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逍遥侯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大司空

    以李家军的现状,只要不中埋伏,大军完全可以利用火炮和神臂弩的优势,原地固守待援,变成敌人十分难啃的硬骨头。

    所以,在讲武堂中,包括李中易的在内所有授课老师,都极其强调斥喉侦察的重要意义。

    说白了,李家军的基本作战原则是,宁可放弃唾手可得的胜利,也要确保不中埋伏。

    李中易的用兵原则,其实异常之保守,极少冒险,宁可不战,也不能打败仗。他本人指挥作战,斥喉营的勇士们,至少要放出去百里远,以免中了敌军的埋伏。

    从讲武堂出来后,恰好路过开封城里的馆驿,李中易心思一动,立即想起了一直住在这里的周宗。

    自从周宗北来之后,李中易因为始终惦记着小周后,就一直没有放他回南唐。

    李中易给周宗的待遇,也确实十分的优厚,除了出门有一大群人跟着之外,别的都可以让他随心所欲。

    监视周宗的任务,李中易交给的是警政寺卿李延清,原因很简单,李延清以前职于军法司的时候,最擅长的便是盯梢和暗中监视。

    如今,在李延清的严密“保护”之下,周宗的小日子过得倒也舒坦,只是没有充分的自由罢了。

    实际上,周宗如果成功的潜逃了,李中易并不会派人去追。逻辑非常简单,跑得了和尚,逃得了庙么

    就算是周宗顺利的逃回了南唐首都洪州,李中易只要下一道措辞强硬的诏书给李煜,李煜就得乖乖的把周宗送回开封城。

    周宗听说李中易突然来了,不由大吃了一惊,他已经有两年多,没见过李中易了,莫非是杀他的

    等到见面之后,李中易一直东扯西拉,周宗也就暗暗的放下心来,看样子,李中易的此来,并无恶意。

    “周司徒,开封的美食,比之洪州如何”李中易端起茶盏,却故意没饮。

    开什么玩笑,周宗献上的茶汤,李中易如何敢随便饮用

    万一其中有毒,李中易死的也就太不值得了,也太冤枉了!

    “回皇上的话,开封的美食,可比洪州强多了。单单是蒸饼,竟有十几种作法和口味,老臣实在是叹为观止,乐不思蜀矣!”

    周宗的说瞎话本事不一般,居然面不改色,心不跳!

    嘿嘿,李中易暗觉好笑,如果不是李延清看管得紧,周宗只怕是早就插翅飞回南唐去了!

    ps:现在是168票,超过188票,至少加一更!




第1344章 秋闱省试
    “司徒,你可曾想过,万一南唐李氏被朕所灭,你们周家将如何自处”李中易不动声色的提醒周宗,凡事都要留条后路才好,免得临时想抱佛脚却抱不着。

    周宗被软禁的这两年来,怎么可能想过南唐被灭的结局呢

    只是,南唐的后主是周家的女婿,大周后又是当今的南唐国母。

    退一万步说,周宗的小女儿周嘉敏,就算是跟了李中易,顶多也就是个妃位罢了,绝不可能作皇后。

    屁股向来决定脑袋,所以,周宗一直心向着南唐。但是,周宗也一直想方设法的避免李煜那个好色鬼,接近他的小女儿周嘉敏。

    逻辑其实一点都不复杂,周嘉敏和李中易以前确实定过婚约。若是周嘉敏最终被李煜夺了去,李中易绝不可能甘心帽子变色,势必会引发汉唐之间的大战。

    到那个时候,吃亏的不仅仅是李煜,还有整个周家、南唐皇后周宪以及周嘉敏。

    众所周知,李家军在李中易的率领之下,屡屡击败过契丹人,并正式收复了燕云十六州。

    如今,就算是傻子也知道,兵少民寡的南唐,绝对不是强汉朝的对手。

    南唐,别看控制的地盘不算小,实际上,大多数地盘依然是蛮荒之地,真正的精华地区也就是江都府靠海的那一侧。

    与此相反,李中易控制的地区,都是中原腹心之地。不论是河北河东还是江淮之地,不仅人口稠密,而且良田一望无际。

    说句不夸张的话,只要李中易下令总动员,不出一个月,便可以集结起一支五十万人的大军。

    然而,南唐那边,再怎么用力征兵,其总兵力也不可能超过二十万人。

    “回皇上,请恕老臣的私心,若是小女能够封后,我周家一定全力支持大汉平灭南唐李氏。”周宗觉得机会异常难得,索性豁出去了,把条件当面提了出来。

    李中易暗暗一叹,周宗果然是老狐狸,他明明知道李中易不可能册立周嘉敏为皇后,却偏偏以此为条件,作为投诚的基础。

    如果李中易愿意册立周嘉敏为后,不管是南唐获胜了,还是李中易最终征服了南唐,他们老周家都将是大赢家。

    “周公,汝太过于高看了周家的力量。”李中易缓缓起身,淡淡的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唯有二者兼得,方不负朕之赫赫威名!”

