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侯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大司空
李中易心里明白,杂科的主考官王大虎,和他一样,都对书法没有太多的研究。
明书科的同考官张潜,见李中易的视线投注到他的身上,赶忙毕恭毕敬的说:“禀皇上,按照明书科的考试规矩,只取三名最佳者……”把游戏规则解释的一清二楚。
李中易点了点头,在心里记了张潜一笔,等将来时机成熟的时候,再委以重任。
这年月,做臣子的最大本事,原本就是揣摩上意,然后努力达成上意。
毕竟,李中易还没说话,张潜就猜对了他的心思,这种人才委实不多。
和进士科的同考官皆为翰林学士不同,杂科的同考官来自于四面八方的衙门,并且都是不受重视的清水衙门。
基于此,杂科的这些同考官先天性的,具有向李中易靠拢的基础。
玩政治的基本原则,其实是搞清楚,谁是朋友,谁是敌人!
也就是说,团结谁,斗争谁的大问题!
对敌人的阵营,就该掺沙子,打棍子,挖墙角,扔砖头!
按照以往的惯例,杂科的省试,主考官和同考官只要统一了意见,相关的上榜名次也就定了,宰相们都不屑于过问。
也正因为这个惯例,也就给了李中易极大的挥洒空间,他老人家大笔一挥,参与明书科省试的三十名举子,字都写得很好,全部及第!
ps:现在是235票,超过255票,至少加一更!
第1350章 暴风雪
明书科,也就是书法比赛,照例是从几十人中选一人,授从九品下的官职而已。
书法的好坏,对于治国有何作用呢
其实,答案就在推广教育之中。让明书科及第的贡士们,暂时以从九品下县教谕的官职,就可以掌握住几十个县的基层教育权。
字写得好,必须下过苦工夫读书,才有可能精进。
只不过,这些人的四书五经学的不怎么样罢了,没办法挤入进士科的那座独木桥。
说白了,李中易要的就是不把书读死了的读书人!
这句话虽然十分的拗口,但是,逻辑是清楚的:四书五经读得越好,越容易误入独尊儒术的歧途。
明法科,也就是法律考试,这没啥可说的,只要能够答对一百题中的九十题,就可以及第。
明算科,总共也就三十名举子参与考试,李中易自然不可能放弃其中的任何一个,又是全员及第。
结果,到进士科考完的那一天,明法、明书、明算等科的及第名单,已经张榜公布了。
杂科省试,几乎全员上榜的客观事实,不亚于投了一颗重磅炸弹,立时把整个强汉朝的读书人,都给震蒙了!
进士科,才取一百名贡士而已。参加杂科考试的几百人,只要不是运气特别差的人,几乎都高中了,上榜率高达百分之九十几。
一时间,整个开封城议论纷纷,尤其是久试不第的读书人,更是摩拳擦掌的跃跃欲试。
凡事有利即有弊!
长期在四书五经领域,保持着教育优势的世家大户们,对于杂科的上榜率这么高,简直是深恶痛绝。
毕竟,进士科的教育权,被世家大户们牢牢的掌握在了手里。进士科的上榜者,即使不是他们的族人,也是他们的学生。
李中易刻意拉高了杂科的上榜率,等于是在世家大族,或是大儒们的伤口上撒盐。
一时间,各种反对杂科上榜率过高的奏章,像雪片一样飞进通进银台司,又飞上李中易的案头。
李中易往着案头堆积如山的反对奏章,不由冷冷的一笑,随即吩咐了下去:“凡是这一类的奏章,写好了节略后,都不必拿来我看了,直接存档不发。”
契丹人那么厉害,李中易都敢虎口拔牙,硬是取回了幽云十六州,这些书生的奏章,有啥可怕的
如果是在以前,通进银台司依然归政事堂管辖的时候,这么多反对奏章递上来,泛滥成灾的口水,确实足以把人淹死。
然而,通进银台司改为李中易直属之后,内阁只能处理内书房转交的奏章,却看不到李中易故意留中不发的奏折。
说白了,李中易不想给内阁看的奏章,即使内阁的相公们都知道其中的内容,却无法进行处理。
所以,客观的说,通进银台司直属于皇帝,其实是大大的增强了皇权的影响力!
