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逍遥侯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大司空

    咳,李中易做梦都没有想到,孟仁毅居然对他的团结乡兵,评价如此之高。

    显然,孟仁毅也不是白吃干饭的后军主将,一直在默默地关注着他这边的动静。

    陛下只是命你守住河池,并没有让你去救援凤州。李中易绞尽脑汁,终于找到了可以扣的大帽子。

    孟仁毅叹了口气,苦笑着说:无咎啊,谁让愚兄是皇族近支宗室呢?别的将领或许可以坐视不理,我啊,却很难眼睁睁地看着凤州有失。

    李中易恨得牙根直痒痒,他正要摆事实讲道理,拼尽全力阻止孟仁毅的盲动行为。

    这时,近侍忽然来报,新任北路行营都统李廷圭,已经带着随从到了城外。

    这个李廷圭事先连个招呼都没打,就突然到了城门口,李中易的心里,隐隐有些不安。

    所谓的北路行营都统,其实就是蜀国北部所有地区的最高军事指挥官,其地位类似于后世的大军区司令员。

    李中易以前听说过李廷圭的名头,他知道这个李某人,也是蜀国屈指可数的军方实权派之一,一直担任拱卫成都的重任,官拜捧圣控鹤军都指挥使兼保宁节度使。

    令李中易感到震惊的是,刚才还信誓旦旦要出兵援救凤州的孟仁毅,突然长长的吐出一口浊气,仿佛是一只被扎破的气球一般,整个人立即松弛了下来。

    嗨,这下子好了,天塌下来,自有李廷圭去顶着。孟仁毅笑容满面的大发感慨,令李中易感到啼笑皆非。

    李中易的心里一阵发闷,孟仁毅的所具备的所有条件,都比当过米贩子的柴荣,以及曾是流浪汉的赵匡胤,强得太多太多。

    可惜的是,孟仁毅却胸无大志,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一直在混日子。

    当李廷圭被迎进帅府之后,劈头第一句话就是质问孟仁毅,前方军情紧急,为何不发兵去救援凤州?

    孟仁毅是怎么解释的,李中易因为地位过低,根本没资格出现在军议现场,所以也就完全不知情。

    不过,当李中易被传唤到帅堂门外的时候,却听堂上有人在大声说话,佞臣李某,包藏祸心,以仙鬼之术,欺瞒陛下

    好家伙,李中易心里有些纳闷,他这个小小的八品医官,啥时候就变成了佞臣呢,真是有点想不明白啊。

    不过,李中易清晰地感受到,来自于李廷圭的浓浓敌意。

    道理很简单,孟仁毅的部下将领,绝对不敢用佞臣二字,来侮辱李中易。

    李中易心中有数,敢在帅堂之上这么大声说话的,除了李廷圭之外,不可能是第二个人。

    李帅有令,命李中易报名进见。

    从堂里到堂外,沿途的军汉们,一个接一个的,扯起大嗓门,吆喝着李廷圭的命令。

    :兄弟们若有三江票的话,也请投给司空,留着也过期作废,谢谢!




第58章 被迫出兵
    下官殿中省尚药局司医李中易进见李帅

    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更何况,面对的是手握生杀大权的李廷圭,李中易只得强忍住不爽的情绪,一边往帅堂里走,一边重复着报名。

