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寒门崛起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朱郎才尽

    仓房钱典吏也不甘示弱,起身驳斥刘典吏。

    “不能降啊,这样降低伙食的话,老百姓的唾沫星子都能淹死我们。”

    “粮食本就有限,不降低标准,二十天后仓房就没粮食了。到时候怎么办?!还吃饱?!有的吃就不错了,其他郡县又有哪个如我靖南这般?!在这个大灾时期,能有一个窝头一碗稀饭,还有什么不满足的!”

    ......

    很快,在场的其他典吏也都分别站队,有的表态支持钱典吏,有的表态支持刘夫子,双方围绕是否降低灾民的伙食标准,激烈的争论了起来。

    “好了。在粮食问题未解决前,就按钱典吏说的先降低伙食标准吧。”

    朱平安不是迂腐的人,拍了下桌子,打断了众典吏的争论,采纳了钱典吏的提议。

    一方面,诚如钱典吏他们所言,县衙仓房存粮有限,必须要长远考虑。一天两顿饭,每顿饭供应一碗稀饭一个窝窝,在这个大灾时期,已经很难得了,足以解决灾民的生存问题了,其他的郡县连这一点都做不到呢。

    另一方面,朱平安也有其他考量,朱平安准备再过两三日,等洪水再退一些的时候,推出“以工代赈”这个划时代的政策,将赈灾救灾与灾后重建结合起来,组织灾民开展灾后重建系列工程,如重建村落、挖掘水利设施、修缮修补城墙、建造烽火台等防倭抗倭工程等等,供他们饭食和必要工钱,而非像现在这样直接救济,这样太浪费资源和劳动力了。

    钱典吏的提议正好可以提前布局。

    什么?!你嫌一日两顿,嫌一个窝头一碗稀饭吃不饱,想要吃的饱吃的好,好啊,来参加以工代赈工程啊。参加以工代赈,你不仅可以吃饱吃好还有工钱呢。

    如此,通过以工代赈,既可以使广大灾民满足温饱、有必要的收入,达到赈济的目的,还可以加快靖南灾后重建速度,给靖南留下一系列公共工程和基础设施,助力于靖南经济社会发展,另外还可以发泄灾民多余的精力,省的他们精力多的惹是生非,有利于避洪区的稳定。

    朱平安当初之所以广纳各郡县逃难灾民,就有出于“以工代赈”的想法。

    “县尊,还请三思啊。要知道斗米恩,升米仇啊,一旦如此降低标准,必定会招致骂声一片。我们倒还罢了,主要是县尊您啊,你之前积攒的好名声,恐会毁于一旦啊。”户房刘夫子等人见朱平安采纳了钱典吏的提议,不由再三劝阻道。

    “骂就骂吧,这个骂名我担了,只能老百姓能平安度过此次洪灾,平安愿唾面自干。”朱平安微微笑了笑,丝毫不担心自己名声毁于一旦。

    只要老百姓能平安度过此次洪灾,平安愿唾面自干......

    这是什么情怀和胸襟!

    刘夫子等人瞬间大受震动,看向朱平安的目光充满了敬意,古代读书人对于名节的追求和重视程度,远超朱平安这个现代人的想象,他们纷纷起身道,“县尊胸怀如此......我等不若也!是啊,非常时期,当行非常之事,是我们迂腐了。”

    呃......至于吗?!看着众人充满敬意的目光,朱平安忍不住怔了一下。

    


    





第一千二百三十三章 斗米恩,升米仇
    斗米恩,升米仇!现实就是如此现实!

