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豪商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大罗罗
他始终称冯二娘为小娘,而不是娘亲。
武好文却摇了摇头,还是算了吧爹爹留在京中不会有好日子过的,还不如去平江军。那里离秀州不远,我也可以照顾。而且还有米襄阳在,总不会吃亏的。
米襄阳的官运当然是好的,他儿子米友仁和赵佶可是哥们!赵佶怎么都得照顾一下米芾吧?而且王诜又在去年冬天过世了,赵佶就更加珍惜这个老朋友,所以让他做了六路发运副使兼知苏杭应奉局。
兄弟二人正聊着,一骑快马飞奔而来,马背上骑着的正是武好古的跟班武诚久。到了码头上,才勒住了缰绳,大声发喊:帅司,东坡先生醒了,您快点回去吧
第833章 东坡之死 下
他的痨病早就把身体耗空了,说是油尽灯枯也不过分。现在不过是上天给他一个和弟弟子侄还有学生们道别,再交代一下遗言的机会。
还在当礼部尚书的苏辙这几天也告假在苏东坡府上陪着哥哥,苏迈苏迨苏逊(苏辙的三子)也都在苏东坡府上。听说苏东坡醒了过来,也都知道他老人家是回光返照,都来他的屋子里面给他送终了。
在京为官的几个苏门弟子也陆续赶来了,有晁补之张耒,还有年轻力壮的武好古,却没有看见副相李格非和国子监祭酒黄庭坚这两人可是苏东坡一党的支柱人物了。李格非可以在苏东坡死后担任右相,而黄庭坚则是主持国子监改革的干将,控制着辟雍学宫!
可别以为辟雍学宫在学术上远远不如云台学宫就不重要了,辟雍学宫就是原来的太学武学国子学的合体啊。在宋朝,三学的学生是很让人扎手的存在。号称无官御史台!一旦三学生伏阙上书,宰相都得焦头烂额。
相比之下,两个云台学宫加一博士团就不大好用了,他们要伏阙上书那路就太远了,而且也没有这种影响力。
黄鲁直呢?苏东坡心头被一种不祥之兆笼住了
官家招他入宫了。武好古连忙撒谎其实黄庭坚也病倒了,和李格非一样,都是一病不起搞不好也是这两个月就要走了!
到时候不仅有两个宰执的位置要争,连国子监都得撕上一阵子了。武好古心道:蔡京那厮不知憋了多久,现在就得苏东坡一去了!
苏东坡看了眼学生武好古,叹了口气问:黄鲁直是不是也病倒了?
不,不是,他挺好的
苏东坡抬起瘦得皮包骨头的右手,吃力的摆了摆,大郎,你记着国子监一定要拿在手中的!御史的弹章你是不怕的,有多少官家都会替你压下去。可是明年礼部试前说不定会有公车上书,到时候只有用太学生(指辟雍学宫)伏阙上书来反击!
北宋的党争是用嘴炮进行的,通常的斗争工具是台谏系统。可是台谏系统的斗争基本上是被官家掌握的,除非是露章弹劾,否则赵佶一个留中不发就没下文了。
而露章弹劾对外任的武好古和高俅这样有一块小小的地盘的武官没有什么用。武好古本来就不大去沿海市舶制置司衙门办公,就算知道自己被弹劾而要避嫌不上班,也不影响他对沿海市舶制置司的控制。至于界河商市元首和大博士团长这两个职位根本不是皇差,自然不是御史能弹劾掉的。
而且武好古和蔡京的斗争主要是学派斗争,而儒家实证派根本不会因为御史的露章弹劾而停止活动。赵佶更不会因为台谏的弹劾就把实证派打成伪学毕竟实证派比较实用啊!修银州一夜城,炸开统万城墙,扩建开封府西城,建造琼林宫,训练新府兵,开设界河京东两大商市等等的大事儿都得靠实证派。
所以荆公新学派可以用来打击实证派的工具就只有嘴炮斗争的终极杀手锏公车上书!
