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逍遥侯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大司空

    李中易想了想,问李达和:“爹爹,不知是哪户人家”

    李达和喘息着说:“是卫尉寺丞蒋天佑之三女。”

    卫尉,在秦汉时期,是非常重要的职务。可是,自从北齐改为卫尉寺之后,其权势日益衰落,渐渐的也就变成了吃干饭养闲人的闲职了。

    后周时期,卫尉寺丞的品级为从六品上,远没到朝廷重臣的程度。

    李中易一听就明白了,蒋家乐意把闺女嫁给李中昊,恐怕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吧

    可是,这话不可能当着李达和的面挑明了说,免得伤了他的心。

    “爹爹,要不,我派人去试探下蒋家的想法”李中易只能做到这一步了,再深一层,就怕更加激起李中昊的逆反心理。

    李达和等的就是李中易的这个态度,他当即点头说:“这样甚好,我也就放心了。”

    从李达和卧室里出来,李中易负手立于阶前,仔细的想了想,随即吩咐高强:“你去找李延清来。”

    等李中易回到内书房不久,李延清就赶了过来,小声禀报说:“二公子最近很少出府门。只是,他买了几个歌姬,府里的丝竹之声,始终不绝。”

    李中易一听就明白了,如今是非常时期,石守信也被抓了,李中昊没地方寻欢作乐,索性买了歌姬在赐第内玩耍。

    “卫尉寺丞蒋天佑的底细,你去查一查!”李中易话音未落,就见李延清拱手说,“禀皇上,这蒋天佑其实是捐官出身……”

    也许是李达和接触过蒋家,李延清没等李中易吩咐下来,倒已经把蒋家的底细,查了个底儿掉。

    李中易眯起两眼,仔细的想了想,又吩咐李延清:“盯紧蒋家,无论大事小事,朕都想知道。”

    “喏。”李延清是出了名的好记性,只要是李中易吩咐下来的事情,他从无忘记的记录。

    接下来的日子里,李中易只要有空,就微服出行,一看军器监,一看制硝场。

    和契丹人擅长弓马不同,南唐拥有规模极其惊人的内河水师,而且唐军大都督林仁肇是极为难缠的名将。

    基于未来完全可能出现的水战场景,李中易给军器监火炮院,下达了增产的任务。

    一般而言,重型的12磅炮,因其射程远威力大,确实是战船上不可或缺的克敌利器。

    归根到底,在未来可能出现的水战之中,强汉朝水师的战船上,装备的12磅炮越多,就越有利。

    如今的强汉朝禁军,只装备了两种火炮,一种是骑兵比较容易携带的6磅炮,一种是战船上的主力装备12磅炮。

    另外,步军里普遍装备的简易投石机和“魔鬼鸡尾酒”,水师船队的每艘战船之上,至少装配了五套。

    由于火炮数量的逐渐增多,黑火药的原料,硝石渐渐的不够用了。

    东汉时成书的神农本草经上所记载的,“能化七十二种石”的“朴消”,根据它的“化石”性质,就是硝石。

    李中易被逼得没了办法,只得采取土法制硝的措施,将收集到的马粪、牛粪、猪粪和人粪混合在一起,倒入事先挖好的几百个大坑中。

    经过一段时间的发酵之后,大坑的边沿上,也就布满了带硝的臭土。把这些特殊的土收集起来,置于木桶内,加水浸泡。过滤后,将滤液熬煮或晒干,就得到硝石结晶。

    经过反复的的实验,把硝土刮下来后,还要将草木灰撒在收集好的硝土上,否则硝会蒸发掉。

    最终,让制硝工艺大大的进步,却是一个骗钱被抓的炼丹术士。

    这名炼丹术士,居然也叫袁天罡,一直靠着占卜算卦,骗点钱花花。

    俗话说的好,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的道理。一次偶然的机会,袁天罡行骗不成,反被富户送了官。

    李中易的政策是不养闲人,袁天罡就被判刑之后,就被送进了劳改营内,参加劳动改造的活动。

    事有凑巧,袁天罡被分配到了其臭无比的制硝场里。结果,强汉朝的制硝工艺水平,前进了一大步。

    ps:现在是285票,超过305张票,至少加一更!




