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寒门崛起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朱郎才尽

    两人是私会,无论是依靠也好,搂抱也好,均为达到私通的程度,未有xing行为。两人不守清规戒律,行为虽有伤风化,伤风败俗,但是在构成要件上缺“奸”,未构成私通罪,至于有夫奸、和奸等子罪名自然也不成立。

    另外,鉴于两人青梅竹马、被父母棒打鸳鸯、削发出家等情形,两人也是一对可怜的苦命鸳鸯,情节也较为轻微,朱平安决定从轻发落。

    朱平安在公堂上先是总结案件事实,继而对原被告以及堂外众人进行了详细释法,最后当堂宣判。

    判决和尚柳锁与尼姑王莲还俗完婚。

    鉴于王莲父母棒打鸳鸯的前科,朱平安好人做到底,送佛送到西,又当堂写了一首判诗,作为书面判决。有了自己这个知县背书保媒,想来他们还俗后,王莲父母也不会再逼王莲嫁与马员外做妾了,可能不会支持,但至少也不会阻止两人成婚了。

    “一半葫芦一半瓢,合来一处好成桃。从今入定风波寂,此后敲门月影遥。

    鸟性悦时空即色,莲花落处静偏娇。是谁勾却风流案,记取当堂朱月老。”

    朱平安在公堂上挥毫泼墨,一挥而就,一首僧尼判诗跃然纸上,随后盖上了知县大印。

    柳锁和王莲接到判诗,惊喜的难以置信,喜极而泣,连连磕头感谢朱平安,脑袋都磕的红肿了。

    “这一案为特例,因柳锁与王莲两人虽私下相会,但未有奸情,不构成私通罪,故而从轻发落。我《大明律例·刑律》规定,若僧道尼僧女冠有犯和奸者,于其寺观庵院门首,枷号两个月,杖一百,以儆效尤。诸寺庙、尼庵应严加管教所属道尼僧女冠,若有违反规定者,一律严惩不贷!文书对此做好记录。”

    朱平安在判决后,当堂强调告诫了一遍,避免这一案例产生负面影响,使得寺庙、尼姑庵其他僧尼效仿,破坏风气。朱平安还让文书对自己这一番告诫,在审案记录上做好记录,避免日后政敌曲解本案,攻讦自己。

    听到朱平安的告诫,柳锁和王莲两人忍不住后怕不已、庆幸不已,若非他们当时没有进行更激烈的动作,若非他们遇到了朱平安,恐怕他们就会被戴上枷锁,贴上可耻的罪名封条,在他们红庙寺和红庙庵门口,枷锁示众两个月,示众完,他们还要被打一百大板。这一百大板下去,人能不能活下来都是问号。另外,按照律例,犯这种罪,女人被打板子,可是要去衣受杖的,也就是说要一丝不挂的当众被打板子。一旦受此刑,王莲自忖即便她在一百大板后侥幸存活,她也没脸面再活着。

    感谢知县大老爷,谢知县大老爷救命之恩。

    柳锁和王莲两人后怕之余,忍不住又是一通磕头谢恩,感谢朱平安。

    朱平安在判决完柳锁和王莲后,并未立刻下堂,在大堂上当众对红庙村里正张大龙村民张铁蛋、张大牛等十八人,进行了口头表扬,表扬里正张大龙恪尽职守,表扬他们遵纪守法,维护大明法纪与善良风俗,支持县衙工作。

    表扬完之后,朱平安又挥毫泼墨,给他们所在的红庙村写了一副对联,对他们的行为以示表彰。

    上联“高义有传承福佑桑梓千年厚德经文武”;

    下联“红庙集才俊报效大明四海擎业兴桑梓”

    横批“乡村楷模”。

    里正张大龙、张铁蛋、张大牛等人收到朱平安表扬他们的对联,一个个高兴的嘴巴都咧到耳朵根了,尤其是里正张大龙更是高兴的嘴巴合都合不上。这对联可是有他们红庙村的名字,夸他们红庙村呢,有了知县大老爷这副对联,他这个里正就能坐的稳稳的了,知县大老爷都表扬了!红庙村有哪个有他这份功劳和脸面,这可是他张大龙的政绩,这一案子还有知县大老爷赏赐的对联,足够他吹一辈子了。呵呵,想想村民钦佩的模样,想想其他村里正羡慕嫉妒恨的样子,张大龙美的不要不要的。

