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侯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大司空
李筠奋力想爬起来,他是顶天立地的汉子,岂能跪拜窃居王位的铜臭子
然而,膀阔腰圆、五大三粗的亲军侍卫,却抢先一步,踩死了李筠的膝弯,令他无论怎么折腾,只能长跪不起。
李筠异常痛苦的闭上双眼,索性放弃了无意义的抗争,哪怕再不想认命,也只能如此了。
此前的朝堂之上,李筠在政事堂内的排序,远远高于敬陪末座的李中易。
更重要的是,想当年,李筠雄立于北方六州之时,李中易还是个毛都没长齐的小奶娃而已。
然而,随着兵败就擒,伴随着李筠的一切荣耀,在眨眼间,皆变成了过眼云烟。再回首时,李筠本人已经成为阶下囚,异常屈辱的跪拜于李中易的驾前。
在欣赏了李筠面部表情的变幻过程之后,李琼不由手抚白须,心下的感慨颇多。
别看李筠现在是阶下囚,想当初,他绝对算得上是北地的一代人杰。
李筠原名李荣,因避先帝柴荣之讳,遂改名为李筠。他天生力大无穷,尤擅骑射,恰好是乱世需要的人才。
从军之后,李筠的遭遇也颇具传奇色彩,至今为止,投靠过好几个主君,堪称是当代吕奉先。
李筠初随后唐秦王李从荣,并一路爬上控鹤指挥使的高位。后晋灭亡后,李筠又追随于燕王赵延寿,成为其心腹部将。等到刘知远在晋阳称帝,建立后汉后,李筠又果断的率军归顺,被拜为博州刺史。
本朝太祖郭威还是枢密使的时候,被后汉朝廷派去镇守北方,李筠又十分知机的选择了郭威,从此青云直上。
大周建立之后的十余年间,李筠坐拥六州之地,又是政事堂的真宰相,可谓是荣极一时,令群臣侧目而视。
在此次反叛之前,擅长审时度势的一代枭雄李筠,他的每次选择,都站到了正确的队伍之中,并获得了极其丰厚的政治回报。
然而,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这一次举兵反叛,李筠本以为李中易刚打进开封城,又面临数国的围攻,正处于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的险局之中,根本无力出兵北上。
计划没有变化快,运气上佳的李筠,皇帝梦还没作够半个月,就被攻破了老巢,弹指间已成待宰的羔羊。
李中易根本就没看跪于脚前的李筠,如果此时此刻,跪在案前的是耶律休哥,那他倒是会颇有兴致的和老对手,谈谈天,说说地,话话家常,甚至是聊一聊草原女郎的不同滋味。
说白了,击败李筠那是必须的,根本不算新鲜事。若是杨烈败于李筠之手,那才是特大号的意外事件。
“李筠,你可知罪”内阁首相魏仁浦明知道李筠的下场很不妙,依然按照惯例,当廷予以责问。
“某家何罪之有”李筠的精神陡然为之一振,他既然敢于起兵谋反,就已经考虑过严重的后果。
伸头一刀,缩头也是一刀,最不济也就是千刀万剐,五马分尸而已!
左右都是个死,至于怎么个死法,重要么
李筠索性豁出去了,破口大骂:“铜臭子才是真正的逆贼。大周是郭家的大周,也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的铜臭小儿,窃周室自代,不仅软禁皇太后,甚至想慢慢的毒死今上,我呸,什么玩意儿”
李筠的破口大骂,倒勾起了李中易的兴趣,嘿嘿,这就对了嘛!
如果,李筠重重的磕头,苦苦的哀求饶命,李
第1180章 为时已晚
“康泽。”
“老奴在,请主上吩咐。”
“命教坊司好生伺候着李筠的家眷,啥时候赚足钱,还清了债务,啥时候放了她们回家。另外,李筠的儿孙们,全都充没入宫,明白么”
“老奴谨遵主上口谕。”
主仆之间的一问一答,令在场的士大夫们,都对一口一个老奴的康泽恨之入骨。
在皇权和臣权之间,其实并不是臣权一直弱于皇权,而是此消彼涨的共治结构。
自秦朝以降,以至于今朝,文人士夫们面君陛见之时,顶多也就是深揖到地罢了。
如今,康泽当着所有人的面,行了单膝跪礼,这就等于是开了极坏的先例。如果,李中易来了感觉,要求所有文臣和武将皆行跪礼,大家无论怎么选择,都异常之别扭。
选择顺从吧,从此臣权必矮君权一头,臣子们被稳稳的压过一头,这就完全不符合与士大夫共天下的基本原则。
如果不从吧,胳膊扭得过大腿么眨眼间,丢官罢职,甚至是身死族灭,代价太大了!