因为汉代曾用公家的车马接送应举的士人,后便以公车泛指入京应举或者代指举人进京应试了。
而进京应举的举人,又被看成是全天下士子的代表,所以公车上书也可以看成是天下读书人的集体意志。而这些进京应试的举人,绝大部分都是荆州公新学一派!所以蔡京一派很容易就能把他们发动起来。
即便不是荆公新学的士子,除了极少数出身云台学宫的生员,全天下的读书人其实都是实证派在学术上的对手。
这实证学派,现在就是个掌握真理的极少数派,不仅荆公新学的士子反对他们,就算是理学和正宗的苏门蜀学的弟子,一样对实证派非常反感。所以要打倒他们,最好用的工具当然是天下士子的悠悠之口了。
这样的情况,苏东坡其实早有预料。他治国理政的水平其实还不如蔡京,但他怎么说也是一派学阀在实证派兴起前,他就是苏门蜀学的学阀,在学界影响力极大!被新党发送到儋州去的主要原因,其实就是他在学界的影响力。
作为一个老资格的学阀,他当然知道实证派是个多遭人恨的学派了。所以他在掌权以后,就穷尽一切手段把国子监系统牢牢控制起来。因为只有辟雍学宫学生的伏阙上书,才能对抗天下士子的公车上书。
可是人算不如天算,国子监祭酒黄庭坚在年节之后也一病不起了!
所以武好古现在必须要推出一个既有资格掌握国子监,又愿意和蔡京一战的高级文官去接替黄庭坚。
现在人之将死的苏东坡,就是在最后提点武好古,告诉他要怎么去对抗蔡京。
学生知道了。武好古站起身,感激的向苏东坡躬身一礼,恩师提携庇护之恩,学生没齿难忘。
苏东坡点了点头,又看了坐在自己的病床旁一言不发的苏辙一眼。苏辙其实也是实证学派的反对者。他不止一次和苏东坡私下讨论过这个问题在苏辙看来,实证派只有道而没有仁,更倾向于黄老之学,追求的是孔子问道于老子的那个道。而且实证派求出的那些小道,好像都被用在了赚钱和打仗这两方面!
另外,实证派的高成本和随之而来的掉进钱眼里面的毛病,更让苏辙反感。
儒学教育在苏辙看来,不仅是为了追求道,更是为了让天下寒门士子有一条考试上升的路径。
而实证学派不是为寒门士子服务的,因为这个学派走的是高端路线。从蒙学阶段就要开始六艺基础教育,小学阶段(六艺书院)要求精通六艺,大学阶段更离谱,六个基础学科加十几个专科而传统的儒学教育只相当于云台学宫的儒学和文学两个基础科目。所以实证派教育的成本,比如数倍乃至十数倍于传统的儒家教育。现在不包括博士团和六艺书院的开销,两个云台学宫加上七个专科学院一年的就要花掉上百万缗!而且还有不断增长的趋势。
那么多的钱花出去了,武大奸商当然得想办法捞点回来了。要不然他自己也赔不起啊,那是上百万一年!而且将来还会越赔越多啊!
所以在右榜进士科出现后,云台学宫的免费试用期就算到头了。除非特别优秀的新生(免费期入学的老生员继续免费)或是特殊关系户(主要是对口骑士学院的骑士子弟),否则都得缴纳高昂的学费!
特别是那些考试成绩不咋地的富商子弟,可都是花了大价钱买进去的富商子弟当然也有念书好的,可是右榜还没有入人心,所以念书好的首选还是传统的左榜,左榜没有把握的才来读云台学宫。其中大部分人也不通六艺,考试成绩当然差了。所以就捐钱吧,捐完钱再去读预科(速成六艺),然后再读学宫。反正一个富n代花掉上万缗也是正常的不过上万缗能买到一个进士,哪怕是一个由幕职爬上去的保举官儿,对于富而不贵的商人们而言,那也是完全值得的。
顺便提一下,宋朝也有捐班,但是宋朝捐纳官地位很低,远远比不上军功荫补和保举出身,更不用说进士了。
所以在苏辙看来,云台学宫这么个搞法无疑是把学问当成了商品买卖,甚至有间接卖官的嫌疑,简直斯文扫地!
如果不是看着苏东坡的面子,他自己都要去参武好古一本了。
弟弟的心思,苏东坡都是知道的。不过事到如今,也没啥好说,他便对众人摆摆手,除了子由,你们都出去吧!
这是要向苏辙单独交代遗言了!
