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之狂潮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再次等候
那我就随便说几句?
嗯嗯。
如果台塑到我们大陆投资,这影响力实在太大。我相信,不仅是经济牌,还要算上政治牌。那个头羊效应,肯定会吸引台商纷至沓来,而且还有利于和平统一。因此大陆方面宁愿在这个项目上吃点亏,也要保证台塑的落地?
对对。于筑心中在想,这位小荆说的倒是不错。
荆建接着说:我们大陆是这么想,台湾当局当然也知道这情况。他们又会怎么做呢?当然全力阻止。
全力阻止?那不是成为民族的罪人吗?于筑大吃一惊,不敢相信会有这样的情况发生。因为此时的两岸关系正向着和缓的方向在发展,大陆方面上下是一片乐观情绪。
然而真正的未来呢?
荆建并不愿意去说,未来胎毒港毒等敏感话题,也不愿意说一国两制实际上已经一言难尽。其实无论是五十年也好,和平统一也罢,那都是某种手段,其目的就是为了一个完整统一的强大中国。而完整统一体现在方方面面,语言文字制度疆域等等等等。要不然,谈个屁的统一?
不过嘛,谁都想不到大陆会发展的那么迅猛。而这就是人的劣根性——穷亲戚暴富比杀父夺财之仇都可恨。只能耸耸肩冷眼旁观,这还怪我喽?
略微考虑一下,荆建微微一笑:权利就是毒品,台湾领导人愿意放弃自己的权利吗?所以对台塑,他们一定会百般阻止。而台塑的根在台湾,到最后绝对会顶不住压力。
于筑一下子沉默了,这逻辑并不复杂,而且有着极大的可能性。想了想,他只能点头承认:小荆,应该有些道理。
荆建发觉于筑有了想法,就继续给台塑上眼药:其实真的干净利落的拒绝,到没啥,来了就来了,不来就不来,虽然少了笔投资,但我们也没啥损失。最怕的反而是拖,拖个几年,那就有乐子喽。哈哈。
于筑果然严肃起来,他很警觉的问道:拖?拖几年?有乐子?
见荆建一脸迷糊,于筑加重语气:小荆,这点你详细说说,还有注意保密。
第610章报刊亭
事关重大,于筑已经顾不上什么保密,就想了解可能的变化。
而荆建似乎浑然未觉,脸上随意的表情,语气轻松,仿佛就是在闲聊打屁:这其实并不难分析。国内石化市场热门,这在国内外都不是什么秘密。那么台塑肯定也知道。如果说他们到大陆投资,肯定对产品销路有把握,并且有了扩建的需求。也就是说,他们肯定要投资,无非地点是在大陆,或者是在台湾?
嗯嗯。于筑点了点头,又从怀里摸出烟点上。
那么作为资本家,肯定是优惠条件给的越多越好。打个比方,如果台塑到大陆投资被台湾当局阻止,他又会怎么做呢?最傻的就是老老实实听话回去,那么台湾当局给点鸡毛蒜皮的好处就打发了。反正你也逃不过我的手心。聪明的又会怎么做呢?
怎么做?
当然是拖着。威胁台湾当局,你不留爷,爷就去别的地方了。反正山珍海味端上来,熊掌不嫌多,凤爪不嫌少。而对大陆就花言巧语的稳住。给你这个备胎一个美妙的幻想。
哈哈,备胎?于筑被这形容给逗乐了。他明白了荆建的意思,会哭的孩子有奶吃。
呵呵,对。荆建同样笑道,老于,那你想想,我们大陆还蒙在鼓里,希望用更加优惠的条件来吸引住台塑。就不说其他的浪费了,我就说一点:计委不批准新的石化项目咋办?一年拖两年两年拖三年,难道国内一直嗷嗷待哺,花大量外汇进口石化原料吗?
于筑的脸色越来越沉,其实是一点就透,这情况的可能性极大。勉强一笑,于筑道:不会那么糟糕吧?
