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逍遥侯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大司空

    病中的李达和得知了李中昊的安排之后,把李中易找了去,狠狠夸奖了他一番。

    李中易表面上没说啥,心里却颇不以为然。如果李中昊不是李中易的异母弟,单单是他给石守信透露的那些绝密内幕,就完全可以谋逆论处了。

    除了李七娘之外,其余的五妃和几个嫔都住进了皇宫的东边,那里原来是讲筵所和资善堂的所在地。

    李中易对四书五经很不感冒,自从他打进开封城之后,就从没招过词臣讲筵。

    康泽琢磨出李中易的心思,便乘李中易高兴的时候,进言道:“宫里的东边还空着一大片地方,完全可以利用起来。”

    李中易实地考察之后,便下令将讲筵所和资善堂,改建成妃嫔们的住所。

    内宫的事务都是小事,李中易入住皇宫之后,就把内阁的办公处所安置在了集英殿。

    集英殿和垂拱殿之间,只隔了一座皇仪殿,相公们奉诏之时谒见之时,不需要走多远就可见着李中易。

    一切安排妥当之后,李中易召见内阁诸相,商议怎样下诏严谴南唐后主的事宜。

    “南唐李后主,公然不参加朕的登基大典,可谓是无礼之极。诸位相公,何以教朕”李中易毫不含糊的指出了南唐李煜的过错,明摆着是想上纲上线。

    “禀皇上,老臣以为,只要钱粮充足,即可伐南唐,以惩不臣!”首相李琼早就知道李中易要统一天下的心思,他自然不可能出面阻拦。

    “皇上,普天之下莫非王臣,率土之滨莫非王土,南唐李氏妄图螳臂挡车,实在是自不量力的可笑之极!”

    次相折从阮心里很明白,狼要吃小羊,何患无词,他自然是顺水推舟的成全李中易统一天下的心愿。

    孔昆见李中易的目光挪到了他的身上,便拱手道:“南唐李氏早有不臣之心,当伐之!”

    李中易不由微微一笑,李煜那小子在奏章里称臣,也肯纳贡。可是,在南唐朝臣们的嘴里,依然称李煜为陛下,这便是送借口上门了!

    兵者,国之大事也!

    出兵的事儿,经过内阁集体讨论之后,由李中易拍板的是政治上的出兵决策。

    内阁虽然不管具体的军事行动,但是,大军出兵征战的后勤补给,却也需要内阁的全力配合。

    已经有三位相公表态支持讨伐南唐,刘金山本就是李中易的心腹重臣,他自然不可能当众拆李中易的台。

    于是,内阁的相公们,一致同意,出兵讨伐南唐。

    出兵是大事,虽然内阁的相公们集体同意了出兵的决策,距离正式出兵肯定还需要一段时间。

    毕竟,李家军跟着李中易南征北战,少有休整的时候儿。如今,李家军正好趁着李中易正式登基的大好时机,名正言顺的在开封城里大肆消费和娱乐。

    十几万兜里有钱的禁军将士们,蜂拥进了开封城,各家店铺的生意,竟然呈现出畸形的繁荣景象。

    由于柴玉娘一直和李中易拧着来,如今的皇宫之中,并无女主人。

    李中易又不想让某一个女人独揽宫权,便别出心裁的想了一法子,以一年为限,让妃子们轮流管理宫务。

    李中易的妃子,目前共有六人,即贤妃唐蜀衣、淑妃李翠萱、良妃李七娘、德妃折赛花、元妃费媚娘、宸妃竹娘。

    垂拱殿的西阁,是李中易的内书房所在地,如今除了怀有身孕的叶晓兰和李翠萱缺席之外,其余的三位记室都在外间伺候着笔墨。

    李中易一直没碰过孔黛瑶,却老是找赵雪娘进内间陪着,并时不时的传出一些少儿不宜的动静。

    韩湘兰早就适应了李中易的喜好,倒也并不在意,可以静下心来写节略。

    孔黛瑶毕竟是黄花大闺女,只要内间传出动静之后,她便会莫名其妙的面红耳赤。

    韩湘兰原本不想搭理孔黛瑶,后来,她实在看不过去了,便小声点拨孔黛瑶:“在这宫里边,有子的女人,才是真正的有地位。”

    孔黛瑶太过于文静了,与此相反的是,只要赵雪娘往内间送节略和奏章,就会被李中易留在里边,很久都出不来。

    狠整姓赵的女人,这事不管从哪个方面来看,都很容易勾起李中易激昂的斗志。

    今天,赵雪娘又主动送上门去,给李中易狠整了一盘。李中易正在闭目养神的时候,贴身亲牙高强,忽然在窗外禀报说,“回皇上,王江氏来了,在宫门外候着,说是想傻柱了。”

    王江氏,就是王大黑的媳妇,王大黑为了维护李中易的尊严,绝然自尽之后,李中易便收了傻柱为养子。

    “哦,领她去见傻柱吧。另外,等她走的时候,多塞些银钱。唉,她一个人独守着空房,也怪难熬的。”李中易想了想,便答应了王江氏的要求。

    毕竟,王大黑已经走了两年,王江氏一直替他守节,至今都无再嫁的心思。

    在这五代末年,女人丧夫后的再嫁,不仅很容易,而且还可以把嫁妆完整的带回娘家去。

    基于此,王江氏的独自守节,显得格外的与众不同,李中易自然要多怜惜几分了!

