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侯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大司空
无农不稳,这里的农,指的就是粮食价格和菜价。
刘炯也是有私心的,他知道李中易非常重视粮价和菜价,所以就想在手头多掌握一些粮食储备。
只要能从从容容的平准物价,就是大功一件,这是毋庸置疑的事情!
“既然你那里有困难,那好吧,我会给后勤司下手令,让他们每日给你们开封府衙调拨五千石粮食,直到禁军官兵放假结束,如何”李中易明明看穿了刘炯也想露一手的心思,却故意没点破。
很多时候,知之为不知,才是真知也!
刘炯闻言后,不禁大喜,军方果然是有钱的土财主。
李中易一出手就是五千石粮食,嘿嘿,手里有粮,心里才会踏实啊!
刘炯乐滋滋的走了,李中易的心情,却久久难以平复。
经济规律这玩意,说起来长篇大论很容易,实际上,如果不是当家作主的掌权者,哪里又其中的艰难和辛苦
就比如说,禁军放假这事吧,李中易已经注意到了,不可以一次放假太多的人数。
然而,放假的禁军依然打破了开封城脆弱的物资供应系统,促使物价出现了不小的涨幅。
这其中,最大的问题,其实是准现代化政府的治理需要,和抱残守缺的儒家思想之间的剧烈矛盾。
说白了,也就是小农思想,和工业思想,对于治理国家的本质性矛盾!
如今的文臣集团,尚未被李中易彻底驯服,大多数的政府机构实权,依然掌握在儒门弟子的手上。
然而,有些事情确实是急不来的,毕竟,经济基础依然还是小农社会的那一套,工业化的进程,连萌芽都算不上。
晚清时期,如果清廷不是急功近利的突然废除了科举,只怕还会苟延残喘一些时日!
废除了科举,看似符合政治正确的逻辑。实际上,等于是彻底堵死了全国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儒门读书人的前途。
这么多儒门读书人,没了饭吃,没了事做,他们闹腾的能量,可谓是大得惊人!
就在李中易负手立于窗前,陷入到沉思之中的时候,南唐的李煜派人来了开封,并带来了丰厚的礼物。
李中易捏着礼物清单,不由开心的笑了,确实是异常丰厚的礼物。
钱一百万贯,粮食五十万石,更出奇的是,清单里居然还有绝代美人三名,而且还是一模一样的三胞胎。
“李延清,你说说看,李煜有何图谋”李中易笑眯眯的望着警政寺卿李延清。
李延清哈着腰说:“禀皇上,南唐在开封城里一定派驻了很多细作。咱们禁军的大致动静,一定被细作们所察觉了,并快速传递回了洪州。”
李中易点了点头,笑道:“李煜知道朕喜女色,就投朕所好,居然找到了三胞姊妹,也难为他煞费了一番苦心啊。”
李延清不敢接这个话,只得硬着头皮装傻充楞,李中易再好色,那都是寡人之疾,臣下安敢多嘴多舌
“既然走露了消息,那倒是可以缓一缓再出兵。不过,南唐潜伏在开封城里的细作,必须要想方设法的一网打尽。”李中易相信李延清的能力,不过,他也知道此事的的难度。
毕竟,李家军使用密码的事,对于南唐而言,已经不算是秘密了。
南唐那边也确实有能人,最近一段时间以来,缇骑司破获的南唐细作案中,已经发现他们使用了带密码的书信。
“回皇上的话,臣以为,为了防备各国的细作,在全国范围内,给每户编码的事宜,是否可以提前执行”李延清觉得压力山大,毕竟,他是负责全国治安的主官,责任十分重大。
如今的开封城里,虽然各个街坊的实权,都已经归于转职的街正和里正。但是,外来流动人口的管理,始终存在严重的滞后性。
比如说,张三其实是南唐派来的细作,他到了开封之后,谎称是从扬州来的商人,这就很难查实了。
李中易曾经提点过李延清,完全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就近组建若干个管理户籍人口档案的部门。
其实,这就是设置路一级警政机构的必要性问题了。
把全国分成若干个“路”一级的行政区域,警政寺也随之成立分支机构,即路级警政厅。然后,各个州县都把户籍人口的变动情况,汇总到路警政厅里边去。
路警政厅每天都要将人口流动的情况,利用急脚递,汇总到开封的警政寺里。同时,开封的警政寺,也可以反向查询,流动到开封或是各地的人口。
这其中,各地的路引制度,将起到至关重要的控制作用。
强汉朝不禁止人口的迁徙,但是,人口的流向,也就是从哪里来,到哪里去,都需要有案可查。
在这种情况下,只要出现了人口流动的情况,大致就可以在半个月的时间内,查实每个流动人口的真实底细。
李延清分明是想扩权,李中易明知道他的心思,却没有说破。
毕竟,治安管理网格化,其实是李中易提出的新概念,李延清只是执行者罢了。
ps:现在是301票,超过了321张月票,至少加一更!
