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侯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大司空
地方上主要是州试,也就是解试。朝廷这边是礼部试,又称省试。所谓省试,因贡生们就试于尚书省而得名,实为礼部所主
第1183章 谁都输不起
向各地派出学政一事,由宰相亲自宣读明诏颁布天下,已成定局。在军事新胜的威慑之下,无人再敢当着李中易的面,乱嚼舌头根子。
不过,涉及到切身利益的头等大事,大家都想影响派出学政的人选。
这一下子,整个大庆门前,仿佛讨价还价的菜园门一般,你来我往,唇枪舌箭,热闹无比!
李中易手捧茶盏,不动声色的望着吵闹不休的文臣士大夫们,他心里可谓是感慨万千。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老祖宗的这句老话,实在是精辟至极!
文臣们吵得欢乐,武将们就显得很无聊了,功名但在马上取,那是家族根基决定的前途之路,基本上不可能改弦更张,转而借科举作官。
不过,武臣们也分为新旧,老武臣们早年间跟着太祖打天下,到如今除了功成名就之外,尚有爵位的余荫。
只是,这不过是啃老本罢了,李中易掌握朝政之后,老武臣们仗着家传武学,出将入相的好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老一辈勋贵的既得利益,李中易并不打算去碰,他只需要勒紧特权利益的缰绳,狠抓分家分产的新版推恩令,不出十余年,便可达成平抑豪强特权。
其中的逻辑并不复杂!
人性本私!把大家族拆分为若干个小家族,嘿嘿,家产好分,再想及时的聚集起来,可就没有那么容易了。
李中易只要从源头掐死了权贵们巧取豪夺或是利用高利贷获取暴利的权力基础,再大的家族,又能够坐吃山空多久呢
另外,逢入仕必考,这是李中易早在打进开封城之前,就已经定下来的铁律。
文臣走科举之路,武臣就必须从基层小卒做起,然后选拔进讲武堂深造,逐步提拔为军官。
如今的社会生产力严重低下,工业现状依然是手工作坊式的堆人力,工业化的萌芽连影子都看不见。
从士兵中提拔军官,再培养成将军,还是符合军事发展需要的职业化培养体系。
李中易是靠练兵和军功起家的,经过这么多年的摸索和总结,他当初看《战争与和平》这部电影时,看不太懂的内容,如今已经完全清楚了。
当时的俄军,士兵就奴隶,军官就是占山为王的领主,士兵被军官任意打骂、肆无忌惮的欺辱,简直就是家常便饭。
军官的待遇,肯定要超过士兵很多。但是,带兵的军官如果不清楚基层士兵的痛苦,士兵们的战斗力,必然会受到极大的损害。
所以,李中易基于目前社会生产力条件的实际情况,明确规定:不敢是谁,只要参军入伍,一律从最底层的士兵做起,获得了军功再予以提拔。
这么做的好处是,让全体军官们都切身体会到普通士兵的酸甜苦辣,使官知兵,兵知官,以减少不必要的战斗或是非战斗损失。
“主上,臣以为既是一州学政,理应选拔身家清白、品行高洁、学识渊博的能臣……”孔昆毕竟是圣人的苗裔,替圣人的门徒捞好处,是他必须抗起的大旗,“窃以为翰林学士院,内是国家储才之宝库,应从中选拔合适的学士,充任各地的学政。”
李中易微笑点头,学政不同于一般的官员,广博的学识是必不可少的硬件之一。显德二年,先帝柴荣任命的知贡举、同知贡举,都是翰林学士院内的饱学宿儒。
孔昆见李中易频频点头,不由心下大喜,不管最终委派谁作知贡举,他今天挺身而出的情分,都算是坐实了。
贡举,向来
第1184章 帽子横飞
由谁来当进士科的知贡举,其实李中易压根就无所谓,从翰林学士院里随便选一个人,都可以胜任。
如今是五代末年,原本篡周的赵宋政权,已经被李中易建立的崭新政权所取代。朝廷开科取士,除了进士科之外,尚有明经、明法等科。
只不过,进士科升官快,一直为士大夫阶层格外重视罢了。
李中易的读书少,主要是经史子集读的不多,例如《齐民要术》之类的农工类杂书,却是颇有研究。
尼玛,所谓的圣人之学,经义读得再多,研究得再透彻,能够在国难之时扭转乾坤么
如果真的是这样,女真鞑子又怎么可能长驱直入,不仅虏走钦徽二帝,更抢夺了几千名大族女子,造成骇人听闻的靖康之难呢
现代化的工业发展之路,以及科技树应该怎样攀登,李中易比谁都清楚。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早期状态,就是从棉纺织业开始的。其指标**件,便是机械师凯伊于1733年发明的飞梭,大大的提高了织布的速度。
紧接着,1765年,织工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织机”,从此揭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
如今,所谓的工业萌芽,连影子都没看见,更别提机器化大生产的工业革命了。
饭总要一口一口的吃,绝对不能拔苗助长,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绝对不能急!
