大车,满载粮食的辎重车,在骡马和民夫的驱赶下,车轴吱吱嘎嘎地向北方挺进,声势浩大。

    官道旁的一座小山丘上,近百戴着斗笠,穿着蓑衣,骑着健硕战马的骑兵,正目视大军向北。

    高义欢一手握紧马缰,看着官道上的人马,心中有焦急,多铎正寇虎牢,要是白旺再败,洛阳怕是不保。如此一来,清军攻击潼关,便没有阻碍了。

    高义欢目视大军一会儿,他必须尽快赶往郑州,从侧翼牵制多铎,遂即对送行的鲁义方道:鞑子兵渡过黄河,豫东以是一马平川。清军没有补给,多铎站稳就跟后,必然四处打粮。开封早已一片荒芜,鞑兵打粮的小股马军,极有可能南来。许州之地,我们守不住,便不要设官,尽快令百姓南下,坚壁清野,退守郾城,保住汝宁,暂避鞑子锋芒。




第269章百姓苦
    崇祯十五年,李自成决河灌城,水淹汴州后,在豫东造成百里泽国。

    如今开封东南的陈留杞县等地,人口锐减,已经成了一块方圆百余里的荒芜地带。

    在嵩岳山,虎牢关以东的平原上,只有沿着山脉东麓,从北向南分布的郑州新郑许州等县,未受到河水冲击,还有大量的人口耕作。

    豫东的百姓,在经历了李自成与明军争夺中州的浩劫后,以为双方争出了胜负,便能安宁一段时间。

    本来经过李岩两年来的治理,加上人口减少,掌握大量田亩的宗藩被打倒,河南无主之地增多,人地矛盾得到缓解,百姓大多有地耕种。

    他们辛勤的劳作,已经重新盖好了屋宅,置办了农具,逐渐从战争的创伤中走出来,准备开始新的生活。他们看到了希望,却不想厄运又落在他们头上。

    八月五日,郑州以南,新郑以北的梅山附近,有一个百十来口人的小村落。

    这日清晨,村子里便一阵喧哗,百姓们匆匆收拾完家当,便推着小车,挑着箩筐,相互搀扶着往南走。

    一百多口人,有老有小,且并不富裕,队伍中没有什么牲口,只有一辆骡车,是村里地主周东奎的家当。

    虽说是地主,不过也不富裕,全部的家底加起来,也就这么一骡车。

    这时周东奎和长工孙茂盛,在前赶着骡车,他的老妻女儿,还有抱着孙子的小脚儿媳,则挤在车里。

    东家,这次俺们又没遭灾,田里的麦子还没收,为啥要逃哩?孙茂盛在前拉着骡子,嘴里嘟囔着,那些鞑子不是人,不吃饭,不要人种地啦?

    今岁年景不错,田里的庄稼马上就快收割,眼看着就能吃饱饭,却又要躲避兵灾,孙茂盛心里觉得好可惜。

    在他心里,只要能种地,能吃上饱饭,给谁种地到不太重要。

    周东奎挥了下鞭子,打在他的后脑勺上,恐吓道,你个龟孙,好好拉车。你不知道北面的李家庄,昨晚被鞑子杀了个精光。你还想给鞑子种地,鞑子只会抢了你的粮食,然后再把你杀死。

    孙茂盛打了个哆嗦,说起来这些个鞑子真是凶狠,就这几天,附近的村落,接连被屠,引起了乡里的恐慌,村子里的人便决定南逃。

    以前他也听过不少鞑子杀人的消息,不过孙茂盛没亲眼看过,总是觉得有些不可信,李闯王坏得没,还不是也要人种地,他就不信,鞑子还不吃饭了。

    东家,那我们现在去哪儿?孙茂盛问道。

    周东奎安抚一句,茂盛啊,你也别太担心,咱们去汝宁。听南面来的人说,汝宁的高大帅是个仁义的豪杰,去了能分田,还给农具种子。你不是想种地么?到了你就继续给东家我种地!

    赵茂盛眼睛一亮,真的啊

    东家还会骗你!周东奎笑道:你好好干,等稳定了,东家给你找个媳妇。

    赵茂盛心里一喜,扭头过来,目光便往骡车内看。他今年也有二十了,血气方刚,对于这件事情,十分期待,而且他心里早就有了喜欢的人,就是自家小姐周小环。

    周东奎有个儿子,不过去年得瘟疫死了,家中已经没了青壮男丁,赵茂盛便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以为好好干,就能打动周东奎,将来能做个倒插门也是好的。

    好你个龟孙,看哪儿呢?刚还安抚他的周东奎,见他目光往骡车内瞟,忽然一鞭子抽来,打得赵茂盛一跳老远。

    你个怂货,想都不许想~周东奎正要骂他,这时队伍后面,却忽然传来一阵惊恐的骚乱,有声音大叫道,不好,鞑子来了!