    周宗是个明白人,他一听李中易的话,脸色立时煞白一片,连李中易何时走的,都不知道!

    从馆驿里出来,李中易瞅见李延清就站在门边,便走过去笑着问他:“你的鼻子倒是挺灵的”

    李延清涎着脸说:“臣下最重要的职责,便是保护皇上您的安全。”

    李中易不由微微一笑,淡淡的说:“说吧,又出了什么事,需要劳动警政寺卿亲自等朕”

    李延清弯腰凑到李中易的耳旁,小声说:“周宗最近一直在密谋出逃,臣下原本是想一网打尽,可是,您……就怕已经打草惊了蛇。”

    “哼哼,出逃他能够逃到哪里去”李中易冷冷一笑,周宗也不是笨蛋,他当然知道,强汉朝发兵讨伐南唐,不过是迟早的事罢了。

    “把他看牢了,朕要让他亲眼目睹,鱼和熊掌一起归于朕的佳话!”李中易说的话,李延清史无前例的没有听懂。

    不过,李延清听不懂这就对了,李中易也不希望他听懂了。

    很快,就到了秋闱的时候,各地的学子通过了县试和州试之后,纷纷进京准备参加省试。

    本次礼部省试进士科的主考官,经过内阁集体商议,由李中易钦点孙从文出任。

    孙从文是现任翰林学士院的掌院学士,也是整个强汉朝有名的大儒,由他来出任主考官,恰如其分。

    至于十几位同考官们,也大多是翰林学士院的侍读或侍讲学士。

    点下考官名单的当天,主考官和十几位同考官,便被锁进了宫里的文德殿。

    文德殿的大门,由李中易的亲牙营、近卫军以及九门提督衙门的官兵,共同负责宿卫,目的只有一个:避免内外交通的泄密。

    李中易虽然不重视进士科的考试,可是,舞弊却是绝难容忍的犯罪。

    至于明法、明经、明算的杂科主考官,内阁的相公们都以为只是走走过场罢了,没谁重视。

    李中易要的就是大家都不重视,他干脆就没和内阁的相公们商量,直接命都察院左都御史王大虎出任。

    “二兄,此次杂科的省试,是我登基后的第一次选拔人才,无论怎么强调,都是不过分的。”李中易把王大虎叫到垂拱殿的后阁,叫康泽上了一桌头等席面,兄弟两人边喝边聊。

    王大虎抹了把嘴角的酒渍,笑道:“三弟,就算你不叮嘱我,我知道轻重的。杂科的试卷,每一份我都会命人誊抄下来,拿给你看的。”

    李中易点头笑道:“他们都只重视进士科,这就给了我选真人才的机会。”

    王大虎咧嘴一笑,说:“如果不是杂科,而是进士科,我这种大老粗,怎么可能作主考官呢那文臣们岂不是要闹翻天么”

    兄弟俩相视一笑,并一齐举杯,重重的碰在了一起。

    说白了,李中易让出了进士科的主考权,换得了王大虎主持杂科的机会。

    反正,从内阁的相公们,一直到各级文臣,都非常不重视杂科的选官考试。

    这主要是,杂科选出来的官员,不可能进入翰林学士院里学习,而前朝一直执行的是,不入翰林学士院者,不得为相的潜规则。

    李中易重视杂科,这是因为,杂科的科目对于治理整个国家而言,颇有些专业性的成分在里边。

    比如说,明法和明算,明法之人,正好选入各地的大理寺系统当法官。明算之人,正好适任各级衙门的同知、主簿等需要计算的岗位。

    更重要的是,三司使黄景胜一直抱怨,他手底下会做官的人太多了,会算数的人才,却是屈指可数。

    基本上,除了进士科只钻研四书五经之外,杂科的每一项都对应的是,各级衙门里边异常稀缺的人才。

    以前,李中易还不敢确定,如今他却敢断言,只考四书五经里的内容,恰好成了阻断攀登科技树的最大障碍之一。

    奇巧淫技,代表了中了进士做官的人,对技术的彻底蔑视态度。

    归根到底,李中易要想提前开启工业革命的科技之花,势必要选拔更多的杂科人才入朝为官。

    “为了显示考试的公平性,这顿酒过后,二兄你也要被锁进院内了。”李中易高举酒杯,表达出极大的歉意。

    王大虎摆了摆手,说:“三弟你太过于客气了,为朝廷选拔人才,本是应尽责。”

