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侯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大司空
“嘿嘿,一向骄傲到了天上的契丹人,也有今天呐!”
“居然有这么多契丹俘虏……”
“契丹人也是两条腿,两只眼睛,一只鼻子嘛……”
“大快人心啊……”
城楼上的文臣们,再也抑制不住好奇心,大家不禁议论纷纷。
李中易明明听见身后嗡嗡的议论声,却只当没听见似的,曾经高高在上的契丹铁骑,经过北伐战争后,被生俘的就多达五万之多。
这么多俘虏,不可能养着他们吃闲饭,架桥修路,铺砖叠瓦,正是他们劳动改造的用武之地。
当天色渐黑之时,契丹人的俘虏阵营,终于全部过完了。
李中易扭头望着大家,淡淡的笑道:“从今往后,还在惧怕契丹铁骑的人,应该梦醒了!”
“皇上圣明烛照,臣等自愧不如!”文臣们很会说话,一齐弯下腰,大拍李中易的马屁。
李中易环顾四周一圈,淡定的说:“朕养铁军,外御强敌,内防茅贼,有人却说成是劳民伤财,难道我中国竟然不需要一支让诸位扬眉吐气的铁军么”
“荒唐,实在是荒唐之极!”
“竟有这种妄人,就该贬窜偏远军州!”
“有此铁军护佑,我中国从此无忧矣!”
就在文臣们纷纷大拍马屁之时,李中易注意到,旧武臣勋贵们,个个面露凛然之色。
知道怕了,这就对了嘛,也不枉李中易操办了这场入城大阅兵的仪式!
俗话说的好,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文臣集团只看到了李家军的赫赫军威,武臣勋贵们却看到了,十几万人的大队伍,竟一人一般行进在御街之上,你说可怕不可怕
宣扬军威,震慑宵小,是此次入城大阅兵的目的,现在看来,效果不是一般的显著。
大阅兵之后,李中易一声吩咐下来,康泽赶紧领着内侍和宫女们行动了起来,大赐宴正式登场。
往日的赐宴上,文臣们竞相拽文调词,惟恐无法展示他们那横溢的才华。
今日的宴席之上,文臣们显得格外的安静,反倒已经靠边站了旧武臣勋贵们,颂词如潮,恨不得把李中易捧成天上的太阳。
李中易一边笑纳了群臣们的赞颂,一边频频举杯,为天下苍生贺!为驱除鞑虏贺!
夜色渐浓,李中易正欲提前退席,以便给群臣留出饮宴的空间。
却不料,孔昆抢先离席,站于阶前,朗声道:“天佑华夏,降下圣君……”掉了一大段的古腔古文。
客观的说,李中易有些听得懂,有些确实听不太懂,但这并妨碍他的理解能力。
孔昆既是内阁的参相,也就是顶儿尖的文臣之首,还是孔圣的苗裔,他的主动出场,显然可以代表一部分文臣的紧密靠拢态度。
也正因为如此,李中易由衷的笑了,笑得很开心!
ps:现在是98票,超过了118票,必有至少加一更!
:。:
第1337章 主考官
大阅兵之后不久,万众瞩目的秋闱随即拉开了帷幕,秋闱的重头戏便是开封府等三京的主考官人选。
如今的强汉朝,延续了大周的三京制度,即北京大名府,东京开封府,西京河南府。
这三京采取的是直辖体制,其长官的地位,远远高于其余的诸府。并且,主持这三京州试的主考官,照例由朝廷直接任命。
在大周的时候,这三京的主考官人选,都由政事堂的相公们,集体商议并决定。
只是,李中易非常重视教育考试和选拔人才,所以,就把此事发交内阁、政事堂、六部九卿,以及翰林学士院集体公议。
然而,文臣们最重视的便是科举取士的选拔之权,都想自己作考官或由自己的门生充当考官。
这么一来,李中易扩大商议范围的后果是,这三京的主考官人选,全部难产了。
令人大跌眼镜的是,看似异常团结的文臣集团,在此紧要关头,却以矛盾重重的状态,呈现于李中易的面前。
李中易对于州试的主考官,其实抱着没所谓的态度,这也和本朝执行大周的科举制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按照大周的制度,读书人通过了县试之后,就是当期秀才,通过了州试之后,就是当期举人。
然而,和明清时期的秀才和举人享有极大特权不同,本朝的举人如果无法中进士做官,下次还需要参加县试,并再次通过了州试,才有资格参加礼部主持的省试。
也就是说,所谓的举人,只要没中进士,就不过是个虚头巴脑的,对读书人的尊称罢了,并无实质性的特权。
举行了这么多年的科举考试制度,李中易即使想要改革,也不会在县试和州试上面做文章,而肯定是在殿试之际。
逻辑其实很清楚,现在就作出重大改革的话,符合李中易的条件人才,其实依然远远不足。
更重要的是,全天下的读书人,读了十几年的四书五经,也钻研了多年的诗词歌赋。李中易如果突然宣布不考四书五经和诗词歌赋了,就等于是断了广大读书人的上进之路和未来的希望,肯定会出大事的。
内阁中,李琼和折从阮都是武臣出身,原本就对科举之事没啥兴趣,他们俩不约而同的缄口不言。
真正闹矛盾的阁臣,其实是刘金山和孔昆。刘金山的主张,一言以蔽之,不能独重进士科。
孔昆是圣人的苗裔,又是知名的大儒,他自然以维护儒学的统治地位为己任,不遗余力的打压明经、明算、明法、明数等杂科在科举中的地位。
李中易得知了刘金山和孔昆的立场之后,不由暗自叹息不已,俗话说的好,屁股决定脑袋,此言果非虚妄!
