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逍遥侯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大司空
    刘东明转动着眼珠子,犹豫着该不该说真心话,李中易微微一笑,说:只要你老实的回答了本官的问话,别的都好商量。

    不瞒李公,此地虽然商税较那个高可是,汴河前面,越是靠近开封城的各个津渡,力资费也越贵,还经常丢东西,告状都没用。另外,赁来的牛车或是驴车,也要多花不少钱。小人为了尽量省下几个小钱,宁愿辛苦点,就从逍遥津上岸。

    李中易一边仔细的听,一边频频点头,这刘东明所说的困难,其实就是他李某人的重大机遇。

    想了解更多的情况,李中易就把刘东明领回了公事厅内,命马小六泡好了茶,然后就开始交流。

    这人真的是不可貌相,长得如同神仙一般的刘东明,居然市侩得很,为了省几个税钱,对李中易的问题,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当然了,刘东明对于他的进货来源,以及真实的价格,销售的渠道。那是绝口不提。

    李中易心里明白,这个刘东明显是想获得他的好感,方便以后从外地进货的时候,都能够在逍遥津享受到低税的好处。

    聊了大约两个多时辰,李中易心满意足的放走了刘东明。他的货物税率不变,还是值百抽五,只是实际的总价值方面,李中易给他打了个七折。

    刘东明连连道谢之后,欢天喜地的走了,黄景胜快步走到他刚才的位置旁边。弯下腰,从地面捡起了一串钱。

    呵呵,区区一串钱就想收买我?老黄,退给他吧。李中易微微一笑,信手拿过一本帐册。仔细的翻阅里边的内容。

    不论古今,商人们给有实权的官员行贿,已经成了尽人皆知的显规则。

    吃罢午饭,李中易命王有德去找十几个闲汉过来,帮着搭几间简易的茅草棚。

    王有德心里不太明白,却又不敢问李中易,只得揣着狐疑下去安排。

    因为现在是夏季,李中易暂时不需要考虑防寒的问题。只需要茅草棚坚固不倒,就算是大功告成。

    津卡的帐目上,存有五十贯钱。这个是历年积累下来做门面的公款,李中易只要不装进自家的兜里,可以随便支用。

    茅草不值钱,黄泥做的砖也不值钱,木头稍微值点钱,不过。李中易并不打算修成碉堡,自然不需要太贵的木料。

    按照朝廷的规矩。李中易当差期间,除了休沐日之外。必须请假才能回家。

    所以,当晚,李中易就住到了,津令的官舍里边。

    逍遥津令的官舍,就在距离逍遥津渡口两里多地的逍遥镇内。

    说来也很奇怪,这座不大的三进小院子,横跨两县,左墙外是开封县,右墙边是祥符县。

    小妾们都没在身边,李中易看了一会书,洗过脚,就上床睡觉。

    第二日,李中易早早的起了床,在墙边活动了一下手脚,黄景胜在镇上买来面片儿汤和芝麻胡饼,对付着吃了早餐。

    出门后,李中易骑马走在镇子里的街上,他发现,有很多镇民都没有在家里自己做饭,而是在外面吃早点。

    李中易心想,农民一般不舍得在外面吃早饭的,这些镇民恐怕都是在开封附近有活干的市民了。

    到了渡口后,李中易就见王有德正督促着他找来的一大帮子闲汉,开始搭建茅草棚。

    黄景胜看了一阵子,也有些好奇的问李中易:公子,修茅草棚做什么?

    李中易微微一笑,说:打算卖盒饭,凉茶,以及雨伞之类的东西。

    盒饭是啥?黄景胜很有些不解的追问李中易。

    李中易的嘴角微微翘起,笑道:盒饭就是大碗的米饭。

    公子,北人以面食为主,您为何要卖米饭?黄景胜越发的不解。

    南人却喜欢吃米饭啊,再说了,这仅仅只是个开始,回头啊,面食肯定有的。李中易也懒得和黄景胜解释得太细,有些事情还真是一时半会说清楚的。

    三面透风的茅草棚,很快就有了个雏形,李中易让王有德把津卡的皂役们叫到一块。

    黄景胜接了李中易的眼色,就大声问话这些皂役:李公问话,谁的浑家会做饭的?

    皂役们不知道李中易是何意,一个个面面相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李中易笑了笑,说:本津卡需要会做饭的五个婆姨,每日工钱十文,还管饭。