    在这种皇权时代,长官如果让部下报名进见,这简直就是严重打脸的莫大羞辱。

    下官拜见李帅。李中易冲着正中的帅案,深深作了个揖。

    进门的时候,李中易摸了摸怀中,靠着孟昶所赐的先帝金牌,他并不需要对李廷圭下跪。

    你就是检校河池捉守使李中易?李廷圭这话一出口,李中易就明白了,大事不妙。

    无论哪个朝代,都没有让医官带兵出击的道理,可是,李廷圭抓住的却是捉守使这个大漏洞。

    所谓的河池捉守使,除了维护河池的治安之外,还有个重要的责任,那就是带兵剿匪。

    没等李中易开口,孟仁毅突然抢先插话说:禀李帅,昨日晚间,末将接到陛下的口诏,调李中易回京替贵妃娘娘瞧病。所以,末将已经口头免了李某的军职。

    哼,将在外,君命有所不授。李廷圭气得脸色发白,頦下的黄须一阵乱抖。

    李廷圭明知道孟仁毅是在公开扯谎,想替李中易打掩护。可是,他也没证据反驳孟仁毅的空口白话。

    这种口舌官司,真的打到了京城去,以陛下对李中易的格外恩宠,肯定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最后变成没事。

    孟仁毅,本帅有自专之权,你不会不知道吧?李廷圭拉下脸,端出最高军事长官的威严和气势,就是想让孟仁毅知难而退,不要再胡搅蛮缠,替佞臣张目。

    李廷圭的说法不仅占理,更重要的是,孟仁毅心里很清楚,李廷圭对皇兄一直忠心耿耿,是军中最支持蜀孟皇族的中流砥柱。

    可是孟仁毅冒着得罪李廷圭的巨大风险,依然还想把李中易拉出可能掉下去的万丈深渊。

    汝不必多言。李廷圭突然拿起桌上的令符,厉声喝道,李中易,本帅命你以检校北路乡军都指挥使的身份,带领所部乡军,即刻启程西上,限两日内赶到成州与河池交界的高梁寨,并固守待援。

    李帅,李中易是个蠢货,根本不懂带兵打仗,末将愿意替他去驻守高梁寨。孟仁毅心中大急,再一次冲动地冒犯到了李廷圭身为大帅的威严。

    哎呀,真是铁杆的好兄弟啊!

    孟仁毅为兄弟两肋插刀的浓情厚意,令李中易如此深沉的人,都不禁鼻头发酸。

    李中易脑子里猛地一热,居然挺身而出,铿锵有力地说:下官谨遵李帅军令。

    说实话,李中易在感动之余,心里也非常清楚,如果孟仁毅不是孟昶的亲弟弟,又是手握重兵的高级将领,就算他有一百颗脑袋,也不够李廷圭砍的。

    既然孟仁毅对他如此的肝胆相照,两肋插刀,李中易明明心里怕得要命,也干脆豁出去了。

    脸色已经比黑炭还要漆黑的李廷圭,眼看就要大爆发,李中易把握住了时机,抢先接了军令,从而把一触即发的紧张情势,给缓和了下来。

    那好,本帅就等着你立下盖世奇功的好消息喽?李廷圭终究不可能把孟仁毅给杀了,也只能把胸中的闷气,全都撒在了李中易的身上。

    从帅堂里出来后,李中易骇然发觉,他的整个后背散发出刺骨的凉意。

    娘的,太紧张了,太刺激了,背心上都是冷汗,李中易感到很后怕。

    刚才,万一孟仁毅和李廷圭真的闹僵了,他固然该死,孟仁毅也肯定会吃大挂落。

    与其玉石俱焚,不如留着孟仁毅在后方,到时候,增援啊,补充粮草军械啊,都要方便得多。

    说句心里话,李中易此前和孟仁毅结交,多少带了一些功利思想。

    俗话说得好,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

    关键时刻,孟仁毅为他两肋插刀的宝贵友谊,深深地打动了轻易不动真感情的李中易。

    时间非常紧迫,李中易不敢马虎大意,他一回到乡兵大营,就下达了紧急集合令。

    与此同时,厨师们按照李中易的要求,架起数十口大锅,开始挥汗炒米。

    有关抗美援朝的老战争片,李中易看了不少。当年的英勇的志愿军战士们,执行追击任务的时候,每个人的兜里都会装有一些炒米或是炒面,一般是七天的干粮。

    老黄,你拿着钱,带一个指挥去街上,不管商户还是民户,务必把油纸蓑衣伞具被子草鞋靴子等物品,都买回来。你记住了,现在不是省钱的时候,一律出高价买。凡是不愿意卖东西的商户,你可以吓唬吓唬,别伤人命就行了。李中易叮嘱得很细。