刘金山出身于小吏,他自然清楚,在小吏之中,其实有很多精通治国理政的人才。
然而,历朝历代,只要走上了正轨之后,都会剥夺小吏参加科举的权利。其结果是,官昏于其上,看不到希望的小吏贪于其下,把官场搞得乌烟瘴气,每况愈下。
孔昆是著名的大儒,他平生的所学,都集中于四书五经和诗词歌赋之上,朝廷突然不考这些了,岂不是要了他的老命
李中易看得很清楚,刘、孔之争,涉及到了独尊儒术的基本国策之争,不可能靠争吵,吵出任何有意义的好结果。
时间一天天的拖了过去,眼看着距离秋闱的时间,仅仅剩下两个月了,实在拖不下去了,孔昆和刘金山只得恭请李中易圣裁。
李中易和文臣集团的关系原本就不近,他的夹袋里,也拿不出合适人选。
“咳,既然你们俩都想让朕说话,那就干脆抽签决定吧。”李中易不想掺合尊儒,还是弱儒的争吵,索性提出了一个看似荒谬,却极其公平、公正和公开的意见。
刘金山和孔昆当场傻了眼,朝廷抡才大典的主考官,居然要靠抽签来决定,这消息若是传了出去,岂不是要被全天下读书人的唾沫淹死么
直到现在,刘金山和孔昆方才意识到,李中易根本就不能算作是读书人。
别的且不去说它了,单单是李中易主政之后,便停了经筵日讲的制度。原因其实很简单,他虽然读过一段时间的四书五经,经史等学术上的造诣,却是出了名的差劲。
唉,臣闹于下,主昏于上,这是折从阮最直观的感受!
李琼却觉得,抽签的制度,又何尝不是解套的良方呢反正,李中易是货真价实的马上天子!
李中易出了损招之后,刘金山和孔昆都知道,不能再争吵下去了,否则,真搞出抽签的把戏来,他们还怎么做人
见刘金山和孔昆都不吵架了,李中易不由微微一笑,小样的,接着吵啊,继续往大里吵啊,怎么不吵架了呢
最终,在李中易的主持之下,采取了别出心裁的做法,即,李中易、刘金山和孔昆,各指定一人充当三京的主考官,总算是解决了巨大的争议。
确定了主考官之后,紧接着就是整个朝廷最大的大事,李中易正式登基称帝的大典。
以李中易的本性,随便选个黄道吉日,召集群臣观礼,然后大吃大喝并大赏赐一番,也就完事了。
然而,新君登基,实在是儒门弟子们,特别看重的政权转移的重头戏。内阁的四位相公,原本是四种不同的路数,如今却都赞同大肆的操办一番。
“内藏库已经快空了,统一战争即将全面展开,我实在是没钱了。”
李中易担心内阁的相公们盯上他的私库,便主动出击,提前打了预防针。
还真让李中易猜对了,内阁的相公们都把主意,打到了钵满盆满的内藏库上。只是,李中易抢先发了话,倒让大家不好意思当面逼迫太甚。
“朕一向崇尚节俭,登基之典,没必要搞得太过于奢华。”李中易说的是真心话,国家刚刚易鼎不久,各个方面都需要用钱,确实需要省着点花钱。
“皇上乃天下之主,登基之礼如若过简,恐怕会令化外之国耻笑。”孔昆接着说,“朝廷如今虽然财政不宽裕,拿几百万贯出来的余地,还是有的吧”
李中易暗暗好笑,内阁的四位相公,都不是理财高手,对于朝廷的花销也并不是特别的清楚。
类似花大钱的事情,涉及到开源节流以及拆东补西,只有问三司使黄景胜,才可能知道准确的数字。
ps:求赏保底的月票,赐予司空加油码字的动力。
:。:
第1338章 杀或放?