    这下子,皂役们全听懂了,有些自以为浑家做饭很棒的皂役,纷纷挤到黄景胜的面前,抢着报名。

    名额只有五个,可是报名的人,却有八个,大家都眼巴巴的望着李中易,希望他能够选上自己的浑家。

    李中易原本只是随口说了五个人,见大家都想替老婆找份管饭的工作,他也就松了口,全都接纳了进来。

    多谢李公成全,这下子帮咱们解了大难啊。一时间众说纷纭,大家都对李中易的赞不绝口。

    李中易微微一笑,饭铺是津卡所开,参加的人员又都是皂役的浑家,倒很有些机关食堂的味道哈。

    约好是第二天早上过来,有些性急的人,当天中午,就找来了他的浑家,想要做饭给李中易吃。

    王有德见了眼前这一幕后,知道彻底的大势已去,他对李中易善于收买人心的心机,感到异常忌惮。

    茅草棚以及炉灶搭建完成后,李中易吩咐王有德去买摔伤后宰杀的牛骨头,牛油以及几斤牛肉来,准备熬汤。

    黄景胜则带人去附近的村子里边,采购米面青菜萝卜等菜,很多东西直接从农民手上买,价格比在开封城内,要便宜得多。

    八个女厨师,李中易根据她们的特长,有人专门负责切菜,有人负责擀面,有人按照李中易的教导,专门负责炒大锅菜。

    李中易大致计算过,第一天只准备六十人份的饭菜,津卡本身有二十几个人,加上八个女厨师,剩下的三十份,就是今天要销售的盒饭量。

    昨日有三批闲汉,据说马小六说,他们很多都是单身,家里不开火做饭,总是在外面吃。

    这又可以消耗掉十份左右的饭菜,那么剩下来的二十份,就是要给来往的行人或是客商提供饭食了。

    菜式方面,李中易不打算搞得太复杂,三荤一素一汤即可。李中易家里每天要吃掉半只羊,他只需要把羊骨头羊油和少量的羊肉带来,就可以解决掉两荤的问题。

    含有大量浓汁的羊骨头炖萝卜熬得直冒油的牛骨头蘑菇汤,清炒白菘,一小碟子腌萝卜,再加上一碟子红烧鱼块。

    因为津卡附近就有卖鱼的渔翁,买鱼非常方便,也很便宜,李中易特意加上了这道菜。

    实际上,李中易在安排菜谱的时候,刻意以荤菜为主,那道清炒白菘,实际上是给他自己留的。

    镇上吃饭,没有炒菜,还不如就在津卡里边,解决掉中饭和晚饭,也方便得多。

    李中易又安排一个随从,去镇人找人制作招幌,也不需要太过花哨,上书几个大字:五文钱管吃饱。

    所有的东西采办齐全后,据黄景胜的精确计算,至少需要每日卖出两百份这种所谓的盒饭,才有可能发出女厨师们的工钱。

    李中易微微一笑,说:这种买卖,只需要保本,或是略赔一点就可以了,谁指望靠这个赚大钱?

    黄景胜这才恍然大悟,自家公子办这种所谓的盒饭铺子,不过是为了笼络住皂役们的心罢了。

    公子,小的还是不太明白,为啥要搞这么多荤菜呢?黄景胜想了半天始终没明白这里边的道理。

    呵呵,荤菜多汁,又有牛骨头汤垫底,这油水一足啊,吃的饭就少了。李中易笑眯眯的揭开谜底。

    黄景胜频频点头说:是啊是啊,咱们府上荤菜也是多汁的,所以下人吃的米饭就少得多了。

    嗯,以前我家里穷,爷爷一顿饭可以吃下去两斤米饭。真来了一群大肚汉,这五文钱连米钱都不够啊。李中易轻轻的摇动着折扇,这盒饭铺子一旦开起来,他就有了聚拢客商的由头,还可以解决掉皂役家属的工作问题,一举数得。

    隔天中午的时候,李中易命人竖起五文钱管吃饱的硕大招幌,让经过码头的每一个人都可以看得很清楚。

    因为很多人都不识字,李中易又安排了两个皂役,逢人就说:五文钱管吃饱。

    可是,皂役们吆喝了很久,路过的行人,却没人来买盒饭吃。

    李中易凝神一想,不禁哑然失笑,赶紧让那两个皂役下去,换上两个女厨师来吆喝。

    :说句心里话,司空也确实不想每天的每一更都喊月票的支持,这个太掉份了!可是,司空现在别说冲进前三,就连目前新书月票榜的前五,都难保了。




第117章 批发市场
    果然,刚下船的一个行人,在女厨师的热情邀请下,略有些犹豫的坐进了饭棚,点了一份盒饭。

    黄景胜毕竟是个聪明人,他摸着下巴,嘿嘿一笑,说:公人的名声太臭了啊,老百姓心里都发虚,担心会遇上讹钱的圈套。

    李中易也总结了教训,让一部分皂役换上便服,提前吃午饭。

    按照李中易的规矩,皂役们每个人只需要花四文钱,就可以吃上可口的饭菜。

    得了实惠的皂役们,一个个喜笑颜开,三五成群的拥进了饭棚。

    要知道,他们走远路,去镇上吃清汤寡水的面片儿汤,也要五文钱一碗呐。

    人都有从众的心理,见饭棚里有很多吃客,有些想省钱的行人,也跟着过来凑热闹。

    李中易发觉,有人担心受骗,一个劲的问,是不是真的五文钱管饱?得到了准确的答复后,那人才交了五文钱,打了一份饭菜。

    饭棚里没菜碟,菜都装在面盆里边,吃饭的碗也是一文钱一只的粗瓷大碗,不怕即使吃客失手摔了碗,也赔偿得起。

    这时,一艘客船突然靠了岸,从船上下来一个梢工,小心翼翼的走到木栅栏门前,询问看门的皂役:这位端公请了,船上有几个客人想买点饭菜回船上吃,他们不过津卡,不知可否不收‘过津税’?