    朱平安赏罚分明,审案判案不仅审查清楚案件事实,还当众进行释法,详细解释判决原因,真正做到了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逻辑清晰,有理有据,公堂原被告以及堂外的吃瓜群众没有一个不心悦诚服的。

    因为这一个僧尼风流案极具话题,朱平安当堂宣判后,这一僧尼风流案以及朱平安所作的判诗,很快就从公堂传到了外面,迅速在靖南流传开来,成了一段佳话,并向靖南外扩散流传,越流传越远,越流传越有名。




第一千一百九十九章 朱平安很忙(五)
    按照时间线,朱平安在县衙审结僧尼私会案的时候,谦公公在驿馆刚鞭挞完靖南新任兵房典吏刘杰,洋洋得意,以鞭挞督邮的刘皇叔自诩。

    朱平安才审结完僧尼案,便又有人来县衙喊冤了。

    此时,谦公公被姚主簿煽风点火,咬牙切齿的令小太监小聪子前往县衙通知朱平安,令朱平安带着靖南县志,送到驿馆,拜见他谦公公。

    公堂外的吃瓜群众还没走出县衙内,就又看到有人来喊冤了,不由的停下脚步,转身回走,在公堂外占了一个好地方,继续等着看好戏。

    “知县大老爷,老身有冤啊,求知县大老爷为老身做主啊......”

    人未到,声先至,一个老妇人带着哭腔的声音从外面传进了县衙内。

    接着,便看到一个老妇人一脸凄楚的从外面走进了公堂,一进公堂便跪在地上,痛哭了起来,“呜呜呜......知县大老爷,老身有冤啊........”

    朱平安见老妇人一脸凄楚,哭的上气不接下气,实在可怜,连忙开口道,“这位大娘,您别难过,有什么冤屈,请告诉本官,本官为你做主。”

    “呜呜呜,我的知县大老爷啊......老身的命好苦啊,真是好苦啊,在咱们靖南怕是再也找不出第二个像老身这般可怜的人了,呜呜呜......”

    老妇人脸上更是凄苦,一边跪在地上,一边用手不停的拍打地面抒发情绪。

    “这位老太太这是受了多大的委屈啊,难过成这副模样。”

    “唉,可怜啊,这么一大把年纪了,哭成这样子,真是让人心疼啊。”

    “这让我想起我的老娘了。”

    “这是家里遇贼了?还是家人遇害了?老人家怎么这般委屈,究竟怎么了?”

    公堂外围观的吃瓜群众看到老妇人这般难过的样子,不由的讨论了起来。

    “老人家您别难过,您老有什么冤屈,但请讲来,本官自为你做主。”

    朱平安见老妇人一直哭说自己命苦,不讲冤屈,不由又重复了一遍,提醒老妇人。

    “呜呜呜......我的知县大老爷啊,您是不是啊,老身命苦啊。老身年轻的时候嫁了人,好日子没过两年,我男人就得了重病,撒手丢下我们孤儿寡母。老身我是一把屎一把尿把儿子养大成人,这中间吃的苦就没数了......”

    老妇人跪在地上,哭的一把鼻涕一把泪,公堂外好几个妇人听着听着都哭了。

    听到老妇人说到这,公堂外好多人心中猜测,估计是老妇人的儿子不孝。唉,这老妇人真是命苦啊,年纪轻轻的没了丈夫,含辛茹苦的拉扯大儿子,结果遇到一个不孝子,真是命苦啊,怪不得老人哭的这么可怜。

    朱平安在公堂上很是耐心的听老妇人诉苦,一边听一边仔细观察老妇人。

    “不过,吃再多的苦吃再多的累,老身我也心甘情愿,只要儿子平安长大。终于,老身的儿子长大成人了,老身我用全部积蓄给儿子讨了一个媳妇......”

