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侯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大司空
小小人,叫王小乙,刚,刚才周老爷挑人的时候,嫌弃小人岁数大了,手脚不利索,就没要小人。王小乙战战兢兢的回答了李中易的问题。
李中易暗暗冷笑不已,果然是周冲这个家伙。背着他在暗中搞鬼。
老人家,您看留下来的这些人,一天可以造出多少支箭?李中易温和的问王小乙。
只是。李中易心里也有些讶异,他认识的人中,已经出现了好几个名字叫小乙的,黄小乙马小乙王小乙,就差一个水浒传里的燕小乙了啊。
王小乙吭哧了半天,才闷闷的说:小人一天最快可以造三支箭。留下的老工匠大致和小人差不太多,那些毛头小子手还很生。一天能够造出一支好箭,就算是可以了。
按照李中易的理解。所谓的好箭,应该是指合格的箭支。
这时,李小七快步走回到李中易的身旁,凑到他的耳旁,小声禀报说:回公子,留下来的工匠,一共两百五十五名。其中超过五十岁的老工匠有六十多个,剩下的全是十五六岁的学徒,最能造箭的青壮年工匠被周冲挑得一个不剩。
李中易略微一想,一个月五万支箭的制造任务,这就意味着,留下来的这些工匠们每人每天必须造出7支合格的箭,才有可能完成高洪泰压下来的制造任务。
其中,六十多个超过五十岁的老工匠,由于营养长期不良,不管是精力还是体力,都肯定难以支撑长时间的生产工作。
至于,剩下的毛头小子,竟然全是学徒工,显然,孙大清已经替李中易设下了一个死局。
李中易现在也懒得琢磨,究竟是谁在背后整他,总之,高洪泰孙大清和周冲,一个都跑不掉,都肯定有份参与这个阴谋。
老人家,你觉得这些学徒工匠,可堪一用?李中易含笑望着王小乙,仅从这个老头褴褛的衣着,可知,他平日里并没有跟着周冲那些人享福。
按照毛太祖的说法,这王小乙的处境,应该属于妥妥的被压迫的无产阶级,是李中易可以紧密团结的对象。
当然了,李中易也不可能排除,被挑剩下的工匠里边,依然藏有周冲的眼线。
不要紧,慢慢的来,事到临头,李中易始终记得那句座右铭:每逢大事有静气!
二百五十五个工匠,全部都不堪大用,也亏周冲想得出来这种歪招啊!
王小乙想了老半天,才吭吭哧哧的说:仅仅是锯木这一关,那些学徒们没有十来年的经验,恐怕很难使得上劲。
李中易点点头,微微一笑,说:如果,你亲自指导锯木呢?
回老父母,请恕小人愚钝,您是说?王小乙没听懂李中易话里的意思。
李中易笑着详细解释说:比如说这锯木吧,你先起个头,然后让学徒工匠,顺着往下锯,可行么?
王小乙低着脑袋,想了好一阵子,才说:倒是可行,只是,很容易会锯歪。
李中易点点头,王小乙的顾虑,确实说到了点子上。
学徒工匠其实并不缺少力气,主要是没多少经验。即使老工匠锯了个开头,等锯断木头的时候,倒很有可能成为废品,不仅浪费率太高,而且很容易耽误工夫。
李中易觉得很有些苦恼,他手上的牌,很少很少。高洪泰给的任务虽然比孙大清少了一半,可是。条件却差了好几倍。
经过仔细的询问,李中易从王小乙口中得知,造箭的各个工序之中,锯木头其实最大的难点问题,直接决定了造箭速度的快慢。
除此之外。上铁箭头打磨箭杆粘贴箭羽啥的,都还可以想想别的办法,利用新工具提高工作效率。
这时,李小八回来禀报说:公子,留下来的工具,虽然不老少。可是,好些都无法使用。
李中易点点头,他早就有了心理上的准备,既然他狠狠的得罪了张永德和李重进,就应该有被敌人寻机报复的自觉。
李小七和李小八虽然慢慢的培养出了精明能干的劲头。可是,造箭这种技术活,他们却帮不上太大的忙。
李中易被逼得没了办法,凡事只能亲力亲为,全程参与进去。
为了验证王小乙的说法,李中易命他选一个相熟的学徒工匠,手把手的教那个学徒锯木头。
李中易就站在现场,看着王小乙熟练的操作着锯子。在一根已经去皮的柳木上,锯开了一个口子。
锯了一会儿,王小乙的速度明显下降。李中易知道,王小乙的体力已经不济。
不过,李中易并没有干预王小乙的操作,他不是木匠,只有内行的木匠才知道,应该让学徒在什么时候接手。
王小乙又缓缓的锯了一刻钟左右。这才让一直站在他身边的学徒工高小二,沿着他刚才锯开的方向。一路锯下去。
可是,高小二刚锯了几下。原本的一条直线,就扭曲成了斜线,显然是锯歪了。
王小乙叹了口气,赶紧上前,手把手的带着高小二,继续往下面锯。
一把短锯,两个人一起操作,确实很有些碍手碍脚,效率非常不高。
大约一柱香的工夫,王小乙才领着高小二,将圆柳木锯成了两截。
李中易亲眼所见,一老带一新,锯木的工作效率依然低得惊人。
难点问题有两个,一个是学徒手艺不精,无法锯出一条直线;另一个则是,现场只有短锯,使用起来非常不得力。
李中易背着手,陷入到了沉思之中,就在这时,他耳中忽然听见咔嘣一声轻响,抬头一看,敢情是铁锯条因为摩擦过热,断成了两截。
老的问题没有解决,这新的问题又摆在了面前,铁锯条的质量也非常令人堪忧。
肿么办呢?