    傻柱是李中易到目前为止,唯一收养的养子,李中易担心有人欺他没亲爹,便把他交给了元妃竹娘扶养。

    李中易曾经吩咐过,傻柱的吃穿用度,以及一应待遇,和诸皇子等同。

    并且,李中易给儿子们上课的时候,傻柱也是当然的成员之一。

    客观的说,傻柱除了不是李中易的亲儿子之外,别的方面都和亲儿子没啥两样了。

    等王江氏走后,李中易命人去把傻柱叫来,将他抱到膝上,亲热的问他:“你母亲带了什么好吃的和好玩的”

    “回爹爹,母亲她带来了孩儿最爱吃的甜糕。”傻柱一边说,一边从兜里摸出甜糕,就往李中易的嘴里塞。

    李中易不爱吃甜食,却不打算伤害了傻柱的一片孝心,便张嘴在甜糕上咬了一口,接着夸道:“好吃,真香,甜得很呐!”

    傻柱开心的笑了,伸出双手搂住李中易的脖颈,小声说:“爹爹,我告诉你个秘密,可千万不能和别人说。”

    李中易微微一笑,顺手掏出白帕子,帮着傻柱擦拭干净嘴角的点心屑,点着头说:“好,爹爹一定不和别人说。”

    “大兄和二兄、三兄,今天狠狠的打了一架。”傻柱咬了口甜糕,吐词并不清晰,但李中易却是秒懂了。

    老大狗娃和老二灵哥儿,还有老三兴哥儿,今天打架了,嘿嘿,少年郎嘛,吃得又好,不运动一下,精力很难彻底的发泄出去。

    李中易以前小时候,经常和巷子里的小孩子们干架,大多数情况下,都会把人家打哭了,小部分时候,被人家集体打惨了。

    那个时候,打架的风气很“正”。不管是谁,如果打输了,也没人找大人告状,自己鼻青脸肿的回家,跟大人撒谎说,不小心下楼梯摔了一跤。

    类似的谎言,根本不可能骗过大人,不过,只要没大碍,大人也都会睁一眼闭一眼。

    毕竟是孩子们嘛,活泼好动是天性,所谓贱养儿子的逻辑,大人也都是认同的。

    实际上,李中易的三个男娃,经常背着他打架。大多数的情况下,是灵哥儿和兴哥儿联起手来,挑衅老大狗娃。

    不过,只要是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三个皇子之中,就数狗娃最疼傻柱,所以,只要狗娃干输了架,傻柱就会偷偷的找李中易告状。

    每到这种时候,李中易只当没有听见似的,孩子们动拳脚干架,再正常也不过了,大人完全没必要插手其中。




第1343章 讲武
    讲武堂内,学员们正在争论一个问题,以强汉朝如今的实力,应该先伐北汉,还是先伐西蜀

    李中易领着高强和张三正,就站在教室的门外,默默的倾听着学员们的发言。

    讲武堂中的学员,都有参战的经验,个个都是从实战中走出来的军官。所以,学员们的发言,哪怕再离谱,也基本符合兵法的要诀。

    按照李中易定下的规矩,讲武堂的教官们,也已经轮换了好几遍。

    很简单的道理,理论必须结合实际,才会对实战具有指导意义。如果,进了讲武堂后,再也没有领兵打过仗,理论和实践脱节的可能,不是一般的大。

    自从,杨烈和几名都指挥使级别的高级将领正式封侯之后,李中易就把他们都塞进了讲武堂里,让他们彻底的静下心来,承担起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

    今天,李中易特意过来旁听杨烈等人的授课,没想到,刚到教室门边,就听有人说,“以我之见,完全可以先伐南唐和吴越,取了江南的粮税重地,再腾出手来,收拾北边的刘汉和西蜀。”

    很快,李中易就听见了杨烈的提问,“想当年,西晋就是先灭西蜀,后灭东吴,你为何要反其道而行之”

    “杨帅,末将以为,如今的形势,已经和当初完全不同了。我军拥有强大的水师,只须骑步军八万,便可吸引南唐军的主力,于洪州一线。实际上,我军主力十万兵马,乘船走海路,先取了吴越,占领在江南的落脚地之后,两面夹击之下,南唐必灭。”

