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锦绣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有限无敌
七位总理大臣赶紧站起来,陈子壮带领所有官员躬身行礼道:恭迎陛下!
混蛋皇帝朱宏三走到自己龙椅前,说道:各位平身吧!
朱宏三前两天已经把消息传给马明远,让他在今天朝会上提出银行新法。朱宏三也知道官场没秘密,所以早就准备好今天有一场恶战。
各位卿家,现在反清形势一片大好,江西福建两省已经反正成功,朕决定不日将要带领军队收复旧都。但是广东这边财政状况实在不好,我看今天咱们就议议银行的事吧!
朱宏三的话音刚落,马明远站了起来。
陛下,各位同僚,现在朝廷财政吃紧,财政部银库中只有一百二十一万两的存银,打起仗来不够一个月消耗的,所以银行之法势在必行!
马明远说完从衣袖中掏出那份请立银行发行银币疏高高举起,说道:陛下,上次冯大人所提意见臣已经修改,留出来两年的缓冲期,这是修改之后的新法,请陛下审阅!
马明远话音刚落,边上坐着的黄应秀就站了起来,高声说道:陛下,臣以为此法断不可为!
朱宏三早料到有人反对,挥挥手说道:说!
黄应秀走到大殿中央,说道:陛下,上次臣就反对,此法断不可为!现在国破家亡,北方一片糜烂,正是需要团结全天下士绅的时候。马大人这个银行新法明显是让士绅受到损失,这样将失去天下士绅的支持,陛下!现在是危难时机,决不能做这种亲者痛仇者快之事啊!
黄大人,这怎么是亲者痛仇者快之事?你不同意银行新法,那好!现在国库就这么多钱,还要北伐还要征兵,你说怎么办?马明远看黄应秀出来反对,他也不想纠缠下去,直接把难题抛给黄应秀,你自己看着办。
陛下,马大人,各位同僚,对于财政的状况我也有些了解,我有几个计策请大家审定,一是增加商税,我算过,如果商税增加一成,每年就会多出三百万两白银。第二就是请陛下将手中工厂股份交给财政部,以缓解财政窘境!
黄应秀说完大殿中一片安静,如果马明远的新法是断全体官员的财路,黄应秀这两条就是要湖广派官员和皇帝的老命。
湖广派因为来广东时间有限,耕地并没有占多少,但是借着各地的开发区的建设,湖广派渗透进大部分的商业。马家主要集中在雷州的制糖和制盐业,佟家主要集中在琼州的钢铁开采,付文龙因为当过几年吕宋总督,吕宋大量的铁矿金矿他都有股份,冯自用当过广州知府,广州开发区和东莞开发区是他一手兴建,自然有很多利益在里面。可是广东派还停留在传统种植业上面,商业对他们影响实在不大。
这些都在其次,最主要的是黄应秀竟然让皇帝交出东莞那些厂子,这可是动了皇帝的老命。
朱宏三因为是白手起家,所以在称帝前有很多自己的产业,当然这些产业每年也为朱宏三贡献了大笔的白银,支持了朱宏三还算奢侈的生活。其实要讲生活腐化,朱宏三比明朝前十几任皇帝差得很多,和要饭的朱元璋有的一比。朱宏三一顿饭只有七八个菜,还不是自己吃,皇宫建的也不是很雄伟,能过得去就行,每年工厂大笔的进项都被朱宏三投入到新军中。
但是就这样朝中各位大臣还是看着朱宏三的厂子眼红,半年前就全体逼着朱宏三交出了一部分不重要的工厂,只留下一些重工业,今天看黄应秀这样是打着让朱宏三全部交出的算盘。
不过今天黄应秀得罪的不是朱宏三一个人,还有全体湖广派。黄应秀说完第一个跳出来的就是佟养甲,他作为既得利益者不能不为自己争。
黄大人,你们打的好算盘,要增加商业税,怎么不增加田赋呢?
佟大人,现在田赋已经够高了,当年崇祯朝正是征收辽饷和剿饷才逼的陕西民乱,所以不宜增加田赋!
付文龙在边上听黄应秀说的无耻,他忍不住了,付文龙的产业都在吕宋,如果增加商业税每年会让他损失上万两银子,以前他不准备参合到朝中两派的斗争,但是今天不参与是不行了。
黄大人,你说增加商税有点不切合实际,现在广东商人占了大半,每年的赋税也由他们出了大半,在增加不会怕发生变乱吗?