当处于金字塔底层的工人或是手工业者的数量足够多之时,在规模效应的影响下,其中的佼佼者才有机会脱颖而出,通过不断的改进技术,最终发明出取代人力、畜力的蒸汽机。
现代中国,在改开四十年之后,已经拥有了整个人类世界工业门类最齐全的产业基础,并且每年毕业的理工科学生,多达好几百万。
哪怕这些理工科学子,95%以上是废材,仅有5%的人才,从绝对数量来说,也至少有几十万之众。
庞大的消费人口基数,每年新增几十万有能力的工程师,集中力量办大事体制下的行政效率极高,这些才是工业中国崛起的真正支柱。
李中易是以法治军的忠实信徒,延伸到以法治国,没有丝毫的阻碍,完全是顺理成章的水到渠成。
本次开恩科,明法科的知贡举,才是李中易真正关注的焦点。毕竟,适合工业化的人才,只可能从工厂里出现,而绝无可能产生于官场。
李中易控制地方的手段,主要是如下几点:委派通判或是县丞牵制州县官,转运州使或县使控制州县的财政大权,提点刑狱管理监狱,兵马总管捏着兵权,隶属于警政寺的巡检使负责维护州县的治安,大理分寺拥有审判权。
如今的官员结构之中,只能务虚动嘴皮子、动辙扣道德帽子的官老爷们,实在是多如牛毛。与此相反,真正有能力干实事的能员,却少之又少。
这其中,知法懂法的能员,更是凤毛麟角,人数之少,简直到了丧心病狂的程度。
李中易的真实意图,除了刘金山和李琼之外,再无第四人知晓。
大庆门前,无论文臣们吵闹得多么厉害,内侍省康泽一直低垂脑袋哈着腰,仿佛人形雕塑一般。然而,李中易的神态表情,却尽收于康泽的眼底。
没办法,身为士大夫阶层十分鄙视的阉竖或是宦寺,康泽却看得很清楚,他若想常保权势和富贵,唯一的出路,就是把李中易伺候的舒舒服服,让李中易只要想办宫里的事,第一时间就会想到他康泽。
李中易琢磨的是如何统一天下,殖民海外,发展工业。康泽成天琢磨的却是,如果让李中易和杜沁娘之间的j情,尽可能长的维持下去
假如说,李中易玩腻了杜沁娘,宫里的女子又该推出谁来顶替呢这些可都是康泽心里面的头等大事,丝毫也不敢马虎大意,否则,脑袋上吃饭的家伙,可就难保了。
就当下而言,康泽仔仔细细的暗中观察过,此次所选中的百余名秀女,以他的丰富经验,目前仅有一女,或许拥有被李中易看中的潜力。
不过,所谓玉不琢不成器,康泽绝不可能现在就冒冒失失的把替补人选,就这么赤果果的推出来。
在康泽看来,能赏巨大利益给他,又能够帮他保住内侍省都知宝座的宫中女子,才有资格让他下狠功夫、出大力气的鼎力相助。
目前,这种女人只有杜沁娘一人而已。所以,康泽对杜沁娘的忠诚,尽管不是永恒的,却因为利益的高度重叠,短期内并不存在背叛之疑。
康泽注意到,李中易只要微微翘起嘴角,这就说明他的心情很不错。当李中易端起茶盏饮茶汤的时候,脸上虽然还挂着笑容,用盏盖反复撇茶叶沫的无心小动作,却暴露出他很可能不太满意了。
李中易心怀天下,需要他操心的事情,简直是千头万绪,数不胜数。
所谓铁杵磨成针,滴水穿石,康泽只需要关注李中易一人而已,这也就是历史上的阉竖或是佞臣,能够获得皇帝信任的根源。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所谓衣不如新,人不如旧,越是皇帝身边的近人,越容易从核心权力圈中捞到最大的好处。
过度的用人唯亲,而不是尽可能的唯才是举,这便是英主和昏主最本质的区别。
文臣之间的掐架,不太可能动手,而只能是动
第1185章 绞监候
王大虎的平地一声吼,眨眼间,便吓退了无数准备狂喷口水的士大夫。整个大庆门前,随即陷入到死一般的沉寂之中,大家全都噤若寒蝉,不敢轻易张嘴。
这王大虎是什么人在场的重臣们,谁不清楚他是李中易的义兄之一
执政王的义兄,仅有两人,一为王大虎,一为黄景胜。这王大虎,人送绰号:屠官,指的是他三十日内,弹劾了十余名官员,每个都被罢官,成了待罪之身。
俗话说的好,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主上的义兄哪怕没有封爵,也足以震慑住诸多和李中易没啥交情的所谓朝廷重臣。
重臣之重,并不在于官高爵显,其核心就是四个字而已,简在帝心!
