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逍遥侯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大司空

    客观的说,并不见得摊贩就是穷鬼!

    如果不是有了这么一段插曲,李中易险些犯了主观错误,直接偏帮了摊贩们。

    “小的以为,只要有足够的利润,就有人敢铤尔走险。比如说,贩卖私盐那可是掉脑袋的重罪,却依然有不少人做此营生。”李延清虽未正面回答李中易的问题,却从侧面论证了一个事实:赔本的买卖无人会做。

    这年月,各行各业都有各自的潜规则。所谓隔行如隔山,不是内中的知情人,很难了解其中的内幕。

    李中易对别的娱乐项目,不怎么感兴趣,毕竟电视里的综艺节目多如牛毛,看都看腻了。

    不过,李中易倒是有兴趣听一听说书。想当初,李中易读初中的时候,每天中午都会一边吃饭,一边听袁阔成的长篇评书《三国演义》。

    李中易在说书的勾栏里坐下之后,李延清等人不由长长的松了口气,他们赶紧布置亲牙们,将四周的安全漏洞,一体补上了。

    听了一段说书,李中易只觉得意兴阑珊,唉,和刘兰芳的《岳飞传》或是田连元的《杨家将》比起来,差出去何止十条街

    ps:加班中,今天太忙了,偷空码了一章,求保底月票!




第1332章 入城阅兵
    杨烈率领的北伐大军,已经抵达了黄河对岸的陈桥驿,李中易接到消息后,就把内阁的诸位相公们,都找进了内书房。

    大家一起商量一下,怎样举办一场举世瞩目的进城阅兵式

    李琼虽然打过大败仗,但他毕竟是宿将出身,且又是当今内阁的首相,大家自然把目光投到了他的身上。

    “皇上,老臣以为,应该封禁整条御街,让大军由南门进城。”李琼的意见既没有扰民,又兼顾了大军入城式的光荣感,可谓是一举两得。

    李中易眯了两眼,仔细一想,觉得还有些问题,就追问李琼“大军由朱雀门入城,从何处入营”

    李琼早有准备,便笑道“等皇上在皇宫前检阅了三军之后,大军可以由望春门出城,再绕去安远门入营。”

    李中易略微一想,觉得有些不妥,从最南边的朱雀门入城,中途还要出城,然后再入城入营,实在是太过于折腾了。

    折从阮见李中易向他看来,便略微欠着身子,笑道“以老臣之见,不如从西门入城,再经过桑家瓦子转马行街北上入营。”

    李中易凝神细想了一番,觉得折从阮的意见,比较贴近于他的心思。不过,李中易哪怕心里已经首肯了折从阮的意见,当面依然不会直接说出来。

    毕竟,李琼是首相,又有集思广益的基础在,李中易不想破坏了内阁的表面和谐,也就没有直接表态。

    孔昆和刘金山,都没有带过兵,但这并不妨碍他们俩纸上谈兵的兴趣。

    “皇上,以臣之见,不如就在黄河岸边摆开三军的阵式,您检阅完毕之后,大军正好沿着旧封丘门入城。”这是孔昆的意见。

    刘金山则抱拳拱手说“臣以为,应该就在大庆门前进行检阅。大庆者,庆贺国之大政也!”

    李中易眼前猛的一亮,刘金山不愧是他的贴心臣子,刘参相提出的意见,光明磊落,正大光明,倒是一个好建议。

    折从阮和李琼都知道,未来的内阁之中,必定是刘金山和孔昆的天下,他们两个老家伙都老了,不过是过渡相公罢了。

    孔昆心里明白,刘金山的意见确实搔到了李中易的痒处,李中易不可能不喜欢!

    柴氏的江山,落于李氏之手,既是天意,又是实力的最终体现!

    在大庆门前展示军威和国威,等于是昭告天下万民,李氏代柴氏,具有无可争辩的正当性和合法性!

    “皇上,臣以为,您应在宣佑门前,召见诸将,并大赏群臣。”孔昆及时的加了码,并丢出了找李中易要钱的大好由头。

    如今的朝廷财政,正是吃紧的关头,偏偏,李中易内藏库里的钱,多得花不光!

    孔昆此话一出,内阁的相公们纷纷跟进,大家都希望把李中易的私库,搞瘪一些!

