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逍遥侯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大司空

    所谓女想男,隔层纱,赵雪娘并没有马上离开的羞怯姿态,提醒了李中易: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花落空折枝!

    赵雪娘进内室之后,很久没有出来,坐在外室写节略的韩湘兰,一猜必中,肯定有猫腻。

    然而,韩湘兰已经是育有一女的妇人,孔黛瑶却是货真价实的黄花大闺女。

    当有些奇怪的动静从内室传出后,孔黛瑶没觉得有啥不妥,依然淡定的提笔写节略,而韩湘兰的俏面却早已通红泛紫。

    有事记室干,没事耍记室!

    李中易收拾了赵家的嫡女之后,杀赵老二之心,也就越来越淡了。总不能,刚刚耍了赵家的亲闺女,就杀了她的亲哥哥吧

    李中易的登基大典即将举行,礼部正是主要办差的衙门,赵雪娘提议把王春望调去礼部,其中隐含着很大的用人哲学。

    谁都知道,做的越多,错的越多!

    李中易在赵雪娘的提醒下,忽然想起了一件往事,晚清时的清流领袖之一,张佩纶,经常上奏折骂李鸿章卖国、专权、有不臣之心,骂得非常之痛快。

    李鸿章恨得牙根直痒,却因慈禧太后的庇护,而无可奈何。

    1882年,张佩纶署理都察院左副都御史。针对法国侵略越南和觊觎中国边疆事,他先后上奏章十数篇,主张以武力抗法。

    李鸿章终于等来了千载难逢的好时机,他找人奏请朝廷,让张佩纶以三品卿衔会办福建海疆事宜,兼署船政大臣。

    结果,在法国人的偷袭之下,福建水师全军覆没。张佩纶声名扫地,丢官罢职,发配去了边疆,最终居然成了李合肥的女婿。

    现在,王春望其实也是张佩纶式的嘴炮官员,如果把他弄去礼部办实事,肯定会出纰漏。

    到那个时候,李中易就可以名正言顺的收拾王春望了。由此可见,赵家的女儿,绝非菠大无脑的傻姑。

    美美的睡了个回笼觉之后,李中易在赵雪娘的伺候下,起床更衣。

    王春望的事情,暂且先放在一边,李中易的登基大典一直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之中。

    孔昆作为钦定的迎驾使,登基大典的完成情况,和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所以,孔昆抓得很紧,几乎每天都要找来相关的官员们,询问监督执行的进度。

    而且,宫里面娘娘们的正式册封大典,也需要及时的通知孔昆。

    孔昆的手头,已经有了诸妃的名单,令他感到意外的是,赵雪娘被册封为雪嫔。

    李中易册封别的女子为嫔,孔昆都不至于如此的诧异,偏偏赵雪娘一对亲哥哥搅活进了谋逆的大案之中,这就显得格外的耐人寻味了。

    孔昆命人下札子,请大理寺卿杨廷匀来内阁见他。按照李中易定下规矩,大理寺直属于他本人管辖,和别的机构没有任何的瓜葛。

    不过,在行政序列之中,大理寺依旧必须尊重内阁的崇高地位。孔昆并不是想干预具体的案情,而是想从侧面了解一下,赵老二和赵老三的情况。

    按照孔昆的猜测,既然赵雪娘封了嫔,赵匡胤和赵匡义这兄弟俩,很可能会从潜邸转移去大理寺。

    毕竟,李中易是个很讲究规矩的皇帝,只要有规矩在,他就极少违反。

    果然,大理寺卿杨廷匀来了之后,被孔昆绕出了赵家兄弟,已经被正式移交到了大理寺的准讯。

    这么一来,孔昆的心里,多少有些失衡了。赵家参与谋逆的行动,虽然是未遂,却绝对脱不得干系。

    孔黛瑶是堂堂参相之独女,值此新君登基大典之际,竟然没获得封赏,这实在有些打脸了。

    孔昆心里不舒服了,却又不好马上发作,他只得递腰牌进潜邸,要求独对的机会。

    李中易对内阁的相公们,还是非常尊重的,孔昆的腰牌一递进来,他便第一时间召见了孔昆。

    孔昆明明心理藏着事儿,却依旧一板一眼的汇报了筹备登基大典的各项准备情况,连半个字都没有提及孔黛瑶。

    孔昆频频的看向李中易身后的赵雪娘,李中易起初没在意,时间一长,就察觉到了孔昆的异状了。

    没听说孔昆有好色的毛病啊李中易心里有些奇怪,赵雪娘又不是李七娘或是费媚娘那种祸国殃民的美人儿,孔昆频频看她,是何道理

    等孔昆走后,李中易深入一想,随即明白过了味儿。敢情,孔昆的女儿孔黛瑶,李中易至今都没碰过,更没有颁诏封赏。

    咳,还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呐!