    李中易暗暗点头不已,根据参议司的建议,统一战争最先开始的目标,便是龟缩于苏杭一隅的吴越钱家。

    此时已经不同于往日,在整个华夏诸国之中,强汉朝的水师力量已经异常之强大,战船超过了两千余艘之多。

    平日里休战的时候,从江淮运粮食进开封城的主力,便是水师的运输船。

    不过,水师固然强大,其实也有隐忧。当初,为了充分利用海路运输的便利条件,很多战船的木料,并没有作风干数年的处理。

    这么一来,战船的整体寿命,就要大打折扣了,顶多也就可用五年而已。

    如今,据赵老幺的禀报,水师中的战船,至少有三分之一的船只,底舱已经开始渗水了。

    所以,李中易打进了开封城之后,选择登州的海边,在原有造船厂的基础上,进行了数倍的扩建。

    从开封城中收集的千余名船匠,也都被送去了登州船厂,让他们和高丽造船场转移而来的工匠们,一起研究造海船的大事业。

    令整个造船事业突飞猛进的,其实还是在李中易拿下了榆关之后,在重赏之下,关外的各族渔牧民,纷纷砍了松木和杉木来换钱换帛。

    长白山上的几百年松木和杉木,简直多得砍不完,说是木料交换钱帛,实际上,以李家军和契丹人的敌对状态,这些木料都属于走私品。

    只不过,参与木料走私的人,实在是太多了,抓都抓不完,契丹人也只能干瞪眼了。

    另外,由于逍遥津集市的存在,黄景胜的手头,已经收购了近千根柚木。

    柚木其实是最适合造船的木料,只不过,整个华夏并不是柚木的主产地,导致异常稀缺罢了。

    黄景胜手里的柚木,其实都是南唐和吴越的商人们,从南洋诸国那边,走私来的木料。

    南洋那边几乎遍地都是柚木,并不怎么值钱,黄景胜开出五倍的高价,敞开收购之后,自然有商人愿意将柚木送来逍遥津集市。

    李中易悄悄的走到教室后门,就见一名面白无须的青年军官,正站在他自己的座位上,哪怕面对名帅杨烈,依然是镇定自若的侃侃而谈。

    “嗯,将此人的名字记下来。”李中易扭头吩咐怀里揣着小黑本的高强。

    在李家军陆战强悍的将领,可谓是多如牛毛。然而,懂得水陆并进的军官,就要少很多了。

    等李中易绕着整个讲武堂转了一整圈,坐回到山长室的时候,高强兴冲冲的回来了,他小声禀报说:“回皇上的话,那人名叫钟南起,是从第一军甲营选拔出来的副指挥。”

    李中易点点头,端起茶盏,小饮了一口,冲张三正微微仰起下巴。

    张三正随即会意,转身就出去了,不大的工夫,领了一名低级军官进来。

    “嘭!”那军官重重的捶胸敬礼,大声说,“末将第五军丙营都头李敢,叩见山长。”

    李中易哪怕已经当了皇帝,只要在讲武堂内,偏偏喜欢人家唤他为山长,而不是皇上。

    “李敢呵呵,不知你与大汉朝的李广将军……”李中易故意停顿了一下,等着李敢的解释。

    李敢昂首挺胸,朗声道:“不瞒山长,李广将军正是在下家族这一枝的嫡脉先祖。”

    “哦,难怪契丹人畏你如虎,果然是将门出虎子呐……”李中易立时来了兴趣,便借着记忆中的印象,和李敢交流起李广家族的一些往事。

    李敢起初很有些紧张,渐渐的,发觉李中易很温和,也就没那么拘束,也敢说话了。

    原来,李广自杀之后,居于陇西的李氏家族,便分了家。

    李敢这一枝的先祖们,为了纪念李广和李敢,其每一代的家主,居然都叫李敢。

    李中易心里觉得纳闷,除了他这个不遵守儒教规矩的怪胎之外,居然还有人不怕犯了的忌讳,偏喜欢用先祖的名讳。

    客观的说,狗娃的大名叫作李继易,其实从礼教而言,是极其不妥当的。可问题是,负责给长孙起名字的李达和,偏偏以李中易为荣,希望狗娃能够继承李中易的事业,如之奈何

    规矩嘛,都是人定的,前有李继易,后有李敢,也就不足为奇了!

    更何况,李敢家里世代习武从军,并不讲究儒教的那些规矩。

    不管多忙,李中易的习惯是,每十日至少来讲武堂授课一次,并找几个学员军官谈话交流一下。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中易的这个习惯,在讲武堂内,已经成了尽人皆知的惯例。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就有是非!

    有些人希望获得李中易的青睐,便故意在李中易经常走过的路边读书,还有些人则坚持绕着山长室练习长跑。

    李中易的心里,其实啥都明白,但他依然还是召见了这些人。毕竟,人都是有野心的动物。

    想方设法主动靠拢过来的军官,显然都是聪明人,而李中易偏偏最喜欢和聪明人打交道。

    建立军校的目的,并不是培养军事天才,而是让绝大多数军官在毕业之后,拥有水准以上的军事指挥能力。

    真正的军事天才,不可能从军校内选拔出来,而只可能从实战中体现自己的价值,接着脱颖而出。
1...718719720721722...88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