    老妇人在公堂上继续哭诉道。

    这是儿子娶了媳妇忘了娘?!唉,这个不孝子啊,真是对不起他老娘啊。

    公堂外围观群众如是想道,觉的这就是一个娶了媳妇忘了娘的典型案例。

    不过,接下来众人发现他们错了。

    “老身的儿子从小就听话,又能吃苦,学了一门木工的手艺,娶了媳妇后,更是吃苦耐劳。为了养家糊口,我儿子常常到外面做木工活。可是,唉,老身后悔啊,老身怎么瞎了眼给儿子找了这么一个媳妇啊,好吃懒做,忤逆不孝,不听话,平日里从来就没有好好服侍过老身,尤其是我儿子外出做木工活的时候,我这儿媳妇更是变本加厉......”

    老夫人一提到她的儿媳妇就忍不住泪如雨下,手不停的拍打地面。

    “原来是来告儿媳妇来了。”

    “原来不是儿子不孝,而是儿媳妇忤逆不孝啊。唉,娶妻当娶贤,娶了一个好吃懒做,忤逆不孝的,唉,那可就真真的倒霉了啊,我给你们说啊,我们隔壁的刘大娘她儿媳妇就不是个省油的灯,我亲眼见刘大娘被儿媳妇骂哭过好几次呢。”

    围观的吃瓜群众这才恍然大悟,搞了半天,原来老妇人来公堂是告她儿媳妇忤逆不孝来了。

    “我的知县大老爷啊,我儿子两天前去在外面做木工活,还没回来,今儿个是老身的六十岁生日啊,我那儿媳妇啊,她,她......她竟然只给我吃了一碗乱炖的烂菜叶子烂萝卜汤,她自己一个人却在房里大鱼大肉的吃着。老身命苦啊,老身实在是忍不住了,求知县大老爷给老身做主啊,判决我儿休了我那儿媳妇,还我家太平啊......呜呜呜......”

    老妇人说到伤心处,整个人瘫坐在地上,连连拍地,哽咽的不成样子。

    唉,可怜啊,摊上了这么一个恶媳妇,老人过生日只给吃烂菜叶烂萝卜炖汤,她自己却是大鱼大肉,看到老妇人这模样,众人不由同情不已。

    “老人家,请问您如何称呼?家住何方?儿子是谁?儿媳又是谁?我好令人通传您儿媳上堂审问。”朱平安对老妇人说道。

    “老身何李氏,家住县城东里坊边上,我儿子叫何大宝,我那儿媳妇何王氏。”老妇人回道。

    “来人,传何王氏上堂。”朱平安下令道。

    老妇人家住东里坊,东里坊距离县衙不远,也就几百米的距离,没一会老妇人的儿媳妇何王氏就被两名衙役从东里坊带到了县衙公堂上。

    “娘,您咋饭吃到一半就出门了,我咋找都找不到,您咋跑到公堂上了呀。”

    何王氏惊慌失措的被带到了公堂上,看到了老妇人,一脸吃惊的问道。

    “呵,脸皮真厚,还咋饭吃到一半就出门了,烂菜叶子烂萝卜汤谁能喝的下去啊!还咋跑到公堂上来了,还不是来告你这个恶儿媳妇来了......”

    围观吃瓜群众在公堂外,小声的冷嘲热讽。

    “何王氏,你婆婆告你忤逆不孝,不敬长辈。说她今日生日,你却只给她吃了一碗乱炖的烂菜叶子烂萝卜汤,你自己一个人却在房里吃大鱼大肉。是也不是,速与本官如实道来。”朱平安在堂上拍了一下惊堂木,问道。

    “啊?婆婆你告我忤逆不孝?”

    何王氏闻言如遭雷击,难以置信的看向婆婆,泪水瞬间如决堤的河水一样。



第一千二百章 朱平安很忙(六)
    “难道我冤枉你了不成?!今日是我我生日,你却只给我吃烂菜叶子炖烂萝卜汤,你自己却在房间里大鱼大肉的吃着,你说你是不是忤逆不孝?!”