黄应秀嘿嘿冷笑道:付大人,陛下称帝时说的是复兴太祖旧制,而当年打压商人的正是太祖皇帝,难道付大人还要反对太祖吗?
曾经要过饭的朱元璋,最恨商人,他认为商人赚的都是昧心钱。在他执政的三十多年中,农民问题始终是他的第一关注点。这不仅仅因为他是农民出身,更因为帝国的子民,百分之九十都住在乡间。所以当朱元璋当了皇帝后,立刻在法律上压低商人的地位,规定商人出行不准坐轿不准穿绸缎商人子孙不得科举,虽然在明朝中叶这些政策基本没人当回事,可是在朱宏三这里可不同。
朱宏三因为自身出身问题,称帝时就打着燕王一系治国不行的名义,所以要全面复兴祖制。当然朱宏三这只是口号,朝中大臣都是人精,谁也没把这句话当真。当年朱元璋可是废除了丞相制度,并且在皇明祖训中严令规定以后不得在立丞相,可是朱宏三登基就搞出了一个总理大臣制度,这根本就是唐宋丞相制度的翻版,那时候怎么没看你黄应秀出来反对?而是满怀欣喜去内阁上班。
第四百一十六章 震怒
神武皇帝朱宏三坐在高高在上的龙椅上,看着下面这些道貌岸然的士大夫为了自身的利益吵成一团,朱宏三心中有了深深的挫败感。
朱宏三到现在当皇帝已经快一年,再加上监国那就有三年多了,随着地盘的扩张,实力的增大,朱宏三发现自己越来越控制不住这些士大夫。
这也是正常的,在前世朱宏三只当过一个乡镇的小领导,他的资质也就是中人之资。到了这个时代完全是靠着远超过这个时代的见识和知识,才在广东发展出这么一片天地。
早期因为管理的人数少,加上这些人都靠朱宏三吃饭,还能力往一处使。随着势力的扩大,必定要引入一些新的人才才行。可是这些新来的都是一些重臣,不管身份地位能力都远远的超过朱宏三,再加上明朝的士大夫天然的有一种道德优越感,那就是你皇帝是傻逼,你啥也不要管了,留在后宫专心生孩子就完事了,国家大事那是你一个傻逼能干的,还是交给我们这些专业人士来干吧。
其实到不能说明朝士大夫这种心态不好,朱宏三知道如果一个皇帝再能干也有想不到的地方,治理国家这种事情交给专业团队为好,并且文官治国正是后世民主制度所推崇的。所以朱宏三在创建这种政治制度后还很欣喜,觉着自己终于找到一个完美的治国途径。
可是愿望和现实总是有差距的,朱宏三完全没想到明朝这帮士大夫这样无耻,为了个人利益完全不顾什么国家危难,只要打垮政敌无所不为其用。
其实朱宏三不知道的是他自己所处的时代正是君权和相权激烈冲突的时代,明代君权和相权冲突尤为突出。开国的时候朱元璋强势,还能通过总总手段压制住,但是朱元璋一死完全变了样子,就是以朱棣的强势都压制不住相权的反扑,最后只好搞一个大学士制度。接来下的几个皇帝更是完蛋,他们没有朱元璋和朱棣的手腕,争不过士大夫,只好引入第三只势力—太监帮自己。
其实明代的政治制度如果发展下去就会成为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度,皇帝干你自己的事就完了,治国交给文官集团,可是没想到的是满清入关打断了这个进程。满清作为蛮族那管你什么文官的尊严,在我这你连奴才都不如,只是给我满清大皇帝打工的,所以才有雍正建立军机处制度,文官集团彻底失去和皇帝竞争的手段,完全成了皇帝的传声筒,只能跪受君恩。
满清后期也正是因为文官体制的僵化,所有文官都失去了从汉唐宋明就有的家国情怀,反正国家是你皇帝的,和我屁事没有,我只要做好我自己的官就行了。正因为国家精英阶层这么想,才发生了后世的种种悲剧。鸦片战争正是因为广东本地官员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只要把英国人打发走,至于他们去哪和我无关,所以直到英国的炮舰已经到了大沽口,满请皇帝才知道广东之事。
所以朱宏三参考后世历史,认为要保持文官体制的活性就要放权,所以朱宏三除了军权和情报以外,把整个治国的权利都交给文官集团。这么做的好处很多,但是坏处也不少,那就是君权要受制于相权。
不过朱宏三也留有后手,那就是搅屎棍的存在。所以三姓家奴钱谦益来到广州后,朱宏三立刻委以重任,正是防备今天这种情况。
钱谦益现在只有五品官,本来没有资格参与朝会,但是他作为军机处的军机握有重权,皇帝有特旨命他可以参加朝会。
今天钱谦益看到朝中大臣为了银行之事闹成一团,老钱心中大乐,这样正是他浑水摸鱼之时。
钱谦益收拾一下,从群臣中走了出来,深鞠一躬说道:陛下,臣有一本!
