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侯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大司空
老子的亲妹妹这才刚刚满月啊,你们老赵家居然已经惦记上了,居心何在?
李中易瞥了眼不动声色的赵匡胤,心想,赵老二,这事恐怕和你脱不开干系吧?
唉,将来的事,谁又知道呢?我两岁的时候,得了急病,差一点没了命。李中易故意暗示,这个时候的婴儿夭折率,异常之高。
赵匡胤深深地看了眼李中易,举起手里的酒杯,说:今天可是大喜的日子,扯什么闲篇呢,喝酒,喝酒。
李中易心里明白,赵匡胤看似云淡风轻,实际上,应该是不太高兴的。
赵老二的不高兴,李中易压根就不在意,赵老四,赵匡美算个什么东西?
就冲对方是历史上有名的草包,只会哭着鼻子等死的赵匡美,李中易只要有一口气在,也绝不可能把亲妹妹往火坑里推。
和参与过陈桥兵变,跟着赵匡胤上过战场,打过仗的赵匡义不同,赵匡美还没成年,他的二兄就做了皇帝。
所以,赵匡美虽然辈份和赵匡胤赵匡义兄弟相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却属于典型的皇二代子弟。
这赵匡美从小含着金匙长大,只知道享受着皇族的特权,却不知道创业的艰难。
结果,傻乎乎的以为真有所谓的金匮之盟,信了兄终弟及谎言的魏王赵匡美,却被宋太宗赵匡义的各种阴险毒辣的手段,给吓死在了外地。
如此废才的赵老四,李中易连正眼都懒得夹他一下,怎么可能还让赵匡美变成他的妹婿呢?
娘的,老子活了两辈子,才有这一个亲妹妹,疼都来不及,怎么可能把她推进火坑里去呢?
不管将来的后周政局会如何变化,被赵家的主母杜夫人惯坏了的赵匡美,性格大致已定,几乎没救了。
李中易心里明白,赵家是想利用结亲的关系,拉拢他这个财神爷,将他绑在老赵家的战车之上。
说句心里话,赵老二虽然讲义气,很够兄弟,可是,北宋的体制积弊却多如牛毛。
李中易暂时还需要仔细的观察和等待机会,不会盲目的押宝到赵家那边去。
经过暗示结亲这件事情之后,李中易和赵匡胤之间的关系,就变得很有些微妙了。
赵匡胤依然对李中易很尊重,走动得也很殷勤,可以说是一如既往,和此前没有任何变化。
李中易没有任何证据,可是直觉告诉他,赵匡胤心里应该有了小疙瘩。(未完待续索,!
:今天码得很顺利,第二更提前送上,现在的月票是296张,距离311张,只差十几张哦,兄弟们加油,司空也一起加油码字,吼吼!
第141章 风起
等李中易销假回三司衙门重新上班,却猛然间发现,原本兼任三司使的宰相范质已经离任,新任三司使高洪泰已经上任。
按照常规,新的顶头上司到任,李中易这个中层干部,不管多忙,都应该到场迎接。
可是,李中易却在事前,没有听到丝毫的风声。别人倒也罢了,李中易的直接上司,盐铁使孙大清,却为何不派人给李中易报信?
李中易吃了个哑巴亏,还没办法找人说理,他自然要在心里,给孙大清狠狠的记上一笔小帐。
这件事余波还在荡漾,这天吃过午饭之后,李中易忽然被盐铁使孙大清给找了去。
孙大清见了李中易,也没废话,直接拿出一份公文,递到李中易的手上。
李中易接过公文一看,却是新任三司使高洪泰,下达的生产指令。
范质的指令很简短,分量却不轻,要求三司胄案所属的造箭坊,加快生产的进度,务求在两个月之内,造出至少七十万支合格的羽箭。
孙大清一边叹气,一边摇头,说:无咎,说句心里话,别说七十万支箭,就算是三十万支,我这心里都完全没底啊。不过,高公既是新上任,自然不肯堕了威信,公文既下,想方设法都必须办到。
李中易去过造箭坊几次,那里有八百多名工匠,人数确实已经不少了。只是,由于生产的工艺流程存在严重的问题,一名工匠需要从头到尾,独自完成造箭的整个过程。效率怎么可能提得高呢?
孙大清的意思很明白,想让李中易这个分管造箭坊的盐铁副使,把高洪泰的生产指令给顶回去。
高洪泰突然加大了弓箭的生产指标,不管合理性怎样,配合的肯定是柴荣的北伐大计。李中易只有脑子进水了,才会去公开反对。
孙公,在下初来不久,各种情况还没有特别熟悉,所以,也不太清楚造箭坊的的生产能力。李中易说的是实情。孙大清即使心里不爽,也无话可说。
孙大清也猜到了李中易会躲闪掉这个任务,可是,高洪泰是新任三司使,大权在握。他哪敢轻易得罪?