第1354章 袍泽
    出兵南唐的各项准备工作,一直紧锣密鼓的进行当中。其中,后勤司调拨粮草、辎重的任务,尤为繁重。

    知后勤司事的叶同明,更是忙得脚不点地,整个人也晒黑了许多。

    天已经黑透了,叶同明依然在后勤司内,挑灯夜战。需要他处理的事务,实在是多如牛毛,完全脱不开身。

    “向长,吃点东西在忙。”

    “哦,你搁那里吧,等我忙完了再吃。”叶同明信口这么一答,忽然觉得不对劲,他抬头一看,啊哈,李中易正笑眯眯的站在书案前。

    “皇上,您怎么来了”叶同明赶紧整理好衣装,毕恭毕敬的行了礼。

    李中易摆了摆手说:“你我之间,就没必要来这些繁文缛节了。”

    叶同明恭敬的说:“礼不可废,您是君父,臣下必须礼敬。”

    “先吃口饭吧,等凉了再热,就不好吃了。”李中易指着食盒,拦下了想继续办公的叶同明。

    叶同明仔细一看,这才注意,食盒明显是宫里的形制,他不由楞住了。

    李中易笑道:“我早就听说了,你这些日子就没好好儿的吃过一顿饭,就特意命御厨房那边,单独替你炒了几个下酒菜,咱们一边喝着,一边聊着,快何如哉”

    高强和张三正将酒菜摊开在小圆桌上,李中易大马金刀的随意这么一坐,叶同明见李中易朝他招手,便只得硬着头皮,坐到了李中易的对面。

    “老话说的好,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向长,你辛苦了,我先干了这一杯!”李中易举起酒杯,仰脖一饮而尽。

    叶同明望着李中易,脑子里有些发蒙,只顾举着酒杯,却忘了喝。

    “啧,楞着干什么我脸上又没有刻字干了它!”李中易故作没好气的埋怨叶同明。

    叶同明快速抹了把眼眶,随即毫不迟疑的将杯中酒,一口饮尽。

    “等会,急个球先吃几口菜再说,这酒的后劲可是不小!”

    叶同明自己斟满了酒后,想连干三杯,以表敬意,却被李中易及时拦阻了下来。

    等叶同明吃了几口菜,李中易这才笑着说:“慢慢的吃,别急。”

    叶同明原本有些紧张,几杯酒下肚之后,情绪渐渐的放松了下来。

    “来,干一个!”李中易知道叶同明的酒量很好,也不需要担心他喝醉了。

    叶同明举杯之后,忽然说:“皇上,臣想起了上次和您一起喝酒的时光,唉,时间过得可真快啊,一晃就是三年过去了。”

    李中易微微一笑,上次一起喝酒,那也是选日子不如撞日子,赶巧碰上了。

    “是啊,那个时候,只要想喝酒了,随便拉一个弟兄,就可以喝到三更半夜。”李中易也是感慨良多,随着身份的变化,居住场所的变化,再想和以前那样随便拉人喝酒的机会,已经不多了。

    在李中易的老部下之中,叶同明属于内秀的个性,话不多,却如瞎子吃汤圆一般,心里特别有数。

    李中易来后勤司,也是担心脱离实际的时间太久,会作出错误的决策。

    这就和当领导的,需要不定期到企业里边去调研,其实是同一个道理。哪怕是走马观花,至少也可以比坐在办公室里,更接近于真相的现实。

    李中易手下的六大军事部门,他总会抽时间出来,随意的走一走,看一看,随便找人聊一聊。

    在聊的过程中,总可以发现一些疏忽掉的问题,随时随地可以进行改进。

    今天,李中易听同知军法司事的李浩东说,叶同明最近忙得住在衙门里,便存了拉他喝酒的心思。

    李中易吩咐御厨房炒了几个下酒的好菜,让高强和张三正提着,直接来了后勤司衙门。

    “我听说,你家娘子又怀上了”李中易抿了口小酒,笑眯眯的问叶同明。

    叶同明有些得意的说:“按照常理,以我的岁数已经偏大了些,谁曾想,她居然又有了身子,嘿嘿!”

    李中易就喜欢叶同明放开情绪的畅所欲言,便笑道:“你还不老嘛,今年应该才三十七岁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你应该是属虎的吧”

    “皇上您真的是好记性,臣确实是属虎呢。”叶同明心存感激,情绪上一激动,便连饮了三杯。

    李中易赶忙拦住他,埋怨道:“你最近太累了,不可太过于贪杯,还是多吃几口菜。”

    “哦,对了,皇上,我家的小子看上了别人家的小娘子,可是,那小娘子的父母,却看不上犬子,实在是闹心呢。”叶同明多喝了几杯之后,便打开了话匣子,开始话家常。

    李中易最喜欢听老部下们,闲话张家长,李家短的家常话。说家常话的,给亲即友,只有自己人才会说一些丢面子的私事。

    “不可能吧,你可是堂堂的朝廷四品重臣呐。”李中易觉得有些诧异,叶同明可不是一般人,而是响当当的正四品上的知后勤司事,妥妥的军方大佬之一。

    “唉,我是个老粗,跟着您才学了点文化。人家小娘子的亲爹,那可是当朝有名的大儒,咱看得上人家,人家却看不上咱呐!”叶同明一想起这事就觉得窝火,很有些理解不了。

    李中易倒是可以理解这事。叶同明的地位再高,毕竟是个武将,文臣一向瞧不起舞刀耍枪的武夫,不想和叶家结亲,也是可以理解的事情。

    “对方是哪家闺秀呀”李中易存了过问的心思,就详细的追问叶同明。

    叶同明叹了口气,解释说:“那小娘子的亲爹,乃是太学博士孙栋梁。”

