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天下豪商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大罗罗

    武好古这些日子,都在张罗着苏东坡的身后之事,这也是他滞留在开封府的理由。

    苏东坡是以右相的地位去世的,自然是极尽哀荣。先是官家赵佶照例宣布废朝三日,以示哀悼,然后还有追封了王爵,追赠了太傅,还赐下了文忠的谥号,配享孔庙等等等到赵佶自己驾崩的时候,如果北宋还在,他老人家也没去雪乡打猎的话,苏东坡肯定还有配享太庙!可谓是人臣之极了。

    不过这些死后哀荣的事情,也不需要武好古去运动,都会按照惯例赐下。而武好古帮着张罗的,则是安葬苏东坡的墓园和苏东坡的三个儿子守孝的地方。

    苏东坡是四川人,老家是眉州,他爸爸苏洵也埋在那里。不过苏东坡并不一定要归葬四川,历史上他就和苏辙一起埋骨在了许洛古道上的小峨嵋山麓。而如今苏东坡遗命中的埋骨之地,则是海州云台山,就埋在云台学宫之旁。

    这样一来,苏东坡的三个孝子也不必扶柩入蜀,也不需要在四川老家守孝,而是可以前往云台山隐居。一边守孝,一边还可以在云台学宫里面做学问,还可以关心天下大事。

    而苏东坡灵柩入云台山和苏家三子在云台山守孝时的生活,当然都是武好古要尽力张罗操办的。

    总之,很大一堆事情,而且武好古还得前往海州一段时间。




第835章 三教合一传真理
    苏东坡的灵柩是通过运河,走水路往海州而去的。可不是一艘船,而长长的一溜官船,首尾相接,十好几艘。其中最大的一艘当然摆着苏东坡的棺材了,上好的楠木棺材,里面除了苏东坡的尸体,还有一堆陪葬品,主要是字画,有武好古的,有米友仁的,有黄庭坚的,有苏东坡自己的,有杜文玉的,有张择端的,当然还有拥有四海的天可汗赵佶的瘦金体书法作品《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总之,后世要是给谁挖出来的话,一百个亿都有了

    有那么多的宝贝,当然得找个好地方埋葬苏东坡的棺材了。所以武好古还带了一船会看风水,会分金定穴的道士,有万寿宫的无极真人刘无忌,画仙观的青一散人郭青衣(郭小小)带领,也跟着一块儿去了海州。到时候得让他们寻个可以保佑苏家后人升官发财的宝穴把苏东坡埋了武好古真的不知道刘无忌和郭小小还会分金定穴。

    道士负责分金定穴,和尚就负责超渡亡灵!请了大相国寺的高僧烧猪院和尚惠明禅师,界河大相国寺方丈智深禅师,少林寺达摩院首座玄寂禅师。个个都是得道高僧!一定可以把苏东坡超渡到西天上去的。

    佛道两家都齐了,儒生当然不能少了。苏东坡的几个儿子是儒生,他的得意门生武好古李廌姜唐佐潘大临潘大观也是儒生,还有一个顺道遇上的元符三年礼部试第一的儒生纪忆之。大家伙儿一块送苏东坡的灵柩去海州云台山下葬,路上倒也挺热闹的。

    当然,送葬的队伍还是要严肃一点的,路上也不好搞什么娱乐活动,所以大家每天就聚集在纪忆那条超豪华的游船上讨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什么的!

    呃,可是真的在讨论啊。

    我的意思,还是要走三教合一的路子,要不然大教化团也不用去教化别人,自己就得掐起来。

    可三教怎么合一?

    可以这样说,太初有天理,便有了佛儒道,佛治人心,儒治家国,道法自然。也就是天理生出佛儒道三教,三教各司其职

    这可不行,佛祖才是最大的!阿弥陀佛!

    老君才是最大的,无量天尊!

    嗯咳,明明是天理最大,天人合一,天人一理

    吵起来了!

