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逍遥侯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大司空

    营门口,五座大型拒马交叉摆开,以防备敌军骑兵突袭冲寨。

    李中易走到一座拒马前,他发现,其形状和历史电视剧里的拒马,大致相似,只不过,每根木头都足有碗口那么粗。

    李中易绕着整个营寨转了一大圈,他发现,乡军的五个指挥,只有他自领的中军两个指挥,驻扎在中军大营内。

    另外三个指挥的营寨,呈品字形,互为犄角之势,拱卫在他的中军大营四周。

    嗯,当年因主帅疏忽,导致的惨剧,确实给郭怀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整个大营,扎得有板有眼,进可攻退可守,游刃有余。

    只是,这木头营寨,可以防得住火攻么?李中易看了一大圈,楞是没找到救火的设施,例如水缸之类的东东。

    三国演义里面,曹操诸葛亮周瑜等大名人,都非常善于使用火攻。

    火烧乌巢,导致袁家衰败;火烧赤壁,让曹阿瞒再也无力大规模南进;火烧夷陵,让刘蜀从此元气大伤。

    水火无情,必须慎之又慎。

    李中易刚要命人去找郭怀,就见一长溜马车缓缓驶入大营,马车上载着盛满水的大铁锅。

    士兵们抬从马车上抬下大铁锅,走到寨墙边上,用木勺舀水,把木头寨墙全部淋湿浇透。

    李中易暗暗点头,有郭怀这个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将领在身边,对他来说,等于是挖沙子,却捡到了一颗硕大的夜明珠。

    转回到大营门口的时候,李中易突然听见拒马附近,有人厉声喝道:口令。

    站在李中易身后的王大虎,挺身而出,怒道:李帅回营,还不赶紧把拒马挪开?

    就在李中易以为,会上演一幕古代版列宁与卫兵的大戏之时,拒马被人从里面拖开。

    不知李帅驾临,冒犯了虎威,请您责罚。负责守门的都头,单膝跪地,隆重向李中易认错问好。

    李中易的心思却没在这个都头的身上,此时的他,感到万分的惊喜。

    谁会想到,仅仅在抓捕周军细作的时候,使用过的口令,竟然被郭怀及时的用到行军过程中呢?

    谁敢再说古人愚昧,老子一定和他急!

    李中易站在拒马前,发了一会儿的呆,忽然一阵寒风拂过身子,他打了个冷战,这才过神来。

    见跪在面前的都头,把脑袋埋得很低,李中易知道他吓得不轻,就笑着安抚他说:你做的很不错,只是,下次必须注意,凡是营外有答不上口令的,非但不能拉开拒马,反而要吹哨示警,明白么?

    喏。那都头见李中易并没有发怒,原本紧绷着的背脊,不由暗暗地松弛下。

    踱进中军大营后,李中易发现,大帐之中,被布幔分为前后两个部分。

    前帐,摆了一张书案,书案上文房四宝齐全,显然这是处理公务的场所。后帐靠边的位置,摆了一张低矮却宽大的床榻,供他休息之用。




第61章 进山
    李中易刚才也看过普通士兵的营帐,他们是以火单位,十人共住一帐。

    嗯,当长官,就是好啊,特权大大滴!

    李中易回到前帐,在书案后刚刚坐定,就见黄景胜手里捧了一个托盘,托盘上除了一只酥黄的烤鸡之外,另有两壶酒,一只酒杯,一副碗筷。

    公子,您劳累了一天了,吃点夜宵,饮两壶美酒,等身子暖和了,正好安寝。黄景胜笑眯眯地把烤鸡和酒壶,摆到了书案之上。

    李中易很想学习古今名将之风,直接将黄景胜斥退,演一场作秀的大戏。

    只可惜,李中易的肚子,这个时候却非常的不争气,一个劲的瞎叫唤。

    在这个时代,烤鸡可不是谁都有资格吃的,既然已经烤了,黄景胜又是一片好意,扔了也怪可惜的。

    嗯,我就留下一条鸡腿吧,剩下的,你给安民送去,他比我更劳累。李中易想了想,又说,是我疏忽了,行军途中应该严禁饮酒。老黄,你还是把酒撤了吧,记住喽,下不为例。

    这个时代的蜀国,不管是民间,还是军中,一般都是一天只吃两顿。

    尽管,靠着成都平原这个大粮仓,蜀国的民间还算是比较富庶。

    但是,蜀国农村的农民,自己却吃不上他自家种的大白米饭。农民们一般是,闲时吃稀,搭配一些野菜之类的东西,只有农忙之时,才有几顿干饭可吃,以保持体力播种或是收割。

    李中易自从附体到这后蜀国后,就算是在大理狱里,也没吃过任何苦头。

    至于,摆脱了灭门的厄运之后,李中易不是混迹于奢华的成都侯府,就是待在更奢侈的皇宫大内之中,成天吃香喝辣,小日子过得异常滋润,他哪里知道民间的各种疾苦?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话套在如今的李中易身上,同样适用。

