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逍遥侯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大司空

    眼看着就要到了阅兵式的当口,李中易的身边出了个小插曲,汗血宝马“血杀”上了岁数,居然在溜弯的时候,马失了前蹄,摔折了前腿。

    没办法,李中易只得选了“血杀”的儿子“小血杀”,作为他阅兵的座骑。

    大军入城阅兵,警政寺的治安压力,陡然增长了数倍之多。

    要知道,如今的开封城,已经是拥有了超过五十万人的亚洲第一大城市。

    人多,经济自然繁荣,连带着治安的压力,也非常之大。尤其是,贫民窟里的外来人群聚集区内,治安的状况已经恶化到了一定的程度。

    “皇上,下臣以为,应该尽早推行身份可验化的户籍登记制度。”李延清听李中易偶然提及过网格化的治安管理手段,他立时便记在了心里。

    李中易叹了口气,说:“查一个人的流动去向,成本太高了。”

    李延清心里也明白,查核某个人的真实身份,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准确率还要大打折扣。

    非不为也,实不能也!

    以前,大周的时代,并不鼓励农民经商,所以,在连坐性质的株连政策之下,查清楚每个人的身份,成本要低一些。

    如今,李中易非常鼓励农村的富余人口,从事跨州过县的经商活动,人口的流动数量和速度,顿时增加了数倍。

    再加上,很多地方的商人,他们的家乡尚未有朝廷下派的亭正和村正。其身份验证的问题,成本高,时效慢,确实令人十分的头疼。

    “你先别急,等过段时日,也许会有一个较大的变化。”李中易笑着安慰李延清。

    不管哪个时代,老实的良民,永远比刁民多得多。

    由于工作性质的关系,李延清看谁都像是贼,都有作案的可能性。

    目前的帝国,各地虽然皆有驿站,却是只送官文的公文,并不涉及到民间的书信业务。

    李中易的打算,其实并不复杂,他想成立国营的帝国邮政,通过遍及乡村的邮递员,把整个帝国的消息梗阻彻底打通。

    距离而言,张三要从甲村来开封经商,必须先由村正开立介绍信性质的文书。然后,该文书,通过帝国邮递系统,传递到张三经过的主要城市。

    遇安全检查之时,巡警可以暂时扣押张三,并给张三所经过的最近的知州衙门,发出协查文书。

    这么一来,就不至于要发文书去张三的原籍,那个成本高得太多了,根本不可行!

    当然了,不管怎么说,最终,治安的网格化和集中化,才是真正的王道!

    ps:酒喝多了,二更还是码了,求赏月票!




第1334章 与民争利
    讨论完毕治安问题之后,李中易又把黄景胜找了来,想和他的商议成立蔬果商号的事宜。

    “三弟,你的意思是,由咱们的伙计,直接从田间地头,收购农民所种的蔬菜或水果”

    黄景胜一直管着李中易的钱袋子,却还是头一次听说,皇帝亲自插手蔬菜或水果的事情。

    “历朝历代恐怕没有这样的先例啊!”

    李中易笑了笑,说:“兄长,民以食为天,开封城已有五十余万人,每日里消耗的粮食、蔬菜和水果,绝对不是个小数目。”

    “这倒也是。”黄景胜的手下,有一批人专门调查京城及各地的物价。只不过,还没有涉及到蔬菜或水果罢了,一般情况下,都是大宗的粮食价格。

    李中易的大军部属到哪里,李记粮铺便跟着开到了那里,于是,各地的粮食价格,渐渐的被李记粮铺所掌握。

    各地的奸商以及乡绅,对于李记粮铺的存在,一直恨得咬牙切齿,却又无可奈何!

    国营的李记粮铺,为稳定各地的粮食价格,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使得恶意哄抬粮价的行为,变得越来越不可能了。

    李记粮铺的杀招,就是不管价格如何的涨跌,都有统购统销的政策。

    比如说,甲地出现了粮荒,李记粮铺马上就可以通过军运的渠道,将天量的粮食运送到甲地。其结果是,暗中想囤积居奇并哄抬物价的奸商们,一个个亏得没了裤子穿。

    如此周而复始的把奸商们整治得很惨之后,做粮食生意的商人们,也就都知道了李记粮铺的厉害。

    如今的大周,商人们都知道一个事实:做粮食生意,再也不可能大发横财了!

    然而,商人都是追逐利润的投机分子,李中易掌握了粮食的销售主导权之后,商人们开始炒作蔬菜或是水果的价格。

    基于此,李中易索性端出早就想好的策略,打算让黄景胜,再成立一家真正国有的蔬果商铺。

    “三弟,蔬果很容易腐烂,远不如粮食的储存条件,咱们只怕是很难赚到钱呐。”黄景胜仔细一算,发觉国有的蔬果生意,很可能要亏本。

    其中的核心要件,便是在没有大规模冷库的基础之上,蔬菜和水果根本无法长期储存!