    老妇人一把鼻涕一把泪质问儿媳何王氏,言毕再次拍着地面,老泪纵横的向朱平安求道,“知县大老爷,老身我已经好几个月没见荤腥了,求知县大老爷给老身做主啊,判决让我儿休了这个忤逆不孝的儿媳,还我家太平啊。”

    听老妇人说她好几个月不见荤腥,围观吃瓜群众对老妇人可怜不已。

    “婆婆,呜呜呜”何王氏难以置信的看着老妇人,泪流不止。

    “何王氏,你婆婆对你忤逆不孝的控诉,你可听清?速与本官从实道来。”

    朱平安在大堂上向何王氏问道。

    “呜呜呜”何王氏置若罔闻,只是低着头哭泣不止,什么话也不肯说。

    “何王氏?本官的话,你可听清?”朱平安再度问道。

    若不是刚才何王氏方才与她婆婆说过话,朱平安都以为何王氏是个哑巴。

    无论朱平安怎么问,堂下的何王氏只是低头哭泣,什么话也不肯定说。

    “瞧她脑袋都快低到裤裆里了,她也知道没脸啊?!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呢。”

    “没脸开口了”

    “以后可都擦亮眼啊,可不能找这样的儿媳妇,不然老了后有你受的。”

    围观吃瓜群众对何王氏嗤之以鼻,小声的唾弃不已。

    朱平安在大堂上揉了揉脑门,何王氏一言不发,这案子还怎么审啊。

    审案也不能单凭原告一面之词就下判决啊。

    证据,证言缺一不可,不然的话,冤假错案可就难以避免了。

    朱平安再度仔细观察了一下堂下原被告,眉毛微微挑了一下,继而嘴角扯上一抹微笑,温和的对堂下的老妇人说道,“这位大娘,本官身为靖南父母官,对于境内百姓负有教化之责,你儿媳忤逆不孝,本官也有一定责任。今日是您老生日,却只吃了烂菜叶子萝卜汤,着实寒酸。这样吧大娘,本官就在这公堂上为您老补办一个生日宴如何?”

    “啊?这怎么使得呢。知县大老爷您日理万机,怎么能因为老身这点破事给您添麻烦呢。您只要判决令我儿休了这个忤逆不孝的儿媳就行”

    老妇人婉拒道。

    “哪里,不麻烦,不麻烦。咱也不大办,就下两碗长寿面。您老一碗,嗯,给你儿媳一碗,你们就在这公堂上一起吃长寿面。一来呢,给您老补办生日;二来呢,毕竟是一家人,看看在一起吃碗长寿面,能否化解你们的矛盾,是你们婆媳和好如初。当然,若是吃完后,依然不能和好的话,也没关系。等你们吃完后,本官再继续审案,依法判决。”

    朱平安温和的说道。

    “不敢麻烦知县大老爷,不敢麻烦知县大老爷”老妇人推辞道。

    “不麻烦,衙门附近就有一家面馆,手艺不错。等你们吃了长寿面,本官再继续审案。”朱平安温和说道。

    “大刀。”

    朱平安将刘大刀唤来,小声的对他吩咐了几句,然后拍了拍他的肩膀。

    “公子放心,我这就去面馆带两碗长寿面来。”刘大刀用力的点了点头,领命而去。

    没过一会,刘大刀便带着一个热气腾腾的食盒回来了,散发着面香味。

    朱平安令人在堂下摆了一张桌子,面对面放了两张椅子,请老妇人和何王氏面对面入座,将两碗热气腾腾的长寿面摆到两人面前,请两人。

    老妇人和何王氏入座,面面相觑。

    “不用客气,请用。”朱平安微笑着看着两人,伸手做了一个请的手势。

    老妇人和何王氏两人抬头看到朱平安正笑眯眯的看着她们,做着请的手势。

    “多谢知县大老爷。”
1...515516517518519...718
猜你喜欢