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侯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大司空
具体而言,城里的各里各坊,都派驻了户警,每家每户的基本人口以及流动人口的状况,户警全都必须登记在案。
各街各巷的关键节点,都派驻了捕警驻点,随时随地盘查可疑的行人。从哪来,到哪去,要找谁,啥时走,都必须一一查实。
最后,就是巡警们的组队巡逻了,他们是处理城中突发事件的主力军。
对于治安的布局,李中易最看重的其实是,事事皆可落实到人,以及可以精确的倒追责任!
天朝的事情,就怕认真二字,认真的基础是可以精确追责到具体的人。
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
话糙理不糙,三个和尚之所以没水吃,根源是责任不清,都指望着别人多付出,而自己不劳而获。
按照李中易的经验,管某件事情所涉及的衙门越多,就越是乱相丛生。所以,各地的治安权尽归警政寺的管辖范围之中,看似李延清的权柄扩大了无数倍,实际上,责任亦是重如泰山。
此时的上书房里,李延清、李云潇和马光达三人,围坐在李中易的两侧。大家一边烤火磕瓜子品茶,一边商议过年期间的治安防范和强化。
真正的自己人坐一堆,大家全都很放松,想到哪里就说到那里,不必顾忌虎视眈眈的御史们。
至于,那些体现身份差距的繁文缛节,全都被抛到了一旁。
室内的地暖烧得很足,李中易热得直接冒汗,索性把五蟒袍脱了,就穿了件细麻布内褂,翘起二郎腿,手里抓着一把瓜子,和大家闲聊。
一旁伺候着端茶递果送瓜子的萧绰,一直暗翻白眼,在心里骂李中易,亏他还是大周之主,坐没坐相,君无君体,真是个没见过大世面的土包子。
不过,饱读汉人经典的萧绰,她心里也很明白。李中易这么做,看似跌了君上的身份和体统,却可以牢牢的笼络住心腹部下们的心。
被李中易熬了
第1187章 论监督
说起治安的利弊,李中易其实有很大的发言权。想当初,他应邀去南方某地动手术的时候,晚上独自出门吃夜宵,就因为带了身份证却没有暂住证,就被联防队的人带回去关了一晚上。
当地的朋友去领李中易出来的时候,还交了五百元“赎金”,却连正规的财政收据都没有一张。
从那以后,李中易深刻的领悟到,上边出一善政,如果没有具体的实施细则进行约束,下边必多一个抢老百姓荷包的由头。
李中易品了口茶汤,郑重其事的交待李延清:“出治安新政之前,务必多实地考察,多调查研究,多联系基层巡警和户警,多走访利益相关的老百姓。确定要执行的新政,必须从东部、西部和中部州县,各选几个进行试点,一边总结经验教训,一边逐步推行,明白么”
李延清赶忙起身,捶胸道:“您素来爱民如子,绝对禁止扰民,小的安敢违反”
李中易摆了摆手,示意李延清坐下说话,李延清这才重新坐回到原位,毕恭毕敬的恭聆上训。
“虽说高俸无法彻底养廉,但是,皇帝不差饿兵,待遇提高的同时,必须从严治警。我的意见是,你的部下们绝对禁止收老百姓的一个大子,并且家产都要详细的申报登记,交由王大虎去核查。”李中易此话一出口,李延清顿时吓出了一身冷汗。
警政寺的实权,大得骇人听闻,简直是上管空气,下管十八层地狱,无所不包。
说句心里话,哪怕是不贪的管户,每月从所辖区域内收的贡奉,就不是小数目。
天朝向来个人情社会,法律皆有巨大的弹性和空子可钻,衙门里的胥吏大多靠着精通律法的优势,大钻孔子,上下其手,猛捞好处。
不管是哪个年代,只要有权,就不会缺钱花。如果,腰藏万贯家财,官面上却无人撑腰,就等于是在呼唤贪官污吏们:快来抢吧!
沈万三、石崇等人的悲剧,那是必然现象,而绝非偶然!