李琼如释重负,不由抚须微笑,暗暗点头。他原本以为,李中易会饶过李筠的妻女或是子孙。然而,李中易却大行株连之法,不仅将李筠的妻女塞进了教坊司,更把他的子孙们全都阉了,送进宫里的当差,变成了康泽的手下。
所谓无毒不丈夫,揣菩萨心肠,行霹雳手段,李中易的表现完美诠释了一代雄主的基本政治素质!
人是社会性动物,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必有利益纷争,也就是利益矛盾!
某位大人物曾经详细阐述了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的区别,并精辟的总结,对待敌人要像秋风扫落叶一般的无情。
李中易对此深以为然,对敌人仁慈,就是对自己的极大残忍。滥杀无辜,绝不可取,他也没有滥杀的习惯。
但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脱离了政治高压线的约束,君将不君,臣必不臣。
李筠公然起兵谋反,彻底与新政权为敌,李中易如果给予了宽恕,那岂不是鼓励各路野心家们,接二连三的照葫芦画瓢么
目前,整个新政权最大的问题是,士大夫阶层只知有小家族的利益,却没有爱国的朴实情怀。
士大夫们私心甚重,令草民们有样学样,人心异常之涣散,难以上下同欲,更不可能聚沙成塔。
在李中易看来,哪怕当面骂他是铜臭子,也仅仅是政见不同的人民内部矛盾而已,根本不需要走极端,动刀子。
然而,举兵谋反,对于整个社会生产、生活,经济的发展,人口的繁衍生息,自耕农的安居乐业,都起到了巨大的破坏冲击作用。
正因为如此,在李中易的字典里,完全没有招安逆臣、山匪或是流寇的空间。
就在李中易打算发落李筠之时,礼部右侍郎汪敦忽然捧笏出班,高声说:“主上,李筠毕竟是先帝托孤的重臣,虽然其举兵谋反,犯下十恶不赦之大罪。但是,无论议亲还是议贵,皆有可恕之先例。”
议亲或是议贵,是这个时代权贵们脱罪的法宝。
想当初,李广兵败之后,按照军法应该斩首,就因为议亲、议贵和将功折罪的规矩,汉武帝许其交钱赎了罪。
和李广不同,太史公司马迁因为交不起赎罪的钱,被执行了宫刑。
汪敦此前和李筠从无瓜葛,他在朝堂上立足的靠山,其实是原来的政事堂相公——吴廷祚。
自从李中易进开封之后,天下的大政就
第1181章 既定国策
逼迫权贵们分家,乃是李中易的阳谋,也是既定国策。
李中易读书少,但是,他的见识,却是远超群臣的卓越非凡!
古人以家族为基本单位,单个家庭在家族根本利益的面前,可谓是微不足道。
所谓分家,只要是读过汉史的人,都可以一眼看穿,就是换汤不换药的推恩令。
豪强、地主、勋贵和士大夫阶层,也可以选择不分家,那么,无论是税赋还是徭役,都会慢慢的抽干他们整个家族的血。
按照新税法、新田赋和新式徭役的厉害手段,只需要执行十来年的光景,就会把传承百余年的庞大繁盛家族,改造成负债累累的宗族。因此,不分家绝对是得不偿失!
在几千年的小农社会里,权贵和士大夫们发家致富的手段,几乎没啥改变,不是利用饥年贱买自耕农的田产,就是利用地方官府的力量,大肆巧取豪夺。
被历史书粉饰为铲除严奸第一功臣的大明首辅徐阶,仅仅是在松江府境内,就霸占了多达近百万亩的上等良田。
在小农社会之中,权贵之家往往利用门生或是门徒掌握地方实权的机会,不仅大肆侵吞自耕农的利益,而且极其容易隐匿庞大的田产。
更可恨的是,权贵之家仗着不出徭役,不当差,不纳粮的优势,大肆接受自耕农的田产投献,等于是躺在家里数钱,岂能不富得流油
然而,这种好日子,自从李中易统帅强军打进了开封城之后,已经一不去不复返了。
李中易确实是个好色之徒,隔壁老李的名声,传遍了海内外。归附投靠的达官贵人们,在献上势力范围的时候,如果不随赠几名绝色的女子,简直就叫作没有诚意。
好色,只是隔壁老李收藏美人儿的业余爱好罢了,对于他的这个坏毛病,达官贵人们顶多也就是私下里骂几句罢了。
然而,李中易所采取的抑制豪强,严厉打击土地兼并和隐匿土地的基本国策,这就动了权贵们的奶酪,挖了他们赖以持续性吸血的根。
李筠和李重进几乎同时谋反,其中隐藏着李中易和士大夫阶层的根本矛盾,这就属于你死我活的敌我矛盾了。
既然是敌我矛盾,李中易毫不留情的收拾了李筠的全家老小,就等于是在严厉的警告那些蠢蠢欲动的权贵们:来吧,看是老子的刀子硬,还是你们举族老小的脑袋硬