    周东奎再次挥出的鞭子,停在半空,惊得急忙从骡车上站起,头伸过车顶往后一看,顿时脸色大变。

    他只见后方卷起一片黄尘,阵阵的马蹄声,夹杂着鞑子的呼嚎怪叫,传入耳中,吓得他身子一颤。

    鞑子骑兵速度极快,很快就出现在他们后面,道路上的百姓,瞬间惊恐地四散,惊呼连连的奔逃。

    快,他娘,小环,儿媳妇快抱着小鱼下车。周东奎见有四五十个鞑子骑兵追上来,惊得拉住骡车,忙急声大喊。

    他急忙让赵茂盛,停下骡车,掀起车帘子,将把车里人扶下来。

    这时鞑子骑兵,已经冲到近前,对官道上的人一阵砍杀,百姓一片凄凉绝望的哭喊,一具又一具的尸体,瞪着眼睛扑死在路边。

    这些鞑子兵,大概有四五十人,都是一人双马。

    他们大部分都是穿着钉着铜钉的棉甲,铁盔上一根细长的盔缨,手上拿着战刀。

    少部分,有那么三个人,则是一身白甲,手里提着长枪,背上插着旗帜,马匹身上也罩着棉甲。

    这些鞑子弓马娴熟,百姓毫无还手之力。

    周东奎让家人下了车,便从儿媳手中,接过孙子,往到路旁边跑。

    他看见远处有一片树林,几人惊恐的奔逃,周东奎年纪虽大,却一人跑在前面,赵茂盛则扶着夫人,带着小姐跟在身后。

    忽然,一支箭矢射来,跑在最前的周东奎,一下跌倒,他痛苦的捂住流血的大腿坐起来,咻的又是一箭,直接将他的脑袋射穿。

    惨叫声戛然而止,周东奎瞪着眼睛,脑袋一低,身子便载倒于地。

    仅接着,一阵马蹄轰鸣,十多名鞑子就追了上来,战马围着他们身边打转,三个女人吓得抱在一起,惊慌哭喊,脸上都带着绝望的神情,赵茂盛吓得脸色煞白,双腿颤抖。

    这时几个鞑子兵翻身下马,围了上来,忽然,一名鞑子抓住小环就往一边脱,十五岁的小姑娘,顿时吓得小脸煞白,茂盛哥,救我~

    老夫人见鞑子要拉走她女儿,连忙去扯,那鞑子大怒反手一刀,就将老妇砍杀,鲜血瞬间流满一地。

    赵茂盛却愣愣的看着不远处东家的尸体,听着小孩的大哭,目光有些呆滞。

    此时鞑子已经把周小环拖走十余步,她挣扎中头发散落,脚上的鞋子也掉了一支,哭喊着挣扎,凄凉的哭叫着,茂盛哥,快救救我

    赵茂盛看着地上的尸体和周围的鞑子,却一下坐在地上,嘴角呢喃着,怂货,怂货~



第270章难民
    大半个时辰后,作恶的鞑子带着女子和财物,以及未杀的十多名青壮男子,大笑着往北而去。

    这些青壮也是一种财富,满人不事生产,确实需要些劳力,来给他们种地。

    八旗兵进入北直隶后,跑马圈地,每人都分了大片的土地。

    普通的旗人,能圈个三四十亩地,各旗主,王公贵族们,少则几千亩,多则几万,十余万,需要不少的青壮人口来充做农奴,帮他们种地。

    可怜北直百姓,一下来了十多万的关外地主,抢夺土地不说,还要把他们划归奴隶。

    这时三个白甲,几个领催,带着几十个鞑子,兴高采烈的押着俘虏和粮食返回营垒。

    等他们一走,树林中树叶忽然动了动,出现三个黑甲兵,目光仇恨的望着鞑子远去。

    别看了!俺和老三尾随,小七你回去禀报,就说鞑子兵过了郑州,郑州可能已经失陷。

    不一会儿,树林中牵出六匹战马,一名甲士翻身上马,抱了抱拳,哨总三哥小心些。

    嗯,你回去路上不要耽搁。

    年轻的士卒点了点头,便一夹马腹,抽动马鞭,向南绝尘而去。

    夏秋交替之际,天气反常,时而下一场狂风骤雨,时而又烈日高照。

    开封府,许州向北的官道上,大队士卒向北挺进。

    高义欢骑在黑驹上,走在队伍中间,头被晒得有点发晕,他不禁抬头看了一眼天空,顿时便被日晕晃得眼疼,忙又低下头去。

    到哪里呢?高义欢手上拉住马缰,骑在马上慢行,舔了舔嘴唇问道。

    金声桓忙招手,一名背后背着几个竹筒的骑兵,急忙催马上前,解下一个竹筒,从中取出一份地图,递给金声桓。

    金声桓接过来,双腿夹紧了马腹,就在马上展开观看,片刻后,他便将图还给士卒,然后跟上高义欢,大帅,再走三十里,就到新郑了。