    而粮食则不同,只要做好防水防潮的工作,粮食至少可以储存两年以上。

    “兄长,粮食的生意,咱们只需要赚到微利即可。至于,蔬菜和水果的生意嘛,小亏为赢,我每年给钱补贴亏损的部分。”李中易笑着说,“真到了缺粮的时候,蔬菜水果也是可以当饭吃的。”

    黄景胜原本算不过来经济帐,却在听了李中易算的政治民生帐后,这才恍然大悟。

    “敢情是这样啊,那倒真是长治久安之道!”黄景胜点着头,认同了李中易的观点。

    黄景胜手下掌握着逍遥津集市、李记粮铺,李记钱庄,又担任了一段时间的三司使,在朝廷重臣之中,就没人比他更懂经济和民生。

    “兄长,还有一层意思。当出现灾年的时候,总有人会饿肚子。有了官有的蔬果商铺、粮食商铺,以及未来的铁器商铺等铺面,正好可以招募容纳一批青壮年的饿汉子。”

    黄景胜不是外人,李中易索性把其中的门道,一次性的讲清楚了!

    “嘿嘿,三弟,只怕又有人要骂你与民争利了。”黄景胜彻底懂了之后,随即开起了小玩笑。

    “怕啥我连江山都敢拿下,还怕所谓的与民争利么”李中易品了口茶,笑眯眯的说,“往后啊,类似的的与民争利的事情,还多得是呢”

    黄景胜频频摇头,叹息道:“三弟啊,你难道不怕得罪了全天下的士大夫么”

    如今,凡是在城里开大商铺的东家,其背后都隐藏着当地士大夫之家的影子。

    天子抚四民,士农工商,其中的商,最贱。如果没有硬扎的靠山,哪怕再大的商人,也会被衙门里头的小吏们,给整得家破人亡。

    儒学弟子们,表面上是轻商贱商,骨子里却都在利用白手套,从事各种商业生意。

    据李延清的暗中调查,单单是开封城里的几十家绸缎铺子,其幕后的真正东家,都是有权有势的大权贵。

    李中易故意收紧国内的各种垄断生意,其最终的目的,并不是取消权贵们的生意权,而是把他们逼上对外殖民的战车。

    说白了,也就是,甭想做国内的粮、盐、铁等垄断生意,想捞钱,就必须参加对外的经济殖民。

    如果有谁不服李中易的安排,嘿嘿,有种就起兵造反嘛,看是李中易手里捏着刀把子硬,还是他们的脖更硬

    黄景胜还没走,左子光来了,李中易当着黄景胜的面,笑着问左子光:“将明,又盯上了谁”

    左子光紧锁着眉头,说:“禀皇上,据我缇骑司的线人禀报,有人想在大军入城式的那天闹事。”

    李中易一听此话,顿时收了笑颜,现场的气氛立时冷了下来。

    黄景胜有些奇怪的问左子光:“是谁他们难道不怕遭了雷霆万钧的天谴么”

    傻子都知道,如果李中易在那种场合丢了面子,肯定会追究到底!

    “嘿嘿,他们事机不密,居然被我缇骑司提前掌握了消息”左子光也没故意隐瞒黄景胜,说了一连串的名字。

    黄景胜不由倒吸了口凉气,下意识的说:“这些人的背后,都有不少的铺面啊。由此可见,皇上所办的国有商铺,真正的触及到了他们的利益。”

    李中易微微一笑,说:“既然将明你全都掌握了,那就去抓人吧。记住了,我喜欢抄家捞银钱、细软和宅子。最近,符合条件的军官们,结婚的不少,分走了我手里的许多宅子。”

    和明朝的锦衣卫不同,左子光掌管下的缇骑司,只有侦察权和报告权,而没有直接抓人的权力。

    特务机关,确有存在的必要,毕竟,反间谍反细作,也是统一战争和对外殖民的客观需要。

    但是,类似缇骑司或警政寺的特权,不能太大,否则,必是人人自危的严重后果。

    明朝的皇帝要成立东厂、西厂,甚至是内行厂,都是想抑制锦衣卫势力逐渐膨胀的客观现实需要。

    李中易在左子光的抓人公文上,签字画过押之后,并没有马上把公文交还给左子光。

    左子光知道李中易有话要说,便在案前站得笔直,等候李中易的吩咐。

    果然,李中易叮嘱他说:“不要株连无辜,只抓涉事的大户。不过,抄家的时候,务必抄检干净。唉,地主家也没有多少余粮啊。”

    黄景胜差点笑出了声,李中易如今的家底之丰厚,别人可能不清楚,他黄某人却是知之甚详的。

    “将明,你的人可以派一些去邮递铺。”李中易正打断通过邮递系统,把触角延伸到乡下的亭和村,所以就点了下左子光。

    左子光拱了拱手说:“禀老师,按照您的吩咐,办的几期培训学堂,培养出来的合格人才还是偏少了一些,最近恐怕很难抽出人手派去邮递铺。”

