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逍遥侯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大司空

    于是,李中易用黑炭笔,在白麻纸上,画出了木工刨子的简略图。

    由于结构非常简单,李中易只解释了三遍,王小乙就已经完全懂了。

    王小乙望着纸上的刨子,喘了口粗气,异常肯定的说:不敢欺瞒上官,小人以前确实没有见过这种刨刨子,小人的师傅从未提及过刨子。

    李中易暗暗有些得意,一不留神,他居然成了手工平刨的发明者。

    平刨的木工活,归王小乙带着徒弟去办,锋利的刨刀,就需要谢小三的帮忙了。

    李中易把要求详细的说了一遍,谢小三听说刨刀的上部需要钻孔,还要打楔子进去予以加固,就显得有些为难。

    李公,按说这刨刀并不大,很容易锻打出来。只是,这钻孔可真有些麻烦。谢小三抓着头发,凝神细想之后,又解释说,搅拌出来的铁,虽然有些韧性,可是,强行钻孔的话,很容易整体折断。

    李中易毕竟不懂铁的性质,让谢小三这么解释,他也觉得有麻烦了。

    可是,这个问题不解决掉,王小乙那边造箭杆的活计,就很可能拖垮整个羽箭的生产。

    肿么办呢?李中易再次陷入到长考之中。

    想了两个多时辰,就在李中易即将绝望的时候,谢小三突然拉找他,建议说:小人想了好几个法子,都不太管用,不过,倒是有个方法可以试一试。

    李中易面露微笑,鼓励谢小三继续往下说,谢小三有些不好意思的说:回上官的话,小人刚才是也是胡思乱想的,也不知道管不管用。

    呵呵,你想到啥就说啥,这些都是在帮我的忙。李中易故意把帮忙咬得很重,就是想鼓励谢小三大胆的说出他的想法。

    熟铁有韧性,生铁太过坚硬,小人的琢磨着,是不是先用厚熟铁做出钻了孔的刨刀,然后在刀刃的部分,浇上生铁水,再打磨一番,也许有点用。谢小三说到这里,老脸都红了,显得非常的不好意思。