    高义欢一听只剩大半天路程,遂即挥手下令道:让弟兄原地休息半个时辰,先把午饭吃了。

    说完,他便一拔马缰,下了官道,翻身下马,寻了一处草地坐下。

    道路上,几声鼓响,旗帜挥动几下,前行中的大军立时停下。

    士卒们并没有乱跑,而是成建制的走到路旁,整齐的坐在地上,场面居然十分壮观。

    将士成队列的坐着,然后拿出干粮和水壶,抓紧时间吃喝。

    这时,几名将领都围到高义欢的身边坐下,也开始吃点东西。

    高义欢喝了一点儿水,将水壶递给亲兵,然后开口问道:派出去的斥候,有消息传回来没

    前往新郑的斥候,已经回来几次,沿途发现大批的难民,正沿着官道南下!去郑州的斥候,目前还没有消息传来。金声桓回道。

    高义欢微微皱眉,难民从哪里来,是新郑,还是郑州

    好像是从郑州方向过来!金声桓道。

    这时,北方的官道上,出现了一片模糊的黑影,难民已经出现在视野中。

    同官军整齐的行军不同,逃难的人群,乱成了一锅粥,车辆和人群,挤满了官道,不过却并不嘈杂,大人们都低着头死气沉沉的赶路,只有不时传出几声孩童的哭叫。

    高义欢站起身来,注视逐渐清晰的身影,去,找几个人过来问问,斥候再确定一下,后面有鞑子追击没有!

    还没到新郑,鞑子不会到这儿吧!王得仁不禁说道。

    高义欢却锁眉道:豫东一马平川,鞑子骑兵一天一百多里地,来去如风,不能不防。

    去年阿巴泰空手而回,并未给关外带去多少粮食,清廷入关购粮的计划,又被高义欢搅黄,白白损失了一百多万两银子。

    整个崇祯十六年,清廷几乎没从关内获得多少粮食,其结果就是饿死了人。

    到崇祯十七年初,辽东的饥荒,已经非常严重,八旗虽没饿死,但是从关外掳走的几十万奴隶,却饿死不少。

    多尔衮兴全国之兵入关夺鼎,也与关外的困局有关,不过清军入关后,粮食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

    多铎南路大军的军粮,除了一少部分,由清廷拨给,大部分都是靠劫掠来维持。

    七月间,清军渡过黄河后,多铎便骑兵四出,开始四处劫掠。

    郑州新郑等地的百姓,听说鞑子抢粮杀人,恐慌下边纷纷逃亡。

    这时官道两侧的士卒们,看着仓惶南下的百姓,见一幅幅悲惨的模样,情绪都有些紧张,安静的注视他们通过。

    百姓看着两侧的人马,都有些胆怯,像是羊群从狼群中间通过一样,妇女们纷纷抱起小孩,脚步如飞的快速向南。

    这时几名老者被带到高义欢面前,他们跪下泣道:大帅鞑子烧杀抢掠,肯请大帅救救百姓啊!

    高义欢连扶起这些老者,安抚道:大家放心,本帅率领大军北上,就是要赶走鞑子,保护你们。

    说着高义欢问道:老乡们都是哪里人,怎么遇上鞑子的?

    一名老者哭诉着,回禀大帅,小人是郑州梅山人。鞑子烧了村子,抢了粮食,小人躲在村外水沟里,才逃过一劫,可是村里人,却都被杀完了~~

    其他几人,也都是看见鞑子,或者是鞑子屠了附近村落,惊恐之下逃亡。

    高义欢扭头问道:梅山在哪里?

    金声桓看了看地图,在郑州之南三十里。

    高义欢微微皱眉,鞑子居然已经过了郑州,他沉吟一阵,看向几位老者,众位老乡,本帅要北上迎敌,你们便继续南走,汝宁官府,会接济你们,给你们备好吃食和帐篷,大家大可安心,不用绝望。

    几人听了,心中稍微安定,都赞叹,大帅仁义。

    这时几名老者刚走,一名斥候又被带来,单膝跪地,卑职参见大帅。鞑子打粮的骑兵,已经出现在郑州之南,郑州极有可能已经被鞑子攻陷。

    有难民的话,又有斥候的禀报,高义欢脸上不禁严肃起来,他还没赶到郑州,鞑子就已经出现,多铎的兵锋之盛,恐怕难以抵挡。


1...120121122123124...43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