    傍晚饭点到了,北郊避洪区伙房区早早的排起了长队,两万多灾民排队等着打饭。长长的队伍里充满了欢声笑语,气氛一片和谐,他们在避洪区的这些日子,那是吃饱了睡,睡饱了吃,别提过的多滋润了。

    不过,这种欢声笑语的和谐气氛没一会就被打破了,排在后面的人听到前面传来一阵喧哗吵骂声,不由好奇的倾斜身子,伸长了脖子往前看,便看到排在前面打饭的几个人跟伙夫吵骂起来了,好像情绪还激动的不行。

    “咋回事?前面排队的人有病啊,吵吵啥呢,抓紧打了饭,后面还有一大票人等着呢。”

    后面的人忍不住扬声骂道,对前面的人很是不满。

    “就是,人家管你吃管你喝,你不知道感恩不说,有啥脸跟人家吵吵。抓紧打了饭,好轮到我们。”

    旁边的人紧跟着附和。

    “唉,不对啊,你们听着了吗?情况有点不对啊。”

    他们前面一个人耳朵动了动,面色一下子变了,扭过头对两人说道。

    “什么不对啊,什么听着了吗?三狗子,你听着啥了,快点跟我们说说,别卖关子了。你在咱们村耳朵最尖了,谁家有个争吵啥的,你狗曰的一听一个准!”

    后面两人忍不住推了三狗子一下,连声催促道。

    “我听着前面那人骂伙夫黑了心的蛆,克扣咱们的食粮!原先咱们不是可以领两个窝窝头一个腌野菜团子,稀饭喝够吗?!这次打饭只给了一个窝头、一碗稀饭、一细条腌菜了!前面那人跟伙夫干起来了。”

    三狗子耳朵还真是尖,前面吵骂的事情,他听了个七七八八,跟两人学道。

    “什么?!一个窝头一碗稀饭!狗曰的,也太黑了吧!”后面两人一听就忍不住激动的骂出声来,接受不了伙食从两个窝头稀饭管够变成一碗稀饭一个窝头,早就忘了他们方才还骂前面的人不知道感恩呢。

    很快,整个避洪区骂声一片。

    队伍也都乱了,激动的灾民越队而出,将打饭的地方团团围起,骂声一片。

    “放你娘的屁!我再跟你说一遍,这是上面的意思,不是我贪你们的窝头!再说了,当前这遭灾的时候,能有一口吃的就谢天谢地了,更别说一个窝头一碗稀饭了!又不收你们钱,你们还有什么不知足的。”

    打饭的伙夫面红耳赤的对骂,不过很快就被众灾民的骂声给淹没了。

    “我呸!官府那么多粮食,多给我们一个窝头多让我们喝一碗能死啊!”

    “黑了心啊!连我们的窝窝头都黑啊!”

    灾民骂声一片,唾沫星子都快把几个伙夫给淹没了。

    北郊避洪区的主管胥吏刘典吏出面解释,也被骂了一个狗血喷头。

    关键时候,朱平安出现了,控制了局势。朱平安身着官服,后面还跟着刘牧、刘大刀等差役。看到朱平安到来,叫骂的灾民瞬间都安静了下来。在封建社会,这个等级森严的时代,老百姓天生畏惧当官的。

    “诸位父老乡亲,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并非他们贪墨......当前洪灾持续时间长,破坏范围广,朝廷救援需要时间,而我县衙粮食有限,为了长久之计,不得不暂时降低诸位的伙食。我县衙也在想办法解决粮食问题,等解决了粮食问题,不仅让诸位吃饱,还让诸位吃好,还请诸位忍耐数日。”朱平安站在人群中央,向着众人拱了拱手,对众人解释道。

    朱平安在靖南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很高,形象也非常好,朱平安解释后,靖南当地老百姓基本上都偃旗息鼓了,不过外地逃难来的人并不怎么买账。

    “当然,若是接受不了,诸位也可以随时离开。我靖南大门打开,广纳诸位,也不关门,禁锢诸位。”朱平安扫了那些人一眼,淡淡的说道。

    离开?!那岂不是连饭也没得吃了!逃难来的难民顿时不敢吱声了。

    于是,北郊避洪区的局势便稳定了下来,众人再次排起长队打饭。

    等到秩序一稳定,朱平安便领着刘大刀等人离开,去往下一个避洪区。

    “呸!这些当官的,嘴里说的冠冕堂皇,什么粮食有限、长久之计......呸!我们年年纳粮交钱,县衙里粮食多的都喂老鼠,钱多的都生锈了,还能差我们一个窝头一碗稀饭了?还不是当官的黑心,这粮食省出来都进他们自己腰包了!”

