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逍遥侯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大司空

    周判,本官想造一些特别的东西,需要技术比较熟练的工匠。李中易扭头望着周冲。

    周冲听李中易自称本官,就知道这是要交待正事,他赶紧叫来都押衙,吩咐他按照名册去挑人。

    熟悉情况的几个都押衙,分别从造弓造弩造箭的人群里边,各选了五个手脚麻利技术娴熟的中年工匠,领着他们到了李中易的跟前。

    李中易吩咐那都押衙:替他们准备好必要的造弓弩和箭的工具,找个空旷的地方,单独盖几间房舍,另外搭个小灶出来,本官有些想法需要做做实验。

    那都押衙偷眼见周冲点了头,这才大声领命,答应了下来。

    李中易身为盐铁副使,别说只是召集了十五名工匠做实验,就算是出再大的难题,只要在他的职权范围之内,任何人都说不出半个不字。

    正因为李中易不懂造弓弩和箭的技术,这才需要找人来,慢慢的实验。

    周冲一直担心李中易刚上任,就大肆改动胄案的运作流程,这必将影响很多人的利益。

    牛筋竹片牛角羊角漆胶箭木铁矢等物,都有专人供应,采购价比市场价,高出五倍都不止,这可是财源滚滚的暴利。

    反正亏的是朝廷,肥的却是供货的商户,以及胄案大大小小的官吏,属于典型的损公肥私。

    李中易实地考察过之后,心里岂能不明白这些猫腻,只不过暂时隐忍不发罢了。

    他现在要做的不是反,而是先实验出厉害实用的军器,建立起正常的军器生产工艺流程标准,同时大幅度提高他这一摊子工匠的待遇。

    第二天,李中易又去了三司铁案那边。主管铁案的判官钱东山,领着李中易走进炼铁坊,李中易在里边转了一圈,又问了负责炼铁的几个工匠,不由大失所望。

    据钱东山介绍,官营的炼铁坊,造出来的铁料,还远远不如从民间铁坊买的原料。

    李中易吃了一惊,不是说盐铁都归朝廷专营么,怎么还有民间铁坊给官营的炼铁坊供货的道理?

    钱东山苦笑着说:那铁坊主本是一名铁匠,一次偶然的机会在战场上救过陛下的命,所以

    李中易误以为,那个民间铁坊敢情是个特别的关系户,需要照顾生意。

    可是,钱东山的进一步解释,却让李中易觉得有些不可思议,那民间铁坊炼出来的生铁比官营铁器,更加的坚固耐用,质量至少高出几筹。

    官营的炼铁坊,在制作枪尖,铁箭头,战刀等高质量铁器的时候,居然要去买民间铁坊的精铁回来加工。

    李中易不由暗暗摇头,既是如此,又何必要建一座拥有上千名铁匠的炼铁坊呢?

    :昨天的月票支持,还是很惨淡啊,司空再次承诺,现在是281张,如果今天凌晨前超过了300张,司空一定加第四更,绝不失言!




第138章 再穷不能穷军器
    大致看了所管辖的铁案和胄案之后,李中易发觉,他面对的是很大的难题。

    工匠的待遇一团糟,管理极其混乱,工艺杂乱无章,这些都是缺点。

    优势只有一个,朝廷的拨款好象非常充足,按照柴荣的意思,翻译成白话,就是再穷不能穷军器。

    只可惜,柴荣虽有雄心壮志,却是个科学技术的门外汉。老柴同志只知道傻砸钱,却搞不明白,他投资的大部分银钱,都落入到了贪官污吏,以及商人之手。

    对炼铁,李中易暂时没有多少有价值的头绪。他只知道,杂质越少,鼓风越大,温度越高,炼出来的铁就越好。

    尤其是,使用焦炭炼铁,炼出来的铁,质量比用木炭作为燃烧料的铁,高得多。

    李中易回家后,想了一晚上,最终决定,先以神臂弓作为突破口。

    对于神臂弓,李中易至少知道,大致的形状,反复加以实验,几个月内,倒是可以出一定的成绩。

    改进炼铁的技术,难度大得惊人,对于这个时代来说,绝对算是顶尖的高科技。

    李中易在胄案的公事厅内,一边看往来的公文,一边用黑炭笔,在纸上画了好几张想象中的神臂弓设计草图。

    磨刀不误砍柴工,既然大周朝的军器作坊都已经是这个烂相了,李中易就琢磨着,先做出亮眼的政绩,将远程克敌的神器——神臂弓,先捣腾出来,再说其他。

    周冲见李中易一直待在公事厅内,心里渐渐的踏实了下来,很多供货商都在私下里向他打听,新来的盐铁副使喜欢什么。

    这帮子奸商,周冲心里明白这些商人问这个目的,不就是想用银钱美女或是古董之类的东西,暗中想拉李中易下水么?