无咎,不如你我一起去找高公,做个说明?孙大清自然不想独自硬顶高洪泰的无理要求,怎么着也要把李中易这个该管的副使,拖进去一起垫背。
李中易心想,来钱的肥缺你都占着,倒霉的事情就拖俺下水,有你这么干的么?
孙公。你在任日久,非常了解造箭坊的能力,在下刚来不久。两眼一抹黑,连门都不知道往哪边开啊。孙大清越是要求得紧,李中易就越起疑心,不推出去才有鬼。
这么离谱的事情,偏偏在李中易销假上班的时候发生,如果说其中没有内幕。那才叫有鬼。
孙公,下官见了高使。该如何说呢?李中易使出太极绝招,故意装傻到底。
李中易虽然不知道这里头藏着什么奥妙。不过,以造箭坊目前的生产状态,别说两个月造出七十万支箭,就算是二十万支都是不可能的事情。
因为,造箭坊最多的一个月,也就造出了十万支箭而已,生产效率之低下,令人发指。
那好吧,我就告诉高公,造箭坊无能为力。孙大清叹了口气,黑着脸不再说话。
造箭坊无能为力?这不是当面指责他李中易无能么?
看来,三司衙门换了新长官之后,孙大清也露出了真面目啊!
无能?老子无不无能,是你说了算的?
李中易丝毫没有动怒,反而脑子里异常之冷静,敌人逼得越狠,这就说明,内幕越不简单。
搞不好,这孙大清是张永德或是李重进,埋在三司衙门里的眼线,也未尝没有这种可能性。
请孙公回禀高使,就说下官刚上任不久,对于造箭坊的情况非常不了解,请恕下官对此无能为力。李中易借着孙大清的话头,把无能为力这四个字,原封不动的还了回去。
只有巨大的风险,却没有任何好处,李中易宁愿承认自己无能,也不可能往陷阱里边去钻。
盲目逞能,是政治幼稚病患者的专利,李中易恕不奉陪!
李中易盘算得很清楚,造箭的工序异常之复杂,人财物的权力都不在他的手上。
无论是铁料,箭木或是羽毛,随便哪一个方面出了问题,李中易都会一头栽进深不可测的深渊之中,有嘴也说不清楚。
孙大清深深的看了眼李中易,他心想,这家伙不象是那人所说的,狂妄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啊?
过了两天,李中易和孙大清被一起叫到了高洪泰的公事厅,高洪泰的态度异常和蔼。不仅赏了座,还命小吏上了茶。
高洪泰笑着说:无咎啊,老夫刚刚上任,不明细务,险些被小人所蒙蔽,你莫怪啊。
顶头上司如此客气,李中易心头的警报立时拉响。以他混官场的经验,顶头上司找你谈话,要么是提拔的好事,要么就是难以预测的坏事,尤以后者为多。
高公,您言重了,都是下官无能,让您老费心了。李中易摆出谦逊的态度,想看看高洪泰究竟要玩什么把戏?
哎,无咎老弟,老夫素知你是个能吏,不论是买粮食,还是办集市,都解了朝廷的燃眉之急。高洪泰打着哈哈,一个劲的夸奖李中易。
李中易的态度很端正,兵来将挡,水来土淹,好话先说尽,静观高洪泰出牌。
三个人闲聊了一阵子,高洪泰手拈胡须,含笑问李中易:不知造箭坊如今每月可以造出多少箭支?
李中易心头立时一凛,他不过是个盐铁副使罢了。高洪泰放着孙大清这个正使不问,却来问他这个副手,这可严重不符合官场办事的逻辑啊?
回高公的话,下官刚上任不久,对于造箭坊的情况。还非常陌生,实在是不敢妄言。李中易在摸不清楚状况的前提下,索性以退为进,他倒要看看高洪泰的葫芦里究竟卖的是什么药?
孙大清见高洪泰的视线瞟了过来,赶紧起身抱拳拱手说:回高公的话,造箭坊正常的情况下。可以造出大约十一二万支羽箭。
李中易眼观鼻鼻观心的坐着,心里却在想,孙大清的这个回答,倒是非常贴近造箭坊如今的生产能力,难道说。是他自己刚才想歪了方向?