荆建立刻放声大笑:哈哈哈!你还陷进去了,咱俩就是瞎侃。还根本没那事,咸吃萝卜瞎操心。其实就算有这情况,也有办法,台塑能有备胎,咱大陆就不能有备胎吗?
呵呵,对对,一颗红心两手准备。于筑也笑了起来。突然感觉不对,这901工程还保密呢,咱俩是闲聊闲聊。哎!今晚这一趟获益匪浅啊!
随后于筑一直心不在焉,没多久,就告辞离开。等到他回到自己家,总感觉自己少做了什么事。直到上床后,突然重重的一拍床板:诶呦,忘了说调动的事了。这小荆更要拿到手啊!
吓死我了。半夜三更鬼叫啥?于筑立刻被他老伴狠狠的踹了几脚
在天南省府南都市,早晨七点钟,街上的自行车流已经占据了半条马路,正是上班早高峰的时候。
在机关一条街附近的一家报刊亭,一个老头正把打包运来的报刊杂志拆包分开,并且铺在报刊亭前的门板上。
来买报纸杂志的人络绎不绝,这正是纸媒的黄金年代。而机关里大报基本都有订阅,这里反而是小报杂志比较畅销。
一位戴眼镜的女青年文文静静,她细声细语的问道:大爷,《天南文学来了吗?
《天南文学是天南省作协的文学双月刊,虽然不具有全国的影响力,但在各省市之间还是比较有名的。当然,来购买的一般都是男男女女的文青。
卖报老头答道:刚到,就这本。五块六。说话间,就从角落里翻出一本。
付过钱,那女青年拿过杂志,一看封面,就咦了一声。只见封面上一位带墨镜,穿黑色风衣,一头七色彩虹小辫假发的华人青年坐在导演位上,身边有着摄影机和外国俊男靓女,而华人青年正极有气势伸着手在指挥。
而这张照片出自荆建的御用狗仔贝里。当时偷拍后,给荆建他们一起欣赏,荆建感觉有几张还不错,就让贝里多印了几套。而在许观闻采访的时候,荆建谢绝了照相,就送给许观闻这一张。
封面上,还印着这期杂志的主打文章《啊,奥斯卡!。女青年就有些奇怪:大爷,封面这人是谁?
老头瞄了一眼:哦!咱天南的才子,到美国那个啥莱坞拍了部电影。外国人欺负咱,说东亚病夫不让拍,后来这后生排除万难拍出来了,可把那些老外的眼亮瞎喽。并且还拿到了奥斯卡奖。知道啥是奥斯卡奖吗?那就像奥运金牌,电影皇冠上的珍宝。
那老头的眉飞色舞吸引住几位路人,听到最后,有人就玩笑道:李老头,没看出,你还会拽文啊?
那是。李老头得意起来,我当年也是高小毕业,在街坊里也算是读书人。要不会卖报?倒也不能完全说是吹牛,起码这位李老头看过这篇文章,否则也做不出刚才的介绍。
说笑间,有人就关注到介绍的内容:华人导演好莱坞拍电影拿奥斯卡奖?没听说过啊?
李老头连忙反驳:不是华人,是咱们中国人,咱们天南人。杂志里都说了呀。
啊?就这幅打扮?满头花公鸡,真是咱天南的?
这还能吹?他南疆打过仗立过功,后来上了京城的大学,后来又留学。里面都有啊?
你这不就吹上了吗?又当兵又上大学,好事全轮到他们家?
嘿,你们有啥可吵的?没发现这是《天南文学?小说虚构人物,倒让李老头当真了。
顿时响起一阵哄笑声。李老头也摸不准真假,也就缩回到报刊亭里。那些路人就准备离开,突然,那位女青年一声尖叫,让他们停下了脚步。
是真的,是真的。女青年推了推眼镜,脸上兴奋的有些潮红,这篇是报告文学,真人真事描写。他叫荆建,84年秦冈高考理科第一,考上了华清,后来美国留学的时候拍了部电影,名叫《无限战栗,拿了去年奥斯卡的三项大奖。大音乐家程青伦拿奥斯卡奖的影片就是这位荆建拍摄的。
刚才在争吵的时候,那位女青年迅速的翻阅了一遍文章,已经把内容粗粗的看了个大概
第611章知道原因吗
啊?几位路人一阵惊呼,都不自禁的停下脚步,真人真事?居然是真的?