    其实,周冲也很想把李中易拉下浑水,只是,李中易刚上任不久,还摸不清楚脾气秉性,不敢妄动罢了。

    等李中易估摸着他手下的工匠们的住处,以及用于实验的场地都准备好了,就改变了作息时间,每天只是到三司衙门报个到,转一圈,就一头扎进了弓弩坊。

    李中易也不知道手下的工匠,谁的技术更强,他索性采取轮流当班头的制度。先让几个年纪最大的工匠,分别带领弓弩和箭这三组,共十五个人。

    照这个样子做出来,需要几天?李中易拿出第一副草图,问弓班的班头蒋小三。

    蒋小三左看右看,却没看懂李中易画的图,他有些心虚的拱手说:回副使的话,请恕小人愚钝

    李中易毕竟是个门外汉,就把他的构想,详细的解释了一遍。

    一遍不够,李中易又解释了一遍,蒋小三这才明白李中易的真正意图,他回答说:回副使,这个倒是不难。小人只需要用麻绳将这个这铁环固定在弓臂上,一刻钟内就可以做完。

    李中易满意的点点头,当即吩咐人,给蒋小三一把制造完工的弩,让他把脚踏的铁环绑到弓臂之上。

    与此同时,李中易命随从竖起几个箭靶,等会要实验一下,大周朝第一张神臂弓的威力。

    蒋小三别看年纪超过了五十岁,手脚却不慢,不到一刻钟,就做出了李中易想象中的神臂弓。

    李中易让以前是老猎人的李小七,用脚踩着刚绑上弓臂的铁环,缓缓上弦。

    谁知,弓弦刚刚挨上弩机,弓臂发出咔的声响,居然出现裂纹。

    渣弓,李中易暗骂了一声,只得又让人拿来了十张制作好的弩,让蒋小三的这班人仔细的挑选。

    经过筛选后,蒋小三的这班一共五个工匠,又同时制作了五张类似的脚踏上弦的弩。

    这一次,李小七倒是顺利的上了弦,只是在大约一百米外射击的时候,没羽毛的弩箭居然偏离了箭靶三尺以上。

    李小七连续射击了三箭,别说靶心了,连标靶的边缘都没挨着。

    李中易就问李小七:为何会射不中?

    李小七摸着脑袋想了一阵子,解释说:今日无风,小人以为,很可能是弩箭不对。

    李中易把造箭班的黄小乙叫到身旁,笑着问他:影响弩箭射出准确性的有哪些?摆手示意他不要惊慌。

    谁知,这黄小乙却说:回副使,小人以为应该和望山的调节有关系。

    哦,望山?李中易当即来兴趣,追问黄小乙:据你的估计,望山应该怎么调整?

    黄小乙却低下头,小声说:小人也不是很清楚。

    得了,白问了,李中易心里有些郁闷,原本很高的兴致,瞬间低落了不少。

    也许是发觉李中易的情绪不佳,黄小乙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小声提醒说:回副使,这弓弩坊中原本有一个最会做弓和弩的老工匠,只是

    只是出了事?李中易大致猜得到原由,索性替黄小乙说出了口。

    黄小乙低着头,小声说:那老工匠名叫郭六,都押衙杨正看上他的标致女儿,想纳为妾,他不肯。结果,工棚里丢了工具,杨正硬说是郭六偷的,给关进了柴房。

    李中易暗暗一叹,这是典型的狗血剧情了,居然让他给遇上了。

    本官知道了。李中易没问黄小乙为什么要替郭六出头,理由不外乎就是那么几种,徒弟,婚约,或是有恩。

    李中易命人找来都押衙杨正,当面嘱咐他,由于机密军器的研制需要,需要调郭六帮忙。

    见杨正有些迟疑,李中易知道他的担心,就冷冷地说:如果交出来的是死的郭六,后果你懂的。另外,有些不该有的念头,我劝你还是不要妄想。

    李中易独身一人搞到了几十万石粮,斗垮了背景异常雄厚的梁国宾的光辉事迹,早就传遍了整个东京开封城。

    杨正自知理亏,只得赶紧派人去把郭六放了出来,李中易亲自替郭六诊了脉,发觉除了体虚之外,倒没有太大的问题,也就放了心,随手开了个方子,命人去取药来。

    黄小乙见郭六被人扶来,心里由衷的高兴,赶紧跑过去嘘寒问暖,显得好不亲热。

    李中易叮嘱蒋小三好好的照料郭六,转身离开了弓弩坊。杨正见李中易并没有拿他开刀的意思,一颗悬着的心,也就放了下来。

    这个人吃人的时代,类似郭六的遭遇,简直多如牛毛,李中易根本都管不过来。

    据李中易估计,柴荣再次讨伐北汉的战争已经拉开了序幕,从粮食的囤积量来看,至少足够十万周军将士,八个月以上的军粮。

    历史上,由于大周这几年的天灾颇多,黄河又总是决堤,缺粮也就成了必然。

    从而,拖累了柴荣北伐的进度,导致他屡次拖延北进的时间,含恨死在了半道上。

    如今,有了李中易这个天外客的帮忙,柴荣筹备粮草的工作,比历史上至少快了两年以上。

    柴荣的手上有了粮食,又安排李中易来整顿军备,不是想打仗,又是为了什么呢?