    和尚道士,还有理学大儒侯仲良在谁最大的问题上,那是谁都不服谁的。

    三教合一在宋朝时是个热门话题。不仅二程理学走这个路子,苏门蜀学也想要三教合一,便是王安石的荆公新学也从佛道之中吸收了大量的养分。

    可是这种三教合一都是儒家在向佛道学习,而不是真正的合一。

    而现在,儒家有了武好古的《实证论和《理性论,已经有了一条唯物主义的路线,没有佛道(指道教)忽悠人的理论也不要紧了。唯物主义什么时候怕过唯心主义?

    不过武好古为了方便儒学的外传,还是提出了三教合一的理念不是作为实证主义和理性主义的大儒提出的,而是作为理学大儒提出的。

    武好古看了一眼眉头微皱的纪忆,他从一开始讨论到现在,就没有表面过立场。也不知道他是不是想把摩尼教的一套东西也加进来?

    忆之兄,武好古道,你怎么看?

    纪忆摇了摇头,崇道兄,这不同教派之间的合流,据我所知就没有成功的先例啊。

    信神这回事儿,其实是越纯越好的!譬如天方教景教都是一个神仙佛教和道教的神仙已经多了,如果再搞个三教合一,恐怕太乱太杂了。

    还别说,纪忆这个儒生的知识还真是挺杂的,什么都知道一点,很有点杂家的意思。

    也有道理。武好古点了点头。

    理学其实有点一神教的意思,只是儒家从初始开始就不立神,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所以程颐也没办法把理学变成天理教,他没有办法立神,也没办法虚构神言。

    对于信徒而言,神言是不容置疑的,自然也就没有进行实践建议和理性推论的必要或者只能用实践和理性证明神的存在正确,而不能得出相反的结论,要不然就要烤肉了。

    从这方面来说,没有立神的儒学其实更容易接受理性和实证。

    不过理学的不立神只是因为受到儒家源代码的牵制,没有办法立神。这个问题只是在中原存在,到了西域这种没有儒学基础的地方,天理和胡安拉,和天父完全可以是一回事儿。

    不如这样吧,武好古想了想,三教合一的旗帜暂时还是要举的,至少在西域,将来可能还有南洋必须这样。

    传教还得靠忽悠啊!历史上西方殖民者不也传天主教基督教吗?也没听说他们一上来就把牛顿三大定律传给殖民地人民啊。

    他想了想,又道:大教化团就是三教联手没有一个合一的说法怎么能行?不过等大家到了西域,开了寺庙道观书院后就各教各的。只是一点要遵循,那就是三教本一家,不能自相残杀,而且也不分地盘,不分彼此。

    这倒可以!

    行!

    阿弥陀佛,就这样了。

    无量天尊

    武好古点了点头,又对身边的何天然何大状师道:拟一个三教盟约吧!把三教一家,不自相杀,不分地盘,不论彼此,同心联手都写上去!

    帅司,何天然想了想,又问,要不要写上如有违反,天打雷劈,三刀六洞?

    怎么听着像黑道拜把子!

    武好古看了看在场的和尚道士还有侯大儒歃血为盟的是他们,武好古是幕后金主,不参与结盟的。

    也行!大儒侯仲良道,都写上去吧,待会儿杀只鸡,咱们歃血为盟!

    杀鸡?少林寺的玄寂大和尚摇摇头,这是杀生啊,阿弥陀佛

    武好古道:那就不杀鸡了,改在佛祖三清和孔圣人像前立誓吧!立完誓,咱们再商量一下僧兵剑士和护道博士的事儿。

    西域传教当然要以理服人的,得学孔圣人剑不离身,以德服人,所以不仅博士团要派出武装的护道博士(骑士),少林寺也打算派出罗汉僧兵。而景灵宫和万寿观这些道观是没有道兵的,不过郭京和刘无忌也从赵佶那里请了旨,可以招募少量的剑士一块儿去西域。