    郭怀手捧着大半只烤鸡,好半晌无语,上次吃烤鸡的时候,是五年前,还是十年前呢,他已经记不清了。

    李中易啃过鸡腿后,擦了手,泡过脚,刚想上床,忽然想起一件事。

    老战争电影里面,八路军住在村里的时候,晚上一般都是双岗,一明一暗两个警戒哨位,从而大大的增加了部队宿营时的安全系数。

    涉及到生死攸关的大事,李中易绝不敢马虎大意。他当即找来黄景胜和十几个身边的牙兵(亲兵),仔仔细细地叮嘱了放暗哨的一些注意事项。

    只要是李中易想得起来的,就都一股脑的拿来用上了,想不起来的,也没啥办法。

    可是,随着思考的深入,李中易发觉,暗哨们根本不可能派到声波传不到的远处去值班。

    最大的难题就是,在发现了敌人来偷袭后,怎么在传回警讯的同时,又不惊动敌军呢?

    实际上,暗哨们传回警讯的方法有很多,比如说,专门的响箭。

    但是,一旦暗哨射出告警的响箭,就等于是孤零零地暴露在了敌军的屠刀之下。

    肿么办?李中易犹豫不决,有些拿不定主意。

    最终,还是郭怀的建议,解决了这个问题:只要是预先告了警,战后又没死的暗哨,一律赏一百贯钱,升为副队正。

    这就是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的古代真实版本。

    李中易依然有些担忧,就挨个问他身边的牙兵,谁料,他们频频点头,竟然全都非常认同这个冒了极大风险的奖赏措施。

    黄景胜说得更直白,如果他是普通一卒,也肯定愿意去当暗哨。

    末了,黄景胜居然学了李中易私下里说漏嘴的一句名言,要死卵朝天,不死得富贵!

    经过一个时辰的反复考问,这些牙兵完全记住放暗哨的要领之后,李中易这才下令,让他们全都潜伏到大营外面去。

    没办法,整整一个队的牙兵,连眼睛都红了,彼此互不相让,哭着喊着闹着,就是要去当暗哨。

    李中易不想打击他们的积极性,索性按照三人一组,把这一个队的牙兵,都派了出去。

    又增加了一道的保险措施之后,李中易获得了莫名其妙的安全感,他刚躺到床榻之上,就堕入到甘甜的梦乡之中。

    第二天辰时七刻(8点45分),牛皮鼓声咚咚响,唤醒了一夜好睡的李中易。

    吃早饭的时候,李中易忽然听说,有一些士兵昨晚喝了不干净的生水,正在闹肚子。

    李中易赶紧开了治疗腹泄的方子,让随军郎中熬了汤药,拿给那些士兵喝了。

    这几个随军的郎中,都是被黄景胜打着征用的大旗,硬抓来的。李中易觉得这些郎中即使水平再差,治疗一些常见跌打损伤还是可以的。

    再说,李中易又没有三头六臂,确实需要这些郎中帮着打打下手,也就温言安抚了一番,把他们留在了军中。

    忙活完之后,李中易陷入到深深的自责之中。他自己本人就是顶级名医,居然就忘了制订出一套行军过程中的卫生防疫条令,实在是该打屁股。

    此前,在河池乡军大营里,李中易曾经规定过,饮用水必须经过过滤,并烧开后才可以喝。

    问题是,河池的军营里有储存净水的大水缸。行军赶路的时候,谁会带着累赘的大水缸或是大木桶呢?

