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侯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大司空
刘金山瞥了眼李琼,心里暗暗点赞,姜不愧是老的辣,李琼稳稳的站在律法之上,恰好符合李中易一向注重法制的基本治国和治军理念。
李中易也暗暗点头,李琼这位老岳祖别看平日里不怎么管
第1198章 种田游戏
刘金山见李中易向他看过来,便起身拱手道:“主上,李重进乃首恶,按律当斩。其三代以内,凡是附逆者,男子皆斩首,女子均应贬入教坊司。”
李中易不由微微一笑,刘金山的说法看似普通,其实内藏玄机。
李重进不是一般的谋反者,其三代以内的亲属,不仅有他自己的家人,更牵扯到了符太后和小皇帝。
刘金山加了附逆二字,等于是把符太后和小皇帝,从滔天大罪之中开脱了出来。
李中易以前毕竟是柴家的臣子,弑主的恶名,他绝对不想背。
律法就是律法,哪怕是恶法,也需要坚决贯彻执行,这才能最大程度的维护律法的尊严和威慑力。
在人治的社会,律法往往都有极大的弹性,根据掌权者的个人好恶,而随意的扭曲。
尤其是,司法地方化的框架下,地方官可以任意曲解律法的本意,让律法不仅成为一纸空文,更助长了老百姓对权力的崇拜。
孔昆素来与刘金山不和,无风都要起浪,何况是有正大光明的借口呢
他当即反驳说:“刘参相此言谬矣。主上尝言,罪不及妻女……”又是一通长篇大论,惹得众人昏昏欲睡。
李琼一阵脑仁疼,孔昆这哪里是发表意见嘛,简直是在抖露儒门宗师的学问。
魏仁浦心里明白,孔昆的实际政务经验,远不如刘金山,他这是故意扬长避短,想把水搅混了,才好顺势摸鱼。
李中易端起茶盏,小饮了几口,孔昆开始长篇大论的时候,他也很无奈。
在内阁之中畅所欲言,哪怕是说错了,也不可以因言获罪,这是李中易御下的基本价值观。
如果实在看不顺眼了,李中易完全可以将孔昆贬出京城,却不能因为他的公开表态,而不让他说话。
若想广开言路,必须从李中易本人做起,不然的话,今后谁还敢讲真话
实际上,李中易心里也很明白,孔昆采取的这种乌贼战术,目的就是把众人拖得疲惫不堪,然后再端出他的真实想法。
在现代社会里,议会制国家的反对党,最擅长的就是,利用保护每个国会议员的发言权和发言时间的议事规则,故意长篇大论,意图拖延执政那一方的决策。
今天是大年初一的茶话会,而不是御前会议,哪怕一君四臣凑在一起,商量的是正经事,气氛也比正式会议轻松许多倍。
四位宰相都表明了态度之后,怎么处置李重进的最终方案,已经浮出了水面。
大家又闲聊了一会子,魏仁浦担心家里的孽子们在春节期间,又闹出不像话的丑闻,率先起身告辞。
首相提出告辞,其余的相公们肯定坐不住了,大家纷纷跟着魏仁浦一起告辞。
李中易并不是朱重八那种每日只睡两个时辰的工作狂,相公们散去之后,他随即去了后花园。
李中易的四子之中,除了獾郎尚在吃奶,还不懂事之外,其余三子之中最小的兴哥儿,也已有八岁。
勿使帝国继承人,长于深宫妇人之手,或被儒门伪学所毒害,李中易一向重视孩子们的教育。
言传不如身教,身教不如自己实践!
在社会生产力异常低下的时代,所谓工业化大生产的理想状态,尤其是蒸汽机,仅仅只存在于李中易的想象之中。
随着承平日久,人口的不断增长与农业产量极低之间的矛盾,依然是当前整个帝国面临的最大发展瓶颈。
基于此,李中易在后花园单独开辟了一大块农田,立石为界,他的三个儿子,各领养一块农田,美其名曰:种田游戏。
明年两季粮食丰收后,产量最高的获胜者,将获得李中易亲手制作的一架地球仪或是一艘风帆重炮军舰的模型,二者任选其一。
按照游戏规则,三个儿子都可以查资料,搬救兵,找帮手,李中易不问过程,只看最终的收获结果。
&
第1199章 校阅
元宵节刚过,开封府所属各县通向京城的官道上,身穿皮甲,携带弓弩和刀枪的乡军将士们,在各县兵马都监的率领下,络绎不绝的赶往位于京城南郊的乡军校阅大营。
此次校阅行动,属于春耕前的常规性例行考核,主要目的是,考察京畿各县乡军的训练和战备情况。
按照枢密院发布的正式军令,京城各县的编练乡军(民兵),一分为二,一部留守家乡,一部参与春季大校阅。
等到秋收后的秋季大校阅,再换另一部乡军,进京城参与校阅。
在京畿四周,方圆三百里内的兵马调动,只要超过了一个都的兵力,且为携带武器装备的行动,就绝非等闲的小事。
按照条令的规定,如果没有李中易亲笔签押的军令,不管是谁,只要擅自调动都级以上的兵马进京,一律视同谋反。
李勇的骑兵营,早早的撒了出去,以都为单位,严密监控进京的各个要道。
李云潇麾下的九门提督衙门,配合着李延清的警政寺,采取了明松暗紧的策略,京城内外的明岗没有怎么增加,暗哨的数量却比平日里多出了好几倍。
京畿地区虽然没有宣布戒严,但是,接近权力中枢的明眼人一看便知:李中易不可能无缘无故的校阅乡军,恐怕是要打大仗了!