现在大殿中几个内阁总理吵成一团,钱谦益突然来这么一手所有人都没料到,纷纷住口听钱谦益有什么要说。
朱宏三看到老钱出来就知道这个老家伙要出手了,不过这样也好,搅屎棍不就是搅和的吗?
钱爱卿,有什么事?
陛下,臣执掌军机,前日收到锦衣卫密报,说有人公然违反皇帝陛下的禁令,和福建郑成功有来往,并且贩卖粮食食盐武器给他们!
其实郑成功也算是钱谦益的弟子,当年钱谦益到广州后也给这个门生写过书信。但是郑成功通过多方面的考虑,决定不效忠朱宏三,而是舍近求远,给远在桂林的永历皇帝送去了贺表。当然这在政治上就成了朱宏三的死敌,朱宏三知道后为了防范郑成功,在广东颁布了严禁和郑家做生意的法律。不过朱宏三心知肚明,这种法规对普通商人还有用处,对朝堂上的这些大佬根本屁用不顶。
不过法律就是法律,没犯事的时候怎么说都行,犯了事那这条法律就能要你的命。
朱宏三用手轻敲龙椅的扶手,他不知道钱老儿今天要弹劾的是谁。以前钱老儿可是陈子壮的根班,难道今天要对马明远下手?这可是朱宏三不希望的,先听听他怎么说。
钱爱卿,到底是谁敢公然蔑视朕的法律,你说是谁?
钱谦益嘿嘿冷笑道:陛下,这个人身居高位,今天正在大殿之上,那个人就是他!内阁副总理大臣黄应秀!钱谦益说完用手一指站在大殿中目瞪口呆的黄应秀。
黄应秀半天才反应过来,赶紧反驳道:钱谦益,你有什么证据说老夫通敌!
钱谦益从袖子里拿出一本奏折,说道:锦衣卫已经记录你家的货船来往金门多次,在一年中运送安南白米五万石,食盐数千石,其他铁制兵器不计其数。你们家共得银十二万八千五百两,并且和郑氏勾结的正是你的大公子,本官说的对不对!
刚开始黄应秀听钱谦益说也没放在心上,不就是卖点大米食盐吗,这屋中的总理大臣们那个没有点儿龌龊交易。马明远身为皇帝的二舅哥,更是把食盐运到了北方满清控制区,每年获得的利益远在自己之上,如果钱谦益只有这些证据皇帝最多让自己免官。但是听到后来黄应秀脸色变了,他没想到自己的儿子胆子这么大,竟然敢贩卖武器给郑成功,这样性质就变了,完全成了反叛。
朱宏三和永历皇帝互为死敌,你如果卖点粮食食盐等生活必需品,还能往共同抗清的路子上靠一靠,但是贩卖武器这可是大罪。你黄应秀身为神武皇帝的内阁总理大臣,却贩卖武器给郑成功,是不是打着反骨仔的主意?
黄应秀听钱谦益说完立刻跪下叫道:陛下,臣冤枉,臣不知情啊,臣家中贩卖粮食给郑氏是有,但是绝对没有贩卖武器啊!
朱宏三刚开始也以为只是卖点粮食,没想到锦衣卫竟然调查出黄应秀竟敢贩卖武器,这实在不能容忍。
朱宏三冷冷的问道:你不知道?你身为黄家的家主怎么还不知道家中之事?自己的家都管不好还怎么帮朕治理江山?
朱宏三说完看了看下面的司法部尚书张炳文,张大人,你是司法部尚书,你说说黄应秀应该怎么判?
张炳文以前就是广东的按察使,听皇帝这么问,无奈的站出来说道:回陛下,通敌之罪应该判为斩监候!
朱宏三正要拿黄应秀开刀,听张炳文这么说点点头:黄应秀身为总理大臣,知法犯法罪加一等,黄应秀斩立决,其他几个儿子腰斩,女子家眷发卖教坊司,钦此!