    一个逃难来的灾民领了一个窝头一碗稀饭,一边吃一边骂骂咧咧的。

    “你说啥呢,我们知县大老爷不是那样人。”当地的灾民听到后,对他说道。

    “咋,我说的不对啊。呵,我们才来这时,你们给我们说说你们知县大老爷有多好多好,什么爱民如子,什么两袖清风,说的天花乱坠,就跟包青天在世一样,现在呢,县衙那么多粮食,他连窝窝头、稀饭都黑了一半!还有什么说的!”逃难来的灾民冷笑了一声,呛声道。

    “呃......你没听我们知县大老爷说吗,让我们忍耐几日,等解决了粮食问题,不仅会让我们吃饱,还让我们吃好。”当地的灾民有些底气不足,毕竟窝头、稀饭减少是实情,这一点他们怎么也否认不了。

    “拉倒吧,这些当官的许诺,听听就行了,别当真。几日时间能解决粮食问题?还让我们吃饱?!吃好?!天下的乌鸦都一般黑!”逃难来的灾民冷笑,压根不信。

    避洪区内这样的声音有很多,大都是外地来的灾民,靖南本地的灾民要少一些。

    一直到晚上,五大避洪区骂声都不断。。

    第二日,当灾民们发现不仅伙食标准降低了,连饭也从原来的一天三顿变成了一天两顿后,避洪区内的骂声就更多了,不仅外地的难民骂,连本地的一些灾民也加入了进来。

    若非各避洪区吸取了昨日的教训,提前组织衙役维持秩序,不然避洪区的秩序都要失控。

    


    




第一千二百三十四章 狗官丧心病狂
    当太阳再一次升起后,避洪区的灾民们已经普遍接受每日两顿、一顿一个窝头一碗稀饭的生活了,他们在避洪区吃了睡睡了吃,也不干什么活,没什么消耗的,这样的伙食标准,基本上也能吃个八成饱了。

    “哎,又是一个窝头一碗稀饭……这够谁吃的啊,以前我家猪吃的都比这好。”当然,每次打饭的时候,也总避免不了有人抱怨上两句。

    “行了,你就别抱怨了,现在有的吃就不错了。昨天我跟铁锁、水牛他们几个去县城逛,我的亲娘啊,你是不知道这粮食涨价都涨成啥样了,粮铺里卖的粮食,一石稻米的价格足足涨到1260文了。你要是在城里食肆吃饭,咱们这一碗稀饭,一个窝头,你至少得花十五文,就这你还不见得能买着呢。”

    他后面的乡人听到他的抱怨后,拍了拍他的肩膀,摇了摇头苦笑着劝道。

    “什么?一个破窝窝头一碗破稀饭能值这么多钱?!!”抱怨的灾民听到后,吃惊的张大了嘴巴,赶紧的搂紧了饭碗,生怕被谁给抢了。

    “你以为呢,我们昨儿本想去县城偷偷买点吃的,加个餐,结果一看价格,吓得我们夹着尾巴回来了。不信,你问问铁锁还有水牛他们几个。”

    后面那乡人苦笑道。

    再后面铁锁、水牛等乡人也都用力的点了点头,一脸的心有余悸,昨日县城那贵的离谱的物价,让他们现在还有心理阴影呢。

    “亲娘啊,这粮食都赶上肉都贵了,他们怎么不去抢啊。”抱怨的乡人张大了嘴巴。

    “抢?!告诉你,就这价格,县城里的人都还抢着买呢。去的晚了,想买都买不到呢。”后面铁锁等人说道。

    好吧,抱怨的乡人闻言,再也不抱怨了,再吃窝头和稀饭,觉得无比香甜。

    “哎,三水哥,你们发现没有,今天这队里咋多了这么多生面孔?!”