李中易故意置之不理的态度,激怒了很多耿直的官员,他们不停气的连续上奏章,硬要逼着李中易表明态度。
以李中易的脾气,大臣们越是激烈的反抗,他越会置之不理,看谁的耐心足
有些官员,连续上了几道奏章,都没见回音,索性弃官不做了。
看热闹的人,本以为李中易被逼入了墙角,却不料,李中易压根就不在乎那些弃官而走的人。
既然不想作官了,那好得很呐,除了六部的实际办事缺分之外,李中易索性就废除了那些莫名其妙的冗官。
其结果是,你今天弃一个官职,李中易就只当没看见似的,即使内阁上奏要求找人补缺,李中易依然是置之不理。
尼玛,三条腿的蛤蟆难寻,想做官的人,还怕找不到么
内阁中,四位相公也是四种意见,始终无法统一!
孔昆自然是站在进士科独大这一边的,刘金山则支持广泛录取杂科,李琼和折从阮则自始至终,一直没有明确的表明过态度。
“李相公,历朝历代哪有这种事情”孔昆想获得李琼的支持,索性放下大儒的架子,主动找李琼交心。
李琼喝了口茶,慢腾腾的说:“孔参相,你这参相之位是皇上授的,还是那些所谓的大儒所授”
“这……这个……”孔昆一时语塞,如果不是他早早的投靠了李中易,站到了正确的队伍之中,焉有今日之权势
“嗯哼,孔参相,我再问你,皇上得天下,靠的是三军将士呢,还是那些大儒”
“哦,答不出来是吧那我还有一问,皇上授了杂科的举子们几百个官儿,他们是会感激皇上呢,还是感激弃官对抗的那些所谓的读书人”
“孔参相,皇上曾经说过,屁股决定脑袋。那么问题就来了,你是打算坐在皇上这一边呢,还是想和皇上彻底为敌”
李琼连发三问,竟把孔昆问的汗流浃背,完全失去了往日的镇定和从容。
李琼放下茶盏,微微一笑,说:“你若是问老夫的意见嘛,嘿嘿,说句诛心的话,小事方面,我也许会逆着皇上的心思办差,毕竟那是无伤大雅之事。然而,在大是大非面前,老夫一定会站在皇上的这一边!”
“孔老弟,老夫活了一大把年纪,算是痴长你几岁,倒是有句话要奉劝于你。至今为止,凡是和皇上离心离德之人,将来绝对没有好果子吃!”李琼重重的叹了口气,“你出此门后务必朝右面看一看,也就啥都明白了。”
孔昆揣着心思,出了李琼的门,下意识的朝右边看去,却见一队武装到牙齿的近卫军官兵,正顶着大日头,仿佛标枪一般,牢牢的戳在墙根下。
几乎在一瞬间,孔昆秒懂了,他暗暗懊恼不已,可不就是枪杆子里出政权么
全天下的读书人里边,能够考中进士的幸运儿,毕竟是少数中的少数。
李中易提高了杂科的上榜率,就等于是扩大了读书人进入仕途的规模,凡是有一技之长的读书人,自然是喜大于忧!
与此相反,李中易得罪的只是少数垄断了四书五经教育权的世家大户、儒门子弟或是官绅之家罢了。
“多谢李相公的提点,在下万分领情!”孔昆猛的转身,再次见到李琼的时候,毕恭毕敬的长揖到地。
ps:提前更了,求月票的鼓励!
第1351章 南征序幕
杂科的风波还没过去,进士科的阅卷工作已经告一段落,主考官孙从文领着十几位同考官,一齐来垂拱殿拜见李中易。
“诸位卿家,都辛苦了。”李中易摆了摆手,吩咐宫女搬来锦凳,命考官们都坐下了。
按照往常的惯例,李中易拿起了孙从文等人列为一甲的一张试卷。试卷已经拆了弥封,李中易看清楚名字后,不由微微一笑,敢情考官们将张去华列为一甲第一名会元。
对于进士科的名次问题,李中易并不太在意,按照考官们初步拟定的名次,依次看了试卷。
最后,李中易笑着说:“就依诸卿定的名次,发榜吧!”如果他动了进士科的手脚,只怕是文臣集团就敢把天给捅破。
随着李中易一声令下,进士科的上榜名单,经过重新誊抄之后,张贴于午门外的皇榜之上。
内阁的几位相公,原本心里都很忐忑,毕竟,李中易动了杂科的手脚,难保不会动进士科的手脚。
然而,让相公们大出意外的是,李中易居然全盘接受了考官们的意见,这实在是有些匪夷所思。
意料之外的惊喜,顿时让文臣集团有了一种拨云见日之感,大家普遍认为,这是李中易的巨大让步。
按照惯例,新科的贡士,都要参加十日后举行的殿试,殿试的地点就在垂拱门内的垂拱阁。
垂拱阁的面积,足有几千平米之大,可以容纳上千名贡士同时在这里考试。
殿试不设主考官,由内阁的诸位相公集体阅卷,并集体拿出高中进士的名单。
殿试开始的这一天,李中易高居于御座之上,接受了内阁群相以及新科贡士们的集体朝朝拜。