那女青年很认真的解释道:有名有姓,而且有地方有事情,绝不会胡编乱造。那篇宣传大数学家陈景润的《哥德巴赫猜想,同样也是报告文学。
这一下,周围的人就不蛋定了:小姑娘,这封面上的老外都是外国明星?
做导演嘛,当然用的外国演员。
我还是觉得玄乎。你说这一身打扮不伦不类的,一点儿都不庄重啊?
那可是艺术家。艺术家穿个补丁衣服都是艺术,你穿就是个要饭的。
哄笑声中,终于有人向老李头开口:同志,给我拿一本。
这一下就立刻提醒了周围的人:我也要一本。
这是我们天南的骄傲,我肯定捧场。
老李头,我也要一本,拿回家给我那丫头看。
呵呵,你家丫头还拍电影?唱个歌都五音不全的?
总比你家那个傻小子强,一颗糖就能傻帽的乐出鼻涕泡。诶,你不买?
不是有你吗?到时候借我翻翻。
靠,不借。
吵吵闹闹中,吸引过来的人变得越来越多。而那位老李头已经坐回到报刊亭,并且把《天南文学移到了正中的位置
这情形在南都市的许多报摊前出现,然而毕竟这是本文学类期刊,也不是每个卖报的都和老李头一样有文化。因此放大到整个城市,仿佛像是一朵朵小浪花般,很快就变得悄无声息。
然而潜流下的发酵,只是为了积蓄更大的能量。在《天南文学出版的第二天,编辑部的电话就快要打爆。幸好现在基本上都是内部人工转接,很少有人知道主编办公室的直拨号码,要不然,就根本没法工作。
当然,人工转接的那位姑娘就差点儿被炸出了工伤。随后就是以麻袋计数的群众来信。而这一期的《天南文学骤然畅销,一印再印,发行量足足升了十几倍。并且逐步推广到全国,甚至隐隐的把《天南文学推到一流文学期刊的位置。不过这一些,全都是后话了。
此时的许观闻正在省报的编辑部里闷闷不乐,感觉有负荆建的重托,并且对省报的领导暗自腹诽,埋怨他们实在是太过小心。
当时拿到许观闻的采访稿后,省报的主编们同样是惊到一大片,同样的理由,如此振奋人心的大新闻,为什么中央的主流报刊就没有报道过呢?作为机关报,讲究的还是官僚属性——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既然有犯错误的嫌疑,哪怕是万分之一的嫌疑,那也没必要去触碰。于是很悲哀,许观闻的这篇采访稿就这样被打回来了。
可想而知,当事人许观闻听到如此莫须有的拒稿理由,差点儿就是一口老血。而他又是绞尽脑汁写的这篇新闻稿,可以说是波荡起伏扣人心弦,着实花费了一番心血。如果放进废纸篓的话,实在有些太可惜。而且许观闻还有着当时新闻工作者的那种荣誉使命感,他感觉到自己要为荆建鸣不平,于是经过几晚润色扩充后,索性改编成为了报告文学,并且还找了位《天南文学当编辑的朋友。
《天南文学作为文学期刊,就没那么多的顾忌了。而且电影类期刊曾经报道过,你尼姑摸得,我和尚就摸不得吗?尤其是这篇报告文学很热血很正能量很主旋律,从文学价值看都算相当精彩,于是立刻排版上了这一期。
不过对许观闻来说,多少有点郁闷。他毕竟首先是个记者,其次才是位作者。
然而就在许观闻默默发呆的时候,突然有人在办公室门口叫道:小许,总编找你。
许观闻并不知道,就在半个多小时前,天南省高官的办公室里,韩书记正与他的李秘书进行着一场谈话。
拿出一本《天南文学,韩书记笑问道:小李,我们天南竟然还出了这样的人物,不是我家那个小丫头问我,我居然还不知道。你了解这位荆建导演吗?
