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逍遥侯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大司空

    李中易不客气的接过伙夫长手里的炒勺,从锅里舀起一块肉,凑到嘴边,轻轻的咬了一口。

    嗯,味道还不错,肥而不腻,唇齿生香,肉味十足,李中易把炒勺塞回到伙夫长的手里,夸赞道:“入了味儿,好吃。”

    从伙房里出来,李中易领着化妆书僮的孔黛瑶,以及伪装成家仆的张三正和高强,径直朝着考生们的宿舍那边,走了过去。

    谁曾想,刚走到半道,就听见有人唤他:“这位兄台,令书僮竟生得如此之俊俏,实在是好福气啊!”

    李中易一听就明白,一定是孔黛瑶的妆扮被人家瞧出了破绽,他停下脚步,扭头一看,却见是一位面色略黑的书生,那书生的身旁同样站着一名书僮和两个家仆。

    等看清楚那位书僮的容貌后,李中易随即意识到,难怪孔黛瑶会露馅了,这位书生的书僮,竟然也是个美貌的女子。

    “这位仁兄,在下陈州宋云长,这厢有礼了!”

    “在下青州李甲……”李中易随意编了个籍贯和名字,和宋云长行礼相见。

    “李兄,你的这位书僮简直不像个书僮,太过于俊俏了!”宋云长一直盯着孔黛瑶的脸上。

    李中易见宋云长并无邪意,也拱手笑道:“宋兄,你我彼此彼此哈!”

    宋云长的书僮听了此话,竟然横眉怒目的瞪着李中易,仿佛不应该瞧穿她的底细似的。

    李中易心下大乐,故意逗这书僮,笑道:“不知书僮小哥,才高几斗”

    “呵呵,她不过是略识得几个字罢了。”

    很可能是家教严格的缘故,那美貌的书僮并未回答李中易的问题,而是由宋云飞代答了。

    “李兄考的也是进士科吧”宋云飞上下打量了一下李中易,随口问他。

    李中易摇了摇头,叹道:“四书五经太难读了,小弟只得走了旁门左道,选的是明算科。”

    “哦,小弟正好略知算数一二,不如找个地方小酌几杯”宋云飞并没有因为李中易考的是明算科,而故意冷落了他。

    这立时就赢得了李中易的好感!

    在科举盛行的时代,明算科与明法、明书科一样,是唐代科举考试中新增的专门性常科考试科目,是专门针对修习算学的士人设置的科目,此科出身在仕途上不受世人重视,故参加此科考试的人数很少,在整个唐代都不兴盛。

    《唐六典》卷二《尚书吏部》云:“书、算,于从九品下叙排。”

    也就是说,明书和明算及第,叙阶从九品下,为释褐官的最低品。

    虽然唐代明算科和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等科作为最主要的入仕途径,但明算科在常科中处于最不受重视的科目,在诸色入仕中占的地位很低。

    当然,也不能说明算科出身在唐代就没有入仕者,只是明算出身在当时地位较低,没有荣升高官的机会,在历史上的影响就微乎其微,没有历史印记罢了。

    和历史上的君主恰好相反,李中易却认为,明算及第的士人,才是朝廷需要的正经人才。

    不管是做地方官,也是做京官,总离不开计算田赋的税收,以及田亩的产出。

    一般的情况下,不管是京官或是地方官,基本上都不会计算这些有用的数字,而只能依赖于下属的吏员。

    说白了,也就是吏员算出的数字,无论对错,官员们其实是看不懂的,需要幕僚从旁协助,才知道大概的数字。

    然而,李中易需要的是尽早开启第一次工业革命,那么,对于官员们的要求,自然和传统上有着本质性的区别。

    传统进士科出身的文官,只要不站错队,哪怕仅靠熬资历,也可以熬到从六品以上。

    工业革命,首先就是要造出蒸汽机,然后是蒸汽纺纱机。通过机器化大生产,大批量纺出来的纱和线的数量,和传统的小农经济相比,都属于是天文数字,必然和数字息息相关。

    所以说,在新时代里边,不懂数字的官员,只能是远远落后于时代的要求!

    总而言之,工业革命和数字的关系,绝对是密不可分的要紧!

    宋云飞进京赶考,身边带和美貌的书僮和两名家仆,可想而知,他的家境应该很不错。

    可是,这么一位家境很不错的举子,居然出现在了条件相对艰苦的教场里,其中的内涵就颇值得深思了。

    李中易将穷苦的举子们安排在军营的教场里,吃喝方面,也只可能顿顿有肉有菜,睡觉则是大通铺,绝不可能每人来一个单间。

    “李兄,你也并不住在此地吧”

    宋云飞轻摇折扇,指了指俊俏无比的孔黛瑶,他的意思很明显,李中易带着如此美貌的侍婢,怎么可能和穷举子们一起挤大通铺呢

    “呵呵,彼此彼此。”李中易打了个哈哈,轻描淡写的便滑了过去。

    “不瞒李兄,在下的表弟便住在此地,我今日得了闲,特来寻他。”宋云飞开诚布公的说明了来意。

    李中易顺着宋云飞的意思,笑道:“在下此来是想看看有无同乡!”