至于殿试的题目,则是李中易信手写下的时务策,即:周唐外重内轻,秦魏外轻内重各有得论
题目的意思是说,周朝和唐朝属于强枝弱干的国防体系,秦国和魏国则是强干弱枝的国防体系,请问各自的得失
说白了,对于完全没有时务经验的贡士们而言,所谓的答题,都属于典型的纸上谈兵。
按照惯例,开始考试之后,李中易就可以闪人了。可是,他不仅没闪人,反而安稳的坐在龙椅上,默默的翻阅着内书房记室们呈上来的节略。
李中易没走,内阁的相公们自然也得陪着,陪考的六部九卿们,更不敢擅自离开。
殿试安排这么多人在现场,其实是文臣们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担心李中易在进士上榜名单上,又闹出妖蛾子来。
实际上,李中易对于谁当状元,谁落榜,并没有丝毫的兴趣。
李中易要搞的是工业兴国和科教兴国,只钻研四书五经的进士们,很难适应新形势下的人才定义。
时近中午之时,李中易方才起身,带着批阅完毕的节略,离开了垂拱阁。
临走之前,李中易笑眯眯的对内阁的相公们说:“朝廷抡才大典,绝非儿戏,具体的名次,就拜托诸位相公了。”
李中易此话一出口,立时震惊四座,这等于是把进士科的取士大权,彻底的交给了内阁。
李琼看了眼很有些兴奋的孔昆,他不由暗暗摇头不已,甲之砒霜乙之蜜糖,李中易不重视进士科的考试,才可能把取士的大权释放出来,何喜之有
按照惯例,一百名新贡士之中,应该黜落五十名之多,可是,由于杂科闹了那么大的风波,孔昆极力主张全部取中。
刘金山也认为,不可过于偏向杂科,区区一百名进士尔,不如都取了。
李琼和折从阮虽然是首相和次相,在进士科考中,反而居于次要的角色。
既然孔昆和刘金山达成了一致性的意见,李琼和折从阮又没有反对之意,李中易索性大笔一挥,将参加了殿试的贡士,全部取中为进士。
消息传出之后,朝中的文臣们,个个弹冠相庆,将此事视为儒门弟子的一大胜利。
然而,琼林宴之后,新科进士们,一个不落的都被分进了翰林学士院。
与此相反,那些杂科及第的人,虽然品级俱为从九品下,可是,他们这几百人都以观政的名义,分配到了三省六部的各个要害实权岗位之上,每半年轮岗位一次。
在某个衙门里边,尚书或是侍郎,都要靠下级出报告,才能作出决策。真正掌握着各衙门实际庶政处理大权的官员,也就是判官、博士、教授、主簿、管勾这些人。
别看这些人品级不高,却个个精通庶政,衙门里真正办差的,就是他们了。
李中易把杂科及第的三百多人,全面撒网式的分配至各个衙门的最底层,一旦这些人全面掌握了各衙门的庶政之后,浮在上面的尚书、侍郎、郎中或是员外郎等人,轻而易举的便可换掉。
三百多人的官员队伍,密布于各个衙门的最底层之后,直接带来的好处,便是各个衙门处理公务的速度,比此前快了五倍都不止。
原因其实很简单,李中易把杂科及第的这些人分配进各个衙门之后,又授予了他们专折奏事之权。
也就是说,这些到各个衙门观政的预备官员们,都有单独给李中易上奏章。
也正因为观政的预备官员们,有了专折奏事之权,各个衙门之中,一对一被盯死的低级官员们,他们的日子就很难过了。
其实这个套路,李中易是从雍正皇帝那里顺来的。雍正帝的诸多成就之中,除了秘密建储的制度、摊丁入亩的政策之外,最令李中易欣赏的其实是委派候补官员,紧盯着现任官员。
一言以蔽之,候补的官员,想要转正,就必须抓住现任官员的把柄,将其参倒之后,才能顺利上位。
这年月的官场上,只有和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重大事情,官员们才有可能往死里得罪同僚。
更巧妙的是,李中易暂时没动进士们的奶酪,把他们都送进了翰林学士院里。
嘿嘿,不是有个不成文的显规则,不入翰林,不得为相么
实际上,规矩都是人定的!
往往是,定规则的人,自己首先破坏规则,这就是特权了!
忙完了科举之事后,李中易的工作重心,便集中到了即将开始的统一战争上面。
按照总参议司的建议,朝廷禁军完全可以兵分两路,一路走陆路直逼洪州,一路则海路,先灭了吴越钱家,再合围消灭南唐的李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