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逍遥侯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大司空

    那伙计量好了一丈三尺八寸麻布之后,还刻意往前放了两三寸的布,显然,是故意送出来的小便宜,让买布的李中易心里舒坦一些。

    唉呀,我忽然忘记了,我的浑家做衣裳的尺子前儿个丢了,不知道贵店可有布尺卖?李中易故意编了个故事,想看看有无卷布尺之类的东西。

    谁知,那伙计摊着两手说:不瞒大官人您,小店是坐贾,直尺倒是有一把,却仅此一把,没办法借于大官人您。

    可否借于在下一观?李中易自然不可能白来一趟。

    那伙计犹豫了一下,从抽屉里找来一根直尺,递到李中易的手上。

    李中易凝神一看,这可真是一根简陋的直尺啊,即使是目测,寸与寸之间的误差,都大得惊人。

    据李中易的观察,这布店柜台上划的尺度,倒还有些靠谱,至少寸和寸之间的距离,相对比较均匀,用肉眼看过去,差别相对细微。

    李中易琢磨了一下,决定不能空手而来,他从买来的麻布上面,抽出了一根麻线。

    就在伙计有些狐疑的时候,李中易将那细细的麻线摆到了柜台之上,命随从将两端拉直。

    那伙计以为李中易是想画出线尺,拿回去给浑家做衣服,也就乐呵呵的看着李中易施为。

    等随从把线头拉紧之后,李中易取来细细的木炭笔,按照柜台布尺的标记,一一在麻线上点下了黑色的小点。

    两个小点之间的距离,就代表了一寸,这是李中易的理解。

    时间很紧,李中易马不停蹄的又赶回了造箭坊。路上,他吩咐随从去置办一些好菜回来,尤其是肉菜。

    不管是老弱病残也好,无能的工匠也罢,李中易目前只能靠着这些人发挥主观能动性了。

    回到造箭坊后,李中易找来王小乙,把从布店画的尺度麻线交到他的手上,笑着问他:可否按照这个尺寸,做出一根笔直的尺子?

    王小乙仔细的端详了一阵子手里的麻线,皱紧眉头说:恐怕只能画出一边,另一边则很难与之对齐。

    李中易仔细一想,这王小乙说的一点没错,换句话说,即使按照麻线的尺度,造出了直尺,也仅仅只能使用单面,另一边则没办法对齐。

    原因其实也很简单,这个时代没有精确的游标卡尺,或是具有类型性质的标准直尺,以便和旧尺之间形成直角的夹角关系。

    :呵呵,兄弟们真给力,楞是在转点前,超过了311张月票。司空看见好几位好兄弟,一个人就砸了两票,多的甚至是三票。

    兄弟们爽快,司空也不是孬货,承诺了必定兑现,五更送上,感谢大家对司空的信任,作揖!




第144章 难题
    两点之间,也就很难对得齐,也不可能完全对齐。

    嗯,先作出一面尺再说。李中易点点头,认可了王小乙的意见。

    标准化的工作,任重而道远,短短的一个月内,李中易根本不可能完成这么重大的任务。

    按照目前的技术,最多可以精确到尺这一层级,至于寸的标注,难免会出现较大的误差。

    娘的,也不知道秦朝的劳动人民,怎么就可以在一千多年前,造出几乎没有误差的弩箭?