    孔黛瑶一直暗中观察宋云飞,此人的视线老是绕着她转圈,虽然看不出丝毫邪意,却也是失礼之举。

    既然,宋云飞已经看穿了她是女儿身,又何必一直盯着她看呢

    别人也许不太清楚,熟读四书五经的孔黛瑶,却是明白的,参加进士科考试的宋云飞,居然和没有前途的明算科李甲,搅和到了一块儿,这事本身就透着蹊跷。

    门当户对,才是这个时代的主旋律!

    说白了,进士科的举子,应该扎堆在一块儿。而明算科的举子,即使及第了,终身也只能做不低级小官,完全没有前途可言,顶多是在官场混口饭吃罢了。

    既然巧遇了,李中易索性和宋云飞并肩朝前走,边走边聊。

    张三正和高强,则紧盯着宋云飞的两名随从家仆,防止他们俩暴起伤人。

    原因其实很简单,主要是这两名家仆的腰间,竟然各扎了一条软剑,充当腰带。

    这年月,有能力给家仆配备软剑的人家,不是超级土财主,就是大世家门阀。

    等宋云飞找着了他的表弟,一直冷眼旁观的李中易,这才赫然发觉,他的这位表弟竟是宋史上赫赫有名的吕端!

    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




第1346章 开科
    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这是明代李贽的自题联语,因某位大人物的借用,而成脍炙人口的妙语。

    也正因为流传甚广,李中易曾经为此查过吕端的历史资料,所以,他的心里就颇有些奇怪。

    因为,吕端好象已经蒙父荫入仕途做了官,怎么又跑来参加秋闱呢

    按照朝廷的惯例,做了官的人,所想参加科举,其实有捷径可走。

    锁厅式,就是专门为作官之人,特意举办的进士科举。这种考试,无论是难度,还是考试的时间,都比传统的科举考试弱很多,等于是作官之人的特权福利。

    “表弟,你本可入锁厅式的考试,你偏要来参加进士科,家母都劝不住。”宋云飞的疑问,也正是李中易想知道的问题。

    吕端却摆了摆手说“小弟蒙父荫作的官,终究还是低人一等。”

    李中易瞬间秒懂了,敢情是,吕端想入翰林学士院,将来才有可能入内阁为相!

    按照不成文的惯例,不入翰林学士院者,不得为宰相!

    然而,当今内阁的四相,皆不是翰林学士,实际上,李中易已经打破了这个陈规陋习。

    不过,年约二十五六岁的吕端,还远不是后来扶保宋真宗上台的那种老狐狸。

    “这位是青州李甲……”

    “李兄,这位便是在下的表弟,幽州安次吕端吕易直。”

    宋云飞做了详细的介绍之后,李中易这才发觉,吕端竟然是幽州人。其父吕琦乃是后晋时期的兵部侍郎,其兄竟然是当朝的给事中、端明殿学士吕馀庆。

    李中易刚登基不久,文臣集团的诸多潜规则,依然大行其道。

    比如说,文臣若是有带馆职的词臣头衔,自然会高人一等!

    其中的逻辑很简单,词臣者,天子之心腹者也!

    其实上,自从李中易打进开封城后,至今为止,从来没有开过经筵。就连宫里的讲筵所和资善堂,也都被改建成了妃嫔们的住所。

    除了赵老三和赵普之外,吕馀庆就是赵匡胤最信任的人,李中易对此自然是了如指掌。

    严格意义上来说,吕馀庆的亲弟弟吕端,也应该算作是赵家人的同党!

    不过,李中易已经把赵家人整得既无钱财又无兵权,何怕之有

    偶然遇见吕端的巧会,倒是提醒了李中易,一直被关在大理寺天牢里的赵家兄弟,也该审判定罪了!

    吕端一听说李中易是明算科的举子,随即大喜过望,硬拉着李中易一起做题。

    “李兄,小弟正好遇见了一个难题,一直没想通,还请拨冗指教一二。”吕端从怀中摸出一张纸,递到李中易的手边。

    李中易接过纸,定神一看,立时笑了,竟然是《周髀算经》里的勾股定理一类的题目,计算的是三角形良田里的产出。

    没费多少工夫,李中易便通过勾股定理,得出了答案。

    按照李中易的解题顺序,吕端仔细的计算了一遍,随即猛一拍脑门,欢喜的叫道“妙啊,妙哉!”