嗯,老夫上任之前,王相公曾经有言在先,羽箭的制造必须加快进度,大量囤积。高洪泰端起茶杯,喝了口茶,顺便看了看李中易的表情。
高洪泰接着又说:老夫虽然不懂作战,却也听人说过。临敌之际,羽箭的消耗异常巨大,往往一战就可以用去几十万支羽箭。
孙大清陪着笑脸。附和说:高公说的极是,不愧是知兵的朝廷重臣。
也许是孙大清的这个马屁拍得很舒服,高洪泰捋着胡须,摆手笑道:老夫从未带兵打过仗,不过,听人言说一些战事罢了。
李中易默不作声看着高孙二人的紧密互动。既然高洪泰把他找了来,肯定会把事情说清楚的。他一点都不着急。
十一二万支箭,确实少了点。以老夫的看法。不如就定为十五万支羽箭吧?高洪泰说得很轻巧,看似商量着办,实际上,以他的重臣身份,这已经算是下达指令了。
孙大清犹豫了一下,只得硬着头皮说:下官领命。
无咎,你看呢?高洪泰没见李中易表态,就侧过脸来,含笑望着他。
李中易隐约感觉到此事不简单,可是,高洪泰下达的生产任务,已经不象上次那么离谱,甚至还很合情合理。
孙大清这个正使都答应了,李中易实在没有理由当面反对,否则,官司打到柴荣的面前,李中易也完全不占理。
这么一来,无能和畏难的帽子,肯定会扣到他的头上。
高公,孙使非常熟悉情况,既然他认为可以完成,下官倒觉得孙使必有把握。李中易故意没把话说死,而是推到了孙大清的身上。
高洪泰摸向胡须的右手,中途僵了一下,尽管很短暂,但还是被李中易及时的捕捉到了这个细节。
嗯,盐铁司事务繁多,无咎啊,你既为副使,似乎责无旁贷的要替朝廷非一些忧啊。高洪泰的手离开胡须的一刹那,他突然做了决断,无咎,老夫以为,由你负责督造五万支羽箭的制造,肯定没问题的。
李中易心里已经明白了,此事必定有鬼,只是这高洪泰异常之狡诈,所说的话,句句占理,让他无法公开反驳。
孙大清这个正使,负责十万支羽箭的制造,他李中易这个副使,只承担一半的生产任务。
高洪泰的这个安排,合情合理,即使摆到柴荣的面前,也完全说得过去,没人会说高洪泰处事不公。
呵呵,老夫已将此事禀了政事堂的诸位相公。这是堂札,无咎,你拿去看看吧。高洪泰不露声色的从桌案上,拈起一份黄麻纸的公文,递到李中易的面前。
李中易接过堂札一看,上面不仅有值笔宰相王溥的签押,以及宰相李谷的副署,还盖有大红的中书门下之印。
毋庸置疑,这是正儿八经的政事堂的正式堂札,这就意味着,李中易已经被逼到了墙角。
李中易的心里除了惊叹之外,更多的是对高洪泰行事老辣,谋划周全的赞许。
这个姓高的,可比昝居润那个伪道学,厉害十倍以上啊!
:今天的三更已经完成了,月票却没啥动静,仅仅十几张票而已,居然如此的艰难。司空,加码出昨天欠的一更,如果月票还没起色,那只能表示遗憾了。俺已经史无前例的大爆发,一天打算搞定五更,可是,兄弟们不给机会啊!
第142章 大阴谋
高公,下官有个请求。李中易没再犹豫,在被迫接受任务的同时,心里也充满了期待感。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高洪泰已经准备得如此之充分,也已经做到了先礼后兵,里外两面光。
李中易心里很明白,他已经没有了退路,只能迎难而上,直面挑战!
高洪泰手抚胡须,和蔼的笑道:无咎啊,有何要求尽管提,老夫能做到的,绝不二话。显得正气凛然。
李中易拱着手说:分给下官的工匠,下官必须有全权做主的权力。
高洪泰既然已经把局做好了,又有孙大清的全力配合,李中易有理由相信,不管是工匠还是原料,都很可能出问题。
据李中易的推测,原料供应方面,孙大清应该不敢做手脚,那会给李中易以脱身的口食。
相对而言,工匠方面,倒是极可能出现分配不公的情况。
高洪泰不露声色的和孙大清暗中对了个眼色,他拈须笑道:分给你的工匠,老夫许你自专。
李中易一听就明白了,高洪泰既然如此的大方,显然,这个局早已做成。
等李中易回到造箭坊,眼前的情景,恰好印证了他的想法。现场少了三分之二的工匠,留给他的不是老弱病残,就是青涩的毛头小子。
除了壮年的熟练工匠之外,胄案判官周冲以及都押衙班头们,全都不见了踪影,工坊的管理人员居然走得一个不剩。
李中易对此早有预见。心里倒是一片平静,没有丝毫的慌张。
小七,你点算下,留下了多少人?李中易凝神想了想,又吩咐李小八。小八,你找个老工匠,仔细的看看造箭工具的情况?
李小七和李小八领命去办事后,李中易走到一个衣衫褴褛的老工匠身前,温和的问他:老人家,怎么称呼你?刚才挑人的时候。你怎么没跟着过去?
那名老工匠当即就要下跪,被李中易一把搀扶住,李中易含笑道:老人家不必多礼,咱们坐下说话。
李中易没理会所谓的官体,拉着那老工匠满是污秽的右手。让他坐到了自己的身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