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天下豪商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大罗罗

    汉人,父皇是汉人,孩儿当然是汉人。

    赵乾顺哪里敢说自己是党项?说了就是不孝!赵佶是汉人,小梁太妃也自称是汉人,你这当儿子的怎么是党项人了?这是不认爹妈了?这等不孝子还留着干嘛!

    你是汉人,那么赵察哥是汉人还是党项人?

    汉人!赵乾顺说,察哥是儿臣的弟弟,也是陛下的臣子。儿臣是汉人,陛下也是汉人,察哥当然是汉人。

    察哥这个名字不像汉人啊,赵佶笑着问小梁太妃,梁妃,你是察哥的嫡母,你说该给察哥改一个怎样的名字?

    小梁太妃道:察哥是乾顺的弟弟,不如就取顺为通字,再用一个忠字,以谢陛下的大恩。

    赵忠顺?赵佶点了点头,好啊,就叫赵忠顺!

    赵乾顺连忙替弟弟谢了赐名之恩。

    赵佶顿了顿,又道:虽然你和察哥都是汉人了,但是在河西节度使司的辖区内还有不少番人蛮夷吧?

    是有一些

    都是可以教化好的蛮夷吗?赵佶又问。

    对对,父皇所言极是,都是可以教化的蛮夷。

    赵乾顺哪里敢说个不字,什么叫畏威而不怀德?就是他这样!他要敢顶撞赵佶爸爸,那就不是大教化团去教化,而是高宣帅带兵去消灭了!

    唔,朕也是这样想的!赵佶点了点头,所以朕就让云台学宫博士团,大相国寺和景灵宫联手牵头搞了一个大教化团,专门负责河西安西两地的生民教化。吾儿以为如何?

    儿臣替河西安西百姓谢父皇隆恩。

    赵乾顺是孝子,自然是爸爸说什么是什么了。

    你且慢谢恩,赵佶笑着对武好古道,武卿,你把大教化团的筹备情况和西平王说一说。

    臣领旨。武好古转身又对赵乾顺说,大王,下官所筹备的大教化团行的是三教合一,将会同时汇聚儒学佛教和道教的道理。所以大教化团中既有儒生,也有和尚和道人。因为汇聚了红尘内外的道理和高人,所以大教化团并不是朝廷的衙门,而是相当于皇家宫观寺庙。成立大教化团所需的财帛,都是从宫观寺庙和儒家书院募集的

    大教化团的定位当然是半官方的,要不然怎么能吸收寺庙道观豪商的投资?朝廷当然是不可能拨款的,那可是几百万缗的巨款,有赵佶这个丰亨豫大在,朝廷的财政每年都是紧巴巴的,如果遇到大规模的战事和灾害,铁定是要亏空的。怎么可能一下拨出500万?而且朝廷拨出500万缗也没法收回投资啊!开寺庙,开道观,放高利贷和西洋南洋的海上贸易,都不是朝廷能干的事儿。朝廷要出钱,那摆明了就是打水漂。

    当然了,在大教化团的股东名册上,也没有武好古潘孝庵纪忆这样的吏商。他们的投资,都是通过云台学宫博士团和格致大书院提供的。所以从表面上看,他们的钱是作为儒家的出资投入大教化团的。

    而保障他们出资安全的,则是大教谕委任制。也就是由云台学宫博士团格致大书院辟雍学宫大相国寺少林寺景灵宫万寿观各推举一名大教谕。形成七大教谕共掌大教化团的局面。

    七大教谕现在还没有凑齐,不过已经有了代表辟雍学宫的侯仲良,代表格致大书院的章援,代表大相国寺的智深大和尚,代表少林寺的玄寂大和尚,代表万寿官的刘无忌等五名大教谕已经确定。

    不知大教化团要如何教化安西四镇的蛮夷呢?赵乾顺之前已经知道大教化团的一些事情,现在又听武好古一番介绍,已经大致上明白这是一个披着教化外衣牟利的团体。不过他还是想知道大教化团在教化上的办法。

    大教化团教化蛮夷的方法一共有三个,武好古一本正经地说,首先是借钱给河西军用于讨伐盘踞安西的黑汗回鹘!准备先借200万缗,年息两成,不计复利

    这话不仅让赵乾顺哭笑不得,连在场的大宋官员们都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

    借200万,年息两成听着像是青苗贷啊!合着新党放债给农民赚利息,你们云台旧党就放债给西贼去杀人放火?呵呵,果然够黑啊!