    你还真别说,这王小乙虽然年老体衰,经验却异常丰富。

    接了李中易的造尺任务之后,王小乙首先找来两根短锯条,李中易看见这两根短锯条,眼前不由一亮。

    仅仅是目测,这两根薄薄的短锯条,光滑的背面,看上去就觉得很直,显然是用固定的模具生产出来的锯条。

    王小乙将李中易带回来的麻线,摆到了短锯条的上面,命高小二把直尺拉到最紧的程度。

    李中易赶紧把手里的木炭细笔,递到了王小乙的手上,王小乙道了谢之后,左手操起另一根短锯条,横压到麻线上,比对着李中易在麻线上点出的圆点,开始极其认真的做出了标记。

    由于进展异常缓慢,需要反复的斟酌,王小乙足足花了半个多时辰,才在锯条上画出了李中易经手的第一根标准直尺。

    李中易注意到,王小乙造尺的方法,正好符合现代数学的直角定位的逻辑。

    用模具生产出来的貌似笔直的薄短锯条,交叉进行比对和定位。其科学性比李中易的目测,自然强上许多。

    李中易望着王小乙手里的第一根标准直尺,他不由暗暗苦笑一声,在现代,人们司空见惯的一些东西。到了这科学技术十分落后的后周,居然成了高科技的东西。

    回上官,小人只能画出寸,至于寸以下,则无能为力了。王小乙拱着手向李中易做了汇报。

    李中易满意的点点头,说:你做得不错。不过,一根这种直尺肯定是不够的,而且锯条的存量也不多,还是要做出木尺才好。

    王小乙仔细的想了想,解释说:不瞒上官。这木尺颇有些为难,首先要削得和锯条一样薄,就不可能。

    李中易想想也是,工期太过紧张,他完全没有为了追求绝对的标准化,而可以浪费的时间。

    嗯,那就先按照这个样子,造出十把直尺吧。李中易下达了任务给王小乙后。开始着手解决下一个难题。

    目前,有了直尺之后,墨笔画出直线。就有了基本保障。

    当然了,李中易不可能要求完全精确的笔直,只能捏着鼻子认可,大致是一条直线,尽量少浪费锯木的工时,也就视为成功。

    长锯条一根都没有。李中易仔细的想了想,决定只能暂时放弃这个念想。毕竟。锯条涉及到了炼钢,炼铁。模具等更加专业冶金领域。

    现场连一个铁匠都没有,李中易即使想做实验,也是巧妇难为无匠之炊。

    当李中易的目光扫过一把锯子的时候,忽然意识到,这把锯子和给他们家装修的木匠所用的锯子,显然大有不同。

    李中易依稀记得,装修的木匠师傅所用的木锯,上面不仅有麻绳加固,而是呈现工字形的式样,一面好象是绷线,另一面则是锯条。

    而且,李中易看见过的那把锯子,在绷线上应该还缠了一根固定的木头。

    李中易想到这里,就走到工匠们的面前,大声询问:有谁的做过五年以上木工活的?

    起初,工匠们面面相觑,你望着我,我看着你,没人敢主动站出来。

    后来,李小七帮着喊了几嗓子,说是上官有赏,这才有一个头发已经花白的老工匠,抖抖索索的从人群之中走了出来。

    李中易客气的把老工匠领到了公事厅内,当着他的面,画出了一幅大致差不多的近代木锯的图样。

    老人家怎么称呼?李中易亲手递过去一杯热茶,塞到了老木匠的手上。

    老木匠手一抖,差点摔了茶杯,颤声回答说:小人没名字,工匠们都唤小人‘老狗蛋’。

    李中易也知道,很多贱民因为父母都是文盲,他们没有名字。

    不过,老狗蛋也确实太过于难听了一些,李中易想了想,就说:你以后就叫李单吧。

    哎呀,多谢上官赐名,多谢上官赐名以前的老狗蛋,现在改名为李单的老工匠,开心得都快要蹦了起来,点头哈腰,拱手作揖,要下跪磕头,被李中易拦住了。

    能够获得尊贵上官的赐姓,令老狗蛋沉浸到无边的喜悦之中,他恨不得马上跑出去,把这个天大的好消息告诉给大家,他终于有名字了。

    李单,这个图纸,你看得懂么?李中易以为老狗蛋很可能看不明白,谁曾想,他居然哈着腰说,回上官的话,小人看得明白,左边是锯条,右边是麻绳,中间顶着一根木头。只是,小人不识字,看不明白旁边的东西

    李中易点点头,不识字不要紧,很多工匠都不识字,造的东西却不差。

    于是,李中易详细的解释了新式锯子的原理,李单的年纪虽大,领悟能力却不差,李中易刚刚解释了三遍,他就已经听懂了李中易的意图。

    回上官,这个东西看似复杂,实际上还算是比较容易的。主要是小人以前没有见过这玩意。李单掰着手指算了算,小心翼翼的说,不知道小人在半个时辰内做出来,算不算慢?