屋子里面的众人,只能依着苏东坡的话,起身离开,最后就只剩下了苏东坡和苏辙兄弟。
子由,苏东坡叹了口气,声音很轻,我死之后,你就请外任吧。有武大郎的实学派在前面扛着,蔡元长肯定手忙脚乱,你只要不在开封府呆着,他也没功夫对付你。
苏辙看着哥哥,苏东坡虽然是将死之人,可还是在为苏家的未来操心,但是心中却不再有天下了。他叹了口气:大哥儿,武大郎的道恐怕还不如蔡元长吧?
苏东坡摇了摇头,说话的声音已经细不可闻了:子由,不要去想天下士子了且顾好苏家吧!李文叔怕也时日无多了,你又进不了政事堂。伯充倒是前途无量,可惜年纪太小,不过三十多岁,还得历练上十年八年。在伯充显贵之前,你可千万不能倒,千万不能倒啊
这时苏东坡感觉到眼皮越来越沉,身上最后的一点力气也已经用尽了,现在只是想着好好的,好好的睡上一觉。
第834章 与时偕行蔡元长
苏东坡一命呜呼,李格非则是一病不起。
东府中书门下,便成了蔡京蔡元长的一言堂。
朝会之后,宰辅们回到政事堂中,共议今日要处置的几项重要政务。
‘陕西和西北歉收,各地府库空虚’。薛嗣昌和苏迟的这两份奏章,几位都看过了吧?蔡京高坐于中厅正位,将陕西转运使薛嗣昌和西北转运使苏迟发来的奏章,当先拿在了手中,陕西和西北从前年开始就陷于战火,生民困于征战而疏于稼樯,歉收和府库空虚也是预料之中的。现在又要征伐安西,也不知西北陕西能不能负担得起?
尚书左丞张商英抿了一口茶汤,漫不经心地道:征伐安西可以推迟个一二年,再让界河市舶司多运个一二百万石米粮到洛阳白波,同时调出部分西军到白波就食即可。
张商英是在陆佃外任后当上尚书左丞的,他是章惇一派在朝廷中的代言人,历史上和蔡京也是政敌。不过现在旧党并没有倒台,所以新党内部的斗争也就不那么激烈了。张商英和蔡京的关系还算不错。
所以张商英现在提出的应对西北陕西缺粮的建议,实际上是在给蔡京打下手界河市舶司多运米粮是需要武好古这个重臣去操办的!所以他就别赖在开封府了,赶紧走人吧!
西军东调之事非同小可,也是需要重臣坐镇洛阳才能妥善处置的。中书侍郎邓洵武发话道,不如让苏辙安抚京西吧!
邓洵武和张商英一样,都是二苏兄弟的四川老乡,可却是蔡京的党羽。现在又给蔡京支了一个把苏辙调离开封府的招儿。
中书所言甚是。不过苏辙在西军中没有多少根基,恐怕震不住局面。不如让吕吉甫出镇京西永兴军两路,全权负责西军的调度安置。同时再让苏辙担任六路大发运使,负责筹措粮食运往白波,更为妥帖。
当过兵部尚书,现在官拜门下侍郎的刘逵想得更加周到。不仅要把苏辙发送出京,连吕惠卿这个隐患也一并解决了。
蔡京拈着胡须,满脸都是笑意,最近可真是走大运啊!不仅苏东坡这个死对头一命呜呼了,而且苏东坡的接班人李格非黄庭坚,现在也一样病得快不行了。待到他们二人一死,尚书右丞和国子监祭酒这两个相当关键的位子也都空了出来。
除了吕吉甫,谁还能拜尚书右仆射?蔡京笑问道,诸位心中可有人选?不妨说来听听。
这个问题一出,屋子里面的气氛顿时就有点怪异了。张商英眉头微皱,邓洵武和刘逵则将目光投向了张商英。虽然三人都是副相,但是官场资历还是不一样的。张商英是英宗朝的进士,邓洵武是神宗朝的进士,而刘逵资历更浅,是哲宗元丰八年的进士张商英高中的那一年,刘逵还没开蒙呢!就连蔡京都比张商英晚出道两届,是神宗熙宁三年的进士。
张商英笑了起来,淡淡地道:以资历论,商英可以做右相,赵正夫勉强也做得!