    宰相们手掌天下的庶政,三司使管辖的国库,居然比皇帝的私库穷得多,这像个什么样子嘛

    李中易哪能不明白相公们的想法呢内阁相公管着朝廷的公款,谁会嫌弃管的钱少呢

    不过,李中易的私库里存着的私房钱,和历史赵家天子私藏的收买幽云十六州的封桩钱,有着本质性的区别。

    朝廷的庶政虽然归于内阁,然而,朝廷的禁军却归李中易私人所有。

    李中易养活大军的收入,主要来自于如下几个方面战争中的打劫,抄权贵、土豪劣绅之家,朝廷征收的商税,以及历次分脏中的留存。

    在李中易打进开封城之前,商税的税率低到了丧心病狂的5的程度,这简直就是鼓励大家经商嘛。

    等李中易夺取了柴家的天下后,他马上着手改革了商税,又百分之五,提高到了百分之二十。

    别看商税的税率提高了好几倍,李中易却废止了进城税等一切涉商的杂税,商队凭一张税单,即可走遍天下。

    以前,别看商税的税率低,每过一城,皆须交纳一遍税款。最终算下来,实际的商税高得离了谱。

    “嘿嘿,盐税和田赋,都归了你们,还不够花么”李中易没好气的瞪着孔昆。

    孔昆也不怕他,只当没看见似的,低头闷声喝茶。

    通常情况下,李中易非常给内阁相公们面子,轻易不说半句重话。毕竟,李中易不想把内阁的相公们,搞成只擅长磕头述旨的跟屁虫。

    真那么做,就很可能要误国了,智者所不取也!

    “皇上,今年以来,河北几地发了洪涝灾害,粮食几近于绝收,朝廷普免了那几个州的钱粮,负担很重啊。”刘金山也想多搞点李中易的私房钱出来,居然帮着孔昆说话。

    “禀皇上,自从限田令和普税令传行于天下之后,各地的乡绅们就不再乐意做粮绅了。”

    李琼身为首相,自然也想内阁的管辖权限更大一些,所以他也帮了腔。

    所谓粮绅,其实就是代替县衙,征收本地老百姓钱粮的乡下缙绅。

    李中易打进开封城的时间,毕竟还不算长,各地的亭正和村正,尚缺了很大一块儿。

    这边厢,原本有利可图的乡下粮绅们,一接着一个罢了工,显然是想看朝廷的笑话。

    李中易的心里自然是明白这个梗的,他笑着说“今年收不上来的钱粮,全都记在帐上,等亭正和村正分发到位之后,再一次性补缴。”

    限田令和广税令的核心,其实是雍正帝主导的摊丁入亩,也就是按照田亩的数量缴纳税款,而摈弃了按照人头收税的陋规。

    说句到家的大实话,只要田地还在,亭正和村正安排到位之后,李中易还愁收不到税款么

    不过,粮绅的减少,确实给朝廷的岁入,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所以,内阁相公的一致看法,其实是找李中易借钱花。

    李中易心里太清楚了,说是借钱花,其实是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

    在这个没有预算概念的时代,哪怕是内阁的理财高手,也必须擅长拆东墙补西墙,否则,群臣们的俸禄都很可能被拖欠。

    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内阁的相公们最终从李中易的兜里,借到了三百万贯。

    借据由内阁的四相集体签押,利息定为每年一分,借款期限为三年。

    不当家,谁知道柴米油盐酱醋茶的麻烦事

    内阁既然哭穷,入城式大阅兵的钱,也就只能由李中易的内藏库,往外面掏钱了。

    内阁搞到钱之后,四位相公的心里都很舒坦,嘿嘿,皇帝的钱不借白不借,借了也白借!

    李中易虽然掏了钱,心里却是满意的。毕竟,内阁对军方,既无人事上的任免权,又没有钱财上的制约手段,等于是文臣完全无法干预军方的事务。

    军方只对李中易负责,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枪杆子听谁招呼的天大之事!

    谈完了阅兵式的大事,孔昆这个迎驾使,就开始汇报正式登基的各项事宜。

    一般来说,新君登基,都应普免天下钱粮,以及大赦天下。

    不过,李中易却不想普免天下的钱粮,那意味着,朝廷财政收入的严重减少,各地乡绅们的收入增加。

    朝廷普免钱粮之后,最终得利的人群,很可能不是广大社会底层的农民。

    逻辑其实异常清楚,在限田令和广税令之下,各地的大户人家,要多缴不少的税钱。

    免除了各地大户人家的田赋,并不意味着,大户人家会减少佃户的田租。

    不管内阁的相公们怎么提出合理化的建议,李中易死活不肯同意普免天下的钱粮。

    最终,大家闹得不欢而散,连带着大赦天下的人群,也被耽搁了下来。

    按照内阁的意思,大赦天下,就是轻罪犯全都赦免回乡。

    李中易的想法却是,可以赦免轻罪犯人,但是,不是直接赦免回乡,而是需要出一年的公益劳动。

    毕竟,李中易上台之后,已经严令各地,不得轻易动用徭役。

    李中易起家于社会的中低层,又经常下基层,非常了解底层农民的苦处,绝不是何不食肉糜的晋惠帝!