    那皂役不敢做主,赶紧跑来禀报李中易,李中易轻声笑道:告诉他们,不需要买到船上去吃的,只要不过二门,就不收过津税。

    客船上的客人得了消息后,依然不敢上岸,最终还是让梢工连续跑了几趟,买走了八份盒饭。

    陆陆续续有一些行人,加入到了卖盒饭的队伍之中,

    眨个眼的工夫,李中易原本拿来试点的四十份盒饭,就被一扫而空。因为没有货船靠岸,当力夫的闲汉们还没赚到钱,没敢买饭吃。

    李中易站在津卡二楼的公事厅窗户边,看到了这一幕,不由微微一笑,一个便宜八个爱,不爱的那两个,不是土豪,就是没钱。

    见排队的人,渐渐的多了起来,八个女厨师,只得把准备好的晚饭材料,也拿来做了。

    黄景胜将茶杯递到李中易的手上,笑道:小人想明白了。镇上一碗面片儿汤就是五文钱,还没有多少荤腥,咱们这饭棚的菜却是油水十足。

    嗯,还有呢?李中易喝了口茶,笑嘻嘻地问黄景胜。

    除了牛骨头羊骨头羊油牛油之外,其余的蔬菜或是大米,咱们都是大批量的直接从农民手上买来,比开封城内至少便宜三分之二。黄景胜越说越兴奋,按照您的吩咐,牛羊肉和骨头可以用芒硝冷冻起来,储藏在津卡的地窖里,至少可保五日不坏,成本自然也就省了下来。

    黄景胜佩服的望着李中易说:我想的话,只要把名气做出去了,凡是在中午或是天黑前,经过咱们津卡的客船或是货船,都很有可能上岸来吃饭,反正不出二门不交过津税。

    李中易嘴角微微一翘,说:那就用你的名义,把津卡附近的近千亩荒地都买下来。注意了,我只要公认的不能种粮食种菜的荒地,而不是上好的水田。

    您莫非是想建仓库?黄景胜跟在李中易身边的时间,已经不短了,倒也学到了一些商业知识。

    呵呵,仓库算什么?李中易哈哈一笑,本公子要建一座大型的集贸市场和各类商品的批发市场。

    集贸市场?批发市场?黄景胜摸了摸脑袋,跟在李中易身边的时间一久,他经常可以听见一些莫名其妙的新鲜词汇。

    等过了中午的饭点,王有德统计过销售的盒饭数量后,笑嘻嘻地向李中易禀报说:回李公,晌午一共买出了两百份饭菜,大多数都是过路的客船上的客人所买。

    李中易点点头,客船上因为旅客多,梢工的浑家做饭不方便,所以大多选择上岸吃饭。

    这些旅客,也就是李中易的保本客户,只要买过两百份,多余的就是利润了。

    仅仅昨日一天,据随从统计,汴河上,从逍遥津经过的各类船只,就已经超过了四千多艘。

    其中有从江淮地区来的运粮船,也有从南唐来的货船,同时还有各地来商船客船和货船,这些人都是要吃饭的。

    撇开一批在开封有房子有饭吃的人,李中易相信,很多外地人只要知道了这里的盒饭的厉害之处,肯定会聚集过来。

    晚饭前,李中易故意安排几条渔船,将硕大的五文钱管饱的招幌挂到船帆上,就在不算很宽的汴河上,来回晃荡,着实吸引了不少过路船的注意力。

    几个精通水性的皂役,就坐在渔船上,一遍又一遍的吆喝着五文钱管饱的口号。

    结果令李中易大跌眼镜,路过的客船一下子就来了十条之多。船上的乘客们,看了饭棚的饭菜,二话不说,纷纷掏钱,准备吃饭。

    看见帮着洗碗烫碗的皂役们,忙得团团乱转,李中易不由暗暗懊恼不已。

    他还是算漏了一点,居然没有准备足够的碗筷,以及洗碗用的木盆。另外,由于同一时间涌过来的旅客太多了,大米也不够了。

    以至于,大量付了钱的旅客,都在等碗筷洗好,才能开吃。

    这个时候,黄景胜随机应变的素质,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他一边安排手下人乘马车,去镇上或借或买碗筷来,一边让人紧急去田间采买急缺的物资。

    李中易暗暗点头,在他的身边,本就应该看事做事,而不是和算盘珠子一样,拨一下,才动一下。

    一番手忙脚乱之后,在天色全黑之后,总算是送走了最后一批吃客。

    负责管帐的王有德,算了很久,终于把今天的进销帐,搞清楚了。

    李中易看见密密麻麻的记录帐本,就觉得头疼,他索性懒得看了,让王有德总结给他听。
1...7879808182...88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