    李中易明显感受到了孔昆的爱女之情,他老孔是堂堂内阁的参相,女儿孔黛瑶至今没有任何名分,说出去确实有些丢人了。

    所谓女生外向的道理,李中易也还是有些认同的。所以,内书房的记室,清一色的全是他的女人。

    至于孔黛瑶的问题,其实是李中易暂时没有想好罢了。毕竟,她是现任宰相之女,封赏轻了,会惹来闲话。封赏若重,很容易影响孔昆在外朝的势力消涨。

    至于赵雪娘嘛,她是独一无二的赵家嫡女,赵家又是落泊的武臣勋贵,手头早就没了兵权。李中易想吃便吃,不仅没有任何顾虑,反而有一种欺负姓赵的舒适感。

    吃晚饭前,李中易按照以往的惯例,又去了父亲李达和的病榻前,仔细的替他诊了脉。

    怎么说呢,病情虽然稳定住了,以李中易目前的能力,也只能尽量维持了,没办法让李达和恢复如初。

    涉及到心脑血管的问题,中医只能用药、针灸和推拿,实在不可能像西医那样,做心脏搭桥手术,或是放支架进去。

    李达和本是名医,病的时间也不短了,儿子李中易每天来诊脉三次以上,即使瞒着真实的病情,他也猜得出来,病情必定不简单!

    “珍哥儿,我若是挺不过这一关,你务必看在我的面子上……”

    所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李达和始终惦记着李中昊那个败家子,并一而再再而三的叮嘱李中易,要多多照顾他的亲弟弟。

    兄弟手足相残,毕竟是人伦上的大悲剧!

    客观的说,李中昊再不肖,终究是李中易同父异母的弟弟。不管,李中易用何种手段杀之,传出去都是屠弟的恶名。

    ps:现在是143张,超过了163张月票,至少加一更!




第1341章 登基
    时间过得很快,眨个眼的工夫,便到了登基大典的当天凌晨。

    今天的大事特别多,李中易早早的起床,漱洗沐浴之后,换上了衮冕,先去太庙祭祖。

    李中易的爷爷,叫李寒食,也就是生于寒食节这一天,遂起名为寒食。

    李中易的曾祖父,叫李楠,原本是个孤儿,又是乞丐。只是因缘巧合,原本没有名字的李楠,被一位老郎中收为养子,这才跟着一起学了中医。

    至于,李中易的高祖,连李达和都已经说不太清楚了。不过,据孔昆的考证,李中易的远祖应该是李渊的第六子,荆王李元景。

    嘿嘿,改朝换代的天子,必是天生异象,贵不可言。

    不管李中易自己信不信,反正家谱上写的远祖便是李元景,也就是唐太宗李老二的同父异母弟弟。

    李中易既然当上了皇帝,他们老李家的列祖列宗,就都获得了追封。

    至于李达和,那必然是内定的太上皇,而薛太妃则即将正式成为强汉朝的皇太后。

    有人担心李中易父子见面会很尴尬,便建议将准太上皇李达和,迁去西京洛阳定居。

    李中易和李达和的感情极深,他不乐意为了区区礼仪上的小事,而影响了父子之间的感情,便将那份奏折直接留中不发,只当没这回事的。

    通进银台司改制之后,所受到的奏章一律先交到李中易的内书房,由李中易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再发交内阁去处理。

    李中易留中不发的奏章,内阁的相公们哪怕已经知道奏章的内容,也只能干瞪眼的无可奈何。

    不夸张的说,通进银台司改由李中易直管,大大的加强了皇权的集中优势。

    祭过太庙之后,李中易在礼部官员的引导下,乘坐御辇赶去南郊外的祭坛,好好的祭祀了一番天地。

    时当正午,太阳光芒最亮,能够直射到大庆殿正殿台阶上的时候,喜庆庄严的音乐奏起,李中易在迎驾使孔昆的引导下,缓步走进正殿,坐到龙椅上。

    正殿内外早已肃然地站满了文武百官,全副武装的卫士们铠甲闪烁,仪仗马匹和仪仗,以及彩车彩御辇分列两旁,彩旗猎猎作响。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在赞礼官的引导之下,文武百官们神情肃穆的行三拜九叩之大礼。

    “众卿平身!”李中易已经出了好几身热汗,只是今天的日子极为特殊,哪怕他再不耐烦,也只得暂且忍耐。

    新君登基礼成之后,迎驾使孔昆手捧诏书,高声宣读浩荡之皇恩,一为封赏,一为大赦。

    不出群臣之所料,李达和被册封为太上皇,薛太妃被册立为皇太后,至于李七娘等人,则按照各自的位分,各有封赏。

    按照惯例,李中易正式登基之后,为了方便天下人避讳,就把大名改成生僻字,叫作:李燚。

    也就是说,从今日起,燚这个字,就变成了李中易的专用字。谁敢用这个字,给自家的娃儿起名字,就等着掉脑袋吧。

    之所以是燚字,主要是经过儒学大师们的考证,前朝大周尚木,木生火,所以,本朝尚火德。

    等李中易驾崩之后,读书人在正式场合提及他的时候,都必须是三抬的提法,即:我太祖x皇帝。

    这里的太祖就是庙号,这里的x皇帝,要看接替李中易即位的那个儿子,给他起什么样的谥号了。

    一般而言,开国之君的谥号,要么是高皇帝,要么是武皇帝。

    比如说,明朝朱棣登基之后,大臣们在奏章中,或是正式场合里,提及朱重八的时候,都要说:我太祖高皇帝。

    令大家比较诧异的是,李中易的儿子们,包括最年长的李继易在内,不仅没有封王,甚至连爵位都没有。

    此前,李中易封赏的所有爵位,都坚持着同一个原则,即:无军功者,不授爵!

