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逍遥侯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大司空

    朕不是汉献帝,汝也做不了曹操,所以,朕要用你,而不是杀了你!柴荣异常自信的下了决断。

    李中易把头一低,心里却在想,老柴啊,如果不出意外,你最信任的赵老二,就要当曹操呢。

    这时,首相范质次相兼枢密使的王溥和次相李谷突然一起赶到,君臣一番重新见礼。

    文素,你来说吧。柴荣把玩着手里的玉钺,瞥了眼李中易,叮嘱范质介绍情况。

    范质轻咳一声,说:由于粮食已经齐备,朝廷精锐禁军正在加紧训练

    陛下决意编练新军。范质瞥了眼,一直不动声色的李中易,继续介绍说,新军军号为:破虏,员额一万,共一厢两军二十个指挥。一应物资供应,及练兵方略,皆以原河池乡军的标准执行。

    李中易恍然大悟,柴荣之所以没杀他,并一直出难题考验他,敢情落脚点是在编练破虏新军上面啊!

    这也是柴荣有雄主之气魄,换作一般的统治者,李中易的表现越出色,就越容易掉脑袋。

    朕意,以符昭信为破虏军都指挥使,李中易兼破虏军都监,不知诸公以为如何?柴荣淡淡的抛出震撼弹,一石激起千层浪。

    柴荣一心想北伐,破了契丹铁骑对中原政权的巨大威胁,作天下之主!

    李中易擅长练兵,而且有过实战大胜后周精锐禁军的经验,而且,他还非常会捞钱搞生产以及抓后勤。

    这么一来,一代雄主和一代妖臣,形成了完美的结合体。

    都监,就是监军,在唐朝中后期,一般由太监担任,权力大得惊人,往往可以架空统兵的大将。

    五代和北宋早期,都监基本都是中高级文官或是武将,很少有宦官。李中易这个破虏军都监,远不是水浒传里,被武松所杀的张都监那种小角色可比。

    具体的说,在破虏军中,统帅兵马是都指挥使符昭信的事。可是,决定军将们升迁降调的奏报定稿权却在李中易的手上。也就是说,没有李中易的签字画押,符昭信想提拔任何将领,都是不算数滴。

    而且,后勤辎重的调拨大权,也在李中易的全权掌握之中。

    嘿嘿,这种管军的制度设计,李中易,李都监,倒还真有点党委书记兼政委的风范哈!

    范质早知这个结果,也没有太过惊讶,该说的不该说的,他事先都把意见告诉给了柴荣。

    王溥和李谷,却是头一次听说这种事,他们俩不由大惊失色。

    陛下,岂有既管钱粮,又督兵马之理?而且,让外戚掌握兵权,此乃亡国之兆。王溥声色俱厉的坚决予以反对。

    李中易心想,王溥这一席话,同时打翻了两个人。前边的钱粮和兵马共管,自然指的是他李某人。所谓的外戚掌握兵权,那肯定是说符昭信。这个正儿八经的国舅爷。

    实际上,王溥这是在偷换概念,李中易就算是当上了兵马都监。依然是个文官。

    按照周制,兵马副都监以下,才是正儿八经的武将,都监则由文官充任,目的是起到文官监军的作用。

    如果王溥知道了,李中易的亲妹妹甜丫,已经成了符皇后的义女。恐怕。李中易也会被骂作是外戚掌军,大周要亡国吧?

    李谷这时面现难色说:国朝从无外戚掌朝廷禁军的惯例,还请陛下收回成命。

    大符皇后和小符贵妃的父亲。符彦卿也是一方节度使,妥妥的地方军阀。

    李谷显然也是偷换概念,故意强调的是朝廷禁军,而有意识的忽略掉了老符的军阀身份。

    范质心里明白。王溥和李谷真正反对的是符贵妃的亲哥哥。不想让符昭信掌握到军权。李中易不过是顺带被他们拉来作箭靶而已,属于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范畴。

    在大周国,除了柴荣御驾亲征之外,一向有文官监军的传统。李中易身为文官系统中的一员,兼任破虏军都监,完全说得过去。

    朕意已决,不必多言!柴荣乃是一代雄主。他已经打定的主意,不可能由人随意的更改。

    李中易心里明白得很。他这个暂时的假外戚,未来的真外戚,和当今国舅爷符昭信共管破虏新军,乃是极佳的互相制衡手段。

    未来的太子柴宗训,其实是大符皇后的儿子,小符贵妃只是他的姨母罢了。

    如果小符贵妃也产下亲儿子,嘿嘿,皇位的继承权就有好戏看了!

    李中易的亲妹妹,如果成了柴宗训的妃子或是皇后,那么,李中易将成为柴宗训最铁杆的支持者,也绝对会牵制住符昭信,迫使其不敢妄动。

    与之相对应,符昭信这个都指挥使,也会监视并牵制住李中易这个兵马都监。

    咳,柴荣还真是厉害啊,高手下棋,算清三步已是大师,这位老柴同志居然算到了十步开外呢!