    如今,带着上路的大铁锅,除了煮饭之外,还要被拿去充当军营防火的重要取水工具。

    如果,不在事先对大铁锅的用途,作出细致周密的统筹安排,恐怕很难让士兵们及时的喝上热开水。

    于是,李中易趁着民夫拆卸营寨的工夫,趴在书案前奋笔疾书,将行军途中的卫生防疫等诸多注意事项,一一补充进了原来的军令之中。

    令李中易没有想到的是,安营扎寨的工作固然很繁琐,这出发前的拆寨工作,同样也很麻烦。

    木制的寨墙肯定不可能搬走,但是,捆扎木头的绳索,却必须一一拆卸下来,以便下次再用。

    撑起来的军帐,尤其是李中易的硕大帅帐,拆卸装车的时候,异常麻烦。

    黄景胜打算把书案床榻这些大件的家什也跟着装车,李中易赶紧拦阻了下来,命令扔掉这些杂七杂八的东西,免得耽误行军速度。

    想当年,红军长征突破湘江封锁线的时候,就是因为中央纵队携带的坛坛罐罐太多,行军速度过慢,从而错过了最佳的渡江时机,导致损失惨重。

    从这件事情,李中易认识到,他有必要好好地和郭怀交流一下。

    郭怀毕竟是这个时代的旧式军人,他的脑子始终摆脱不了,对长官享受特权的思想束缚,这个就属于必须交流的范畴了。

    李中易一手训练出来的这支乡军,其实和这个时代所有的军队,都有着本质性的不同,只不过他现在还没有完全意识到罢了。

    别的且不说,仅仅李中易发明炒米这一项,就值得大书特书。

    限于整个时代的陈旧观念,中原和江南地区的旧式军队,包括最精锐的后周禁军,在机动作战时的干粮,都是难以下咽,比石头还硬的胡饼(糠面大饼)。

    士兵吃不饱,体力不济,别说打仗了,就算是行军,掉队的也非常之多。

    也只有李中易的这支另类的乡军,可以在行军过程中,吃上比较爽口的干粮(炒米)。

    至于,北方草原的契丹人,他们在没有高度汉化之前,仅仅依靠所携带的羊群和牛群,就可以很方便的填饱肚子。

    再加上换乘马的大量存在,所以,建国初期的契丹人,其机动作战的能力非常强。

    等到北宋丢掉产马的河套地区之后,契丹人,包括后来的女真人,因为垄断了稀缺的战马资源,从而奠定了对两宋的长期战略优势。

    后世的抗美援朝战争时期,志愿军部队穿插包围美韩联军的时候,兜里装的正是炒米,而且是七天的量,这就大大的增加了穿插部队的机动性。

    在扔掉没用的累赘物品之后,乡军拔营启程的速度,明显加快。

    趁着部队正在整装的机会,李中易命令火夫们,架起大锅,抓紧时间烧开水。

    折腾了一个时辰后,水囊里补足了凉白开的乡军们,再次上路。

    高梁寨,位于八百里秦川的中麓,正好卡在从成州东进的咽喉要道之上,距离河池县城,距离大约一百二十多里。其中,平路有七十多里,山路约为五十里。

    按照这个时代普遍的行军规律,平原地区30-40里/天,山区10-15里/天,李廷圭限令李中易赶到高梁择驻防,显然是在故意刁难他。

    不过,李中易麾下的乡军,却是这个时代的另类。由猎人和山民组成的乡军,无论脚力体力还是耐力,本就超越常人很多。

    因为胆小的缘故,李中易为了方便逃命,一直高度重视乡军的越野能力。

    所以,行军到下午未时五刻(14:15分),乡军们已经赶到了固山脚下的山口。

    出于安全的考虑,李中易和郭怀不约而同的想到了一块,大军原地休息,命令斥喉队进山搜索前进。

    郭怀把斥喉队的队正——伍佰,叫到身前,仔细地叮嘱了需要注意的事项,末了,又嘱咐说:你的人,千万不要挤到一起,要尽可能的撒远一点,只要听得见彼此之间的竹哨声,就可以了。另外,沿途每半里路,必须留下两个骑兵。万一有警讯,大家可以接力跑回来告警。

    伍佰大声答应着,转身欲走,李中易又叫住了他,补充说:每人带上两只竹哨备用。如果,敌军很多,来不及悄悄的跑回来送消息,就吹出超长声,让后方的斥喉知道有大警。然后,你们就撒开脚丫子,往大山里逃命,别硬往山口来送死,明白么?

    伍佰楞了一下,他居然红了眼圈,低着头闷声说:香帅放心,小人但有一口气在,也绝不会叫弟兄们中了敌军的埋伏。

    这些斥喉原本就是从山区猎人里边,精挑细选出来的。对他们来说,进入这片秦川大山,就等于是虎归山林,龙游大海,恐怕比对自家婆娘的身体,还要熟悉得多。



第62章 赵匡胤在此(求三江票)
    斥候派出去半个多时辰后,平安的信号,被接二连三的传了回来。

    郭怀当即下令,前军的一个指挥马上出发进山,原本垫后的第五指挥,被他安排到了中军之前,第四指挥的乡军垫后,负责监视换上扁担的挑夫和推着独轮车的车夫。

    全体都有,弓上弦,弩上弦,打开箭匣,出发!郭怀骑在马上,冲着列队完毕的乡军士兵们,大声下令。

    李中易在一旁暗暗点头,郭怀越来越成熟了。在历史原本无名的郭怀,如果按照这种趋势继续锤炼下去,将来倒很有可能成为一代名将。

    乡军们浩浩荡荡的开进了山区,李中易担心骑在马上目标太大,索性下马和士兵们一起步行。

    进山十余里地后,乡军的大部队,距离高梁寨越来越近。

    这时,有一个人正趴在山顶的一块大石头后面,仔细地观察着乡军们的一举一动。

    赵帅,弟兄们都埋伏好了,等这些乡民进了包围圈,咱们就放火射箭,杀他娘的。一个长满络腮大胡子的军官,在赵匡胤的耳边,小声嘀咕着。

    怎么杀?赵匡胤收回视线,叹了口气说,这帮乡兵的主帅,非常之谨慎。他们的斥候兵,都散得很远,只要杀一个,就很会惊动其他的人。

    区区破衣烂衫的乡兵,岂是我大周精锐禁军的对手,咱们少说可以一顶十吧。络腮大胡子的军官显得异常骄横。
1...4041424344...88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