    李中易和王大虎的酒量都很棒,两人推杯换盏,一来二去,不知不觉间,便喝干了一坛状元红。

    王大虎已经喝多了,却大着舌头,还想要酒,李中易只得命人将他抬了出去。

    随着正式考试的一天天临近,整个开封城里的客栈房间,变得日益紧俏。

    每天都有大批的举子进京,这些进京的举子,有些人的家境不错,随行还带有书僮或是侍婢。

    当然了,更多的举子,家境比较差,根本住不起客栈,那就只能八仙过海,各想办法住宿了。

    开封城的近郊,颇多道观和寺庙。很多家境一般或很差的举子,将这些道观或寺庙,挤得满满当当的。

    一般的情况下,道观和寺庙都不想得罪了这些穷举子。毕竟,别看他们今天穷,也许明天就中了进士做了官。

    这年头,宁可得罪一个草民,也没谁乐意得罪一名官员。尤其是,有可能进入翰林学士院的官员,更是得罪不起的。

    李中易虽然不重视进士科,但是,不可能只照顾杂科的穷学生。所以,他干脆大笔一挥,在军营里单独划出一片地方来,作为进京赶考的穷举子们的临时住所,还提供免费的吃食。

    富裕的举子,可能对此没啥感觉,可是,穷举子却是感恩戴德,齐声颂圣。

    俗话说的好,在家千日好,出门万事难!

    古有云,居京师,大不易!

    开封城里的人口众多,商业繁荣,这也就意味着,物价很高,房租很不便宜!

    很多穷举子,本是欠了一屁股债,指望着进京赶考,中进士,做了官,才好还清欠债。

    划出军营的一部分,专门负责接待进京赶考的举子,李中易的这个措施,可谓是有史以来破天荒的第一次。

    当然了,推动李中易作出这个决定,其实是刘金山。

    刘金山自幼家贫,读书的时候又请不起名师,连续参加了三次省试之后,直到第四次省试,才中了进士,做了个小官。

    然而,由于官卑职小,又没有多少油水可捞,刘金山直到十年前,才勉强还清了家乡的旧债。

    由己及人,刘金山便去找了李中易,详细的剖析了赶考的巨大开销,这才促成了李中易的重大改革。

    ps:票数很少,司空还是先加更了!



第1345章 大事不糊涂
    按照礼部的规矩,参加明算省试的举子,必须考试《九章算经》三帖,《五经算经》、《五曹算经》、《夏侯阳算经》、《张丘建算经》、《周髀算经》、《海岛算经》、《孙子算经》等各一帖,《缀数》六帖,《缉古算经》四帖,并兼问大义。凡明数造术、辨明术理者为通,全通者及第。

    李中易特意找来这些算经,一一读过之后,这才稍稍放心。考过了《高等数学一》的李中易,只要弄懂了各种算经的内涵,出题目考试简直是易如反掌。

    至于明法科的试题,李中易倒是颇费了些脑子,毕竟,他登基时短,不管是民法还是刑法,依然延续的是《大周律》。

    杂科考试的主考官是王大虎,明法科的同考官则为大理寺卿杨廷匀,明算科的同考官实际上由李中易充任。

    至于明书、明经等科,李中易并不太重视,同考官都是翰林学士院的翰林。

    根据礼部尚书的奏章,此次参加进士科和杂科省试的举子,共有三千多人。

    如今,这三千多人,除了小部分家境宽裕的,住在外面的客栈之外,绝大部分穷苦的考生都住进了免食宿的军营。

    李中易一时兴起,便换了身儒衫,领着孔黛瑶,和张三正及高强,偷偷的摸去了考生云集的东教场。

    东教场外,戒备森严,不管是出来的人,还是进去的人,都要验明身份。

    考生们临来京城参加省试之前,都会在原籍的州衙内,开出一张证明身份的诰身。诰身上,不仅标明了考生的祖上三代及保人,而且还记录了考生的容貌,比如说,面白无须,皮肤黝黑等等。

    李中易对东教场,自然是异常之熟悉,因为他经常来这里抽查伙房的伙食,以及将士们的训练情况。

    张三正替李中易亮明了身份后,负责守门的都头,居然认识李中易。他仔细的打量了一番,发觉确是李中易本人,就很自觉的闭紧了嘴巴,直接放行。

    走过都头身旁的时候,李中易故意停下脚步,一本正经的提醒那位都头:“不许泄露我来了的消息,违者军法从事,明白么”

    “喏!”那都头也是个明白人,李中易换了身儒衫,又是悄悄而来,显然又是来体察下情了。

    李中易和往常一样,先去了教场的伙房,所谓民以食为天,吃不好,喝不好,怎么打仗怎么考试

    伙房里,十几口大锅一字排开,锅里飘溢出浓浓的肉香味。李中易凑过去仔细一看,敢情是在炖红烧肉,他不由暗暗点头,这就对了嘛!

    由于李中易经常来伙房的缘故,这里所有的伙夫,全都已经认识他了,一个个都缩到灶边,不敢乱说乱动。
1...719720721722723...88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