    等黄景胜转身要走的时候,郭怀叫住了他,然后从袖口掏出几页纸,递到了李中易的手边。

    李中易仔细的看了一遍后,不禁暗暗自责,在指挥作战这个领域,他还是太嫩了。

    郭怀在纸上详细列明了,大军行军所需要的所有装备,比如说,鸡公车(独轮车)帐篷水囊绳索做饭用的大铁锅,等等等。

    不仅如此,郭怀还在纸上注明了,这些物品应该去哪里领取,或是到哪家商户去购买,这可就是不一般的细心了。

    准确的说,郭怀不仅一直默默地替李中易做着查遗补漏的工作,而且做得非常之用心。

    更重要的是,郭怀在纸上特意提醒:行军途中,一个营500人的战兵,至少需要200名民夫以及四百根扁担。

    唉,一时不察,差点就要了老命呐!

    谁知道计划没有变化快呢?此前,李中易只是惦记着守住河池城,却完全疏忽了对于民夫以及运输工具的重视。

    安民,怎么需要这么多民夫?李中易非常好奇地问郭怀。

    郭怀抱拳叉手,一本正经的解释说:回李帅,如是中原地带作战,因多为平地,所以并不需要这么多民夫,只须多备马车即可。只是,我大蜀国西北部多山,而且连绵不绝,所以,士卒爬山的时候,除了携带盔甲兵器之外,不可能负重太多。

    见李中易露出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郭怀知道他很感兴趣,就继续介绍说:因为八百里秦川之险,若是咽喉要道被敌军所占,则我军必须翻山绕路。然而,群山之间,很多地方仅是一条羊肠小道,连独轮车都很难顺利通过,这个时候就需要民夫用扁担挑着粮食等物,弃车登山了。

    安民,你很好,棒极了!李中易双目炯炯,抬起手臂,十分用力地拍了拍他的肩膀。

    郭怀虽然听不明白,棒极了是个啥意思,不过,这并影响他判断出,李中易是在夸奖他。

    李帅,山路行军时,绳索大斧子和大砍刀,至关重要。郭怀得了鼓励,心里越发得劲,无论是攀登险峰,还是开通进军之路,这三样物件,都必不可少。

    继续说,你继续说李中易目光炯炯地瞪着郭怀的嘴,惟恐漏掉了任何一点小细节。

    李帅,在山上同周军作战,首要的军器就是弓弩,其次是可供投掷的短枪,然后是刀盾,最后才是长枪。郭怀咽了口唾沫,解释说,弓弩短枪和刀盾适合林中近战。我军的标准长枪长达八尺(约两米),在狭窄的山间,实在很难施展得开。

    这一次,李中易注意到了郭怀对他的称呼,怎么从李公变成了李帅?

    哦,是了,李中易已经被李廷圭正式任命为检校乡军都指挥使,按照军中的陋习,已经勉强可以被称为帅。

    在山中作战,粮草很可能不济,那么,还必须要能够识别野菜和野果的人。郭怀说的口干舌躁,喝下两盏茶后,这才继续解释说,晚上安营的时候,必须在山泉附近才行

    李中易坚信磨刀不误砍柴功,所以,在和郭怀仔细的商量过后,才让黄景胜拿着重新拟定的物品清单去办事。

    郭怀这边也没闲着,李中易让他拿着信物去找后军的辎重官,领取作战所需要的弓弩以及短枪等物。

    等他们走后,李中易脑子里突然灵光一闪,想到一个虽然很简单,但非常实用的长途行军工具:绑腿!