    天下之大,人才却少,这是很现实的客观需求与现实条件之间的巨大的矛盾。

    “那你看着办吧,等时机成熟了再说。”李中易也知道左子光的难处,并没有让他马上着手部署。

    整个开封城内的权贵们,都需要缇骑司暗中监控到位,左子光所花的精力本已不小。短期内,左子光也难以腾出手去,发展遍及整个强汉朝的情报网。

    左子光的事多且杂,李中易也就没有留他闲聊,直接放他走人。

    等左子光走后,黄景胜酝酿了一下情绪,便提出了要求:“我家的三个臭小子,成天调皮捣蛋,我又没时间约束他们,唉,不知道该如何是好了。”

    养儿方知道父母的大不易,李中易也是做父亲的人,他岂能不知道,若想不养出败家子来,天知道要付出多少的心血。

    “你确实也没空管孩子,不如这样吧,就让他们来和狗娃他们一起做伴好了。”李中易既然猜出了黄景胜的心事,索性做了个顺水的人情。

    黄景胜赶忙起身,拱手道:“多谢三弟的成全,在你这里好好的夹磨一番,三个兔儿崽,肯定不会当败家子了。”

    魏仁浦刚中风,三个儿子便闹得整个魏家,一片乌烟瘴气,污秽不堪,败家子这三个字,已经成了他们哥三的代名词。

    李中易当时也确实是看不下去了,便主动出了手,把魏家的三个败家子,一股脑的送进了城外的新兵大营,让他们接受一下魔鬼训练的洗礼。

    李安国,也就是李七娘的亲哥哥,原本是开封城里有名的大纨绔。结果,他在新兵大营里,被狠练了一番之后,如今居然成了同级军官里的佼佼者。

    黄景胜一则想儿子们成气别当败家子,二则是想把黄、李两家的深厚情谊,一直传下去。

    李中易的儿子们,身份异常之尊贵,从小就被万众所瞩目,正好也需要身份差不太多的玩伴和搭当。

    两好合一好,磕睡遇见枕头,正好各取所需!

    :现在是65票,超过85票,必加至少一更!



第1335章 大阅兵
    清晨时分,整个开封城的御街两侧,已经站满了布防的近卫军官兵。官兵们三步一岗,五步一哨,将整条御街,围得水泄不通。

    在近卫军的外围,则是九门提督所属的官兵,在李云潇的部署下,他们必须隔绝闲杂人等。

    警政寺属下的巡警们,则在九门提督管辖的警戒圈的最外围,他们承担着甄别行人和清场的重任。

    天刚蒙蒙亮的时候,近卫军都指挥使廖山河、九门提督李云潇和警政寺卿李延清,已经连袂出现在了御街上。

    今天是,北伐军入城阅兵式的大喜之日,如果让宵小之徒破坏了阅兵的气氛,廖山河、李云潇和李延清都要吃不了兜着走。

    御街两侧的商铺二楼,全都站满了警政寺的巡警,楼顶上则全是近卫军的神射手。

    “哎哟喂,好大的场面!”

    “可不是嘛,小十年没见过这种场面了。”

    “听说今天有契丹鞑子的俘虏”

    “您的消息可真灵通,在下居然毫不知情……”

    看热闹的人们,越聚越多,大家惟恐失去了好位置,彼此之间,你挤我推,热闹非凡。

    在巡警们的监督下,沿着御街的两侧,挤满了看热闹的人群。

    “那人我认识,他是九门提督李云潇,当今圣上的心腹重臣。”

    “嘿嘿,我说老徐啊,你认识他他认得你么”

    “那个是警政寺卿李延清,整个东京巡警们的顶头上司。”

    “哦,就是那个人称李阎王的”

    “嘘,老哥哥慎言……”

    至于,肤色黝黑的廖山河,在场的草民们楞是没有认出他来。毕竟,廖山河这个近卫军的都指挥使,极少公开露面,大家认他不出,也在情理之中。

    今天是北伐军大捷后回京的好日子,李中易代表军方邀请了内阁的四位实权相公,政事堂的虚位相公们、六部九卿、翰林学士以及武臣勋贵集团的头面包人物,齐集于大庆门上,共飨盛举!

    上午辰时四刻,也就是八点钟的样子,大庆门的城楼上,已经到了不少贵宾。

    只是,内阁的四位相公,尚未到齐。次相折从阮年事已高,磕睡极少,起床很早,他索性就早到了。

    折从阮到后不久,刘金山也赶到了,内侍省都知康泽亲自在一旁伺候诸位相公,他很快就给刘金山上了茶水。
1...713714715716717...88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