    李中易两眼直放光,在他眼里已经很复杂的新式锯子,没想到李单居然可以这么就做得出来,还真的是捡到了宝啊。

    锯子的问题交给李单之后,吃饭的时间到了,工匠们看见猪肉烧白萝卜,两眼直冒绿光,有些嘴馋的工匠,甚至连口水滴到了衣服上,都浑然不觉。

    工匠们吃饭的时候,李中易整理了一下思路,发觉他今天的所作所为,很有些打乱仗的感觉。

    蛇无头不行,除了必要的技术准备之外,更重要的是,组织管理生产的机制需要健全,负责监督协调生产的班头,也需要落实到人。

    等工匠们吃过饭后,李中易把其中年纪比较大的人,都找到了身旁。

    由于铁匠奇缺,李中易首先就问大家:谁懂得打铁,本官保证顿顿都有肉吃,还有赏钱。

    众人犹豫一下,最终有六个人畏畏缩缩的站了出来,李中易暗暗点头,还不错嘛,居然有六个人的懂打铁。

    李中易细问之后,却有些失望,这几个人里面,只有一个人是正经的铁匠,知道怎么用木炭融化铁块。

    另外的五个工匠,只是大致知道,怎么打磨箭头,令其锋利不锈。

    李中易现在也不知道,究竟谁能干,谁不能干,只能按照工匠们各自的技能,将他们简单的分为:铁匠木匠粘贴匠,打磨匠。

    模具匠这个工种,由于和铁有关,所以,李中易就把这项工作,纳入到了铁匠班之中。

    由于这些工匠全都没有受过有组织的管理训练,李中易琢磨着,与其让他们乱指挥,不如干脆把他的随从调几个进来,临时担任各个工匠班的班头。

    象李小七李小八这些人,跟在李中易的身边,时间日久,对于李中易的意图,了解得肯定比旁人深,沟通起来也方便一些。

    就这样,李中易把全部的二百多名工匠,都重新进行了编组,组织成了以工序为基础的流水线作业的生产队。

    其实,搞出流水线的作业,李中易也是被逼得没了办法。

    他手下的工匠,老的老,少的少,如果继续按照一个人从工序头做到工序尾,别说五万支箭,就算是一万支箭都生产不出来。

    在李小七和李小八的牵头之下,李中易的随从们,也是新任的班头们,按照人头,逐一清点了所需的制造以及备用工具。

    最终,他们发现,至少还缺十个手摇的磨箭杆的石磨,切削箭杆的小匕首二十把,给箭尾粘羽毛的鱼鳔胶也缺了不少,储备的铁块也偏少,照明用的蜡烛居然一根都没有。

    李中易看了看渐暗的天色,今天要这些东西已经来不及了,只能明天去找孙大清。

    磨刀不误砍柴功,一直是李中易所遵循的原则,人心未定,职责未明。

    即使李中易现在就让大家开工造箭,效果不一定会好,不如,今晚就把李小七等人留下来,陪着工匠拉拉家常,套套近乎,了解一些基本的个人家庭情况,再做定论。

    李中易本想也留下来,后来一想,他这个官员在场,工匠们只怕会心有顾忌,反而不敢说出心里话吧?

    天色如果全黑,开封的城门就会关闭,李中易迈步走出造箭坊的大门,迎面就见周冲正好从另一侧出门。

    李公,一整天没见着您老,怪想念的。周冲居然主动跑到李中易面前,热情的问好。

    李中易瞥了眼周冲,笑道:周判,你做的一篇好大的文章啊?

    :兄弟们,咱们继续彼此努力互勉,现在是318张月票,如果凌晨24点前,超过了338张月票,司空一定加第四更,绝不失言!



第145章 中风
    周冲明知道李中易指的是他暗中故意做了手脚,把好工匠都分配到了孙大清那一组,却不以为意,皮笑肉不笑的说:不瞒李公,下官这么细的胳膊,怎么可能扭得过上边的粗大腿呢?得罪之处,还望李公多多包涵啊。

    李中易和周冲已成敌对,自然没啥话好说,各凭本事,一决胜负!

    他掉头正欲登上马车,不料,周冲却说:李公,下官劝你,还是早早的向高使磕头认错,别到时候,丢官罢职事小,就连家小都难保了。

    你说什么?我没有听清楚。李中易心里已是怒极,面上却不动声色,缓步靠近周冲。

    上辈子,李中易的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全是一心扑在事业上的工作狂,李中易虽然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却没有享受应有的家庭亲情。

    李中易这辈子,最最珍视的是,富有人情味的小家。

    这周冲,居然敢拿他的家小做威胁,恰好击中了李中易的软肋,也是他最大的逆鳞。

    嘿嘿,下官的意思是说,当心你的家小遭殃!周冲得意洋洋大放厥词。

    李中易走到他的跟前,含笑说:周判,你的嘴角怎么流涎了?故意嚷得很大声。

    趁着周冲低头向下看的时候,李中易右手握紧成拳,四指并拢,利用只露出来的大拇指尖,顶在周冲前胸的气舍穴上,狠狠的一摁一搓。

    呃周冲只觉得脑子里热血猛的上涌,胸口闷得发慌。

    李中易假作惊慌的样子,赶紧扶住周冲摇摇欲坠的身子,趁他的仆人乱哄哄冲上来的机会,李中易的大拇指尖猛的使出暗劲,阴柔的敲在了周冲的天枢穴上。

    成了,李中易将嘴角流涎,突然中了风的周冲交到他的仆人手上,特别关心的叮嘱说:赶紧送去医馆,路上不要耽搁了,马上要关城门了。

    周家的仆人虽然觉得自家的主人突然中风,有些不太合常理,可是,李中易手无凶器,即使可疑,也找不出任何的破绽。

    周家的仆人们七手八脚的,将周冲抬上马车,快马加鞭奔向开封城内。

    李中易望着马车远去的方向,心里暗暗冷笑一声,周冲如果在原地休息个把时辰,倒不会中风。

    可是,周家的仆人不仅擅自动了周冲的身子,而且将他抬上了马车。这么一来,气血原本激剧上涌的周冲,哪里经受得起长途的颠簸和折腾,这是妥妥的要中风啊!

    收拾了周冲之后,李中易登上马车,悠哉游哉的回了家。

    由于家里添了一对小宝宝,很自然的也就成了李家上上下的焦点,李中易直接在薛夫人的房中,找到了李达和。

    给李达和行过礼之后,李中易笑着问他:阿爷,阿娘的身体可好些了?
1...96979899100...88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