第1356章 谋局之深
翰林学士院内,新科进士们都聚集在御书院内,每个人的手里都拿着书,准备参加三个月后的院考。
翰里学士院的院考,由掌院学士亲自主持,考题则由皇帝亲自出题。
经考试合格者,将会留在国史院,或是御书院内,由翰林院侍读学士担任老师,集中传授修史、拟诏的知识和技巧。
若是考试不合格者,则很有可能被清出翰林学士院,去做地方官。
时人皆以远离开封为苦,所以,新科进士们十分刻苦用功的读书。
掌院学士孙从文刚做了一任会试的知贡举,恰好是所有新科进士们的座师,一时间,他在翰林学士院内的声望,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只是,原本应该志得意满的孙从文,此时却在内阁里边,向孔昆诉苦。
“孔相,讲筵所和资善堂,已经被拆了。日常的经筵,也已经停了很长一段时间,长此以往,何以了得”孙从文向孔昆大吐苦水,话里话外的意思,其实是暗中指责李中易不重视翰林学士院。
孔昆的心里自然是明白的,李中易很可能以后都不会开办经筵讲习了,只是,有些话他不能和孙从文明说罢了。
“孙公,勿急!”孔昆品了口茶,慢条斯理的说,“有些事情啊,事缓则圆,肯定是急不得滴。”
孙从文来找孔昆诉苦,目的其实是想让孔昆支持翰林学士院,争取在宫里早日重开经筵。
在皇权的社会,任何一个衙门,若想攫取更大的影响力,没有皇帝的支持,肯定是不可能的事情。
比如说,一般情况下,东厂提督的实权和影响力,远大于锦衣卫。
然而,大明嘉靖朝的锦衣卫都指挥使陆炳,是嘉靖皇帝的奶兄弟,东厂的提督太监见了他,却要跪着回话。
李中易上台这么久了,还没有在宫里开办过一次经筵,身为翰林院掌院学士的孙从文,如何不急
而且,此前,在杂科和进士科的省试之中,李中易明显偏向了杂科,这不能不引起孙从文的高度重视和忧虑。
孔昆其实也没啥好办法,李中易是个“文盲”皇帝,他偏爱奇巧淫技,却不喜欢四书五经,如之奈何
更重要的是,几位皇子渐渐的长大了,李中易居然不延请大儒为皇子师,这实在是叔叔可忍,婶子不可忍。
原本,孔昆琢磨着,既然无法改变李中易,不如想方设法的从皇子那边下功夫。谁曾想,李中易不仅不给皇子们请鸿儒作老师,甚至每天亲自教导几位皇子读书习武,其谋局之深,简直令人发指。
孙从文其实也看得明白李中易的心思,只是,他故意不说破罢了。
毕竟,天塌下来,自有孔圣苗裔顶着,还轮不到他姓孙的去触李中易的霉头。
李中易的脾气,孔昆自然是一清二楚的,他能有啥好办法
另外,统一战争即将开始,现在去和李中易谈尊儒的问题,岂不是自找没趣么
文臣们对舞刀弄枪的事儿,先天性有种排斥感,在他们看来,若想世界真正达成大同,必须用儒学深入教化彼辈。
李中易和儒学,可谓是道不同,不相为谋!