    李中易眼前却立时一亮,按照谢小三的说法,倒是很有成功的可能性。

    走,我陪着你一起,先干出来再说。李中易用实际行动支持了谢小三的异想天开。

    还是谢小三想得周到,在新的一炉铁水出炉之后,先顾着浇灌箭头,等铁水尚未完全凝固,彻底变成熟铁的时候,他用火钳夹起那一小块熟铁。

    李中易就站在边上,聚精会神的看着谢小三,左手用火钳夹住铁块,右手操起大铁锤,一下一下的锤击着熟铁块。

    见谢小三有些累了,李中易觉得有趣,就接过铁锤,学着谢小三的样子,敲打着熟铁块。

    咳,这种超级体力活,还真的不是李中易干得了的活计,他只敲击了二十来下,就已经觉得手酸无力,累得直喘粗气了。

    在铁锤的敲击下,熟铁块很快就冷却了,谢小三就用火钳夹住铁块,扔进旁边的木炭炉内。

    军汉们在谢小三的指挥下,奋力的鼓风,给木炭炉加温。等熟铁块烧红之后,谢小三将之夹出火堆,再次用大锤反复的敲打。

    谢小三挥舞着小铁锤,一个军汉则抡起长柄的大铁锤,你一下我一下,经过一个时辰的敲击,熟铁块慢慢的被敲出刨刀的雏形。

    这时,有一炉铁水出炉,谢小三用坩埚舀起一锅铁水,然后用火钳夹起刨刀,将刀刃的部分,插入铁水之中。

    大约几个呼吸的工夫,谢小三再次挥舞着铁锤,开始敲打刨刀的刃口部分。

    时间缓缓流逝,最终,谢小三的铁锤敲打出了大周朝第一把平刨的刀刃。

    这时,王小乙带着他的学徒,也已经做出了平刨的木工部分。

    安装的时候,却出了问题,刨刀过长,刃口远远的伸出刨子底部。

    谢小三仔细的观察一下平刨的结构,等军汉们推动风囊加高炉温后,他用一把铁钎宰下了多余的熟铁,又重新钻了孔。

    ok,这一次平刨终于顺利出闸,李中易这个木工的门外汉,当着王小乙的面,在一快没有削净树皮的厚木板上,做起了示范。

    虽然,李中易的动作很不标准,可是,王小乙依然惊讶出声,我的老天爷啊,好宝贝啊,好宝贝。

    李中易坚信,磨刀不误砍柴功。他手上的熟练工匠,数量严重不足,没有合适的制造工具,造箭的效率不可能获得质的飞跃。

    平刨虽然发明了出来,可是,使用的时候,由于工匠们经验不足,难免会出现,上一刀很浅,下一刀又刨深了的问题。

    不过,李中易相信,木匠们一旦适应了这种平刨,其效率绝对比用斧头来削平树皮以及小疙瘩。

    有了第一次的制作经验,王小乙指点着他的学徒们,连夜造出了二十把平刨。

    新式锯子有了,平刨有了,斧子是现成的,木匠们的必备工具,大致齐活了。

    由于坊内的木料堆积如山,即使木匠们出了错,也不怕浪费材料。

    由于箭杆的制造,已经成了当前的瓶颈,李中易只得尽量把工匠们都调过来,跟着王小乙学习劈木锯木,刨木。

    由于工匠太少,捉襟见肘,原本的流水线作业,被李中易改成了集中力量办大事。

    也就是说,哪道工序拖慢了进度,李中易就只能把工匠集中派往那边,以提高制造的效率。

    早期的工业化,其实也是从手工业开始的。通过改进手工机械,提高生产效率仅仅是一个方面的重要因素。

    大量训练有素的产业工人,在近代化的生产模式组织下,变成每一道工序里边的一颗螺丝钉,这就从根本上,改变小农经济落后的松散生产方法。

    不夸张的说,这种把工人组织起来,集中生产的方式,具有性的意义。

    明末时期,苏杭等江浙的大城市,已经出现了几万人的手工工场。虽然没有蒸汽机,但是,如果这种竞争激烈的生产模式继续发展下去,机械化的大生产,迟早会出现。

    只可惜,中国早期资本主义的萌芽,由于皇帝刚愎自用,官僚士大夫集团的集体堕落和内讧,导致了极其严重的后果:李闯灭了大明正统,吴三桂领着野猪皮入关!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北宋也是亡于党争,宋徽宗和宋钦宗各自结党,只知争权夺利,互相倾轧,而无法凝聚国力,对抗金虏。r1152

    varosoadconfig;




第149章 垂拱殿算帐
    李中易清醒的认识到,如果按照原来历史的趋势发展下去,严重崇文抑武的北宋登上历史舞台,崖山之后无中国的悲剧,依然会上演。

    在北宋那种严重束缚个人权力和威望,统治权力过度制衡的体制基础之上,即使是李中易,也完全没有把握可以斗赢整个士大夫官僚阶层。

    不改革就下台,此话多么的霸道?

    可见,政治强人一旦准确的抓住了时代进步的脉搏,对于整个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将起到不可估量的巨大推动作用。

    真理永远都只掌握在极少数人的手上,李中易坚信这一点!

    造箭杆的工作虽然繁琐,可是,毕竟不是特别高精尖的技术活。在李中易的亲自安排下,年轻的工匠负责劈木,王小乙负责现场指导,其余的老木匠则负责切削出箭杆的雏形。

    然后,再由年轻的工匠对箭杆的雏形,进行精削和打磨。实际上,这也属于流水线作业的范畴,只不过,相对于整个造箭的工序而言,规模略小一些罢了。

    面对造箭的任务压力,李中易目前只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他还来不及细想,其中规律性的东西。

    箭头的问题解决了,箭杆也正在解决之中,两个最难的关节,已经出现了突破,李中易不禁暗暗松了口气。

    随着工作时间的推移,工匠们渐渐熟悉了一专多能的集中生产方式,工作效率立时大大的提高。

    尤其是。当平刨大量出现之后,伐木造箭杆的工作效率,获得了长足的进展。

    二十天过去。李中易实际上,已经完成了任务,正在暗中向十万支羽箭推进。

    孙公,下官那里缺少铁匠木匠胶匠李中易为了麻痹住孙大清,故意每天都要去找他诉苦,要钱要物要东西。

    孙大清喝了口茶,叹息着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我这里的原料也快见底了呀。

    孙公,假如原料供应不足,那下官只能去找高公说理了。李中易一点也不着急。步步为营,挤压孙大清的躲闪空间。

    由于李中易采用的是新工艺,铁料和木料的浪费情况,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已经领到手的原料。经过仔细的计算。其实足够造出十万多支箭。