    爹爹,有贵客来访。

    正在书房里面读书和思考的苏辙突然被门外传来的声音打断了思绪。

    打断他的是三子苏逊。苏逊是建中靖国三年的进士,名次并不是很高,不过得授的官职很不错,是秘书省校书不是给赵佶当秘书,而是个图书管理员!不过在宋朝文官的升官图中,图书管理员比县尉要吃香多了。

    贵客?苏辙皱眉,他家可是有日子没贵客上门了。

    进来。苏辙道。

    内书房的房门吱呀呀被人推开了,走进来的正是苏逊,手里拿着一份名帖,双手递给了苏辙。

    苏辙接过名帖一看,顿时就是一愣来访的是尚书左仆射蔡京!

    蔡元长?苏辙猛地站了起来,他亲自来了?

    正是!苏逊说,是微服而来,孩儿请他在内堂等候。

    堂堂左相微服夜访一个马上就要外任的礼部尚书这是想干什么?难道是想拉拢自己?苏辙心说:我可是刚正不阿的苏青天!不过,蔡京毕竟是宰相,避而不见还是大失礼数的。

    想到这里,苏辙对儿子道:走,去见见。

    蔡京微服来访,当然是不希望有人看见了。不过他也不是没有一点安排,他的儿子,同样在秘书省做校书的蔡翛一大早就和苏逊说好了,安排两位相公见上一面别看苏辙和蔡京是政敌,他们的两位公子其实关系不错。

    而且现在蔡京和苏辙之间,已经没有不可调和的矛盾了。

    爹爹,苏相公到了。

    陪着蔡京一起到来的蔡翛的声音从内堂门口传来,蔡京马上站了起来,满脸堆笑,看着从外面快步走进来的苏辙。

    苏辙拱拱手道:元长,你怎不事先让人通报则个,我也好开中门相迎啊。

    蔡京摇了摇头道:不可,不可啊!尚书省的两个仆射,最好还是不要大明大方的往来,免得御史说话。

    元长,你这话苏辙有些不大确定的看着蔡京。

    苏辙是当过尚书右仆射的,不过那是在元丰年间,现在他不过是礼部尚书。

    怎么?蔡京笑道,令兄仙逝后空出来的右仆射难道不应该子由兄去补了。

    我?苏辙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右相他当然想做,而且苏东坡也想要他做,可是决定权不在他们俩手里啊!这事儿得官家说了算可谁都知道官家没有这个意思,官家不大看得上苏辙这个辽国人民的老朋友。



第836章 一心为公蔡元长
    蔡京和苏辙已经分宾主坐下,苏逊亲自奉上了茶汤。蔡京喝了一口,然后又笑吟吟看着苏辙,说道:实不相瞒,官家心中其实没有合适的右相人选。吕吉甫张天觉韩师朴还有苏子由你都不是官家心中理想的右相。但是右相总是要有人来做的,所以在这几位中,在下支持谁,谁就有很大的把握拜相。

    一群老家伙,赵佶当然看不上!

    苏东坡的儿子苏迨,武好古的弟弟武好文,米芾的儿子米友仁,赵挺之的儿子赵明诚等等,才是赵佶中意的人选如果纪忆不当了回小人,他也是其中之一,而且是最理想的一位。

    不过这些年轻人还不够资历,至少10年之内连政事堂都入不了,更别说当右相了。

    所以赵佶这次只能在一群他都看不上的人当中选一个做右仆射。

    而蔡京这个左仆射在这个问题上,可就有一定的发言权了。他至少可以找理由挡住其他几个人,再给苏辙放点水,苏辙也就拜相了。

    元长兄,韩师朴比我更合适吧?苏辙也是老江湖了,他已经有点猜到蔡京的心思了。

    吕惠卿是个人见人厌的大恶人,又是新党大佬,他要当了右相,蔡京一天安稳日子也没有。张商英也不是个好相与的,出了名的凶啊,谁都敢骂,也就是章惇能降住他。而且张商英和吕惠卿还有自己一样,都是英宗朝的进士。资格虽然差了一点,但也是四朝老臣,比蔡京可老多了。

    所以两个新党的大佬,都是蔡京要卡住的,右相绝对不能给!那么在旧党之中,仿佛韩忠彦这个老实人更合适一些啊。

    韩师朴还肯来开封府?蔡京笑着反问。他如今在大名府过得是神仙日子,何必来开封府这个是非地?