目前,李中易没有动摇儒学的根本地位,主要问题是,新鲜的血液尚未培养出来。如果,骤然采取过激的策略,不仅没好处,反而会搞得整个国内乌烟瘴气。
李中易一般是在下午的时候,会抽时间出来,给他的儿子们上课。
上课之前,李中易总会检查儿子们的军训成果,其中最考验团队精神的集体搬木头,更是每天必须上演的游戏。
“老三,你没吃饱饭么扛块小木头,就龇牙咧嘴的像个什么样子”
“老大,你是长兄,应该以身作则的多承担一些压力,而不是偷奸耍滑的躲懒。”
“老二,瞧你站的这个军姿,哪有半点标枪的模样”
贱养儿,富养女,李中易一向是这么认为的。所以,他的三个年长的儿子,都被夹磨得非常厉害。
做完了武课之后,李中易领着儿子们,去了御花园里新开垦出来的粮田。
良田,必须要施粪肥,结果是,原本花香四溢的御花园内,时不时飘过臭气。
“无农不稳,无商不富,无工不强!”李中易手里拿着锄头,一边示范锄草的动作,一边给儿子们灌输治国的基本原则。
“儒学一向轻商,实际上呢,几乎所有的高官,都在背地里经商。比如说,少府寺卿高某,他们家在开封城的商铺,不下十几处之多……”李中易抹了把汗,把事实的真相告诉给了儿子们。
“父皇,儒学为何要轻商呢”老三兴哥儿不解的问李中易。
李中易见另外两个儿子,也颇兴趣,便笑着详细解释说:“不把做生意赚钱的路子堵死了,儒学的权威性谁来保障说白了吧,就是儒门弟子既要捞钱,又要立牌坊……”
“父皇,这颗小苗快干死了,是不是要浇水了”
“父皇,孩儿不小心踩了颗小苗,他不会死吧”
“父皇……”
半大的孩子们,问题层出不穷,李中易很有耐心的一一作答。
以前,李中易其实也不怎么懂农业耕作。不过,三个儿子身边,各有三名老农从旁指点,李中易也跟着学到了很多和农业耕作相关的知识。
比如说,何时插秧,何时浇水,何时锄草,都有对应的农时。
只是,这个时代的农历,由于天文知识的错谬,很多时候都不准,每年的变化都很大。
即使是老农们,他们根据经验的操作,也难免会出现耽误农时的情况。
李中易领着儿子们回到书房之后,他接着出了两道乘除法的数学题目,考察的是,孩子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趁着孩子们作题的时候,李中易抽空批阅了几份奏章,唉,没办法,他既要治国,又要把孩子们教育好,难免要辛苦点了。
吃晚膳的时候,李中易亲手替灵哥儿夹了个炸鸡腿,以奖励他今天务农和答题两不误。
兴哥儿嫉妒的要命,却又不敢坏了食无语的规矩,只得拼命的瞪着灵哥儿。
李中易明明看见了,却只当没看见似的。这个世界上的很多事情,没有竞争就没有优胜劣汰,就没有你追我赶!
第1357章 深宫
除了李中易外,大多数生活在宫里的女人,生活其实是枯燥乏味的。
由于宫规的禁锢,宫里女人的活动范围,可谓是小得可怜。
薛太后平时也没啥娱乐活动,就喜欢打打麻将,聊聊闲篇。
闲得发毛的日子,谁都难过,李中易的女人们争着抢着想陪薛太后打麻将。毕竟,这是难得的露脸机会。
如果,把薛太后伺候好了,让她时不时的给李中易吹吹小风,那将是极其受益的事情。
薛太后也很体谅宫里女人的不易,她的麻友基本上一天一换,今儿个是折赛花、李七娘和李翠萱,明天就换成了竹娘、费媚娘和唐蜀衣,不偏不倚,恰到好处。
由于李中易和李达和都是名医出身,宫里怀了身孕的女子,不仅不需要整日卧床静养,而且,活动量都很大。
目前,宫里怀孕的女子,共有四名,即李翠萱、李七娘、芍药和叶晓兰。
李中易给她们的医嘱是,每天三餐之后,必须歇息两刻钟,再慢走两刻钟,绝对不允许卧床不动。
这个时代的大贵族之家,孕妇生产就仿佛是走过鬼门关一样,十分的凶险。
其核心根源,就在于,中医对于生育的认识不足,以为孕妇尽量不动才符合养胎之道。
实际上,贵族之家的孕妇,因为家庭条件十分优越,补得过狠,运动消耗热量又严重不足,很容易导致胎儿过大的难产。
今天,陪薛太后打麻将的是,李翠萱、李七娘和费媚娘。李翠萱和李七娘,已经怀孕八个多月了,肚子挺起老高,行动很不方便。
薛太后担心她们摔着,特意命人把李中易发明的沙发,制造了几把,专门给孕妇使用。
“七娘,我听的珍哥儿说,不许你每天都喝鸡汤”薛太后笑眯眯的问李七娘。
李七娘欠着身子说:“是的,皇上说,不适宜补得太狠了,免得将来进产房后会出大麻烦。”
李翠萱下意识的摸了摸肚子,如果这一胎便生个男娃的话,那她的苦日子就快要熬出头了。
宫里的女人,没谁盼望生闺女,都巴不得生的是儿子。
俗话说的好,多子才多福!
说句心里话,薛太后也喜欢孙儿多,孙儿多了,老李家的人丁也就兴旺了。
尤其是在皇家,男丁一旦成了稀缺之物,江山的传承就会出现很大的麻烦!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