    铁锁打了饭后,不经意一扫,发现队伍里比平时长了很多,搭眼一看,发现队伍里面多了很多生面孔,不由推了推前面的乡人,皱着眉头说道。

    “你才发现啊,我昨天就发现了,这些都是来蹭饭的。只是今儿蹭饭的人比昨天多多了。你瞅瞅他们,穿的干净,料子也不差,哪里像是灾民了,他们都是城里人,很多还是从太平县城大老远过来蹭饭的。瞧见那边那位没有,那是咱们太平县城开当铺的,出了名的爱占便宜,一准是听说这儿免费供饭,大老远跑来占便宜的。一下子多出这么多人,排在后面的人怕是打不到饭了。”灾民三水哥低声说道,对来蹭饭的人满是鄙视。

    “呸,这些人真是不要脸,连咱们灾民的饭都抢,真是让人瞧不起。”

    水牛忍不住骂道。

    “行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咱们都打到饭了,不管了,不管了。”三水哥劝道。

    “那咋行三水哥,这次咱们是排在前面了,可是下次呢,要是下次咱们排到了后面,那咱们不是就没饭了。”铁锁等人用力的摇了摇头。

    “没饭吃,那可不成!”

    之前抱怨的那个乡人闻言,立马炸毛了,端着碗大声的嚷嚷了起来。

    除了他们,还有很多人发现了这一幕,跟蹭饭的人吵吵了起来。

    维持秩序的差役发现后,过来询问,灾民指人了一些蹭饭的人,不过蹭饭的人不承认,坚称他们也是灾民,由于蹭饭的人很多,避洪区的人更多,核对登记册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最后也只能不了了之了。

    不过,蹭饭的人实在是太多了,伙夫早上是按照灾民的数量做的早饭,还预留了一些富裕,但是早饭打到后面的时候,窝头和稀饭就没有了,后面还剩下很多人没有打到早饭呢。

    没打到饭的灾民当然不干了。没办法,避洪区的主管胥吏只好又让伙夫做了一些早饭,让排队的灾民都打到了早饭,这才算完。

    最后,刘典吏等人算了一下,这一顿早饭所消耗的粮食比降低伙食标准前还多消耗了上千斗呢,这可不是一笔小数字。

    刘典吏等人觉的事情严肃了,陆续将事情禀告给了朱平安。

    “蹭饭啊……”朱平安得到汇报后,略沉思了数秒,顿时想到了历史上一个典故,不由微微笑了笑,对刘典吏等人说道,“这也不难解决,这样吧,下半晌等我到了,你们再开饭。”

    不难解决?

    刘典吏等人不由瞪大了眼睛,我们头发都快搔没了,都没想到解决办法,县尊竟然一下子就想到解决办法了,县尊不愧是县尊。

    下午下半晌,又到了饭点,北郊避洪区早早的排起了长队。跟早上一样,排队的人有很多是蹭饭的人,排的还挺靠前。

    朱平安赶在开饭前来到了北郊避洪区,扫了一眼排队情况,确实如刘典吏等人所言一样,排队的人明显比登记在册的灾民要多。

    “快看,知县大老爷来了。”朱平安一来,众人就都将目光看向了朱平安。

    在众人注视下,朱平安来到伙房区,蹲下身子,从锅灶地下抓了两把草灰,当着众人的面,将一把草灰扬撒进了面前热气腾腾的粥锅里,另一把草灰撒向了窝头筐里,然后拍了拍手。

    石化了!

    排队等着打饭的人们全都石化了!一个个目瞪口呆,风中凌乱。

    “卧槽,我没看错吧,狗官他往粥里、窝头上撒灰?!”

    “这是人干的事吗?!”

    “这狗官简直是丧心病狂、丧尽天良啊!前天你降了我们的生活标准,伙食降成一个窝头一碗稀饭,我们吃都吃不饱,现在你还往里面撒灰!简直没有人性啊!”
1...530531532533534...71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