李中易心里有数,藏在暗中的对手,并没有指望仅仅这一次,就将他置于死地。
可是,一旦时间到了,李中易却交不出合格的五万字支羽箭,对手就可以肆无忌惮的往他的身上泼脏水,盐铁副使显然是无法继续干下去滴。
李中易在朝中的文官系统,并无得力的靠山,一旦被污名化了声誉,必将影响到他在柴荣心目中的地位。
咦,李中易忽然想起,他刚当上副院长的时候,按照级别,换了四室两厅的新家。
在装修期间,木匠师傅为了给李中易的书房,打造特制的书柜,特意架起了长条形的简易木架。
李中易也记得不大清楚了,他大致瞟过一眼,隐约回忆起了当时的一些情况。
当时,木工师傅为了锯出直线,先在板材上,画出一道清晰的墨线。在用电锯开割的时候,木工师傅沿着墨线,一路锯下去,不至于锯歪或是走样,免得浪费材料。
对了,李中易隐隐记起,木工师傅的电锯上面,本身拥有控制方向的隔板,只要是手不抖,几乎不可能割歪。
嗯,看样子,需要改进一番工艺了。李中易没有急于下手,他这个门外汉,不懂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
:欠帐全部补完了,月票目前是302张,只差了区区9张而已。司空接着码第五更,只要凌晨24点前月票超过311张,一定加更!
第143章 没标准(五更完成,求月票)
就在王小乙和高小二换了一根锯条,继续锯木的时候,李中易低着头,在咯个的锯木声上,开始考虑解决方案。
首先,画出墨线的工具,倒是好办。李中易的家里就有好些特制的炭笔,这是他设计神臂弓,私下里画图纸的时候,命瓶儿领着家中婢女磨制出来。
反正,李中易还没有下一代,家中的众多婢女们除了打扫卫生之外,并无特别多的工作,大多数时间都是闲着聊天,或是绣帕子。
在李中易造出白柔麻纸之前,他的大袖之中,始终带着好几块瓶儿和芍药亲手绣的白绢帕。
如今,自然是鸟枪换上了炮,李中易打心眼腻味,一张手帕子既擦嘴巴,又擦汗,别提多恶心了。
嗯,短锯也有些问题,如何改成两个人操作的长铁锯,工作效率应该大大的加强吧?
想到这里,李中易不禁眼前一亮,对啊,造箭坊的工棚里边,他一直没见有长铁锯的踪影,显然,这个工具即使已经发明了,也应该是没有在官营企业里边推广才是。
李中易一想起,锯铁质量不行,一旦过热,很容易就断掉,就觉得脑袋很疼。
难道还需要炼钢不成?
如果时间足够,李中易倒是可以考虑一下重新建出新炼钢炉,实验炼出好钢。
如今,整个造箭的任务,顶多也就是一个月的时间,恐怕,李中易的新炼钢炉还没造好,就已经被免职。回家歇菜去了。
造箭坊虽然管理不善,工作效率低下,可是,麻雀虽小,五脏却俱全。
就在距离工棚的不远处。就有一座小型的炼钢炉,李中易走过去一看,炉温尚热,木炭铁矿石堆得和一座小山似的,可是铁匠们却一个没见着。
李中易长长的呼出一口气,周冲玩的这一招。简直是太狠了,这是直接要断他的根啊。
不内行,就要挨打,古今同理!
李中易心里很明白,现在再去找周冲要铁匠。只会耽误工夫,没有任何用处。
与其等靠要,不如自己去想办法,李中易想到这里,转身回了公事厅。
李小七知道李中易的习惯,赶紧从随身携带的胯包里,找出炭笔和白麻纸,搁到书案之上。
李中易捏着木炭笔。在纸上列出了需要马上就办的几件急务:长锯,墨炭笔,上等钢料。贴在箭尾的羽毛,磨圆箭杆的石磨。
铁箭头的模具,倒是有,问题是,铁匠都不见了踪影。
他暂时能够想到的,也就是这些东西。至于想不到的,只能在实践中摸索了。
嗯。李中易停下笔的一瞬间,忽然想到。制图或是画线,首先就要用到一把直尺。
直尺,这可是标准化生产的第一件重要工具,可谓是必不可少!