原本,在皇权不下县的共治结构之下,士大夫阶层勾结土豪劣绅,占据着广大农村的实权,皇帝的管辖范围只及于城。
李中易上台之后,悍然采取了皇权不仅下县,更要驻村的治理模式,等于是挖断了士大夫阶层的权力根基和经济来源。
最令士大夫忌恨的是,李中易居然把各地的巡逻治安大权,集中于警政寺之手,哪怕是知州和知县,也无权过问。
李中易的这种搞法,就从根本上拿掉了权贵们利用官差或是衙役作恶的基础,让这些地方的恶势力,无法肆无忌惮的抢劫草民们的利益。
总之,要想与民休息,民富国强,就必须抑制官僚地主阶层的特权范围。
李中易手捧茶盏,津津有味的听王大虎**说例,简直是滔滔不绝,正理和歪理层出不穷。
反观王大虎的辩论对手,礼部右侍郎汪敦则是渐渐的词穷,而且他所说的内容,迅速脱离律法的轨道,大谈特谈以德治国的好处,并借此乱扣帽子。
&nb
第1182章 学政
既然是召集大朝会,大庆门前的唇枪舌战,显然无法避免。
迅速扑灭了李筠和李重进的起兵谋反之后,士大夫阶层哪怕还想继续唆使藩镇们和新政权武斗,只要不是没脑子的蠢货,都会谨慎从事。
打蛇打七寸,军事实力最强的内部藩镇,除了大名府的符家将之外,就数李筠和李重进了。
然而,李筠的七日败亡,李重进的十日败亡,分明是在警告野心家们,来吧,看是你们的脑袋硬,还是李中易手里的刀子硬
堡垒是从内部被攻破的!
所谓攘外必先安内,不管是哪朝哪代的朝廷,都必须先安定和团结内部,才能集中精力一致对外。
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指的其实是官僚阶层的需要引进新鲜的血液,清除不符合新形势的老顽固、老思想。
天下万事,用人为要!
吏治不清的后果,从王安石的变法,就可以看得一清二楚。
所以,等宿儒们都发表了意见之后,李中易点头冲魏仁浦示意。魏仁浦接到讯号后,当即出班,捧着象笏,朗声道:“启禀主上……臣请开恩科取天下之士,以辅朝政……”
“咦……开恩科”
“唉,铜臭子居然还记得科举之事”
“哼,莫非铜臭子转了性”
“嗯哼,吾家有三子,若想常耀门庭,倒是要提前命他们回祖籍备考了。”
魏仁浦的提议,恰好命中了文臣集团最关心的要害,那就是家族子弟通过参加科举入仕途,方能常保家族势力不堕。
在这个时代,文臣和武将的入仕途径迥然不同。文臣们手无缚鸡之力,肩不能抗,手不能提,只能靠文斗跃过龙门作官。
此所谓十年寒窗苦读,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至于武将们的前途嘛,那就是李中易常说的名言:功名但在马上取!
只是,武将们以前只需要撕杀于疆场,不断的立功,不断的升迁。通俗的说,武将们卖命于杀场,战死了算运气不好,赌赢了就节节高升,封妻荫子,光耀门楣。
如今的新政权之下,李中易不仅格外强调尚武精神,而且特别注重军事的正规化和专业化。
按照条令,士兵积功升迁为军官之前,都必须进入讲武堂学习深造,接受正规化和专业化的军事培训,以免主官无能害死部下。
不管在哪个时代,尤其是在政坛,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的西瓜偎大边现象,才是正确的选择。
李中易释放出开恩科的讯息之后,广大的文臣们原本憋足了气,积极参与口水文斗的劲头,陡然间泄了五六成之多。
没有利益的争斗,终究无法持久,家族子弟考入官场,这才是头等大事。
随着文臣士大夫们注意力的转移,借着李筠家小说事的人,随之越来越少。
李中易不由微微一笑,所谓大义名分或是仁恕之争,不过是挂着羊头卖狗肉的幌子罢了,骨子里还是为了维护切身利益。
无利谁起早
西汉末年,王莽起初确实为大家服务,并且口碑极佳。然而,这些不过是没成事之前的假像罢了。
一旦时机成熟之后,王莽就悍然撕破假面具篡汉自立,最终还是为了他的利益服务。
科举取士制度,发展到如今的大周,已经渐趋完善,主要有三种形式:贡举、制举和童子举,其中最主要的是贡举。
本朝显德二年,礼部贡举设进士、九经、五经、开元礼、三吏、三礼、三传、学究、明经等科。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