    以柴荣过人的战略眼光,肯定看得出来,大周朝廷禁军未来发展的方向,必定是走河池乡军的编练道路。

    这也是李中易,被柴荣所赏识的根本性因素。

    对于锐意北伐的一代雄主来说,柴荣如果能够手握十万破虏新军,就有了硬撼契丹铁骑的雄厚本钱。

    只可惜,天不假年,柴荣才三十多岁就驾崩了。否则,大周朝变成大汉或是大唐的可能性,高得惊人!

    朕问你,造箭两百万支,何时可成?柴荣笑眯眯地望着李中易,显然来势不善。

    柴荣亲自问话,李中易自然不可能继续敷衍塞责,可是,他又不想冒然接下这个烫手的任务,只得回答说:回陛下,原料不足,工匠不足,臣刚上任不久,确实不知从何下手。

    依朕看来,恐怕是手上的权力不够吧?柴荣笑得异常灿烂。

    李中易心头一凛,这话可不好接,却又不能不接,他只得小心翼翼的说:陛下待臣恩高如山,臣就算是肝脑涂地,也难以报答万一。

    老范,黄河下游有几处决口,就派孙大清去巡视吧?柴荣丝毫也没有犹豫,直接把李中易的顶头上司孙大清给调离了开封。

    李无咎,朕给你足够的原料,和工匠,盐铁司副使以下,全归你调遣。两百万支箭,一支都不能少。柴荣果然是一代雄主,丝毫也不拖泥带水,干脆利落的把李中易顶到了墙角。

    李中易已经和柴荣交锋过好几次,大致明白柴荣的豁达性格。也就是说,条件你尽管提,柴荣只看结果,并且赏罚分明。

    既然,亲妹妹已经成为小符贵妃的义女,这甜头已经给了,柴荣盯着李中易干活,这也是应有之意。

    已经被柴荣顶到了腰眼,李中易也知道又要接下一个烫手的烂山芋,心有不甘的提出一个令所有人匪夷所思的条件。

    陛下,微臣以为,重赏之下才有勇夫。造箭坊的工匠虽多,却皆是奴籍,还没有任何工钱,这么一来,造箭效率自然严重低下。李中易一本正经的说出了他一直等待最佳时机,才肯说的大道理。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啊!(未完待续索,!

    :爽爽的情节已经铺开,兄弟们多砸月票哈,司空每天喊多少月票就加更,已经喊得很疲惫了。只要月票多,司空累吐血,也会加更的!




第152章 翻天覆地
    少跟朕绕圈子,直接说你的要求?柴荣把玩着手里的玉钺,冷冷的问李中易。

    李中易拱着手说:请陛下暂时授臣自专之权,并赐臣三十份空白的文散官敕牒,俱为将仕郎即可。

    朝廷名器,岂可轻授于贱匠?李中易,你是何居心?王溥没等柴荣表态,已经抢先站出来,坚决予以反对。

    李中易淡淡的一笑,说:王相公,正因为某些官员不重视工匠的死活,视他们为奴,随意打骂,吃食差到极点,才导致我大周的军器生产,问题丛生,效率和质量异常低下。另外,朝廷仅仅拿出区区散官作为悬赏罢了,和北伐的军器供应大计比起来,孰轻孰重,一目了然。

    说完道理后,李中易闭上嘴巴,索性不看王溥,等着柴荣决断。

    陛下,万万不可,我儒门士大夫岂可与贱匠为伍?王溥让李中易给噎得不行,喘着粗气,极力反对。

    李谷装作苦想的模样,一直没吭声,不愧是一代官场的老油条。

    老范,你怎么看?柴荣不动声色的问范质的意见。

    范质却是在场三相之中,最为难的一个,身为首相,他有义务配合好柴荣倾力北伐,统一天下的基本国策。

    可是,身为士大夫阶层的顶尖代表人物,他又对李中易的谬论,极为不满。

    陛下,臣从未听闻过工匠为官之异事。不过。事急从权,如果李某能够及时的督造出两百万支上等箭支,臣以为不妨一试。范质说到这里。话锋突然一转,厉声说,假如,到期无法完成造箭的计划,须重重的治李某欺君之罪。

    李中易暗暗佩服范质的老辣,正反两方面的话,都让他给说光了。而且面面俱到,令人找不出丝毫的破绽。

    准了。柴荣果断出手,平息了现场的争论。在他看来,和北伐大业相比,别的都是小节。

    柴荣本身当过粮商,而且从小跟在养父郭威的身边。也算是出自于将门。脑子里对于士大夫的条条框框,也没有宋朝的皇帝那么尊重。

    李无咎,你的要求朕都准了,如果到时候出了岔子,你这破虏军都监也不要当了,替朕养马去。柴荣一锤定音,决定了对李中易可能的惩罚措施。

    王溥尽管心有不甘,可是。公然推翻柴荣的决断,他还没有那么大的胆子。

    范质瞥了眼李中易。又看了看柴荣,他心想,陛下以前对臣子,可不是这么温和的态度啊?

    李中易嘴角微微的一翘,只要不答应老子的条件,那就另请高明吧!