    李中易回到三司使衙门,喝了两口茶,又翻看了一些胄案和铁案的往来公文。

    研究神臂弓的事情,李中易是个门外汉,必须靠着工匠们去慢慢的摸索。

    一旦这种远程的打击利器发明成功,周军的机动性固然还远远弱于契丹人,可是,列阵防御的能力,必将大大的加强。

    李中易只知道火药的配方,却搞不懂火绳枪怎么制造,就更别提燧发枪了。

    不过,李中易认为,这神臂弓,无论是射击速度还是有效射程,应该远在装填步骤繁琐,射程很近的火绳枪之上。

    而且,弓弩坊内,已经制成的弩,数量惊人,李中易现在缺的只是实验和改造的时间而已。

    经过半个月的悉心调养,郭六的身体逐渐恢复了的健康,只是体力还比较虚罢了。

    李中易去看望郭六的时候,郭六正靠在床上喝药,郭六唬得不行,挣扎着想下地行礼。

    不必多礼。李中易快步走过去,抬手拦住了郭六,温和的安抚说,你是病人,事急从权,不必讲究那么多虚礼。

    多谢上官搭救,不然的话,小人郭六老泪纵横,感激涕零。

    李中易笑着说:你的家里不会有事了,我已经吩咐了下去。

    得了李中易的承诺,郭六拱着手,胡乱说了一些感激的客套话。

    郭六本以为李中易会问他有关制弓弩的问题,可是,李中易除了留下五十贯钱之外,什么都没说,就走了。郭六张开嘴巴,本想叫住李中易,却最终还是没叫出声,眼睁睁的看着李中易的背影消失在视线之中。

    李小七有些好奇的问李中易:公子,您怎么不把杨正直接拿下?

    李中易扭头看了眼李小七,淡淡的说:我是管着军器的盐铁副使,不是开封府尹或是祥符县令。天下间,类似的事情多如牛毛,我即使想管,也是管不过来的。

    李中易从来没有把自己当作是圣人,对于郭六的遭遇,他确实很同情。

    不过,郭六虽然吃了些苦头,毕竟没有出现无可挽回的大事。

    买粮食的事情,李中易已经狠狠的得罪了张永德和李重进。开封府尹昝居润,也是李中易顺水推舟,给搞下台的。

    在这种背景之下,李中易即使把杨正送进开封府,也不会有令人满意的结果出现。r1152



第139章 接生
    薛夫人的产期临近,李中易担心出事,索性向孙大清请了假,专心在家里的准备接生的器械和方案。

    按照这个时代的习俗,男人进产房,绝对是一件晦气的倒霉事,所以,李中易即使准备得很充分,也只能是在危急的时刻当作备用的手段。

    李达和也是名医,自然知道接生的规矩,早早的就请好了两个稳婆四位接生嬷嬷和四个奶嬷嬷,厚厚的红包也送了不止一次。

    李中易也在暗中培训着瓶儿和芍药,以及伺候她们的几个婢女,万一接生嬷嬷不顶事,关键时刻还是自己人靠得住。

    芍药,你不能这么用力,按的时候要轻柔一些李中易一看见芍药笨手笨脚的样子,心里就来气,忍不住冷嘲热讽了一番。

    芍药嘟着小嘴,也不敢反驳,只得竖起耳朵,听李中易再一次详细的讲解,接生的步骤和方法。

    躺在床上当实验品的瓶儿,一直没吭声,这种大张着两腿的样子,早就让她羞死了,哪敢说半句话?

    晚饭的时候,李中易亲自到了厨房,指点着瓶儿,把刚宰的一头小猪,洗剥干净,做了一小碟溜肝尖,一道猪油渣炒白菘,一道韭菜炒鸡蛋,一道豆腐肉片蘑菇汤,一道旱芹茱萸炒瘦肉,配上一小碟白切鸡,一碟凉拌鸭肫片。

    最近,薛夫人的食谱上,已经完全看不见羊肉和牛肉的踪影。原因其实很简单,薛夫人吃腻了羊肉。只要一看见带羊的动物,就完全没了食欲。

    由于是三口小灶一起炒菜,六菜一汤。很快就做好了。

    李中易和瓶儿各提着一只食盒离开厨房的时候,小灶上,还用温火炖着鸡汤。

    由于是李中易亲自参与制订的食谱,薛夫人的各种营养倒也是均衡,鸡汤也没必要每天都喝,一周喝两回,也就足够了。

    为了这个事情。李中易和李达和这两个当世的名医,还关起门来,在书房里辩证了一个多时辰。

    最终。李中易用营养过剩反受其害的道理,勉强说服了李达和,不能每天让孕妇补得太狠了。

    否则,胎儿一旦个头太大。很容易难产。
1...9293949596...88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