当今的朝堂之上,若论官爵之高,地位之显赫,莫过于政事堂的相公们。
然而,就算是国公之首的秦国公范质,却连政事堂守大门的普通丘八们,都已经指挥不动了。
昔日,范质掌握天下大政之时,朱紫重臣们想登门拜访,哪怕是提前预约了,也还需门房老头的通禀,声威之显赫,已经到了炙手可热的程度。
如今的范相公府第,却是门前冷落车马稀,几乎无人问津,这实在是令人唏嘘不已。
在王大虎的震慑之下,大朝会的进程顺利的推进,李筠的妻妾和女儿们终究没有逃过被送入教坊司的厄运。
李中易早就有言在先,只要是分了家的大家族,不管犯多大的罪过,都只追首恶及其本家的从犯,不究已经单独分出去立户的家族成员。
可是,大家族的既有痼疾,实在是积重难返,乐意分家的家族话事者,屈指可数!
正好,李筠不仅没有分家,甚至带着整个家族举兵谋反。所谓成王败寇,赢家通吃,李中易自然是宜将余勇追穷寇。
谁叫李筠撞上了枪口呢一切惩处措施,都按照规矩办事,该打就打,该罚就罚,绝不手软!
至于李筠本人,实在是罪大恶极,十恶不赦,刑部拟定的罪名是:凌迟!
李中易久任宰臣,他自然知道,刑部所拟的罪名,一般都极其严苛,其目的是给君上留在施恩的空间。
李筠虽然是谋反的大罪,李中易却是现代人的灵魂,他提起朱笔,改凌迟为绞监候。
绞监候,是绞立决的缓期执行。也就是说,等来年秋天的杀牲之季,李中易如果没有赦免李筠,那么,刑部秋审处的人,就会用白绫活活的将他勒死。
如今的李筠,不过阶下之囚罢了,想什么时候杀之,用什么手段杀之,李中易完全可以随心所欲。
之所以,不马上就绞死李筠,其实是让他眼睁睁的看着生命一步步走向死亡,这种煎熬式的痛苦,比马上掉脑袋,更要难熬得多。
所谓的凌迟万剐或是五马分尸之类的酷刑,李中易并不感冒,他想要的是杀一儆百,而不是臭名昭著的残暴。
杀人不过是头点地罢了,让李筠在监狱里慢慢的熬着,把短痛变成了长痛,心理上的负担更重,折磨也更深。
处置了李筠之后,大庆门前的所有人,全都聚精会神的盯在李中易的身上。
绍绪四年的恩科,进士科的知贡举,格外的惹人注目。在水落石出之前,人人都有希望,却又都没有把握,一切只能看李中易的心意了。
李中易明知道大家都在等待着最终的答案,他却淡淡的说:“进士科的知贡举,争议颇大,就由内阁召集六部九卿集议,共推一人吧”
“啊……”
“呀……”
“哇……怎么会这样呢”
在场的所有人,大家做梦都没有料到,李中易完全可以指定进士科知贡举的人选,竟然主动放弃了。
&nb
第1186章 治安论
转眼间,已是大年二十九,内阁已经封印放假。位于执政王府的上书房,却一直忙碌不休。
过年的时候,各个衙门可以休沐不办差,警政寺和各地的驻军却不可能休息。尤其是京畿附近的防务情况,一直死捏着兵权的李中易,不敢稍有疏忽大意。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老虎也有打盹的时候。突如其来的变故,往往就在你不注意的时候,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发生。
开封城,作为整个大周的统治核心,提前部署好治安的防控措施,很有必要。
京畿的驻军,主要分三大块,一是李云潇所属的九门提督衙门,一是李中易直属的近卫军,最后是驻陈桥驿的马光达第四军。
除了驻军之外,就是李延清辖下的警政寺人马了。警政寺在开封城内的人马,来源最是繁杂,既有李延清从军法司带出来的嫡系,又有收编的四城巡警铺和防火防灾的防隅军。
以往,开封城里的治安力量,简直是多如牛毛。既有开封府的捕快,又有祥符县的官差,甚至是驻军也要插一手。
九龙治水,看似管得面面俱到,其实是该管的没人管,和罚款相关的工作,各个衙门都抢着做。
至于那些对维护治安至关重要,却没有利益的事儿,各个衙门都一推二六五,彼此踢皮球,惟恐麻烦上身。
如今,在李中易的严令之下,开封城以及各地的治安工作,统一由警政寺管辖。
在李中易的亲自部署下,开封城的治安工作,采取落实到人的网格化管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