《水浒传》里,号称及时雨的宋江,那是比芝麻粒还小的押司而已,根本就不入流。
然而,宋押司从来就不缺钱花,出手可谓是阔绰无比,钱是从哪里来
李中易的意思,不仅李延清听得懂,就连一直装作低眉顺目的萧绰,也是了然于心。
说白了,治安大权归警政寺,但是监督李延清及其部下的权力,却被交给了王大虎辖下的都察院。
在官官相护的时代背景之下,老子监督儿子,爷爷监督孙子,怎么可能真正的监督到位呢
“绝对的权力,必然导致绝对的腐化堕落!守忠兄,我这人最是念旧,也最不希望亲自下令砍掉老部下的脑袋,明白么”李中易轻描淡写的一席话,却是极其严厉的警告。
“请主上您放心,小的一定不会无原则的护短。”李延清实在是坐不住了,赶紧站得笔直,郑重其事的表明他的态度。
李中易哑然一笑,摇着头说:“守忠啊,你表再大的决心,我都不可能完全相信。毕竟,警政寺的权力实在是太大了,而且,全国各地的人员数量也异常之庞大。林子大了之后,什么鸟都有,所谓的内部监督,不过是捏着鼻子哄我开心罢了。”
李延清再次吓出了一身冷汗,自从他追随于李中易之后,还从未见李中易如此一本正经的交待某件事。
“嗯哼,我有个想法,不知道可不可行,想和你商量一下。”李中易顿了顿,盯着李延清的双眼,“你的人,下级犯罪,直接上司就地免职,隔级上司十年内不得晋升。不知守忠兄,以为可行否”
李延清是个明白人,李中易明为建议和商量,实际上就是定规矩的吩咐嘛。
“下臣一定不敢以私心护短,而致官逼民反。”
李中易
第1188章 铁腕之主
在这个生产力异常低下的年代,寻常的老百姓之家,平日里省吃俭用,恨不得把一文钱掰开来当五文钱花。
不过,过年时的走亲访友,拜望岳父,总不能空手去吧另外,家里来了拜年的亲戚,总不能让人家喝西北风吧
提前准备过节的各种物资,赶集窜市的购买年货,家家户户都在做。
平日里舍不得掏钱买来吃的猪肉,过年时总要割几两,用于待客吧还有,平时舍不得买的茶叶,总需要备上几两吧
年货,年年都要备,不过,开封城里的老百姓却在今年发现了一个极为奇怪的现象。原本,逢年过节必狂涨的各种生活必需品,尤其是粮食的价格,在节前只是微涨了一文钱而已。
人以食为天!柴米油盐酱醋茶,开门七件大事,对于收入微薄,始终挣扎在挨饿边缘的老百姓来说,这才是他们最最关心的头等大事。
冬天的开封城,汴河早已封冻,从河北、河东以及江淮地区输入京城的粮食等物资,只能通过陆路运输。
河流封冻,才是开封城冬季物价飞涨的主要因素之一。毕竟,运载量大、所需人力和物力最少的船运,才是最经济实惠,也是成本最低的运输模式。
不过,今年冬季,开封城里的老百姓惊讶的发觉:挂着逍遥津招幌的粮铺,敞开来供应粮食。
只要你出得起钱,想在逍遥津粮铺里购买多少斗米,就可以买多少斗米,完全没有限制。
一直被饥饿阴影所笼罩的京城草民们,大家都被饿怕了,粮价几乎没涨的消息,一传十,十传百,草民们蜂拥而来,挤到京城近百家逍遥津粮铺门前,目标就只一个:尽可能多的买粮。
“恩师,学生一直觉得很奇怪,这铜臭子上哪里弄来这么多的粮食”一直赋闲在家的杨炯,满是疑惑的问范质。
范质拈着白须,叹息道:“自从李中易进城之后,就往各村各亭派驻了村正和亭正,这一杆子插到了底,哪村哪亭的大户人家,有多少银钱和粮食,他岂能不知”
杨炯依然没听懂,追问道:“这和铜臭子手里粮多,有和瓜葛”
“唉,你呀,你呀,岂不闻李中易的口头禅:打倒土豪劣绅分田地”范质暗暗叹了口气,他最得意的门生杨炯杨博约,和李中易李无咎比起来,实在是差得太远了,有如天壤之别一般,完全无法相提并论。
说句心里话,范质一直很认同李中易擅长发家致富的好手段,只是李中易心气过高,一直不肯驯服于范质的座前,这就需要刻意的雕琢一番。
只是,世事实在难料。范质做梦也没有想到,韩通率领的二十几万精锐朝廷禁军,竟然经不起李家军一个多时辰的猛攻,眨眼间溃不成军,江山从此易主。
昔日的范质,那可是独揽朝廷大权的政事堂首相,如今却成了整天养花种草钓鱼玩鸟的伴食相公。
范质失了势,连带着原本掌握政事堂内庶务实权的杨炯,也跟着靠边了。短短的几个月间,成败异变,形势也变化万千,实在是令人唏嘘感慨不已。
“博约啊,京畿附近的田产大户,可是少了很多啊。”范质尽管对李中易喜欢抄家的做法,很不以为然,却不得不佩服李中易敢拿大户豪门开刀的惊人魄力。
当官不能得罪权贵巨室,刑不上大夫,王子不与庶民同罪,这是通行了几千年的权力圈潜规则,哪怕是范质独揽朝政之时,也不敢轻越雷池半步。
可是,李中易上台之后,第一刀就砍向了那些平日里鱼肉乡里的土豪劣绅们。据不完全统计,单单是抄家得来的银钱,就足以
第1189章 时候未到
大年三十年,也就是除夕的早上,李中易背着手,领着李延清和李云潇这哼哈二将,晃晃悠悠的逛在大街上。