整个大周,包括隐匿男丁在内,目前大约有四千多万人。其中,京畿地区就有大约六十余万人。
托了赵匡胤临阵起义,主动献城的福气,李中易打进开封城之时,整个华夏的政治和经济中心,几乎没有任何损失的落入了新政权的手上。
也正因为如此,一直被李中易所介怀的赵老二,总要找个正大光明的,让任何人都说不出话的理由,才好做掉吧
类似的例子,就有北平解放后,傅作义又后悔了,在暗中做了很多的小动作。
已经失去了军队的傅作义,新政权的领袖们掐死他不比捏死一只小蚂蚁更困难,却一直没有下狠手收拾他,并尽可能的包容了他。
时代不同,宽大处理的逻辑,却是相通的!
毕竟,赵匡胤已是孤家寡人,手里没有一兵一卒,李中易若想捏死他,简直是易如反掌。
然而,国家尚未真正的统一,李中易没有极佳的借口,就屠杀献城有功的降臣。风声一旦传扬出去,等于是为将来的统一战争,凭空添加了极大的难度。到那个时候,还不知道要搭上多少李家军将士的宝贵生命
说白了,区区一个赵匡胤而已,用成千上万的精锐将士的性命去换他的脑袋,压根就不值当!
本次乡军校阅的总指挥,不是旁人,正是近卫军都指挥使廖山河。
位于南郊的校阅大营,就是廖山河督促着工兵营和大牢里的囚徒,加班加点的兴建而成。
此次乡军的校阅规模,超过了三万人,这还仅仅是一半而已。
按照枢密院事先的规划,在校阅乡军完毕之后,会进行重新的整编,以替换出拱卫京畿的近卫军和马光达所属之陈桥大营。
陈桥大营,性质类似于满清的丰台大营,顾名思义就是拱卫京师的精锐驻军。
丰台大营靠南,陈桥大营却在开封的北面,驻地的不同,反证朝廷面对的主要威胁不同。
当初,康麻子彻底击败了北面的噶尔丹之后,对蒙古各部族采取了两手策略,归根到底就是
第1200章 何为杀气?
李中易骑在“血杀”的背上,摸着下巴,默默的注视着行进中的乡军队伍。
眼前的乡军战士们,队列十分整齐,长枪在肩,皮甲在身,旗帜鲜明,脚下有力,也做到了令行禁止,情绪也还算高昂。
只是,李中易越看越觉得有些不对劲,总觉得少了点精气神,也就是说,差了点说不清楚道不明白,却又事实存在的气势!
如今的李中易,也是老行伍出身的名帅了,军队的勇士们有无杀气,他自然看得一清二楚。
可问题是,除了上阵杀敌之后,随身散溢出的杀气之外,李中易依然觉得眼前的乡军队伍,少了点什么东西
“爷,小的怎么觉得,眼前的这些乡军,和咱们在河池的袍泽们相比,差了些狠劲”楚雄的一席话,令李中易茅塞顿开,恍然大悟。
难怪李中易总觉得眼前的乡军们,始终要差点什么,答案就在楚雄的感受之中。
开封附近的乡军,再怎么精壮,毕竟属于特大城市附近的平原兵员,也就是后人常说的:城市兵!
李中易建军之时的河池乡军,其成员全是河池附近山区的穷苦屁民,不是猎户,就是山民。
论及吃苦耐劳的精神,山区的猎户和山民,绝对比平原地区纯粹种田的农夫,强出去不少倍!
而且,不管是猎户,还是山民,都要和山里的猛兽或是山匪们作殊死的搏斗,谁不狠谁就要丢命!
与猛兽或山匪搏命,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玩不得半点的虚假!
兵员素质的不同,临阵之时的决死之心,必然会迥然不同!