    武好古又道:其次,大教化团也会组建护道团,和河西军一同进军安西!

    护道团?不知要如何护道?

    传道以经,护道当然得用刀枪弓弩了!

    赵乾顺心思一沉,这是要把军队派进河西啊!想到这里,他又偷眼打量了一番赵佶。赵爸爸笑呵呵的,显然是支持用刀枪弓弩护道的他当然支持了,护道团又不是在朝廷的土地上护道,而是被派去河西军的地盘上虽然不是官军,可是这个护道团和寺庙宫观书院一体,效果说不定比直接派官兵还好呢!

    那可就太好了!赵乾顺马上表态,一定要和爸爸保持一致!

    再次,武好古接着又说,大教化团还要负责安西四镇和河西的诸教事宜大教化团虽然以儒释道三教合一教化之本,但是也不排斥天方教景教摩尼教婆罗门教等外道诸教,将会在安西河西执行诸教和睦之法。

    这番话是两个意思,一个意思是以后河西安西两镇的宗教事务,必须交给大教化团主管了!

    第二个意思则是不能一棍子把安西四镇占主导的天方教打死!这是不符合大宋的宗教和睦自由政策而且武好古也不想和天方教世界完全决裂。打肯定是要打的不打不行啊,安西四镇大约都是后世中国的疆土,现在这个局面,那不是搞分裂嘛?这是不符合包括安西人民在内的所有中华人民根本利益的!

    但武好古也不是要将对手逼到狗急跳墙的地步。以后安西四镇土地上的天方教徒,只要遵循爱大宋,爱官家,尊重其他宗教信仰,也不和境外敌对势力相勾结的原则,完全可以保持自己的信仰。

    当然了,这样的宗教自由政策,也取决于哈里发和塞尔柱突厥苏丹的态度!如果他们愿意取消授予黑汗回鹘首领的不恰当的桃花石可汗和中国埃米尔的职位,并且向受到伤害的中国人民道歉并且赔偿,同时保证释儒道三教可以自由的在天方教世界传播信仰,那么大宋就会继续保护天方教徒的信仰自由

    这样的要求,摆在21世纪大概是有点问题的,不过放在12世纪却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现在可是基督教放火烧人,而哈里发在赞助百年翻译运动的时代!天方教的理学派(理性主义)还在和苏菲派(神秘主义,阿拔斯朝哈里发下面当然没有什叶派了,所以在巴格达进行的斗争是发生在神秘主义和理性主义之间的)分庭抗礼。

    虽然理学派处于下风,但是苏菲派也不可能像蒙古人那么干脆,来个基本上断根的大屠杀,再一把火把哲理大学里面的藏书全部烧掉阿拉伯人早就没有什么武力了,哈里发自己都是塞尔柱突厥的傀儡,何况下面的宗教学者,所以巴格达城内的斗争只能开开嘴炮。

    至于塞尔柱突厥人,其实他们在入主巴格达之前已经相当文明了。合并了智慧宫(哲理大学)的尼采米亚大学,就是在塞尔柱的苏丹马立克沙和宰相穆勒克主持下开办的。

    同样是讲道理的文明官家的赵佶,这时笑吟吟看着自己的好儿子,吾儿,为父的安排,你还满意吗?

    满意,儿臣当然满意!

    好!如果有不满意的,尽管和朕说,朕向来是以理服人的!




第832章 东坡之死 上
    赵乾顺看来是乖的,很乖很乖!

    赵佶爸爸看了很满意,所以赵乾顺到达开封府的当天,就拿到了赐婚的圣旨。

    就是给赵乾顺和耶律南仙赐婚了!也不知道这场婚姻和赵佶有什么关系?用得着他来赐吗?