    宋云飞见吕端大大的失了态,便抱拳拱手,诚恳的赔礼,说“在下的表弟,小事情上极其糊涂,大事上却颇有主见,还望李兄勿怪!”

    李中易含笑拱手还礼,说“我作题成痴的时候,简直是茶饭不思,比吕兄的表现更加的不堪。”

    宋云飞原本只是出于礼貌,才没有低看李中易一眼,没成想,李中易竟然如此的会做人,宋云飞对他的好感,立时增加了许多。

    不过,宋云飞此来找吕端,其实有重要的私事要谈,自然不好拉着李中易一起去外面喝酒了。

    宋云飞告罪之后,留下了联络的地址,便领着吕端一起,朝教场外面走去。

    李中易溜出皇宫,本就是想微服私访一番,看看士子们的住宿及饮食环境,有无改进的余地

    自从隋朝有科举以来,凡是参加省试的举子,其住宿和吃饭的开销,朝廷照例都是不管的。

    李中易开天辟地的作出了表率,既管了举子们的住宿,又管了他们的师范问题,作为一国之君的李中易,自然想听一听士子们对此举的真实想法。

    然而,李中易在宿舍区内,转了一整圈,只闻朗朗的读书声,却未见有人扎堆颂圣。

    李中易信步走进一间大通铺的宿舍,迎面就见每个铺位上,都坐着一名读书人,大家都在摇头晃脑的念书。

    所谓,临阵磨枪,不亮也光,李中易不禁露出了会心的笑容。

    “这位仁兄,这种大通铺可住得习惯”满屋子里就一个书生的手里没书,李中易便主动找上了他。

    “呵呵,还好,还好……”那位书生手里拿着针线,正在修补手里的儒衫,他抬头瞅了眼李中易,心口回答了之后,又接着修补衣物。

    “在下青州李甲,不知仁兄高姓大名”李中易心里明白,能够自己修补衣物的读书人,家境实在是不可能富裕到哪里去。

    “在下开封襄邑张去华!”

    李中易想了想,在他的印象中,宋初的名臣里边,并无张去华这个人。由此可见,这位张去华的治政水准,应该不够强。

    “不知李兄参加何科的省试”张去华放下手里的针线和衣物,反问李中易。

    李中易拱手笑道“李某才疏学浅,只擅明算!”

    “哦……”张去华的声调拖得很长,显然瞧不上李中易这个只精通明算的举子,随即又拿起了针线,继续修补衣物。

    李中易自讨个没趣,心里也不恼火。毕竟,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更有贵贱之分。

    既然张去华不想多聊,李中易失了谈兴,也就无法在屋子里久待了。

    谁曾想,没等李中易走出室门,就听见张去华的声音,“应试之人,理应清心寡欲的苦读!”

    李中易随即意识到,张去华一定是看破了孔黛瑶的行藏,对他携美陪考的行径,颇为不屑。

    孔黛瑶心里对张去华很是不满,因李中易没说啥,她也不便出言反唇相讥。

    从张去华的房间出来之后,李中易又转了好几间宿舍,也收集到了一些有用的信息。

    总而言之,参加省试的举子们,对于朝廷食宿的善举,大多是满意的。只是,大家的意见主要集中在睡大通铺这件事情上。

    毕竟,有些人睡得早,有些人不习惯别人睡觉打酣,又有些人卫生习惯不佳,每晚不洗脚就躺上了铺位。

    出了教场之后,李中易背着手在前边踱步,孔黛瑶和张三正、高强,小心翼翼的追随于他的左右。

    忽然,李中易停下了脚步,扭头问孔黛瑶“你可知晓贡院的环境如何”

    “回皇上的话,臣妾略知一二。”李中易果然问对了人,孔黛瑶轻声解释说,“贡院虽不是大通铺,却也是极其狭窄的小单间,吃喝拉撒皆在其中,气味自然是异常的难闻……”

    李中易听了孔黛瑶的详细介绍后,不由感叹道“居贡院,大不易也!”

    孔黛瑶的父亲是当朝著名的大儒,又是现任的内阁宰相,她自幼熟读四书五经,单论学问,其实比李中易强出去了何止五条街

    登车以后,李中易随意拉过孔黛瑶的小手,将她搂进了怀中,一边嗅着她发间的处子幽香,一边暗自有些得意。

    李中易身边的女子,除了折赛花和竹娘、芍药之外,哪一个不是饱读诗书的才女

    不过,哪怕是才高九斗的才女,最终也只能任由李中易随心所欲的采摘。

    感受到了怀中佳人瑟瑟发抖的惧意,李中易不由微微一笑,故意凑到她的耳边,戏谑道“你好象还没侍过寝吧”
1...720721722723724...88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