小七,你去找找看,工棚里有没有直尺?李中易有一种打乱仗的感觉,可是,也没有啥子好办法。
谁让他读大学的时候,选的是中医药学科,而不是工程机械专业呢?
李小七在工棚里找了一大圈,楞是没找到一把直尺,据他找的工匠问来的情况,大家都是凭借既有的经验,进行操作,根本就没听说过直尺这种东东。
李中易暗暗摇头不已,他曾经看过的一部记录片《复活的军团,里边出土的古文物,介绍得很清楚,早在千年之前的大秦帝国,标准化的生产已经大行其道。
秦弩非常厉害,是秦国对付草原蛮族和中原六国的利器法宝,据《复活的军团介绍,每一支秦弩箭的误差,几乎都可以忽略不计。
李中易想到这里,不由暗暗摇头,千年之前的老祖宗都掌握的标准化作业,到了这后周朝,却退化到连一把标准直尺都没有的程度。
可想而知,独尊儒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从根子上鄙视应用工程科学技术的结果,对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更新换代,起到了多么大的阻碍作用?
上哪里去找作为参照物的基准尺度呢?李中易陷入到了长考之中。
由于北方中原地区,长年处于战乱时期,城头经常变幻大王旗,唐代的一些计量工具的标准,很多都遗失了,或是根本无人考虑要去整理。
因为平时很少注意的缘故,官府并不重视直尺的标准化,只要目测比较直,也就可以了。
但是,针对升斗石,这些装粮食的体积单位,官府涉及到切身税收利益,就异常重视。每座县衙门前,都有加盖有官印的标准计量工具,作为基准。
当然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大斗收粮税,小斗交给官仓,类似的损公肥私现象,屡见不鲜。
李中易亲自检查过已经造出的羽箭,有了一个惊人的发现。每支箭的长短都不一,即使是目测,也有很大的差距。
多则相差几厘米左右,比李中易的左手第一根指节还要长,显然,完全没有标准化的概念,大致差不离,也就糊弄过去了。
这就和中国的战史记录一样,都有个不精确的毛病。比如说,战史上经常出现杀敌无算。
这个无算,究竟是几千呢,还是几万,就需要后世的史学家,熬干脑水去猜测了。
有了,李中易脑子里灵光一闪,别的地方的标准尺很可能都有很大的误差,卖布的布商那里所用的布尺,应该是相对最精确的尺子。
想到这里,李中易担心李小七不懂标准的重要,索性带上王小乙,离开了造箭坊,乘坐马车直奔附近小镇上的布店而去。
临走的时候,李中易在现场留下了李小七和李小八,仔细的叮嘱他们,务必守好工棚。谁敢妄动除了杀人之外,随便他们处置。
李中易目前就剩下这么点小小的家当,再要是让周冲和孙大清暗中捣几下鬼,真心受不了。
到了镇上的布店之后,李中易缓步走进店内。一个伙计点头哈腰的小跑过来,一边行礼,一边热情的询问李中易:官人,您要点什么?鄙店有各色的好布料,还有上等的绫罗绸缎,甚至连难得一见的蜀锦都有
李中易在铺子里转了一圈。指着最薄的一种麻布,吩咐说:这种布,给我扯一丈八尺三寸。
好嘞。那伙计见生意上门,客人也很爽快,一点不墨迹。心里很开心,顺手扯开那卷麻布,拖到柜台上的划线处,开始量布的长度。
李中易买布是假,想看标准的计量却是真,他不动声色的走到伙计的身旁,全神贯注的盯着这个伙计的一举一动。
伴随着伙计的动作,李中易赫然发现。就在柜台的上边靠前的位置,有人用细墨笔画了一条长线,总长度为一尺。其下是寸。
李中易注意到,在寸的位置上,墨线略粗一些。整个度量里边,最小的单位,也就是寸,寸以下就只能靠目测了。
布铺伙计的手脚异常麻利。他扯开布卷,略微放了点布头。然后,就在柜尺上面。一尺一尺的开始量布。
李中易注意到,每到换下一尺布的时候,布铺的伙计都会特意用大拇指的细指甲,死死的摁住已经量好的布匹。
伙计一边卷动布匹,一边用两手的指甲,轮流卡死已经量好的那一尺布,然后,趁着换手的时候,左手的拇指会替换出右手的拇指。
李中易心想,如果不是特别需要标准化的计量,按照伙计的搞法,倒是可以勉强敷衍过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