赵挺之也是熙宁三年的进士,和蔡京是一届。不过他的年纪比张商英老,今年已经65岁,而且身体也不好。如果让他当右相,过过瘾也就该嗝屁了。张商英比赵挺之小三岁,但是身体却好太多了。现在礼让一下赵挺之,等赵挺之过完了瘾,也该张商英上了。这个右相,他是一定要做一做的!
苏辙如何?蔡京忽然问。
苏辙?
他可是
元长,能这是何意?
蔡京笑着:他是旧党。可是今年还是建中靖国五年啊!如果不出意外,明年就是建中靖国六年再说了,你们觉得现在还是绍述和更化之争吗?
西平王现在还在开封府忙着给官家生个孙子出来呢!收复燕云想来也是等个机会罢了,绍述更化,也已经过时了!我等朝廷重臣,现在应该与时偕行,不能总想着熙宁元丰元符年间的事情。所以咱们和苏辙,也不能算是敌人了。
还别说,蔡京的话很有道理啊!
张商英邓洵武和刘逵三个仔细一想也对啊!绍述什么的,无法就是拿富国强兵忽悠官家。现在是国不富还是兵不强?官家刚刚搬进了崭新的琼林宫,西贼也被揍得喊爸爸了,而且西北的战事一停止,军费开支肯定大减,又有了个不大花钱的新府兵所以富国强兵什么的,对赵佶没有多少紧迫感了。
而且帮着赵佶富国强兵的也不是绍述,而是高俅武好古这帮幸近,哦,现在不能说他们是幸近了,人家是有真本事的!
如今咱们和苏辙韩忠彦范纯粹其实都是旧党了,蔡京苦苦一笑,经术造士又如何?研习汉唐经学又如何?在《实证论和《理性论面前,不一样是陈旧之说?不一样要用实践来检验,用理性来推论?
而且实证派有三大学宫,七大学院,六门基本之科,十一门专业之科所传授的学问,可比经术之学更深更广,而且还能不停精进,不再是故步而封。你们难道不觉得危险吗?
传统的儒家学问不说是停滞,至少也是发展缓慢的。宋朝的儒学只是终结了汉唐经学,并不能说比汉唐经学高明多少。至少学以致用的荆公新学看不出有多高明。倒是起源于北宋的理学心学倒是大有精进。不过现在理学和实证学派一样,都是传统儒学学者眼中的异端用后世比较能理解的归类,理学心学都属于唯心主义,而《实证论和《理性论无疑是属于唯物主义的。
也就是说,对蔡京等人所坚持的荆公新学而言,现在左边是唯心主义,右边是唯物主义,两边一起挤压蔡京要守住自家的学术阵地,得有多大的学问才够用啊?
而学术阵地失陷的后果,是远比后世人们想象的要严重的!
要不然王安石也不会在主持变法的同时创立荆公新学,建立一个学派来推行自己的主张了。而蜀学的代表人物苏东坡和关洛之学的首领程颐也就不会遭受那么大的打击了。
蔡京接着说:据我所知,苏辙虽然是苏东坡的弟弟,但他并不同意实证学派,也不赞同理学。他的学问和咱们的荆公新学虽然不一样,但终究是一路的。
如果咱们能把苏辙摆到右相的位置上,一来可以顺了官家建中靖国的意思;二来也能稳住韩忠彦范纯粹范纯礼等人他们和苏东坡不一样,和云台学宫也不是一路的。
蔡京推苏辙上台还有一个不可告人的目的,就是挡住对自己威胁比较大的张商英和吕惠卿这两人都是新党大佬,资格又老,如果当了右相新党就不是蔡京的一言堂了。
而苏辙对蔡京的威胁就小多了,苏辙不可能当上新党的首领,而且赵挺之入政事堂是肯定的。到时苏辙就是个光棍,能有多大用处?
再说了,蔡京也不会无条件支持苏辙。他想让自己的弟弟蔡卞入主国子监!
蔡卞可是当过尚书左丞和知枢密院事的大人物,而且也是熙宁三年的进士,入仕35年,又以学问著称,如何不能屈就一个国子监祭酒?
而蔡卞一入国子监,就会想方设法化解辟雍学宫生员伏阙上书的危险。这样到了今年冬天,蔡京就能煽动公车上书,一举把实证派打成伪学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