    李中易一听就明白了,一方是饱学的大儒,一方是新近崛起的武臣勋贵,看不对眼也就很正常了。

    太学博士,是国子监内的属官,品级为正六品上。这个品级虽然和叶同明差距很大,但是,别说是六品文臣之家,就算是无官无职的读书人之家,也很难同意把女儿嫁入武夫之门。

    “你且不要着急,所谓事缓则圆,等着瞧好了。”李中易没有作出任何承诺,但是,叶同明心里却有数,只要李中易发了话,那绝对是管定了。

    “若能玉成此事,臣必陪您一醉方休!”叶同明知道李中易啥都不缺,就缺往日那胜似胜似手足的袍泽之情。

    ps:提前加更了,求赏月票!



第1355章 李煜的礼物
    “禀皇上,开封城里的菜价和粮价,最近翻着跟头的往上涨。涨幅过快,老百姓已经快要吃不消了。”

    权知开封府事的刘炯,逮着机会之后,就一个劲的向李中易诉苦。

    刘炯也是跟随李中易很久的文臣了。想当初,李中易就任平卢节度使的时候,刘炯就是密州下面的知县。

    因为刘炯治理县城有方,李中易打进开封城后,就命他为权知开封府事。

    没办法,世界上的事情,本就是用人唯亲,和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李中易有些奇怪,就问刘炯:“怎么会涨幅过快呢”

    刘炯叹息道:“皇上,禁军的官兵虽说是隔三天放假一批,可是,每天在城里吃饭喝酒的人数,不少于一万五千人,实在是太多了。黑心的店家,紧跟着就纷纷涨价。”

    李中易听明白了,禁军跟着他北伐之后,回到开封府,就分批分次的开始放假。

    可问题是,十几万禁军,哪怕是分次分批的放假,每天在城里游玩购物的官兵,至少超过了一万五千人。

    所谓物以稀为贵,开封本地原本就缺粮食缺菜,需要靠水路运输进来。结果是,放假中的禁军官兵,手头并不缺钱花,这么大一股有钱人参与到了开封城的消费体系之中,立时就促成了物价的上涨。

    李中易想了想说:“每天只放假五千人,对物价有无大的影响”

    刘炯苦着脸说:“皇上,禁军官兵们手头的钱,实在是太多了呀。别说五千人,就算是三千人,也会使物价急速的波动。”

    “清松啊,不瞒你说,大军不日将南下伐唐,现在不放假,恐怕军心不稳呐。”李中易对自己的心腹重臣,向来是有摆事实讲道理的有商有量。

    刘炯看似很为难的说:“皇上,臣听说禁军的辎重供应很顺畅,不如这么着,每日放假多少禁军,就给咱们府衙运来相应的粮食和果菜。这么一来,城里的物价,就不至于涨得过快了。”

    李中易微微一笑,他彻底的听懂了,敢情是刘炯盯上了辎重物资堆积如山的后勤司。

    不过,刘炯说的也有些道理,禁军的官兵们,个个兜里有钱,他们缺的不是钱,而是放假游玩的花钱时间。

    这么多的钱,一下涌入开封城里,难免会引起物价的剧烈波动。

    刘炯的想法是,既然禁军官兵们很少放假,那么,就在缩小放假人数的基础上,增加开封府衙的物资供应,以平准城里的物价水平。

    李中易对州县的考核,第一条就是日常必需品的物价,必须平稳,不能波动过大!

    实际上,这个时代的大户或是豪门,大发横财的主要手段之一,便是囤积居奇,操纵某地的物价,尤其是粮价。

    李中易很早之前,组建成功逍遥津集市之后,就已经开始往各地派驻采购掌柜。这些采购掌柜职责之一,就是掌握当地的物价。

    只要发现当地的粮食储备不足,采购掌柜们有义务向上边报告,上边也有义务马上运粮食过去,以快速平准当地的粮价。

    也正因为有了这个狠招,只要是李中易实际控制的地区,很多搞囤积居奇的大户或豪门,都吃了不小的苦头。

    不过,开封府乃是首都,也是所谓的首善之区,如今的人口已经超过了五十几万。

    也就是说,类似开封城这种特大型城市,又有禁军大规模轮流放假的现实,仅靠逍遥津集市的市场力量,平准开封城里的物价肯定具有滞后性。

    虽然刘炯描述的都是事实,但是,刘炯所说的物价飞涨,确有夸大其词之处。

    别的且不去说它,粮价和菜价这两项,李延清和左子光每日天黑前,都要提交当天的物价报告给李中易。

    李中易哪怕再忙,也会抽时间出来,仔细的阅读分析李延清和左子光分别提交的物价报告。
1...725726727728729...88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