    不过赵乾顺还是欢天喜地的接了旨,然后就忙着去和耶律南仙努力生孩子去了赵佶还等着抱孙子呢!赵乾顺和耶律南仙得努力牵手,争取在赵乾顺返回凉州前,让耶律南仙怀上孩子。这样耶律南仙就能留在开封府给赵佶生个孙子了,如果赵佶的孙子生出来了,那么耶律南仙就能去凉州和赵乾顺过小日子了。

    至于赵佶的孙子,当然得留在开封府沐浴皇恩了!这个孙子可是西平王世子,将来要继承河西节度使和安西大都护官职的

    如果耶律南仙怀不上,或者生不出儿子那也不要紧,耶律南仙还带了个媵妾观音婢,也是可以帮忙生的。如果观音婢也完不成这个光荣的使命,那么赵佶还赐几个能生养的女人给赵乾顺。如果都怀不上,那赵佶这个当爸爸的就只能勉为其难来帮忙了。

    总之,赵乾顺一定得留个继承人在开封府,要不然想抱孙子的赵佶是不会放过他的。

    不过武好古现在却没有心情去关心赵乾顺怎么给赵佶生个孙子的问题了,因为他在政事堂的后台快要没有了!

    二月初二,冰封了许久的运河已经开冻,准备乘坐舒适的官船赴任的官员们,开始集中离京,武好文也是他们中的一员。

    一艘华丽的官船,正停靠在东水门内的码头边上。一名内侍匆匆赶来,带来了天子赏赐的几样糕点和几盒茶饼。礼物的价值很轻,但是给一个将要离京的权发遣知州事赐下糕点茶饼,在大宋一朝,实在也是非常罕见的。

    赵佶对武好文的宠幸,由此也可见一斑了。

    可是这样一个几乎肯定要进政事堂的官员外任离京的时候,前来码头送行的官员却寥寥无几。

    送走了内侍,武好文站在船头,一张发福的脸上泛着阴沉的颜色,眉头微微皱着。

    他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被官场冷落,因为苏东坡已经病危了!

    这是确定的病危!而不是之前病怏怏的还能坚持的状态。从去年除夕夜开始,这位大宋右相就没有再公开场合露过面,当然也没有上过朝,也没有去过政事堂。

    而且更加朝中的旧党人物们提心吊胆的是,作为苏东坡的接班人,李格非同样在年节之后病倒,已经连着几日告假没有上朝了。

    这意味着旧党很有可能会很快失去两个宰执级别的重臣!而且很难找到替补的人选。

    虽然够资格的旧党重臣还有韩忠彦苏辙范纯粹范纯礼四人。可是新党领袖蔡京推出了更有力的人选,赵挺之和陶节夫。

    其中赵挺之已经当了好多年的御史中丞,而且谁都知道他非常得赵佶的宠幸。他的资历也早就够得上宰执了,只是为了让新党更有利的控制御史台,蔡京才让赵挺之一直挺在御史中丞的位子上。现在苏东坡李格非都快死了,赵挺之入政事堂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儿了。

    而陶节夫不用说了,收复银夏宥盐朔五州的功劳怎么都有他一份的。就算当不了宰相,一个同知枢密院事总是有的。

    也就是说,蔡京主导的新党,这次肯定能拿下一席宰执!赵挺之是稳稳的!

    这样一来,六个宰相里面旧党最多能保住一席。而且这一席能不能保住也很难说,因为还有一个吕惠卿也是大热。虽然吕惠卿的人品很差,但是这次在西北也立了功,干几天宰相不过分吧?

    所以一旦苏东坡和李格非在近期先后病逝,旧党在政事堂和枢密院中很可能会清零。

    当然了,武好文是不怕的。他的官运蔡京都挡不住,当宰相不过是时间问题。

    可是他的年纪太小,二十多岁入政事堂也不像啊!赵佶再宠他,也得让他历练上十几年,到奔四的年纪才可能当个副相或是同知枢密院事。

    在这之前,他是没有办法跟蔡京斗的,自然也保不住几个党羽。在京的官员们,当然不会为了十几年后的宰相去得罪当朝的宰相蔡京了。

    而且,武好文还是武好古的弟弟!