    原本,大臣们以为,李中易的儿子们,属于例外的情况,应该个个封王。

    然而,大家万万没有料到,李中易对于无军功不授爵的基本原则,看得如此之重。

    李中易的大赏天下,有着诸多的讲究,文臣无法赏爵位,就只能赏钱。军队里的军官们,个个拿着高薪,并不缺钱。除了每队官兵赏一头羊之外,就按照各自的军功,一一封赏爵位。

    其中,封侯的共有九人,包括杨烈、廖山河、马光达和刘贺扬等人在内,都正式成了强汉朝的侯爷。

    至于,爵位最高一级的王爵,以及次一等级的公爵,则无一人获封。

    明眼人一看就明白了,王爵和公爵,在强汉朝属于极其特殊的爵位,非殊功者,不赏!

    等到天色已经黑透之时,整个登基的仪式这才算是结束了,身穿十几层衮冕的李中易,赶紧回到后殿,脱了厚实的礼服,换上了舒适的常服。

    挺着大肚子的李七娘,看见李中易急急忙忙的样子,不由抚摸着肚子,笑着打趣说:“小东西,你瞧瞧,都快把你爹爹热晕了。”

    李中易哈哈一笑,凑过去抚摸着李七娘的肚子,笑眯眯的说:“小东西,快点出来吧,爹爹我等着抱你呢。”

    李七娘心里有数,由于柴玉娘一直不肯就范,尽管今天是大喜的日子,李中易的心情其实很一般。

    按照常理,皇帝登基后的头等大事,除了册封太上皇和皇太后之外,便是册立中宫皇后。

    然而,柴玉娘一直没有原谅李中易的篡位行径,死活不肯配合。这么一来,侧立中宫皇的典礼,只能无限期的延长了。

    改朝换代之后,可谓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包括李继易在内的诸位皇子,竟无一人被封王,唐蜀衣难免很有些遗憾了!

    在唐蜀衣看来,年纪最长的李继易,本应该第一个封王。

    不过,既然孩子们都没封王,唐蜀衣哪怕再不满意,倒也可以接受。

    客观的说,李中易总结过历代的立储得失,他发现了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其实是:早立太子的弊端,远多于收益。

    其中,最容易出现父子相残的状况,便是:太子已壮,而父未崩!

    ps:票差很远,加更先送上了!



第1342章 垂拱
    大周时期,柴荣和柴宗训都在崇政殿处理政务,或是接见宰相和重臣。

    等到李中易,也就是李燚登基之后,改在垂拱殿内办公。垂拱殿的后边是福宁殿,李七娘恰好就分到了这里,并成为了一殿之主。

    李中易处理完毕公务之后,出门没走出去几步,就到了福宁殿的前门,简直不要太方便了!

    薛太后原本分配在坤宁殿。后来,她老人家亲自在皇宫里转了一圈之后,回头就告诉李中易,她想住到景福殿去。

    毕竟是李中易的亲妈,她老人家自己选定的安享晚年的宫殿,李中易自无不准之理,也就依了薛太后。

    既然薛太后和太上皇李达和选择了景福殿,李中易的双胞胎弟弟宝哥儿和妹妹甜丫,很自然的就住进了紧挨着景福殿的延和殿。

    宝哥儿和甜丫都尚未成年,住在宫里,既不怕外人说闲话,又可以就近让薛太后看着他们。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宝哥儿和甜丫,都到了狗也嫌的时期,成天惹事生非,令薛太后头疼之极。

    至于,李中易最大的弟弟——李中昊,因为已经成年了,李中易便在皇宫外面赐了一处宅子给他。

    那所宅子正好是逆臣石守信此前所有的主宅,李中昊对那里简直烂熟于胸,而且奴仆们一个都没换,都是以前伺候李中昊玩乐的那一堆人。

    碍于无军功不授爵的铁律,李中易虽然没有给李中昊封爵,但是钱财方面却没有亏待了他,赏的是双份亲王爵的俸禄,另有五百亩京郊的良田。

    按照强汉朝的规矩,亲王爵每月可领500贯钱和一千斤粮食,只要不是每日都花天酒地下馆子点豪华席面,支应日常的开销,可谓是绰绰有余。
1...717718719720721...88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