听皇帝说完说完大殿中鸦雀无声,没想到今天黄应秀大模大样的来上朝,几个呼吸就要全家死绝,几个大臣看向钱谦益不禁带上了深深的恐惧感。
陈子壮没想到钱谦益这么狠毒,几天前黄应秀只是呵斥了他,现在就要黄应秀全家人的性命。陈子壮和黄应秀是同年科举,还是同乡,当年黄应秀也是陈子壮相请才出山为官的,没想到今天要全家处斩。
陈子壮于情于理都要站出来说几句话,如果他做为党魁不说话以后广东派就要分崩离析了。
陈子壮站起身来,来到朱宏三面前跪倒说道:陛下,黄大人为了陛下鞠躬尽瘁,快七十岁还出山辅佐陛下,请陛下看在黄大人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的份上绕了他的性命!
陈子壮话音刚落,后边的马明远站出来说道:陛下,如果朝廷的法度不遵守,那以后还怎么治理国家?陈大人身为总理大臣,这个道理不应该不懂吧!
陈子壮听马明远就是要致黄应秀于死地,刚要说话,没想到马明远接着说道:陛下,臣在这里弹劾总理大臣陈大人,他身为内阁总理,竟然知法犯法,袒护包庇同年黄应秀,致国家法度于何地,所以臣以为陈大人不配继续担任首席总理大臣!
第四百一十七章 入阁
马明远弹劾陈子壮的声音在大殿中回荡,整个大殿中足足有五六十人,但是现在鸦雀无声,大家都知道现在是关键时刻,弄不好广东派就要彻底被挤出权利核心。
陈子壮听着马明远弹劾自己,心中不免暗叹,这都怨自己心慈手软。当年马明远牵扯进科举大案时自己就应该落井下石,如果当时彻底弄死马明远,现在哪能如此被动。
可是在后悔也没办法,现在马明远已经提出弹劾,按照大明规定内阁大学士如果被参,就要停止一切职务回家等待处理。
陈子壮双手摘下头上的乌纱官帽,轻轻的放在地上,等候朱宏三的处理决定。
马明远看到陈子壮如此心中大喜,终于抓到机会弄倒陈子壮,现在就等候皇帝决定,然后陈子壮滚蛋回家,自己从第一副总理大臣上升为总理大臣。
马明远分析的很有道理,现在广东派其中两人都已经倒台,就剩下一个刘大霖根本撑不起来。而皇帝要实行银行新法,正是需要自己的时候,自己也有很大可能坐上带靠背的椅子。
就在马明远做美梦的时候,内阁中一个人说话了,这个人正是马明远绝对想不的冯自用。
冯自用这个人当年朱宏三对他有过评语,这个人如果当一个地方官员能把所有事情干得很好。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不管是东莞县令和广州知府,冯自用都很好的完成了任务,东莞工业区和广州开发区都获得了成功。但是冯自用性格上有一个大缺点,那就是善恶分明。
这种性格如果放到一个普通人身上当然是好,但是放到一个总理大臣身上就不妙了。能混到内阁的那个不是经过千锤百炼的老油条,屁股底下不说一堆屎吧但是也没一个干净的。当年的老官僚冯若舒很了解自己的儿子,但是冯家人丁稀疏,人才不旺,为了保证自己死后冯家的富贵只有让冯自用赶鸭子上架。
不过冯若舒也为自己儿子留下了政治遗产,那就是皇帝的信任和陈子壮的感激。如果单论政治智慧冯老头绝对比他儿子强百倍,在自己功成身退后推荐陈子壮出任首辅,既结交了陈子壮,还让皇帝感受到自己为了皇帝地位的稳固所付出的努力。再加上冯老头临死前给儿子留下的遗言,那就是不群不党,只做一个孤臣。冯老头感觉自己这些安排,再加上冯自用的能力应该能自保了,所以说完安心的死去。
如果稍有一点儿政治智慧就会发现,冯自用在内阁中处在一个奇妙的位置,那就是和两边都说的上话,和广东派有交情,本身还是湖广派的人。所以冯自用就应该充当朝廷中搅屎棍的位置,那就是一切都已皇帝为主,做好皇帝的狗,皇帝让咬谁就咬谁。
可是脑残的冯自用自我感觉良好,非要在朝堂中主持正义。上次冯自用反对银行的事就已经让皇帝朱宏三不满,朱宏三不知道设立银行的坏处吗?但是现在北伐在即财政枯竭,银行之事一定要实行,可是冯自用却在关键时刻和马明远唱了反调,投出反对的一票。朱宏三看到冯自用这个搅屎棍失去作用,才决定放出钱谦益这条疯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