    于是,李中易一声令下,让人把此前做衣服剩下的一部分布料,全都用剪刀裁了。

    时间很紧,李中易已经没时间,来召集妇人们制作绑腿。

    所以,标准化制作绑腿的工序,自动被李中易省略了。不管绑腿是粗或是细,只要拉扯不断,也就达到了使用的基本要求。

    李中易站在高台上,当众做了示范。因为扎绑腿的动作,并不复杂,所以,即使有些乡兵脑子笨一点,也勉强可以把绑腿缠到两腿上。

    看着台下手忙脚乱的乡兵们,李中易很有些自责。他此前一直以为,并不需要出城作战,所以,并没有想到要弄出绑腿来,实在是考虑不周啊!

    如果有作战经验的话,李中易完全可以提前想到,并准备好制式的步军背囊。

    在部队整装出发之前,李中易可以让士兵们将统一发放的炒米草鞋伞具等物件,全部装进背囊,背在肩上行军。

    就在李中易忙的脚不点地的时候,孟仁毅带来几百辆马车,载着大量的军用物资,浩浩荡荡地开进了乡兵大营。

    无咎,李帅就是这个脾气,不说我了,就算是皇兄他,也很多时候拿这个老倔头,没啥好办法。孟仁毅替李廷圭解释了一番,然后指着一眼望不到的马车,此去高梁寨的路上,一半是平地,一半是山地。这些马车暂时借给你们坐了走平路。

    我还给你带来了一千只水囊,走山路的时候,用得着。另外还有避雨的蓑衣三千件,军中的民夫一千个,战马一百匹孟仁毅带来的东西,都是李中易所急需的。



第59章 窍门(哭求推荐票)
    比如说水囊吧,平常民户人家因为活动的范围很窄,并没有水囊一说,商户也没有卖这个的。

    如果不是孟仁毅想到了,李中易即使有钱也买不到水囊。

    见众人都在卸货,孟仁毅把李中易拉到没人的地方,小声说:你可千万别逞强,发现情况不对,赶紧弃了高梁寨,绕过河池,往成都那边撤退。喏,这是沿途过关卡的凭信和公文,我已经替你准备好了,你贴身收着,万万不可遗失了。

    这么干,好么?李中易心想,擅离职守的败军之将,即使逃回了成都,恐怕也难逃军法的严厉处置。

    咳,你不是正儿八经的禁军军官,情有可原嘛。再说了,我皇兄那人耳根子最软,见不得身边人可怜兮兮的惨样。你离开高梁寨后,千万莫要回头,一路向南回成都,必须在第一时间进宫,然后啥也不说,直接趴在我皇兄的跟前,放声大哭,明白么?孟仁毅叮嘱的异常详细,连怎么糊弄孟昶的问题,都帮李中易想好了。

    孟仁毅的一片拳拳爱护之心,令李中易格外的感动,眼泪居然抑制不住的淌了下来,滴湿了前襟。

    好兄弟!李中易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浑然忘却身份上的巨大差异,一把将孟仁毅抱进怀中,十分用力地摇晃着。

    好了,好了,别象个娘儿们,小爷我又没死,你哭啥呢?真他娘的晦气。孟仁毅反手一把抱紧了李中易,右手用力的拍打着他的背脊。

    有了孟仁毅的鼎力支持,乡军出征的准备工作,进行得极为顺利。

    很多市面上买不到的物资,都是从后军大营里直接送过来的,孟仁毅早有吩咐,缺什么补什么,管够!

    筹集物资啥的,有孟仁毅出面,李中易也没啥可担心的。可是,乡兵大营里的赵匡义和慕延延钊,该怎么办呢?

    这两个难兄难弟,是李中易为了他和孟仁毅的未来平安幸福的生活,做打算的重要法宝,不容有失。

    如果,李中易现在把这两个家伙转交给孟仁毅,那么,可想而知,他们根本不可能摆脱被砍头祭旗的厄运。
1...3839404142...88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