    很多时候,农民并不怕田赋过重,却恐惧于徭役的没完没了。

    不肖的地方官,往往喜欢通过徭役的名义,把中产之家折腾成负债累累之家。

    所以,李中易上台之后,就颁布了政令,严格限制了徭役的种类、范围以及期限。

    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乃是官场上的常态。李中易便盯上了轻罪犯的群体,把跨境徭役的对象,定到了他们的头上。

    有针对性的大赦,和不问犯罪性质的大赦,有着本质性的区别。

    毕竟,大一统的国家内部,交通枢纽的官道,必须延伸到各县,甚至是各亭。

    要想富,先修路。隐藏在这句话背后的,是另一种统治逻辑官道修到哪里,皇权就可以辐射到哪里!

    鉴于李中易和内阁诸位相公的意见,相差悬殊,所以,吵了一个上午之后,李中易索性管了饭,等吃过午饭后,下午接着再吵。

    李中易的午餐,也不过是四菜一汤罢了,留相公们吃饭,也就是把四菜一汤复制几遍而已。

    折从阮以前只是听说李中易的生活异常俭朴,那不过是耳闻罢了,如今却是身临其境的亲眼目睹。

    更重要的是,李中易的登基大典,既不增修任何一座宫殿,又不扩建皇宫!

    难怪李氏能取代柴氏呢!

    ps现在是40票,如果超过了60张月票,司空一定至少加一更!

    。



第1333章 徭役之苦
    吃罢午膳后,相公们都习惯性的回了内阁的各自地盘,分别午休。李中易也回到了内院的李七娘的住处,就窝在贵妃榻上,美美的睡了个午觉。

    未时四刻,李中易起床后,简单的洗漱了一下,草草吃了几口点心,就去了内书房。

    内书房里,刘金山和孔昆已经到了,李琼和折从阮因为年事已高,暂时还没到。

    李中易一边吩咐人上茶,上瓜子,一边招呼刘金山和孔昆坐到他的身边来。

    “下午是茶话会,大家依旧畅所欲言。”李中易的涵养棒极了,并不因为刘金山和孔昆的意见不同,而怠慢了他们。

    刘金山和孔昆都很熟悉李中易的脾气,大家都是为了这个国家,哪怕暂时意见无法统一,也不至于得罪了李中易。

    李中易喜欢集思广益的感觉,在决策没有作出之前,大家都可以畅所欲言,不怕说错,就怕不说。

    而且,至今为止,李中易从没搞过秋后算帐的那一套耍人的把戏。

    “皇上,普免天下钱粮,暂且放一边,大赦天下轻罪之犯,应该是可行的。毕竟,要让草民们感念新皇之恩泽吧”孔昆中午没睡午觉,倒让他琢磨出了门道。

    李中易中午睡的很沉,精神自然抖擞,他摸了摸下巴,笑道:“自朕主政以来,一直采取各种措施兴利除弊。不过,修筑官道,确实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业。”

    “以前,靠着各地大兴的徭役,勉强修筑了几条主要的官道,可是其中的弊端,也确实多如牛毛。最令人诟病的是,跨越十余州指派徭役,单单是走到目的地去,就需要花费好几个月的时间,路上的吃喝拉撒等各种开销,大得惊人。哪怕本是富裕户,经此一折腾,眨眼间便成了穷鬼。”李中易是老官僚出身,他非常熟悉官僚们故意整人的暗黑手段,剖析其中的利弊,自然也就格外的精准。

    “徭役之苦,远超苛捐杂税!”李中易下的定论,刘金山和孔昆都无言反驳。

    孔昆当过刺史,刘金山更是从小吏逐渐爬上来的高官,他们都很熟悉民间的疾苦。所以,李中易描述的现实状况,他们都很熟悉,自然不会说瞎话骗人。

    刘金山磕了一颗瓜子,品了口茶,叹道:“皇上所言甚是,民间一向有徭役猛于虎的传言。”

    孔昆虽是知名的大儒,他当年入仕的时候,也不过是区区典史而已。

    大牢里的黑暗手段,孔昆知道的实情,并不比李中易少很多。

    “皇上命大理寺专管刑民之狱,实在是解了民间的疾苦。”孔昆话锋一转,叹道,“民间最苦徭役,此话倒是半点不虚。”

    君臣三人一边吃茶,一边磕瓜子,一边详谈各种民间的疾苦。其结果是,等李琼和折从阮来的时候,刘金山和孔昆已经被李中易用硬道理说服了。

    三比二的比例,已经定了乾坤,内阁最终达成了一致,只普免十亩地以下中农的钱粮。

    其二是,依旧大赦天下,只是,一年以下刑期的直接释放回家,三到五年刑期的刑徒,则需要参加一年的修路劳动。

    修筑正式官道的好处,其实并不需要李中易多言,内阁的相公们都明白其中的显规则和暗规则。

    大军入城式,定于三日后的上午举行。内阁很快下发了敕札,命令京城里的各个衙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负责清街净巷,洒扫通道。
1...712713714715716...88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