李秘书看了一眼,就笑了:这我知道,那位小荆同志的履历确实很优秀。
哦?韩书记又惊又喜。他今天是想让自己的秘书了解一下情况,没想到自己的秘书竟然能做到自己的前面。
李秘书笑着解释:今天机关里都在传看这本杂志,有许多人都挺好奇,我也偷偷打听了一下,正准备抽空向您汇报呢。
那你说说。韩书记同样变的越来越好奇。
这本报告文学国内的部分基本都是真的。小荆同志打仗立功后退伍,回到秦冈阳河县成为了人武干部。后来参加高考,成为当年秦冈理科第一,并且上了华清。他是少有的省委组织部代管的干部大学生。一直到86年考上公派留学,档案才上调到中央集中管理。
是吗?韩书记有点惊讶,他原先还是我们省的干部?
对!李秘书笑着点点头,国外的部分没法考证,但奥斯卡奖是公开授奖,应该不会有错。去年动乱后回国,现在成为了京影的一名副处级党政干部。
对李秘书的工作,韩书记点头表示满意。不过有了同样的疑惑:那为什么之前没有宣传,那个奥斯卡奖是去年年初的吧?他是不是犯有什么政治上的错误?
从档案上反映不出来,行政级别和工作安排同样算是超级提拔。而且我也问过京城的朋友,他们也没听说过有这样的消息。并且小荆同志在国外的时候,也曾经热心的为家乡引进外资。哦,就是秦冈的那家洁具厂。
嗯嗯。韩书记回忆了起来,就是齐高官参加投产典礼的那个?
对,就是那个。
这表现很好啊?韩书记大惑不解,那为什么京城那边都不宣传?小李,你知道原因吗?
第612章号外和采访
作为天南省第一大秘,李秘书向来信奉的是把工作做在前头。因此面对着韩书记的疑问,他微笑着解释道:我分析有两点原因:首先小荆同志拍电影的时候用的是英文名字,也可以说是艺名,因此和真人没有对上。毕竟电影类报刊上曾经有过报道祝贺。还有一点就是可能是他父亲的原因。
他父亲?韩书记疑惑的抬起头。
他父亲是原秦冈副专员荆白生。
猛然惊愕,接着韩书记就大笑摇头,我们宣传部的同志很有些保守啊!
李秘书心领神会,他就告辞离开,接着就往省委宣传部打了个电话
韩书记他们以为找到了真正的原因。现在的政治气氛已经越来越宽松,作风问题和株连问题已经算不上什么大事了
许观闻一头雾水的来到总编室:卞总编,您找我?
而那位卞总编变得满面笑容,居然主动发烟道:小许,你前些天的那篇新闻稿还在手上吗?
哪一篇?许观闻有些糊涂,又有些不敢确定。
就是荆导的那篇。哦,拿奥斯卡的那个。
许观闻就更加糊涂:报社不是不采用吗?
那只是严格审核把关。卞总编先打了个官腔,接着微笑道,现在算是通过了。你那篇稿子快给我,排到明天的四版(文娱版)不不,可以安排到头版。
刚才省委宣传部长突然来电话,询问起近期的工作,说了句似乎对弘扬先进人物不怎么上心啊?这一下,就把卞总编给吓了个半死。打听以后才知道,居然就是刚枪毙掉的许观闻的稿子。他还不知道呢,宣传部里同样相当恼火,连省高官都知道了,居然省报都没有发表?如果仅仅是那样倒也罢了,现在先出现的竟然是作协的《天南文学?宣传工作能弄成那样,那不是国际笑话了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