    儒家确实有好的东西,比如说,对于温良恭俭让,等道德方面的自我修养和追求。

    可是,独尊儒术就非常不对头了。由于儒门士大夫阶层,长期垄断着教育权和任官权,并且在小圈子里钻研所谓的经典,异常排斥科学理论及技术的传播,导致百家齐喑,大家一起愚昧。

    独尊儒术,严重束缚了精英阶层对于科学技术的探索与支持,一直是李中易心目中最大的毒瘤。

    嘿嘿,走着瞧,今天撬开了一个小裂缝,明日再砸出一小口子,慢慢来,不着急!

    臣奉诏。李中易心里有底,一旦给了工匠们做官的机会,哪怕仅仅是虚的文散官,也必将对大周的军器生产,科技创新,产生极大的正面影响。

    老范,你回去后,召集三司衙门的各官,传朕的话,谁敢暗中搞鬼名堂,耽误了箭支的储备,朕不怕手上沾满他全家的血。柴荣决然的撂下这句血腥味十足的威胁。

    李中易暗暗点头,柴荣的这个口诏,来得异常之及时,等于是解决了他的后顾之忧。

    当然了,李中易捏准了柴荣想北伐的雄心壮志,如果不趁机夹带一点他的私货,那他还是李中易么?

    李中易回到家中,按照往常的习惯,去薛夫人的房内请安。

    到了薛夫人的门外,李中易隐隐听见薛夫人的哭声,他不由暗暗一叹,万恶的封建皇权害死人呐。

    李中易刚停下脚步,就听见了李达和的训斥声:你个妇道人家懂什么?陛下如此厚爱咱们家的甜丫,那可是几辈子都修不来的好福气啊,别人家想都想不到的莫大恩宠呢。

    哼,你只管哭吧,哭得再大声一点,咱们全家人距离满门抄斩,也就不远了。

    老爷,我们的甜丫才刚刚满月呢,妾身实在是舍不得啊。

    愚蠢之极!甜丫还这么小,根本不到学规矩的时候,怎么可能现在就送进宫里呢?

    啪!室内传来李达和拍桌子的声音,这还是李中易第一次见他发这么大的脾气。

    不许再哭了,应该大笑才对。咱们到了这大周国后,老夫没有睡过一天的囫囵觉啊,整日里战战兢兢,难以自安。现在好了,咱们家居然和皇家结了亲,此乃天大的喜事啊。哈哈,老夫再也不担心了。将来,二郎和三郎在珍哥儿的提携之下,肯定能谋个好前程。

    听了李达和那发自内心的爽朗笑声,李中易明显感觉到了,他们父子之间,思维模式的巨大鸿沟!

    李中易进屋的时候,看见薛夫人紧紧的将甜丫抱在怀中,死活不肯撒手。

    珍哥儿,你去求求陛下,放过我们甜丫吧。薛夫人见了李中易,一把抓住他的胳膊,她刚刚收住的眼泪,又哗哗的往外淌。

    无理取闹。李达和气得吹胡子瞪眼睛,直拍桌子。

    李中易微微一叹,说:阿娘。皇命难违啊,孩儿也没有任何办法。

    李达和说的没错,薛夫人如果继续闹下去。惹恼了一直紧盯着李家的柴荣,反而要出大事。

    与其拉拉扯扯的搅不清楚,李中易认为,不如干脆打消薛夫人的念想,尽管现实很残酷。

    不过,甜丫即使将来要嫁给柴宗训,那也至少是十五岁及竿以后的事情了。柴荣有可能活那么久?

    换句话说,只要李中易到时候势力壮大起来,要想翻云覆雨。推翻前议,还不是由着他自己的心意么?

    归根到底,庙堂实力论,谁的胳膊更粗。武力更强悍。谁就是大爷。

    朱温靠武力灭了唐朝,郭威靠军队灭了后汉,赵匡胤靠十万禁军篡了柴家的天下。

    有枪就是草头王!

    尊贵如首相范质者,由于手头没掌握住枪杆子,哪怕心里再有不甘,面对赵老二的武力威胁,也只得乖乖的就范,俯首称臣。

    如今。李中易的一只小手指,已经摸到了枪杆子的尾巴。正是紧要关头,容不得半点闪失。

    阿娘,您就放心的养育甜丫成人。李中易不可能揭开谜底,只能陪着笑脸,安抚住薛夫人。

    薛夫人没见过大世面,低声哭了一阵子,在李中易的安慰下,她也知道事不可为,只得无奈的收住了泪。

    唉,珍哥儿,我没想过那么多的好处,只指望着养大甜丫和宝哥儿,一家子平平安安的过一辈子,也就心满意足了。薛夫人叹了口气,将脸颊贴在甜丫的小脸上,母女亲情怎么都挡不住。

    李中易又安抚了一阵薛夫人,哄着她上床歇下之后,这才跟着李达和一起去了书房。

    珍哥,这可是天大的好事啊,你娘她也太不懂事了。李达和依然有些愤愤不平。

    李中易心里明白,李达和绝不是卖女求荣的人,他考虑的是,有女入了皇家的无上荣光。
1...101102103104105...88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