“守忠,买米的这些人,一看就不是穷人,派人盯紧了。”李中易在一家逍遥津米铺前,站了一刻钟,突然抬手指着一个身着破衣烂衫,脸色却异常红润的中年男子,扭头吩咐李延清。
李延清早就盯上了那个家伙,他随即小声说:“爷,小的早已经打过了手势,让底下人别盯丢了。”
李中易满意的点点头,笑道:“对于为富不仁的家伙,绝对不能手软,务必查清楚家底。”
李延清心领神会的说:“单单是人,又不值几个钱,几代的积蓄才是大头。”
这段时间以来,在主上的命令之下,九门提督衙门所属的兵马,已经配合警政寺出任务,不下千次之多。
李云潇撇了眼李延清,心里多少有些不满。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数万人次的兵马出动,消耗了不少的钱粮,警政寺那边却连半个大子都没补给九门提督衙门。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必有利益分歧。
李云潇和李延清,这两人都是出身于河池乡军,也都是蜀人,还同为李中易最信任的心腹之二。
然而,这种本应该异常和睦的关系,私下里,也有着不小的矛盾。
矛盾的焦点是,李延清管辖的警政寺,整个摊子尚未完全铺开,治安任务又异常繁重,经常需要九门提督衙门的大力协助。
俗话说,打江山易,坐江山难。难就难在利益的分配不可能绝对公平,只能相对公平。
分大饼的规矩,历来是增加了自耕农的收入,士大夫阶层就要吐东西出来。反之,亦然。
李中易十分厌恶因私废公的极端山头主义,格外强调不同部门之间的密切配合。总之一句话,袍泽有难,谁敢畏缩不前,一律严惩不怠。
想当初,孟良崮战役之时,李天霞因为私心作祟,出工不出力,导致整编74师的张灵甫被粟大将全歼,猪队友的教训实在是惨痛之极。
保存个人实力的山头主义,一向为李中易所深恶痛绝,李云潇自然不敢不紧密配合李延清。
正经事固然要紧密配合,但这并不妨碍李云潇心里有怨气,只是不好说出口罢了。
李延清也知道对不住李云潇,只是,李中易对于财政拨款纪律抓得异常之紧:事事有预算,用不完的钱,必须第一时间交回三司使衙门。
警政寺,担负着维护全国治安的重任,寺里执行任务的钱粮,预算倒是十分的充裕。但是,借李延清八百个胆子,他也不敢私下里塞钱塞东西,补贴给九门提督衙门,那是必须掉脑袋的重罪。
李中易早就发觉,李云潇和李延清之间有些别扭,他却只当没看见似的。
这人与之间的闹别扭,除了酒色财权气之外,基本上也就没别的了。
李云潇不是小气之人,这已经为李中易所深知,李延清也很大气,那么,他们俩之间的矛盾,只可能是配合出任务之后,利益分配不均了。
道理其实也挺简单的,李云潇出动数万人次的兵马,协助李延清完成抓捕任务,哪怕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吧
现实的状况却是,警政寺这边捷报频传,立功受奖的部属多达几十人,而九门提督这边出了死力,却连半根毫毛都没捞着。
类似的情况,换作是李中易,他的心里也肯定会多少有些不爽。
实际上,李中易亲自签发的嘉奖令,已经完成了必要的手续,就等着合适的时机正式下发给枢密院。
李中易就是想看一看,在没
第1190章 与民争利
开封的居民们,对于李云潇和李延清这两个大魔头,都是只闻其名,而不知其人。
哪怕是,李云潇和李延清并肩坐在茶楼里,四周的人们竟然没认出他们俩,更别提居中而坐的,高高在上的李中易了。
“我说,朝廷最近抄了不少劣绅之家,得的粮食堆积如山,不对,是堆积如海了……”
“唉,我也听说了这么回事,京城里的国库粮仓都堆满了,这才拿出来敞开着卖……”
“嘿嘿,我活了一大把岁数了,家里的米缸这还是头一次装满。如果不是没钱了,我真的还想买一些回来……”
“说句不怕露怯的话,自从家里出了败家子之后,我的日子就不太好过。前日晌午,我一咬牙,狠了狠心,排队买了三十斗米。原本以为多多少少会有掺沙子混石子的压秤,谁曾想,我和婆娘筛了个遍,你们说怎么着,竟无一粒沙一颗石,全是上等的好米。”
这个时代,人们的日常娱乐项目,除了逛秦楼楚馆之外,就是泡茶楼,溜瓦子,赏百戏。
其中,消费不高,适合谈天说地,彼此交流信息的场所,茶楼和酒肆最适合!
李中易品了口盏中茶,饶有兴趣的仔细倾听市民们的交谈,在这种张三不知道李四的状况之下,人们往往容易说出真心话。
李延清和李云潇都知道李中易喜欢体察民情的习惯,他们俩只是闷头喝茶,绝不敢打扰到了主上的兴致。
在官本位的社会,别看草民们大多是文盲,却几乎都懂政治潜规则。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