    蔡京和武好文的矛盾其实不是不能调和的,毕竟武好文就是个传统的士大夫官僚,只是娶了韩忠彦的女儿成了旧党的。

    可是蔡京和武好古的矛盾就有点不大对头了。他们之间不是私人恩怨,甚至也不是党派之争,而且武好古是个武官,也不可能当宰执啊!

    但是武好古却撑起了一个儒家实证学派(也叫儒家理性派),这绝对是可以在学术上碾压荆公新学的学派!

    和实证派相比,理学和蜀学对荆公新学的威胁几乎不值一提了

    而且由云台学宫培养出来的儒生,在办事行政的能力上,也足以碾压用经术造士的思想培养出来的儒生。

    所以武好古是在挖蔡京和新党的根基。作为新党的首领,蔡京必然要在苏东坡这棵大树倒下后,发起对武好古和实证派的进攻。

    没错,真理的确在武好古这边!

    但是蔡京拥有权力!

    待制,好像有人来了!

    陷入沉思的武好文耳边忽然响起了他的幕僚章之凤的声音。

    这个章之凤年纪和武好文仿佛,长得一表人才,而且也的确有才。他是郁州岛云台学宫通才科和律学院的生员,还留校任过教授。因为想要参加今年秋天的左榜发解试,才被推荐到武好文门下担任幕僚的以他的才华,如果想考右榜进士,可以说是十拿九稳的。

    可是在眼下的士林清流看来,左榜进士才是好男儿,右榜进士不过是个武进士,不值一提,所以章之凤就想要搏个左榜。

    而他又没把握过了家乡常州的发解试他是常州无锡县人士,常州因为文风鼎盛,读书人多如牛毛,所以发解试的难度也是地狱级的。

    而且发解试中的猫腻要比礼部试大的多,对于寒门出身的章之凤而言,通过的把握可不是很大。

    所以他就想走锁厅试的路子,而要走锁厅,就得有个官职,要有官职就得有个能保举的举主了,因此他就投了武好文了。

    好像是武帅司来了!章之凤眼尖,已经看着武好古骑着一匹高头大马,在一群随从护卫下由远而近,沿着街道向码头而来了。

    大哥儿,苏相公他

    不大好已经不醒人事了。

    兄弟二人在码头上见面,谈论起来的却是苏东坡的病情。武好古是从苏东坡的相府直接过来的,他已经多日没有回武家大宅了,都呆着苏东坡的府上当好徒弟。因为知道今天是武好文离京赴任的日子,才抽空跑来码头给弟弟送行。

    其实他在苏东坡府上也就是装装样子,他也不是大夫,也不是苏东坡的儿子,床前尽孝也轮不到他啊。他这些日子其实是在读书,读三苏的著作,比如《易传《黄门老子解《志林《权书《衡论等等。

    说起来有点惭愧,武好古虽然号称是苏东坡的得意门生,是苏门七学士(武好古秦观黄庭坚晁补之张耒陈师道李廌)之一,但是他对真正的苏门学问其实一无所知。学问当然不是作诗填词了,也不是写字画画,而是对儒学,对佛道,对诸子百家的理解。武好古和二苏压根不是一路的直到这段时间在苏东坡府上装好学生,才拿了三苏的一些著作研究,才真正理解了一点苏门的思想。

    爹爹和小娘呢?他们已经走了?

    武好古四下看看,没有发现武诚之和冯二娘的踪影。

    已经走了。武好文说,我娘体弱,爹爹陪她回去了。

    冯二娘到底是高龄产妇,身体本来也不强壮,有点伤了元气。去年冬天的时候又染了风寒,一直没有好利索。所以就没在码头呆太久,便和武诚之一起回去了。

    武好古点了点头,不如让爹爹回京做官吧,这样也能照顾小娘。
1...473474475476477...87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