新君登基,不管是文臣,还是武将勋贵,很自然的都想从中出把力。
只是,勋旧武臣们如今基本都靠边站了,手头没有实权。并且,李中易严格限定了文武之间的边界,禁止任何人的越界乱插手。
一言以蔽之,武将不得干预政务,文臣不得干预军事。不管是谁,若敢没规矩,就看能不能承受得起真正的雷霆之怒
赵匡胤和赵匡义兄弟俩,一直被关在执政王府的大牢里,杜老太君几次三番上门求饶,薛太君总是好言相劝。可是,劝归劝,却一直没有下文。
其中的核心是,李中易没有想好,究竟怎么处置赵家兄弟
赵老三就差临门一脚,谋反的罪证基本确凿,没啥可说的。
关键是,赵老二主动把赵老三绑来了执政王府,没有过硬的证据,一时之间,恐怕也无法杀之。
更重要的是,如今的赵家兄弟,手里既无兵权,又无银钱,李中易想捏死他们的心气,自然也就不高了。
说白了,赵老二既然亲自绑了亲弟弟来降,就等于是举起了白旗认栽了。
如果,李中易硬是要宰了赵家兄弟,也不是不可以,反正兵强马壮者永远都是对的!
然而,开国之君要杀朝廷大臣,终究还是需要师出有名的。哪怕是朱重八宰光了淮西勋旧,也要扣上各种帽子,比如说,谋反。
赵老二不是一般的大臣,而是前任殿前司都指挥使,他的身上有一大堆使相级别的头衔,没有过硬的理由,杀之无益!
当然了,李中易内心深处,其实也打算暂且放赵老二一马,想看看他赵老二的有生之年,究竟能够耍出怎样的花样
登基大典,究竟要花多少钱,内阁的四位相公们说了不算,三司使黄景胜的论断才是最可靠,也是最权威的。
“诸位相公,三司衙门如今仅有三千多万贯钱了……”黄景胜的一番分析,立即震惊了整个内阁。
谁能够想象得到,堂堂强汉帝国的国库里,仅有三千余万贯钱。
黄景胜也不管相公们正用异样的眼神看着他,他直接从袖口内掏出了一只小算盘,噼里啪啦的扒了一阵子,摊开两手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
“朝廷养京官三万八千名,每月需花费银钱两百万贯,全年支出达到了两千四百万贯……”黄景胜不动声色一番计算,把内阁的相公们算得哑口无言。
一言以蔽之,朝廷养的无用之冗官冗员多如牛毛,虚耗了无数的钱粮。
如果,新君登基,还要花几百万贯,甚至是上千万贯的话,国库就空了。
不管是尊儒也好,弱儒也罢,养的官员都要吃饭穿衣喝茶饮酒娶妻纳妾,请问,钱从哪里来呢
天下的钱粮,终究是有限的,冗官冗员养多了,用于赈灾济民乃至于养军的钱,自然会变少。
“诸位相公,幸好朝廷的禁军都由皇上的私库开支,不然的话,三司衙门的国库早就维持不下去了。”黄景胜此话一出口,立时犯了众怒,相公们怒不可遏的瞪着他。
历朝历代,除了李中易这个铜臭子之外,哪有皇帝用自己的私房钱,豢养私军的道理
黄景胜是什么人他岂会怕相公们的嫉恨
“皇上养军,不拿国库的一个大子儿,这等于是减轻了多大的压力”黄景胜说的是正经话,却恰好戳中了内阁诸相的软肋。
李中易左手抓钱,右手抓兵,摆明了的皇权势大,无人可制的状态。
内阁相公们虽然是李中易任命的,但是,昔日政事堂统管一切的辉煌过去,谁不期待和向往
然而,李中易废政事堂,改立内阁执掌天下的庶政,摆明了就是想加强皇权,并大大的削弱相权。
在天朝的历史上,对皇权威胁最大的,其实不是草民们揭竿而起,而是外戚集团、士大夫集团和武臣勋贵集团。
西汉亡于外戚之手,大明朝被士大夫集团的代表东林党给整死了,东汉灭于武臣军阀之手。
李中易的心里比谁都清楚,相权必然具有扩张性,如果他在立国之时,不把相权控制在合适的范围之内,将来迟早会出现相权超过皇权的景象。
更重要的是,李中易把皇子的教育权,由文臣的手里夺了回去,这就等于是,文臣想影响储君的能力,被极大的弱化了。
五常的天地君亲师,到了李中易的儿子们这里,却变成了天地君亲。
君即师,父即师,李中易的这一招,简直是釜底抽薪的格外狠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