    而且,他是做过左相的人,再做右相怕是有点屈就了。

    苏辙笑了笑,不置可否。

    蔡京抿了口茶,接着说:不过话说回来,如果子由兄对于实证之学的主张和令兄一样,我是无论如何都要阻止子由兄再次拜相的!

    苏辙挑了下眉毛,果然开始提条件了!

    实证之学不对吗?苏辙问。

    对啊!蔡京点了点头,一脸认真地说,实证论理性论都是对的!虽然不是儒家的正统学术,但是道理绝对不错,是可以把事情办好的。

    只是子由兄你有没有想过天下间有多少寒门士子?有没想过科举的目的并不是全是为国家选取人才,更主要的,其实是给天下寒士一架通天之梯啊!可是实证论理性论所引出的诸多学科,诸多的书院学院学宫,却是实实在在的要断了天下寒门士子的通天之梯啊!

    子由兄,你难道真的忍心看到你我都曾经用过的这架通天梯,在我们手中失去吗?

    苏辙皱眉不言。

    云台学宫所推行的教育是高成本的,而且在可以想见的年代中都无法降低成本后世高等教育普及的原因不是成本低了,而是生产力大幅提升,使得广大人民群众都能够负担。

    而在当下和可以想见的年代,高等教育注定只能让少数人享受。不仅是高等教育,就是和云台学宫辟雍书院配套的六艺小学,同样也是贵族化的教育,只有富贵人家的子孙才可以享受。虽然六艺小学也会免费招收一些特别聪颖的寒门子弟,但是人数并不会很多。而且还存在地域限制,毕竟现在只有界河商市海州和开封府才有为数不多的六艺小学,自然不可能到特别遥远的地方去招几个寒门子弟。

    对普天下绝大多数的寒门子弟而言,这种昂贵的新式教育,是和他们绝缘的。

    蔡京叹了口气:如果武崇道早生200年,做了太祖皇帝的开国功臣,你我这样生在乡下的寒门子弟,怕是只能一辈子种地,再无得见天日的机会了!

    其实蔡京是个官二代,并不是寒门子弟。蔡京的父亲蔡准是仁宗景祐元年的进士,官终侍郎。而苏辙的伯父苏涣是仁宗天圣二年的进士,也勉强能算个官二代。不过蔡准和苏涣却不是官宦家庭出身,而且也算不上富豪,如果大宋一开国就走了云台学宫的教育路线,恐怕真的没有蔡京蔡卞苏轼苏辙的出头之日了。

    蔡京又道:如果天下的才智之士不能通过科举闻达,他们真的会甘心情愿种一辈子地吗?只怕要烽烟处处,天下大乱了!

    苏辙终于忍不住开口了:元长,现在还是有左榜进士的还是左榜为贵的!

    左榜为贵?蔡京看着苏辙,这是谁说的?

    谁说的?反正不是赵佶说的。赵佶在诏令上是是左右榜同为进士,不分上下。而且也没有规定右榜进士只能当武官右榜进士可是允文允武的!

    而且在云台学宫下面的七学院中还有一个律学院,就是教人做官断案的。请了开封府最好的讼师和幕职当教授,将大宋律法和官衙里面的各种门道都编成课本仔细传授,甚至还安排去界河商市和京东商市实习。如果律学院的生员做了文官,不知道要比那些只会读圣贤书的传统进士强多少!
1...475476477478479...87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