李中易微微翘起嘴角,不由想起了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戚家军,其核心成分其实是好勇斗狠的金华、义乌的矿工。
戚继光获得了张居正的赏识,就任浙江都司佥事兼宁绍台参将之时,其所辖卫所的经制军,就和二战时倭国的大阪师团一样,绝不打风险很大的仗,无论是进兵还是追击,都要和戚继光讲条件。
此前,李中易在条令里明确规定,城市里精于算计的大商人、小商小贩等战斗意志不强的兵员,不能进入军队,却疏忽了平原兵和山区兵的区别。
和山区的兵员相比,平原兵,哪怕是地地道道的平原农民,也算是不能吃苦的城市兵其中之一。
当然了,越是穷苦的山区草民,文盲率越高,被城里人看不起的坏毛病也越多!
在李家军中,经过这么多年的不断完善,把文盲农民变成知识分子的随军教育,已经走上了正规化的康庄大道!
远的且不去说它了,就说李中易最贴身的楚雄,这小子刚加入队伍的时候,连他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
如今呢,楚雄不仅仅是识得好几千字,看得懂军务公文,画得出带等高线的地形图,更连文采飞扬的情书都会写了。
这么多年来,李中易在军中办教育,主要的心得是:拿鞭子逼着学文化,以及强大的利益驱动机制。
逢晋升必须考试的基本原则,被牢固的确立之后,就倒逼着有上进心的军官和士兵们,必须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否则就无法改变始终居于人下的被动局面。
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过去了就是鲤鱼跃过了龙门,过不去就只能作人下人,逻辑很简单,却非常管用。
“楚雄,你说说看,如果我军主力离开了京城,某些人会不会蠢蠢欲动”李中易摸着下巴,笑眯眯的望着楚雄。
楚雄成天跟在李中易的身旁,他知道的内幕,比李延清还要多得多。楚雄自然明白
第1201章 操阅
各县的乡军入驻了校阅大营之后,校阅总指挥廖山河隔三差五的,就要折腾折腾乡军的战士们。
这些乡军的士兵们,经过各自村正和亭正的不断训练,已经基本掌握了各种队列、进攻前进、掩护后退等课目的战术要领,如今却经常在凌晨三更天突然被叫起,被命令全副武装的急行军二十里。
全副武装的急行军二十里,这是整个李家军早饭前的保留节目,也是李中易最重视的常规训练课目。
中原地区的农民,绝大部分都不会骑马,而养一匹合格的战马,以及培养出一名合格的骑兵战士,对于农耕民族而言,不仅成本极高,而且代价太大!
这些曾经的土农民们,别的本事没有,挑一百多斤粮食,一天赶几十里,甚至是上百里路,倒是家常便饭。
农民们虽然没啥文化,生活习惯也不好,还很迷信。可是,论吃苦耐劳的精神,淳朴的农夫们远胜于城市里的达官贵人、大富豪、大地主,乃至小商小贩。
扬长避短的发挥所长,有什么国力条件,就做什么样的国防准备,打什么样仗,这才是最符合兵法正道的国防政策。
总而言之,让每个乡军士兵都有马,并把他们培养成合格的骑兵战士,显然是不现实的事儿!
所以,李中易从河池起家之后,就一再强调的长途奔袭能力,不论什么时候,都显得格外的重要!
以快制慢,一直是草原民族克制农耕民族的法宝,核心载体就是大量的战马!
以高机动的海军,制约缓慢移动的陆军,必定是未来的军事发展方向。比如说,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的英军,以很少的人数侵略大清。海军舰队载着陆军官兵,沿着海岸线一路向北,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走,最后逼迫清廷签订了令英国人满意的条约。
元宵节过后,大周的最高军政机关——枢密院里,就显得异常之忙碌。
如今的枢密院,掌管全**政的知枢密院事一职,一直空缺不置,只有几位同签书枢密院事以及枢密都承旨,协助李中易分管军政。
此前的李家军中,最高等级的军事部门主要是:掌管军政的枢密院、掌管军令指挥和训练的总参议司、分管银钱、辎重和物资的后勤司、掌握军法执行大权的军法司,以及分管政工的镇抚司。
李中易充分吸取了武人干政的教训,在他之下,一律不设置副统帅之类的职务。其中的核心目的,就是避免军权旁落于他人之手。
就朝廷明面上的军事体制而言,枢密院应该是当之无愧的最高军事部门,然而,李中易实际上只把枢密院当作是类似于总政治部的军政部门。
枢密院实际上的最高长官——同签书枢密院事,和总参议司、后勤司、军法司、镇抚司的最高长官们,等级一样,品级相同,大家都平起平坐,不分高低。
值得一提的是,李中易把军队的军政大权一分为二,由枢密院和镇抚司共同掌管军队的人事大权。
在东北亚的小国曹县,真正意义上最有实权的军方将领,既不是国防委员会副委员长,也不是人民军总参谋长,而是总政治局局长。由此可见,军队人事大权的绝对重要性。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