    嘿嘿,李中易秉承着有备无患的原则,只要撞见孙大清,就要大大的诉苦一番,让孙大清误以为他是故意找碴,想将来推卸责任。

    孙大清比周冲聪明得多,只要李中易去他要东西,他或多或少。都会给一点点,可是。又不一次性给足。

    而且,孙大清也被李中易给缠怕了,很多时候都不敢在公事厅里待着。

    今天是休沐日后的第一天到岗,孙大清避无可避,又让李中易逮了个正着。

    无咎啊,要多多体谅在下的难处啊。孙大清知道躲不过去了,真要让李中易闹到了高洪泰跟前,吃排头的只会是他孙某人,这样吧,铁料再给你一千斤,柳木杉木各一百根。

    到了嘴里的肥肉,李中易自然不会放过,他毫不客气的一口吞下,末了又叫苦说:孙公啊,现在别说五万支箭,就算是两万支,下官也没有造出来啊。

    孙大清虽然觉得李中易的态度有些许奇怪,可是,李中易所掌握的条件,确实有限。他一直坚信,到了日子,李某人肯定交不出五万支箭来。

    ‘无咎啊,这个就只能去问高公了。孙大清又不是傻子,直接把这事推到了高洪泰的身上。

    李中易就知道是这个结果,他索性起身告辞,去找高洪泰。

    不巧的是,高洪泰刚刚离开三司使衙门,小吏们都不知道他去了哪里。

    有人说,高洪泰可能去面君了,又有人说,高洪泰可能去了政事堂。一时间,众说纷芸,就是没个准确的话。

    李中易来找高洪泰,不过是个幌子罢了,为的是迷惑着高孙等人。

    等李中易回到造箭坊后,李小七兴奋的跑来禀报说:公子,咱们造出来的箭,传透力极强,小人用两石弓,一百三十步(1。5米)以外,可以射穿普通铁甲三寸左右。

    李中易赶到现场,命李小七再次实验了一遍,嗖。弓弦轻响,一支羽箭风驰电掣般钻进挂在箭靶上的一副铁甲,尾羽晃动不停。

    李小七得意的一笑,说:小人不敢胡吹,要射肚子,绝不射胸口。

    李中易含笑看了眼李小七,他心想,这家伙都是老猎人了,这么点工夫都没有,早就饿死了。

    走到铁甲旁边,李中易仔细的看了看,发觉,确实如李小七所说,铁箭头狠狠的扎入铁甲内,至少三寸。

    如今的李中易已经不是军事菜鸟,据他训练河池乡军的时候总结的经验,后蜀军的弓箭,在不到一百步的距离,也就是相距一百三十米左右,用一石半的硬弓射击,只能穿透两层皮甲。

    李中易不懂弓好坏,只能采取排除法,他扭头命人取来老式方法生产的羽箭,想看看是不是箭的问题。

    结果,同样的距离,李小七发箭之后,羽箭明明射到了铁甲之上,却没有扎穿,反而掉到了地面上。

    李中易走过去,捡起两种羽箭,经过仔细的比对,他发觉,老式羽箭的箭头,居然折断了,然而新式箭头却仅仅是略微钝了一点。

    有了这个惊人的发现,李中易又让李小七分别用两种羽箭,连续射击了三次,结果却都一样。

    李中易凝神仔细琢磨了一番,他猛然间意识到。应该是新的炒钢法起了作用。

    有了这个认识之后,李中易暗暗留了心,将来有机会的时候。一定用心改进炼钢的技术。

    如今的大周朝,看似强大,实际上危机四伏。北有契丹的铁骑威胁,南方还没有纳入疆域版图,中原地区的力量远未整合进来,力量还很薄弱。

    柴荣在世的时候,可以镇得住场子。一旦他死了,王溥和李谷等人就会协助赵老二展开阴谋篡位的活动。

    另外,张永德和李重进也不是省油的灯。各自都有地盘,是实打实的军阀,土皇帝。

    李中易举目望去,手头竟然没有多大的本钱。去参与未来的国运争夺战。

    即将和高洪泰摊牌的前两天。李中易去三司衙门上班,批了几份公文后,门前忽然来了一个内侍,宣李中易去垂拱殿。

    垂拱殿一直是柴荣召集重臣们议事的主要场所,其政治意义非同小可。

    李中易的嘴角微微一翘,心说,老子终于有资格进入垂拱殿,发表自己的意见了。

    能够在皇帝和宰相的面前说话。对于李中易来说,意味着他的理财能力。已经获得了柴荣的高度认可。

    李中易进殿之后,却见柴荣身穿着便服,独自坐在御榻之上,他的身前站了范质王溥和李谷,这三个宰相。

    臣李中易拜见陛下。李中易给柴荣行了礼,柴荣淡淡的摆了摆手,罢了。

    范质得了柴荣的暗示,就问李中易:我听说你家里有一种快速计算帐目的物件,叫算盘?

    李中易心想,柴荣对他盯得可真够紧的,搞不好,连他晚上抱着那个小妾酣睡,都知道?

    瓶儿那日抱怨用算筹算帐,太过缓慢,也很容易算错。李中易出于减轻枕边人工作压力的考虑,就根据以往的记忆,琢磨着造了一架算盘出来,教会了瓶儿用法。

    回范相公的话,那不过是家宅之中算小帐的工具罢了。李中易也没啥好隐瞒的,只是故意降低了算盘的威力。

    老范,甭和他多说废话。柴荣忽然抬手指着一堆帐册,笑眯眯的望着李中易说,算不清楚,不许离开。

    李中易心想,柴荣叫他来,难道只是想考较一下的他算术能力?

    喏。算帐一向是李中易的拿手好戏,不管柴荣是个啥想法,他若能展示出快速而又精准的算帐能力,绝对不是坏事。

    可是,当李中易拿起一本帐册,定神一看,当即傻了眼。

    这哪里是帐册啊,简直是一本流水帐啊,而且写得密密麻麻的,很难看清楚细目。

    李中易连看了两本帐册,都是一样的流水帐,想找个数据,都难得要死。
1...99100101102103...88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